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出相,山西出将,这个说法从何而来,有何依据?

俗话说,“一方山水养一方人”,一语道出地理和人文环境对人的塑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自古幅员辽阔,自然区域差异明显,不同地区的人文地理环境也相去甚远,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各个地区的人群形成了显著的才能和性格特征,而有一些人又通过自身作为推动着社会和历史发展进程,最为典型的,应当是秦汉时期的“山东(关西)”和“山西(关东)”。当然,彼时的“山东”“山西”并非此时的山东省和山西省,而是指崤山以东地区、崤山以西地区,又因函谷关在附近,所以又称“关西”和“关东”。在秦汉时期,这两个地区具有明显的人才分布特征,班固曾在《汉书·赵充国辛庆忌传》中总结道:“秦汉以来,山东出相,山西出将。”范晔也在《后汉书·虞诩传》中写道“谚曰:'关西出将,关东出相。”也即是说,“山东”一代,出现丞相比较多,而“山西”,出现的将帅则很多。这似乎是基于客观事实的规律总结,但其实是反映了不同区域背景下所形成的的人才地理分布格局。如果弄清楚当时“山东”和“山西”的具体环境,便可见此种说法的合理性,或者说这种现象的必然性。

“山东”和“山西”以一条山脉和一个关隘为界,两者之间大山中裂、绝壁千仞、有路如槽、深险如函,自西周以来便是沟通关东和关中的门户,乃兵家必争之地。而秦汉时期,直至隋唐,国家的政治中心始终在东西京之间,“关东”和“关西”紧密围绕,自然而然成为了各路人才聚集之地,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另外,“山西”地处农耕民族与西北游牧部族交错分布的地区,战事频繁、民风剽悍,为了防备游牧民族的南下及应付民族冲突,当地人民形成了勇武善战、崇尚武力的民族性格,自然而然也就成为了培育良将的沃土。秦汉时期,除开籍贯不明者,“山西”将军数量都远超“山东”,后世所熟知的王翦、蒙恬、蒙武、霍去病、霍光、赵信等人皆来自“山西”。

而与“山西”相对的“山东”地区,土地肥沃、人口稠密,是当时农业发达的地区,农业发展促进经济和文化事业的繁荣,因此“山东”地区学术的交流和发展得到了极好的条件,成为了秦汉时期的文化中心,这种情况下,“山东”读书之风盛行,文才灿若星河,出现很多丞相也就不足为奇了。据统计,西汉46位丞相中,“山东”独占32人而“山西”仅有9人,东汉165位丞相,“山东”111人,“山西”仅39人,其差异之大可见一斑。当然,环境并不能决定一个人的一生,更不能决定一群人的成就,但也不能否认环境对于人才培养和人类发展具有不可磨灭之作用。前面提到了地理和人文环境对于“山东”“山西”两地出现显著人才格局的影响,此外,政治因素也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被秦朝“尚武”风气影响的“山西”众所周知,秦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重功利轻伦理,并且极其推崇法家理论,秦国大力发展军事,就必须要培养秦人的尚武精神,公元前365年,商鞅变法中,制定了一系列奖励军功的政策,规定不管地位高低,只要立有军功,便可封官加爵,这些政策的推行,极大程度上激励了秦人好战、乐战的情绪,一度造成了“民闻战而相贺”、“民之见战如饿狼见肉”的社会现象,而“山西”一代战争频繁,更调动了当地人参与战争的积极性。秦人的“尚武”风俗一直延续至汉朝,虽然在汉朝,统治者一心想整顿蛮夷,大力发展“山西”农业,一度实现了农业大发展的局面,但在汉末,西部匈奴犯境,又有羌人叛乱,随着汉羌战争加剧,“山西”一代,游牧渐渐占据主导地位,在与羌人长期的战争中,也就再次产生了一批善战的军事人才。“山西出将”也就自然而然,水到渠成了。

讲学风气带动“山东”的文化发展早在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官方垄断的教育开始下移,私学之风渐盛,而兴办私学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正是来自“山东”的孔子。孔子的教学活动不仅时间长,而且培养的弟子有成就的也较多。史称“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在有名有姓有成就的77人中,籍贯为今山东的有55人,河南的有7人,河北的有6人,陕西的有3人,山西的有2人,江苏的有1人。可见,在他所教授的学生中,在“山东”的居多,因此,当时“山东”一代也因为孔子讲学以及其弟子的传播,文化得到了极好的发展基础。

到了汉代,“山东”地区的私学教育依然发达,在已经出土的山东汉墓画像石中,有一幅“讲经图”,画像正面有一方形高堂,三面回廊,上面坐着一个老师,招手作讲学状,对面有一个人双手捧牍,侧耳恭听,堂前还有十三位弟子手里捧着简牍,环着围坐。山东其它地区及河南等地也出现了很多这样的画像石,而这些地方大部分处于秦汉时期的“山东”地区。除了讲学之风的带动,汉代所推行的选举制度也极大的激励了读书人学而仕的理想,统治者们向士子大开利禄之门,读书学经成了仕途的敲门砖,当时民间更有“遗子黄金满籯,不如一经”的俗语,可见当时社会对于读书学经的倚重,也从另一层面,反映了当时“山东”一代,人们的生活极其富足。

所以,山东农业发达,经济发展迅速,广大人民群众不愁物质生活,自然就需要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生活,这是人类发展的客观规律,上有朝廷仕禄激励,下有社会风气推动,也就很大程度上造就了“山东出相”的现象。当然,“山东出相,山西出将”并未贯穿各个朝代,秦汉时期,因为政治中心在二者之间,此现象的出现具备很重要的基本条件,而自宋朝起,受统治重心和经济中心移动等影响,这个显著的人才地理分布格局便不复以往了。

高考倒计时48:我总结了高中化学平衡原理综合应用,记得打印好
对于高中化学的平衡原理问题是每一年在高考试卷中,必有的一类题型,并且往往都是大题的形式出现,分值都很高,难度也不是很低。很多同学在做这一类的题型的时候就会发懵,不知道该从哪里入手才好,几乎里面每一个填空考点都是难点。读书号2023-04-22 19:25:290002湖南27岁小伙邓锦杰,为救4名落水者不幸身亡,被救者:我没让他救
文丨孙虎的书房编辑丨孙虎的书房湖南娄底小伙邓锦杰为了营救溺水的一家四口,奋不顾身跳入河中。结果溺水者获救了,自己却不幸失去了年轻的生命。但让人气愤的是,被大伙齐心协力救上岸的一家四口不光连一声“谢谢”都没有,而且还留下了一句令人寒心的话:“他没上来关我什么事?”随后就堂而皇之的离开了事发地点。事发后他们对救命恩人为何如此冷漠?在得知邓锦杰去世后,又为何迟迟不肯露面?事情的真相到底如何?读书号2023-05-26 16:41:140005邓岳少将简介 邓岳为什么评少将
邓岳是新中国少将,他1930年加入红军以来,在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等战役中表现出色,一生戎马,功勋显赫,他在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邓岳少将邓岳少将简历读书号2023-05-12 11:00:380000历史上篡位的权臣比比皆是,为何唯独司马家被骂了上千年?
谈起权臣篡位,许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司马炎篡位称帝。按理说,权臣篡位这样的事情不是司马家首创,这种事情司马家既没有空前也没有绝后,不应该被视为负面典型而流传千古。可是事实上,无论是正史的官方史料记载还是野史传闻民间传说,都将司马家的篡位视为十恶不赦历经千年都不可原谅的严重行为。甚至有人传说,就连篡位者司马炎自己的后代晋明帝司马绍在看完自己先辈的“创业史”后,也哭着发出了“晋祚不长”的哀叹。读书号2023-05-10 17:26:210001好习惯要早早养成 别等到初高中的时候才想起培养孩子的习惯
做了二十几年班主任兼语文老师,今天要给大家说几句掏心窝子的话:1.好习惯要早早养成,别等到初高中的时候才想起培养孩子的习惯。2.小学一年级狠抓孩子一学期比六年级紧盯一年更有用。3.从小主抓语数英,到什么时候你都会占上风。读书号2023-04-23 14:36:37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