登陆注册
866610

凤仪亭是个公开场所,吕布为啥在这儿和貂蝉私会?貂蝉:我故意的

读书号2023-05-23 10:23:020

《三国演义》几乎是中国最广为人知的历史小说之一,曹操、刘备、关羽、张飞差不多也是妇孺皆知的人物,以《三国演义》为题材的电视剧、电影、动漫等文艺作品层出不穷,更是其知名度的有力证明。为了让人物形象更加突出,作者罗贯中对当中一些人物进行了艺术处理,以致于有的与真实的历史人物有了很大的差距。在罗贯中笔下,周瑜近乎是一个小人,小肚鸡肠、妒贤嫉能,最后竟被活活气死,可真正的周瑜才华横溢,心胸开阔,知人善任,非常有军事才能。再就是,历史上真正鞭打督邮的不是张飞,而是刘备,他用的可不是什么柳条,而是大木棍子“杖”。刘备用杖痛打督邮两百,打完后挂印弃官跑了,做了亡命之徒,这可看不出《三国演义》中刘备心慈仁义的影子!

刘备:我也很凶啊!

其实,除了改动人物外,罗贯中对环境的描写也有一些不符合时代的知识性错误,他让一些在唐宋时期才会出现的风物提前穿越到了汉末三国,而这些“错误”经由与《三国演义》相关的各类艺术作品的传播影响力更加广泛,成了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吕布貂蝉私会、董卓掷戟伤吕布都是在凤仪亭发生的,正是凤仪亭埋下了董卓之死的种子。可实际上,从园林史的角度看,凤仪亭在东汉末年根本不可能存在。

一、貂蝉与凤仪亭

东汉末年,董卓擅权,满朝文武无计可施,司徒王允更是忧心忡忡,在家中苦心思量去卓之计,“坐不安席,策杖步入后园,仰天垂泪,沉吟立于荼蘼架侧。忽闻有人在牡丹亭畔长吁短叹”。这个在牡丹亭畔长吁短叹的人便是貂蝉。

貂蝉

在小说《三国演义》中,貂蝉是司徒王允的养女,美貌异常,心地良善,怀有家国大义。当然,在正史《后汉书》或《三国志》中,并没有貂蝉这个人。但有记载,吕布曾和董卓身边的侍婢私通,他害怕被董卓发现,心中忐忑,后来才决定对董卓反戈一击。这应该是吕布、貂蝉故事原型的来源之一。

在《三国演义》小说中,为了除掉董卓,貂蝉配合王允上演了一出连环美人计。貂蝉先是被王允许配给吕布,后又被献给董卓,激起了吕布对义父董卓的怨恨。貂蝉进入董卓府邸后,吕布对貂蝉仍念念不忘,趁着董卓上朝,到相府去找貂蝉,“蝉见布寻觅,慌忙出曰:'汝可去后园中凤仪亭边等我,我便来。’布提戟径往,立于亭下曲阑之旁。良久,见貂蝉分花拂柳而来,果然如月宫仙子,泣与布曰:'我虽非王司徒亲女……’言毕,手攀曲阑,望荷花池便跳”;“卓寻入后园,见吕布倚戟,和貂禅在凤仪亭下”。

陈红版貂蝉

貂蝉与吕布在凤仪亭私会,她向吕布哭诉心中的委屈后,故意寻死觅活,二人免不了拉拉扯扯。董卓回府,正好看到这一幕,大怒之下,抄起吕布的方天画戟就扔了过去,伤到了吕布。吕布虽然逃走,但对董卓的怨恨更深,双方彻底决裂。王允趁机说服吕布投靠自己,联手除掉了董卓后,吕布如愿娶了貂蝉。

牡丹亭、凤仪亭出现在小说《三国演义》第8、9回中,分别是王允、董卓的私人园林。汉魏时期,皇家园林获得迅速发展,不仅规模大,数量也很多,上林苑就是特别著名的皇家园林。萧何晚年被刘邦关进监狱,其导火索就是他向刘邦请求开放上林苑,允许百姓入内耕种闲置的土地。与此同时,私家园林也获得发展,一些贵族、官僚或富商也有自己的园林,有的是在郊外,占地面积也非常广阔,除了供人观赏、游猎之外还有其他经济功能,此类园林以梁孝王刘武和梁冀二人的园林为代表。所以与园林有关的名词,如“园”“后园”“花园”“荷花池”“曲栏”等,在汉魏时期就已存在,把它们写入小说并没有什么不妥,但牡丹亭、凤仪亭、荼靡架等提法就存在很大问题,主要是因为牡丹、亭、荼靡不会以园林构成要素的面貌出现在《三国演义》所涉及到的时间段内,罗贯中让它们集体“穿越”了。

《新三国演义》之凤仪亭

二、牡丹亭、凤仪亭为何不会出现在东汉末年?

东汉时期并非没有牡丹,但当时是以药用植物的身份出现在医药文献中。供人观赏的牡丹起源于多个野生原种,经由人工栽培而成。关于人工栽培牡丹以及牡丹进入园林的时间主要有四种说法,分别是唐代武则天时期、隋炀帝时期、北齐时期和东晋时期。目前比较肯定的一点是,普遍种植牡丹以及观赏牡丹风气的兴起是在唐代武则天时期才出现的。而董卓被杀一事发生在汉献帝初平三年(192年),那时的牡丹主要是一种野生的药用植物,尚未被引入园林中,王允的私人花园中不会有观赏性质的牡丹,也不太可能有以牡丹命名的亭子。

武则天头戴牡丹花

在南北朝以前,亭的用途很广,实用性也很强。在先秦时期,亭是一种军事防御建筑,如《墨子·备城门》云:“(城上)百步一亭,高垣丈四尺,厚四尺,为闺门两扇,令各可以自闭,亭一尉,尉必取有重厚忠信可任事者。”到秦汉时期,亭的军事功能没有发生变化。如《三国志·先主传》注引《典略》曰:“备于是起馆舍,筑亭障,从成都至白水关,四百余区。”但亭也出现了其他功能,与基层行政有关。亭的数量很多,设置原则大体是“十里一亭”,有县亭、都亭、乡亭之分。亭设亭长,另有亭卒等人。某某亭往往是地名,既是亭长、亭卒的办公地点,同时也有接待官府人员、传递文书、维护当地治安的功能,所以亭在汉魏时期不可能出现在园林中。

有些亭建立在距离城市较近、环境优美的地方,逐渐吸引一些文人雅士前去聚会欢宴,慢慢变成了有名的游玩景点。会稽山的兰亭便是这样一个地点,后来因王羲之在此作《兰亭序》而名动天下。直到南朝宋,亭才出现在园林中。如《梁书·昭明太子传》记载,昭明太子萧统“性爱山水,穿筑元圃,更立亭馆”,与人游览其中。隋代在园林中筑亭已经很常见了,到唐宋时,几乎到了无园不亭的地步。也是在唐代,牡丹和亭才真正一同出现在园林中。如唐李浚《松窗杂录》记载:“开元中,禁中初重木芍药,即今牡丹也。得四本,红、紫、浅红、通白者,上因移植于兴庆池东沉香亭前。”最早以牡丹命名的亭子出现在宋代。吴育(1004—1058)到蔡州(今河南汝南县)做郡守,在旧府衙中的东园建亭,命之为牡丹亭。如此来看,在东汉末年,私家园林中显然不会出现牡丹亭、凤仪亭之类的建筑。

今日之兰亭

荼蘼名称很多,比如“荼靡”“荼醾”“酴醿”“酴醾”或“酴釄”等,别称悬钩子蔷薇、山蔷薇。荼蘼是蔓生灌木,芳香馥郁,作为园林配置,需要人工搭建支架,助其攀援生长。荼蘼架下设桌椅,饮酒赏花,堪称乐事。荼蘼原是一种酒名,写作“酴醿”“酴醾”或“酴釄”。到五代时才从酒名变成了花卉名字。一是因为荼蘼花初开,颜色淡黄,与酴醿酒很像。二是人们特别喜欢用酴醾花入酒,取其香味。如北宋庞元英《文昌杂录》卷三云:“京师贵家多以酴醾渍酒,独有芬香而已。”在北宋中前期,荼蘼花才作为观赏性质的花卉广泛出现在当时的园林或院落中,其中搭架栽植的方式非常普遍。有的是种植双列,使其在架上相交,下面则会形成一个专用来待客的空间,这在穷人家也能见到。如司马光《修酴醿架》云:“贫家不办构坚木,缚竹立架擎酴醿。”到元明清时期,荼靡架更是风行,成了园林中必不可少的构成部分。所以说,在《三国演义》中也不会出现荼蘼或荼蘼架。

荼蘼

文史君说

罗贯中之所以在《三国演义》中出现了这么多“硬伤”,让牡丹、荼蘼、亭等园林配置提前好几百年在汉魏时期出现,首先是艺术创作、塑造人物所需。牡丹从唐代以后就被视作富贵荣华的代表,经由诗人的引导,牡丹之艳丽逐渐与艳情、艳事相关,到元代便出现了“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风流”的俗语。亭在唐宋以后已成了园林建筑,适合人们聚会游赏。貂蝉之美貌也只有牡丹才能配得上,她将与吕布的私会安排在并不封闭的亭中,仿佛就是为了让董卓发现,更彰显出一种“阴谋与爱情”的味道。

其次是受到了话本《三国志平话》的误导。宋元之际,民间流传各种讲史话本,其中的《三国志平话》对罗贯中产生了很大影响。在话本中已经出现了园林亭和荼蘼架,罗贯中没有细加甄别,将一些错误继续沿用下来。尴尬的是,由于《三国演义》的知名度,大量围绕其创作的文艺作品问世,与吕布、貂蝉有关的凤仪亭一直是重点突出对象。在王扶林和高希希导演的电视剧《三国演义》中,貂蝉出场的集名直接就是以凤仪亭为名。罗贯中的这种虚构虽然并不影响作品的精彩程度,但是让后世的风物提前集体“穿越”到汉魏时期,也算得上是作品的瑕疵。在进行与《三国演义》相关的文艺创作时,此类知识性错误应该尽量避免。

参考文献

1.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2.冯尕才、李飞:《园林史视角下三国演义环境描写中的错误》,《明清小说研究》2021年第1期。

(作者:浩然文史·微雨燕博士)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
热点
关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