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84000000004

第4章 少年游 (4)

我不是出生在读书人家,何况我们山西人在百年前也不讲究读书,这一点与江浙人大不相同。听父亲说,他小时候(清末)的山西人是有钱的学买卖(经商),没钱的学手艺,做手工业者。父亲属于没钱的一类,读了四年私塾,只读到“上论”(《论语》上半部),便被家里送到手工作坊学织地毯。民国初年,父亲16岁到北京来闯天下,算是最早的“农民工”吧。不过到我出生时,已经家道小康,懂得要培养我早点读书,所以在三岁时便请人教我认“字号”(一种识字卡片,正面是字,背面是图),四岁上幼稚园,家里除了父亲订的一份《新民报》外,几乎没有供阅读的东西。家里有字的而且装订成本的,只有每年一换的《皇历》。没事时,也翻过,留到现今记忆中的只有“龙治水”,因为一翻开《皇历》赫然印在第一页的就是威猛的神龙张大口在吐水,如果画的是一条龙,那么就是一龙治水,本年非大旱不可;如是“九龙治水”则本年度非大涝不可。

不过《皇历》算不上是书,我读的第一本真正的书是本没书皮的《名贤集》。这是本从四字句到七字句劝人行善的格言集,现在看来其中许多是很庸俗的,如“人无横财不富,马无夜草不肥”之类,体现的是小市民意识。但也有好的,如“但行好事,莫问前程;与人方便,自己方便。善与人交,久而敬之”之类,属于通俗化的儒家思想,而且读起来琅琅上口,感觉十分惬意。这对于大脑还处在空白状态的小孩是很有吸引力的,没事的时候读一读,仿佛有点感悟。后来上初中时,初读《论语》,便有似曾相识之感,格外亲切,可能就与这本《名贤集》有关。

我读的第一本小说是客人丢在家里的残破不堪的《三侠剑》。上三年级时发现这半本没头没尾、不知书名的“书”,一读,有故事情节,有悬念,有神秘的武功:“金镖将胜英——胜子川一口鱼鳞紫金刀,三支金镖压盖绿林,甩头一子定乾坤”,在“扬子江心倒凫八百里”。这种英雄气概和盖世无双的武艺,会激起当年的男孩儿什么样的幻想?大约是现在的男孩儿难以理解的了。记得每天下学后,第一件事就是把这本残书摊在桌子上,然后跪在凳子上(坐着不够高)一个字一个字地念,自得其乐。一旦有事中断,便用毛笔帽,蘸着红印泥,盖在中断的地方。半年下来,破书满篇尽是红圈圈。过年时,逛厂甸,非要买“鱼鳞紫金刀”不可,无奈玩具摊上没有,只好买了一把“九连环宝刀”,聊以自慰。对武侠小说的爱好延续到初中,初一时读了大量的武侠小说。作者是郑证因、白羽、徐春羽、还珠楼主;书是《鹰爪王》《子母离魂圈》《十二只金钱镖》《蜀山剑侠传》之类,每种都是五六十集,一天要看两三本,没完没了。因为书是租的,在课堂上也要加班看,还要担心老师没收。这种阅读狂热就与这半本《三侠剑》有关。不过在师大附中初中三年生活中,只被老师没收过一本书,还是《鲁迅小说选》。

第一本自己买的书是世界书局的半图半文的《史可法》。1947年底,快过年了,父亲带我去沂园澡堂洗澡,沂园在杨梅竹斜街,洗完澡,父亲问我要什么,我说“书”。沂园东侧有个文具店,代卖书籍,多是儿童读物。《史可法》这本书类似现在的小人书,但不是小本装订,而是32开本,每页分若干格。至今尚能记得的是史可法还是穷书生时进京赶考,没钱住店,住在城郊的破庙里。正赶上巡城御史左光斗,巡查到这个庙里,看到和衣而睡的史可法,书本还丢在一旁。左光斗同情这个书生,便把自己的皮裘盖在史可法的身上。从这个故事里,我第一次知道,好学是一种普遍认同的好品质,受到社会的赞美和尊重。这种认识使得我对在1957年之后整个社会鄙视读书的风气特别不能理解。

上初中才懂得除了小说外,文学作品中感动人的还有诗词。师大附中图书馆在北京中学里是数一数二的,我从图书馆里借过许多诗词选注和论述诗词的书籍。但我自己买的第一本词选是1957年出版的龙榆生的《唐宋名家词选》。买书过去了五十多年,当年情景还历历在目。那时我住校,校址在和平门外,书店在西河沿东口的劝业场。一个星期六的傍晚,我吃完晚饭后,就步行到劝业场,一到门口,我感到气氛有点不对,不像往常自然,但我没以为意。大约七点钟,全场封闭,一批批青年人被铐走,才知道是围剿流氓,到很晚才放顾客回家。这次买书给我留的记忆十分深刻,不过还是买了一本好书作为补偿。晚唐两宋是词创作的高峰时期,自古唐宋词选无虑数十百种,龙榆生选本是我买的最早的词选本,也是最佳选本。后来我在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从事古典诗歌的研究,读过数十种唐宋词选,无论古人还是今人选的,都没有超过此本的。初学者读好的选本,不仅是尝一脔而知鼎味,更重要的乃在于得门径之正,懂得什么是真正的诗词。如果你从《红楼梦》的诗词开始读诗词,把它视为最佳之作(当然《红楼梦》中的诗词也自有其所长),有了先入为主的见识,此后就难以弄懂什么是真正的好诗好词了。

我读第一部非文学的书是《论语》(当然它也有文学性,讲文学史也要讲它,但就整部书来说还不属于文学),是初二时(1955年)在琉璃厂富晋书社买的。当时我在北京师大附中上学,每天都从琉璃厂过,有空就在旧书店转一转。因为听父亲说过“‘上论’‘下论’难死人”,突然有一天看到线装铅印的民国版《论语》,很好奇,就拿起来翻一翻。一看有什么“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民无信不立”一类的话头,并不难懂(这些都是《名贤集》中有的),就买了一部,共六本,三角钱。那时线装书中以经部书最便宜,清中叶以来坊刻本平均二三分钱一本。我这六本三角还算贵的,其原因是书的品相好,纸白字大,正文相当我们常用的三号字,注文是小四,看着特别舒服。

这三角钱就是我三天的早点钱。后来还买了许多部“扫叶山房的石印本”的书,如《世说新语》《姜白石诗词集》《嘉祐集》等,也贪图它纸白,字漂亮(多是手写楷体),蓝色布套,装帧淡雅大方,又便宜(平均五分钱一本)。后来才懂得这种石印本,错字多,不仅不是好版本,连做读本都不适宜。我从初中开始自己买书,到大学毕业也买了近千本书。那时过眼的好书、便宜书太多了,就是没钱。那时每当自己想买零食或其他物品往往会把所要花的钱折合成能买什么书,这样常常就放弃了原来计划,把这些钱拿去买书了。不过,我那近千本书,文革当中也没有完全保住,损失了不少,文革一结束,真是痛心疾首,现在老了都看淡了,有人说,你过去买的线装书都成了文物了,很值钱呢!对我来说,书就是书,买它的时候要考虑到钱,买到家之后,它就与钱没关系了。

天 桥 杂 忆

小时候家住西西河沿,1949年搬家至菜市口以南的米市胡同南口。从和平门一带搬到这里居住仿佛下乡一样。学校初在广安门大街、回民学院对面的铸新小学(天主教教会学校),高小考到城隍庙街小学。从城隍庙街再往东走就是“四面钟”(现已经拆掉,其位置就在友谊医院南面),过了四面钟就进入了天桥的范围了。自五十年代以来天桥市场核心只是东、西两个市场了(五十年代以前其范围要大得多)。西面是“三角市场”,东面就是四九年以前所说的“公平市场”。四面钟距离在它西南面的三角市场还有一里左右,过了四面钟就有零零星星的卦摊和其他小摊了,使这个本来荒野的地方有了市场的氛围。

便宜

如果从雅的视角来说,按照历代的惯例,天桥应该称作朱雀桥。自南朝以来京师南北中轴大街都叫朱雀大街,这条南北大街由京师的南大门到皇城的北大门之间都有座桥,称为朱雀桥。刘禹锡的《乌衣巷》中的“朱雀桥边野草花”就是指这座桥。从清中叶以来,由于地近南郊,进城的人们大多由此经过,也因为在天桥附近有些庙会,于是天桥的两侧市场交易逐渐繁荣起来,当时这里又有空地,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些市场。由于光顾这里的大多是穷人,所以卖的东西多是低档的,或是二手货,假冒伪劣更多,但人们图的就是便宜。天桥市场由形成到1957年关闭大约有近二百年的历史。

那时说起老北京常常爱用“东富西贵,北贱南贫”来形容。这指的只是外城,因为内城是八旗驻地(满洲人占领北京后,把明朝时住在内城的汉人赶到外城),分旗占领居住,各旗虽也有富贵贫贱之分,但与居住方位没关系。而外城西边宣武门外多是汉族士大夫官僚居住,做官的多,所以占一个“贵”字;东城多手工业者(玉器、珐琅等)商人,一些有钱的吏胥也多在这里治产业,所以称之为“富”;北边,即正阳门以南,珠市口以北地区,八大胡同、唱戏的、娱乐业人士多聚于此,那时以色艺吃饭,被视为“贱业”;所谓“南”也就是珠市口以南,永定门以北,这里是破产的、贫困的农村人进北京讨生活的居住的地方。最初的天桥市场就是适应“南贫”而形成的。

在老北京看来天桥是藏污纳垢之地,妇女儿童不宜,稍正经的一些人也不往这里跑。像张恨水小说《啼笑因缘》写贵家公子樊家树到天桥来听玩意儿(老北京把一切演出都称为“玩意儿”)是极其稀少的。解放以来,这种情况有了很大改变,天桥镇压了一些恶霸,淘汰了一些污秽,小孩和妇女也能到这里来走走了。对于十来岁的孩子来说,天桥是我们看热闹、玩耍和开心智的地方。小孩到了天桥主要是吃、玩二字。这里的“吃”和“玩”都比其他地方便宜得多。比如天桥最高档的食品是炸黄花鱼,卖这道食品的大多是小饭馆,半斤多的黄花鱼,裹上面糊,炸得焦黄,刚出锅的,你要买的话,再从锃光瓦亮的大铜锅中一勺卤给你浇在刚出锅的鱼上,发出吱吱的响声和香气,只要一千元(币制改革后的一毛钱)。至于穷人和小孩子爱吃而又易于填饱肚子的炸油箅子(类似油饼,但它是用香油炸的,比油饼大而且厚,卖的时候,切开按分量卖),一斤两千四百元,一个人绝对吃不了一斤。小孩爱吃的粽子糖,小贩是一边做,一边唱,一边卖。唱的内容就是他的糖在熬制过程中掺了多少味药,他的糖如何能消食化水、止咳平喘等等。可是价格也是一百元两块。一锅糖下来也就卖个五六千元。他们自我解嘲说这是赔本赚吆喝。

听玩意儿也便宜,露天演出可以不给钱,特别是小孩,即使给钱一场下来,不过给一二百元(一二分钱)而已。如果要给五百元或一千元,艺人就要向你特别致谢。像我这样的小孩往往是在场子外一站,看艺人演出,一分不花。有一次,在一个场子听相声,听完一场,给钱的不多,恰巧我衣兜有二百元,就扔到艺人打钱的小笸箩里。艺人很高兴,非要把我让进场子里,坐在板凳上。我很尴尬,因为从来都是站在场子外看的。就是到天乐戏院正经的大戏(京剧),开了场以后进去才五百元一个人。天桥有三家电影院,五百元一张票,还是“循环开演”(有精力的可以在里面坐上一天)。白杨演的《一江春水向东流》就是在这里的中华影院看的。

这儿也有卖书的,主要是流行于下层社会的小说唱本之类。三角市场一进门的右侧就是卖书的,以唱本为多,这类书的封面大多印得花花绿绿,像年画那样的色彩与图画印在书的封面上。这些书的纸大多很次,质量类似豆纸(一种土卫生纸),只是较豆纸稍白一些,这些唱本名目为《闹花灯》《薛仁贵征东》《薛刚反唐》《秦英征西》《十二寡妇征西》《陆文龙扫北》等等。这些唱本多是把一些大书如《说唐》《杨家将》《精忠说岳》等分割成为小的段落,以说唱形式表现出来,印成书供说唱艺人参考,其读者对象也多为认识几个字的学徒工、小市民等,价格也很便宜,每本在五百元到一千元之间。

同类推荐
  • 中国人为什么看不起中国人

    中国人为什么看不起中国人

    全书按体例共分为五部分。“古今”部分剖析国人对男女情事的心理、批判清末民初的腐败统治、悲慨古今民告官的悲惨下场。“公器”部分认为,权力乃天下之公器,不是官员个人的财产,不可私相授受,揭露官场的症结、教育制度的不合理之处。“乡村”部分关注乡村的权力结构、乡村的变化、农民工和城市的关系以及工会如何援助农民工。“风气”部分批判社会上的冷漠风气、不正常的师生关系、现在读者的不正常阅读、社会机构的衙门化、文化界的造假。“世相”部分深刻揭示出当今社会的阶层已经出现固定化的趋势,个人机会的公平是社会健康发展的保障;尊重消费者权利、尊重公民的权利是社会的当务之急。
  • 教师礼仪修养

    教师礼仪修养

    本书主要包括礼仪基础知识、教师仪容礼仪、教师仪态礼仪、教师服饰礼仪、教师的语言礼仪、教师教学教育礼仪、人际交往礼仪等内容。
  • 杨红樱教育观漫谈

    杨红樱教育观漫谈

    《杨红樱教育观漫谈》杨红樱的文学作品是滋养孩子心灵成长的精神食粮,更是蕴含丰富教育思想的教育指南。秉承苏霍姆林斯基先进的教育理念,杨红樱反对格式化教育,尊重孩子的个性,主张把快乐还给孩子,用情感温暖成长,以博识推动发展,倡导充满人性关怀和游戏精神的生命教育。解读杨红樱畅销书作中的教育智慧,自当会引发我们对儿童教育更为深入的思考和更加积极的行动
  • 实用科技文书写作大全

    实用科技文书写作大全

    本书详实地介绍了文书教研论文及科技报告各部分的写作内容及写作规范,并附上真实的案例,让您即使没写过类似的文书也能轻松上手!
  • 中国人的脸谱

    中国人的脸谱

    本书是美国著名学者亚瑟·亨·史密斯先生的经典著作。
热门推荐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开店必赚72招

    开店必赚72招

    如果你是一个已经厌倦了朝九晚五生活的上班族,不妨开店去! 如果你是一个已经不想再做上下级之间“夹心饼干”的部门经理,不妨开店去!如果你是一个刚走向社会,但早就有创业志向的大学毕业生,不妨开店去!如果你是一个赋闲在家,但仍雄心不减当年的退休者,不妨开店去!如果你是一个没有任何阅历,且求职无门的失意者,同样,不妨开店去!
  • 最后的军礼

    最后的军礼

    壮汉赵大刀自从18岁第一次目睹南昌起义,就被革命的热浪所震撼,从此,这位热血青年就与共产党领导的革命队伍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先后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朝鲜战争,在血雨腥风中出生入死。这个一上战场就凶猛如虎的壮士,对革命忠诚不渝,即使长征掉队、解放后负伤转业、朝鲜战争被俘,仍然背着他的招牌式的红缨大刀执著追随着部队,追赶着自己的家,但是,躲过了枪林弹雨的赵大刀却躲不过命运的捉弄。 读完小说,你会对英雄的一个全新的认识,因为从来没有这样的英雄,让你同他一起豪情万丈的同时,如此为他的命运牵肠挂肚,一慨三叹。
  • 腹黑左相碗里来

    腹黑左相碗里来

    ...........换了时空,换了躯体,她由嫡女沦为庶女;昔日姨娘看重“正妻”之位?一纸休书,懦弱褪尽,威严尽显。大婚之日,帝位纷争,皇宫秘史。想得美!让他后悔不迭去吧!一时间,服毒自尽。前世心结,是二十一世纪的商业天才。她,风云突变,暗潮涌动,只想要做个逍遥女王!王爷将她休弃后再提婚娶?只是,且看浅笑嫣然的她,她被心心念念三年的男子休弃。生性懦弱的她不堪此辱,如何以经济命脉为筹码,不动声色化解阴谋诡计、腥风血雨!那就让这份“看重”变成束缚!??本文宅斗+宫斗,一道圣旨,女主腹黑强大,字字珠玑,却独独解不开多年的心结。............一手创建了庞大的商业帝国,多年顽毒,让她的灵魂进入到身中顽毒的右相府千金慕晚歌的身上。一场车祸,手段高明,借刀杀人什么的更不在话下!这一世,后院争斗,迷离身世,本是右相府不受宠的嫡女。谁能告诉她,她,为什么还有个腹黑男人靠边等着?绝对的一对一结尾,她不需要依附男人而生存,欢迎亲们踊跃跳坑!
  • 椰菜小姐涩涩爱

    椰菜小姐涩涩爱

    什么哥哥们可以有无数个女朋友,自己却不能与人交往?当平凡少女绫奈茜新的“恋爱可能性”被破坏时,她愤怒地发誓,一定要和那对严重“妹控”的双胞胎哥哥划清界限等等,三个孩子中有一个是收养的?是她,是他,还是他?平静的生活被打破,一切陷入混乱中时,却开始有美少年前赴后继地向她表白。谜样的身世,突如其来的桃花运,彼此间有着怎样的联系?
  • 刘宗周与蕺山学派(阳明学研究丛书)

    刘宗周与蕺山学派(阳明学研究丛书)

    刘宗周被认为是宋明儒学的殿军,在晚明儒学史上独树一帜。本书从对刘宗周哲学体系内在逻辑分析入手,将研究推至思想家本身,希望借此能呈现出特定的社会环境和文化传统对其人格结构和哲学思想的影响;尝试通过刘宗周人格结构的内部机制来解说其心性哲学,以期能够更真切地体认他的思想。本书认为,刘宗周的心性哲学是将理学的内容注入心学体系之中,使客体之理变为主体之心,客观之理成为主观之意,由此统一心学和理学,其实质是以理入心,进而以理代心。对蕺山学派的研究是本书的又一主要内容。我们将重点放在梳理刘宗周之后学派内部变化,以张履祥、陈确和黄宗羲为例,通过他们的学术异同及冲突来解释蕺山学派分裂没落的内部原因。
  • 赤炼

    赤炼

    那自便是同意了。我安静的躺着,我叫初颜,师傅说我是他从山下的草堆里拣来的。当第一缕晨光照到我的身上的时候,没有哭。师傅如是说。所以他决定收我做徒弟。我既然笑了。,他发现了我。师傅说他抱起我的时候我对他笑了
  • 俏狐狸:误惹腹黑殿下

    俏狐狸:误惹腹黑殿下

    她是小狐狸,顽皮,淘气,胡作非为,因为娘要闭关修炼,只好变成人形身子,回到人族爹的大将军府里呆上三年时间。他是六殿下,长了倾城倾国,绝色无双,妖魅,腹黑,表面上温文尔雅,实际上心狠手辣。人族的美男,遍地开花:二殿下暴躁,四殿下狡猾,五殿下洒脱,六殿下腹黑,七殿下文雅,八殿下率真……到底,谁是自己的菜?诸殿下既爱江山,又爱美人。最终,谁能笑到最后?
  • 首席的瓷娃娃妻

    首席的瓷娃娃妻

    传说在爱情的世界里,谁先爱上谁,就注定已经输了一半!十年前的一场葬礼让他丢了魂,失了心,十年后的再次相见,他彻底沉沦,他发誓,再也不放手,直到生命的终结。精彩片段:“明轩,下雪了,你陪我出去走走好吗?”脸色苍白的女子看着窗外漫天飞舞的雪花,下意识的问了问旁边正埋头处理公事的男人。“你在这边等一下,我去拿伞。”屋檐下,男子手轻拍在女子的手背上,她的手竟然冰入骨髓。女子想也不想握住男子略带温暖的手,“我们不打伞,就这样走下去,是否就能一路到白头?”【本文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 世界上最经典的128篇哲理美文

    世界上最经典的128篇哲理美文

    人生最美,就是一路行走;一路拾捡前人散落在草丛里的思想瑰宝,观一颗从暗夜里醒来的露珠,赏一株在悬崖边绽放的花朵,装一襟从时光隧道里吹来的轻风,然后染一身智慧的芬芳。篇篇美文,段段经典,字字珠玑,句句金玉,润泽心田,激励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