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的第一声啼哭,是世界上最动听的语言,它是新生命诞生的见证。小宝宝就像天使一样,伴着响亮的婴啼来到了期盼已久的父母身旁。宝宝出生就会哭,哭是新生宝宝表达需要的第一语言,他们以皱眉、纵鼻、摆头表示厌恶,以微笑反映舒适愉快。小宝贝们除了能发出有意义的哭声外,还会从喉咙里发出"ei""ou"等声音来帮助自己与外界沟通。年轻父母一定要读懂宝宝的需求,学会与小宝贝进行婴语交流,当好宝宝的"保护神"。
婴语世界--聆听宝宝说什么
1. 体重
世界卫生组织将出生时体重超过2500克(含2500克)的婴儿称为健康婴儿,出生时体重不足2500克(不含2500克)的婴儿称为低体重儿,孕期不足37周的婴儿称为未成熟儿。双胞胎出生时个体体重低于2500克者较多,所以在产院一般作为未成熟儿来处理。未成熟儿需采取相应的措施照料。
⊙"妈妈我很棒,我很健康!"
新生儿出生时如体重超过2500克,肌肤红润,富于弹性,哭声响亮,手脚活动自如,那新爸爸妈妈就可以放宽心了,因为你的小宝宝是一个健康的婴儿,他已经闯过了人生的第一关。
⊙"我身体很弱,需要爸爸妈妈更多的关爱。"
未成熟儿身体很虚弱,身体各器官发育不成熟,生活能力差,必须精心护理。父母要注意观察未成熟儿的脸色和呼吸变化。若发现他脸色青紫、呼吸不规则、体温不升,就需要及时进行治疗护理。
⊙"妈妈的奶水是我成长的黄金搭档。"
婴儿出生后,母体供给的养分在断脐时就中断了。此时,母乳尚未下来,可以先给20~30毫升5%~10%的葡萄糖水,目的是减少低血糖、脱水及黄疸的发生;新妈妈也要尽可能早地给宝宝喂母乳,大多新生儿是在出生后3~6小时开始哺乳。
未成熟儿应给予母乳或早产儿配方乳喂养。体重在2000克以下的早产儿,应在出生后12小时开始喂奶;对有吸吮能力的早产儿,应直接哺喂母乳;吸吮能力差的,可先挤出母乳,然后用滴管缓慢滴入婴儿口中。
⊙"别打扰我,我要睡觉觉。"
新生儿除了吃、尿、拉以外的时间大多是在安稳地睡眠,一天可以睡20小时左右。妈妈最好不要抱着宝宝睡,也不用遮光,但需有一个干净、舒适、温度适宜的环境。
⊙"妈妈,让细菌远离我!"
未成熟儿抵抗力低,预防感染十分重要。对生活能力较强的未成熟儿,可定时用温水擦身,注意检查他的皮肤是否正常;要注意婴儿口腔护理,随时吸出口腔内分泌物,检查口腔内有无异常。早产儿要尽量减少与外人接触,特别是不能接触病人,谢绝外人探望;母亲喂奶时,应洗净手和乳头,戴好口罩,避免一切感染的可能。
⊙"我很瘦小,我怕冷!"
未成熟儿棕色脂肪多,产热不足,体温调节能力差,多见低体温,甚至出现体温不升。加强未成熟儿的体温护理十分重要,力求达到温度恒定、适宜、适当。对于体重只有1000~1500克的早产儿,室内温度要保持在24℃~25℃,湿度在70%;对于体重在1500~2000克的早产儿,室内温度要保持在25℃~27℃,湿度在60%。
2. 大便
新生儿的胎粪一般在婴儿出生后3~4天内排尽,之后转为正常的黄色粪便。如果婴儿是用母乳喂养的,则大便呈金黄色、稀糊状;如果婴儿完全是用牛奶或奶粉喂养的,则大便呈淡黄色,常常较干,可堆起来;混合喂养者则大便性状介于以上两者之间。新生儿每天大便次数不定,一般为2~5次,母乳喂养的新生儿大便次数要多一些。
⊙"妈妈别担心,其实我肚子不痛!"
有的新生儿每次换尿布时,尿布上都有大便,如果大便较均匀、水分不多、不含黏液或者偶尔带有少许奶块,这都是正常现象。
⊙"妈妈,是不是我吃的糖太少啦?"
人工喂养的新生儿如果发现大便呈灰色、质硬、较臭,多表示所吃东西中蛋白质过多而糖分过少,应改变所用奶粉的品种或改变牛奶和糖的比例。
⊙"我吃的奶粉好甜啊!"
如果宝宝大便呈深棕色泡沫状,多由于食物中淀粉类或糖分过多所致(如奶粉中加糖过多、过早添加米汤等谷类食物等)。这种情况也多见于人工喂养的婴儿,通过适当调整饮食结构多能恢复正常。
⊙"妈妈,我没吃饱哦!"
母乳喂养的新生儿,如大便呈深绿色黏液状多表示母乳不足,孩子处于半饥饿状态,须增加母乳喂养量,如母乳确实不足则应添加鲜牛奶、奶粉等。
⊙"我消化不良了。"
如果婴儿每天有5~10次蛋花汤样大便,并含有较多未消化的奶块,一般无黏液,这一般表示婴儿消化不良。这种情况多见于吃牛奶或奶粉的婴儿。如为母乳喂养则应继续用母乳喂养,一般不必改变喂养方式,也不必减少奶量及喂奶次数,多能自然恢复正常;如为混合或人工喂养,仍应继续喂养,但可适当调整饮食结构。如果2~3天大便仍不正常,则应请医生诊治。
⊙"太油腻了,我抵制高脂肪食物!"
如果婴儿大便呈淡黄色、液状、量多,像油一样发亮,在尿布上或便盆中如油珠一样可以滑动,这样的油性大便表示食物中脂肪过多。这种情况多见于人工喂养儿,需要调整饮食结构,如适当增加糖分或暂时改服低脂奶等(注意,低脂奶不能作为正常饮食长期吃)。
3. 尿量
正常新生儿在分娩后立即排尿,或在分娩过程中排尿。一般而言,出生后一周内,婴儿尿量少,每日3~4次。但有些新生儿在出生后2~3天内无尿。有的爸爸妈妈发现婴儿出生后一天内无尿就着急了,立即把孩子抱到医院去,增加了新生儿与病人接触的机会,这对孩子是不利的。如果妈妈发现宝宝的尿量明显减少了,则应马上分析一下原因,并及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我还没有吃奶,怎么会有尿啊!"
新生儿尿量少可能是其出生后没有吃奶,摄入的液体量太少。因此,在新生儿出生后12个小时内应该开始喂奶,以保证其足够的水分。如果超过上述时间仍无尿,应检查其膀胱内是否有尿,并及时咨询医生。
⊙"我太爱运动了,给我多补点水吧!"
排除病理性因素在外,一般宝宝的尿色变黄,往往与饮水量、出汗情况有关,爸爸妈妈不必过于紧张。爸爸妈妈在照顾宝宝的过程中,要注意在宝宝活动量大、出汗多的时候,及时给宝宝补充充足的水分。
⊙"我脱水了,快带我去看医生!"
婴儿越小,其尿的浓缩和重新吸收功能就越不成熟,如果宝宝是因为发生呕吐或腹泻引起尿量减少,那么水分大量排出体外,会造成脱水和电解质平衡紊乱。如果发生这样的情况,爸爸妈妈就要及时带宝宝看医生。
⊙"妈妈别慌,这不是血尿!"
溶解在尿中的尿酸一旦结晶,便呈现粉红色或者较红的小颗粒。有的妈妈看见尿布上有粉红色的小颗粒,就会误认为是血尿,一下子变得十分紧张。其实尿中出现少量结晶,一般不会有什么大问题,尤其是夏天常常会出现这类情况。
4. 体温
新生儿出生前生活在温暖、充满羊水的子宫环境下,环境温度为37.2℃~37.7℃,使新生儿体温很容易保持在恒定状态。由于新生儿体温调节功能尚未发育完善,体温易受外界环境温度的影响,时而会高烧或是出现严重低体温。
⊙"妈妈,我要喝水!"
新生儿由于摄水量不足,可出现发热(38℃及以上),即"脱水热",过去称其为"新生儿一过性发热"。自从实行出生后12 小时内授乳以来,这种情况明显减少。对于摄水量不足引起的婴儿体温升高,只要补给水分即可退热。
⊙"妈妈,我好热,给我降降温吧!"
新生儿发热可以分为:低热,37.3℃~38℃;中等热度,38.1℃~39℃;高热,39.1℃~41℃;超高热,41℃以上。婴儿高烧时要及时就医。低热时因孩子太小尽量不要吃药,采取一些物理降温的办法,看看有没有改善,并且要多次测量体温,有的孩子白天可能体温降下来,可是一到晚上又升高了,所以妈妈一定要注意观察。
温馨提示
婴儿发烧时的注意事项
☆保持空气流通,室温要适宜。房间温度宜控制在25℃~27℃。
☆可用温水擦拭前额、颈旁、腹股沟或腋下等处。
☆如果宝宝四肢及手脚温热且全身出汗,就要脱掉过多的衣服,进行散热。
☆多给宝宝喝水,既可以防止脱水,又可以使体温降下来。
☆高烧时,还要注意保护眼睛。
☆如果体温超过38.5℃,应合理使用退烧药,并及时到医院就诊。
⊙"妈妈,我好冷,我需要温暖。"
新生儿出现严重低体温是因为皮下脂肪较薄,皮肤毛细血管丰富,体表面积相对较大,较容易散热。这些特点使新生儿出生时从一个温暖的环境进入到一个温度低的外界环境,体内的热量主要消耗在抵御寒冷上,这会妨碍婴儿正常的生长发育。如保暖不好,就会散失很多热量,严重时会出现低体温(体温35.5℃及以下)而引发新生儿硬肿症。
温馨提示
新生儿硬肿症
新生儿硬肿症主要表现为体温低下,其特征是皮肤改变,表现有四点:
☆凉:轻者局部皮肤发凉,重者全身皮肤发凉。
☆硬:早期是皮肤紧张,不易捏起。
☆肿:在皮肤及皮下脂肪变硬的部位,按压可有凹陷性水肿。
☆变色:皮肤发硬早期呈红色,严重时变成紫红色。
除以上这些典型表现外,还表现有不吃、不哭、不动等,这也与皮肤及皮下脂肪僵硬有密切关系。硬肿症婴儿常并发肺炎和败血症,出现这样情况应及时就医。
5. 头皮血肿
在出生后第2天或第3天,有时会发现在婴儿头顶偏左或偏右处有个肿包,使婴儿的头大多呈椭圆形,触摸有如橡胶感,轻轻按压,婴儿也不哭闹,似无痛感,这样的情况一般两三天后也没有什么变化。如果仔细触摸就会感觉到肿包的周围骨质隆起,肿包的下方好像根本没有头骨,这就是新生儿头皮血肿。
⊙"是我着急看世界把头挤了个包!"
肿包是因为颅骨的骨膜下出血,与婴儿在出生时受产道压迫使颅骨重叠、部分血管破裂有关。这种现象一般都可自愈,一般在一到两个月时就看不出来了,但也有半年后也不完全消失的。
⊙"好看的小脑瓜不是用枕头睡出来的!"
有些老说法说孩子的头型不好看,要用枕头矫正,这是错误的。新手妈妈不必考虑如何用枕头等来矫正宝宝的头型,此时最好不用枕头。为了让宝宝的头型比较好看,妈妈在喂奶后,可以先让宝宝侧向右边睡,两个小时之后再将宝宝翻向左侧睡。如此一来,宝宝的头型就可以修饰得比较好看。
⊙"针头有细菌,别碰我!"
禁止用注射器把肿包里面的血抽出来,因为不动它,肿包就会在无菌状态下慢慢吸收,用注射器抽吸常常可将细菌带进去而引起化脓感染。头皮血肿是颅骨外侧的异常,与脑部的后遗症无关。
6. 囟门
婴儿出生时头顶部两块没有骨质的"天窗",医学上称为"囟门"。后囟门一般在出生后3个月闭合,前囟门要到1岁半才闭合。囟门的表面是头皮,下面是脑膜,此外是大脑和脑脊液。将手指轻放在囟门上,可以感到跳动,那是脑脊椎压力随着心脏搏动、血压变化而变化,与脉搏一致。
⊙"我的囟门是平的,我很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