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64400000002

第2章 美之存在 (1)

真美无为

美的欣赏也是如此,也是把自然加以艺术化。所谓艺术化,就是人情化和理想化。

——《无言之美》

西施,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首,相传她在溪边浣纱时,水中的鱼儿被她的美丽吸引,看得发呆,都忘了游泳,以致沉入水底,因此她得有别号“沉鱼”,与王昭君、貂蝉、杨玉环并称为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后世用“沉鱼”来形容女子的美貌,西施更是成为了美的化身和代名词。

古时候,便有人用“情人眼里出西施”来形容美与自然的关系。清·翟灏《能人编·妇女》中有云:“情人眼里出西施,鄙语也。 ”“情人眼里出西施”的意思是说,恋人之间产生了好感,就会觉得对方的容貌像西施一样美丽无比。正如古人诗云:“草茅多奇士,蓬荜有秀色,西施逐人眼,称心斯为得。”“情人眼里出西施”这句话,在一定意义上说明了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这一辩证唯物主义哲学道理。

“情人眼里出西施”更是朱光潜大师对美与自然的关系的一个形象的总结。他认为,从美学观点看,“自然美”三个字是自相矛盾的,是

“美”就不“自然”,是“自然”就还没有成为“美”。如果你觉得自然美,自然就已经经过艺术化,成为你的作品,不复是生糙的自然了。

如《邹忌讽秦王纳谏》中记载,邹忌身高八尺多,形体容貌光艳美丽。一天早晨,邹忌穿戴好衣帽,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同城北徐公比,谁漂亮?”他的妻子说:“您漂亮极了,徐公哪里比得上您呢?”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会比徐公漂亮,就又问他的妾:“我同徐公比,谁漂亮?”妾说:“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第二天,有客人从外面来,邹忌同他坐着闲聊,邹忌又问他:“我同徐公比,谁漂亮?”客人说:“徐公不如您漂亮。 ”又过了一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看他,自己觉得不如徐公漂亮;再照镜子看看自己,觉得自己远远不如徐公漂亮。晚上躺着想这件事,说:“我的妻子认为我漂亮,是偏爱我;妾认为我漂亮,是害怕我;客人认为我漂亮,是想有求于我。”

于是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漂亮。可是我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有求于我,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漂亮。如今齐国有方圆千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妃子、近臣没有谁不偏爱您,朝中的大臣没有谁不害怕您,全国范围内的人没有谁不有求于您。由此看来,大王您受蒙蔽很深啦!”

齐威王觉得邹忌说得很有道理,于是下令:“大小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受上等奖赏;书面劝谏我的,受中等奖赏;能够在公共场所批评我的过失,并能传到我的耳朵里的,受下等奖赏。”命令刚一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谏,宫门前庭院里人多得像集市一样;几个月以后,还不时地有人偶然来进谏;满一年以后,即使有人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来朝见齐王。这就是现象提出了批判,他说:“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夸。”这几句话,道尽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人间不平。统治者侵公肥私,过着豪华的生活,穿着名贵的服装,带的是宝刀利剑、吃的是山珍海味,钱财货物堆积如山,而农民却是田园荒芜、仓库空虚、家无隔夜之粮。这种情形,老子看在眼里,怎么能不感叹呢?无怪乎他要气愤地骂一句:“这简直是强盗头子。 ”在他的心里,“有为”是祸国殃民的源泉所在,是破坏和谐、破坏美的罪魁祸首。

“无为而治”本言自孔子“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但在老子哲学里,“无为而治”的思想成为了一个体系。针对当时的统治者本是无德无能但却好大喜功,他们的妄自作为使老百姓疲于奔命,劳民伤财,以致造成人民的灾难这一现象,老子极力呼吁统治者为政要“无为”,实行“无为而治”,不要过多干涉老百姓的生活。老子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好静”、“无事”和“无欲”是分别针对统治者的骚扰、苛政和贪欲而提出的。老子认为为政者应当能做到“无为而治”,有管理而不干涉,有君主而不压迫;君主应当学水的本色,有功而不自居,过着勤俭的生活;日理万机不贪享受,治国能顺应社会规律、时代潮流;制利国、利万众的宪政;宪政一旦制定颁布,就不轻易改动,让万民在其中自化。

老子的“无为”是指不妄为、不乱为、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并不是什么都不做、不为的意思。有人认为“无为”就是毫无作为、消极等待,只是听从命运的摆布,这实在是误解了老子的本意。老子说过“无为而无不为”,意思是说:“不妄为,就没有什么事情做不成了。”这里,“无为”是一种立身处世的态度和方法,“无不为”是指不妄为所产生的效果。这和“为无为,而无不治”的意思是相通的。“为无为,而无不治”的意思是以“无为”的态度去对待社会人生,一切事情没有不上轨道的。万事万物均有自身的规律,我们要顺应规律,顺应时代的潮流,促其前进。不能违背规律,否则就是“有为”——乱为、妄为。“为无为”是讲从“无为”的态度去“为”可见老子并不反对人类的努力,老子说:“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持,功成而弗居。 ”“生”、“为”、“功成”正是要人去工作、去创造、去发挥主观能动性。 “弗有”、“弗持”、“弗居”即是要消除一己的占有冲动。人类社会争端的根源,就在于人人扩张一己的私欲。因而,老子又叫人不要妄为、不要贪、不要争夺、不要占有、不要违背规律。老子的这一“无为”思想体现在欣赏美上即为不带有占有欲的无所为而为的欣赏。

老子的“无为”思想包含着对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深刻理解;包含着对社会的有益启示,数千年来,这一思想对中华民族的性格行为和人生观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它要求人们树立一种超脱的忘我的思想境界,无私无欲,利于他人,无论何时、何地、何境,都应继承和发扬。

所以朱光潜说,老子所说的“为而不有,功成而不居”,可以说是美感态度的定义。

无痕无迹

言所以达意,然而意绝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因为言是固定的,有迹象的;意是瞬息万变,缥缈无踪的。言是散碎的,意是混整的。言是有限的,意是无限的。以言达意,好像用断续的虚线画实物,只能得其近似。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一个是阆苑仙葩

一个是美玉无瑕水中月、镜中花——虚幻的感觉,朦胧的感觉,若即若离。美好的事物总是那样缥缈虚幻,让人趋之若鹜,最后却是水中捞月,镜中观花。水中月,镜中花,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然而却也算是一种缺陷美吧。维纳斯断臂不是依然迷倒世人了吗?其实生活中很多的事情宛如镜花水月,正如《爱莲说》中周敦颐笔下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既然这样,盘根究底,水落石出又有什么必要呢?不需要大彻大悟,不需要菩提,需要的是生活中对花与月执著信念,去领会、去感受罢了。

因为,言有尽而意无穷……

意境指文艺作品通过形象描写所表现出来的艺术情调和境界,是传统美学思想的重要范畴,是情与景高度融会后所体现出来的艺术境界。

最令人眷顾和回味的美境便是无言之美、含蓄之美。

而什么是含蓄的美呢?

就像朱光潜先生所说的那样,先穷之意达之以有尽之言,所以有许多意,尽在不言中。文学之所以美,不仅在有尽之言,更在无穷之意。就文学说,诗词比散文的弹性大;换句话说,诗词比散文所含的无言之美更丰富。散文是尽量流露的,愈发挥尽致,愈见其妙。诗词是要含蓄暗示,若即若离,才能引人入胜。

因此,我们以中国诗词为例:

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辨》说:“诗者,吟咏情性也。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 ”他还用“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像”来形容这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空灵玄远的诗境。

羚羊夜宿,挂角于树,脚不着地,以避祸患,旧时多比喻诗的意境超脱。传说中羚羊晚上睡觉的时候,跟普通的牲口野兽不同,它会寻找一棵树,看准了位置就奋力一跳,用它的角挂在树杈上,这样可以保证整个身体是悬空的,别的野兽够不着它。

关于羚羊挂角的出处,最早见于《埤雅·释兽》:羚羊夜眠以角悬树,足不着地,不留痕迹,以防敌患。又有《景德传灯录》卷十六载义存禅师示众语谓:“我若东道西道,汝则寻言逐句;我若羚羊挂角,你向什么处扪摸?”再有《景德传灯录》卷十七载道膺禅师示众语谓:“如好猎狗,只解寻得有踪迹底。忽遇羚羊挂角,莫道迹,气亦不识。”后人们将其理解为禅宗用语,比喻不涉理路、不落言筌的“妙语”。引申开来,我们以“羚羊挂角”来比喻意境超脱,不着形迹。司空图《诗品》还有言曰:“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

从这些言论中可以看出古人对含蓄之美的高度重视。我们要用智慧的双眼,通透的心灵时时处处去体味那份看似缥缈而又意味无穷的“含蓄之美”。

同类推荐
  • 以意逆志与诠释伦理

    以意逆志与诠释伦理

    《以意逆志与诠释伦理》研究以意逆志诠释学的开创、拓展、限定、转换与重建的历史,力图重返中国传统视野寻求其汉语诠释学的特质,并总结其诠释学方法效应以实现中国现代文艺基础理论创新。源于儒学主题与方法的孟子以意逆志之学,奠定了汉语诠释的本体思想、方法观念与实践品质。以意逆志的汉语诠释学限定了西方诠释学的边界,开启了诠释伦理的问题意识与论域空间。以意逆志是中国传统诠释学的核心范畴与基础命题。在历代论者理解与运用的历史中出现了以意逆志诠释的种种差异,也正是在这种诠释过程中生成了以意逆志诠释学传统。
  • 康德的世界

    康德的世界

    本书是以康德的精神世界这个角度写的康德的传记,描绘了著名哲学家康德的一生及其思想变化,是研究西方哲学的人应读的著作。
  • 中国思想论集

    中国思想论集

    《中国思想论集》收录了《穿衣之道:诸子争鸣的一个话题》、《周敦颐思想在儒家道德形上学中的地位》、《朱子“中和说”略论》、《儒宗别传:方以智的庄学史观》、《以庄继易:钱澄之的庄学观》、《近代墨学的复兴及其原因《经、子之别与“国故”问题--章太炎、胡适关于治学方法的论争》等论文。
  • 听冯友兰讲中国哲学

    听冯友兰讲中国哲学

    本书系统地讲解了中国哲学的发展和演变,介绍了我国古代哲学中具有典型意义的思想及其代表人物。而且,本书对冯友兰有争议的思想,也试图根据自己的理解加以改造,并补充了一些新颖的内容,使本书增加了更多的哲学容量。
  • 曾国藩冰鉴(第七卷)

    曾国藩冰鉴(第七卷)

    《冰鉴》以冰为鉴、明察秋毫,以神为鉴、相骨 识人。办事不外用人,用人必先识人,识人必先观 人。古今中外在观人、识人、用人方面可以说是有成 有败,为使大家在观人、识人、用人方面不受任何影 响,特编辑了此书。本书通过对人体的神骨、情态、 刚柔、容貌、须眉、气色、声音这七个部位的论述, 以达到正确观人、识人、用人的目的。在这里我们不 谈论观人、识人、用人的大道理,只希望大家在观 人、识人、用人方面能够获得厚益。
热门推荐
  • 霸汉第四卷

    霸汉第四卷

    无赖少年林涉出身神秘,从小混迹于市井之中,一身痞气却满腹经纶,至情至性,智深若海。偶涉武道以天纵之资无师而成绝世高手,凭就超凡的智慧和胆识自乱世之中脱颖而出。在万般劫难之后,恰逢赤眉绿林之乱,乃聚小城之兵,以奇迹般的速度在乱世中崛起。
  • 惑乱天下又何妨

    惑乱天下又何妨

    【蓬莱岛原创社团出品】她并不是一个心机深沉的女子。为了生存,怀抱仅存亲情,成为商战交易的牺牲品。一朝穿越,无意争斗,却深受君宠。家破人亡,亲离友散,步步紧逼。退无可退,那就背水前行,逆流而上……
  • 龙脉九重境

    龙脉九重境

    龙脉少年,偶得特殊修炼功法,从此走上巅峰之路。仙丹自练,神器自造,符箓克妖,阵法封魔,御万兽军团,一步一步称霸九界,成为傲视群雄的尊者。什么权力、什么美人,只要他想要,就没有他得不到的!哼,哥就是这么拽!
  • 永恒之夜

    永恒之夜

    冥冥之中有天地主宰命运,可是他不相信命运,他只相信自己。没有什么能够主宰他,天又如何,神又怎样?若是阻挡了他,他便要葬天弑神!如果这个世界没有神话,那就由他来缔造!
  • 山河岁月

    山河岁月

    沈佩珊和喻河远,一个是落魄小姐,一个是军阀权贵,一场战争让他们相逢相知,命运也因此而捆绑在了一起。命定的分开,让两人两处相思,再见面时,却是两世为人——如果可以爱着你,直到岁月白头。
  • 要成就自己先培养习惯

    要成就自己先培养习惯

    其实,习惯的养成与从小所受家庭和社会的影响有关。叶圣陶曾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习惯并非与生俱来,而是经过后天培养的,许多习惯是因为经常做一件事而自然形成的,还有一些习惯是人为的、刻意养成的。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坏习惯也生出了许多“新花样”。例如:酗酒和吸烟,在女性和孩子中间已不罕见;营养过剩造成的肥胖,已成为富裕社会的大问题。许多人已经意识到自己身上的坏习惯,可就是无法戒除。其实,要想彻底戒除坏习惯,也并不是一件难如登天的事,除了要有坚定的毅力,还要培养自身的好习惯,要用好习惯来克服坏习惯。
  • 全球顶级企业通用的8种营销管理方法

    全球顶级企业通用的8种营销管理方法

    选择最实用的方法,创建最优秀的企业!西方的市场营销早已走出了科特勒营销理论模式,逐渐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本书总结出企业通用的8种营销管理方法,每一种方法都是来自顶级企业的具体经验,同时又被其他成功企业反复借鉴和使用。
  • 湘西往事:黑帮的童话2

    湘西往事:黑帮的童话2

    湘西,洞庭湖往西,五河交汇之处,十万大山中的一片蛮荒之地,自古王法不及,外人罕至。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巫毒、苗蛊、赶尸匠的传说尚未远去,土匪、苗家女、捕蛇人的故事仍在流行;而新时代的枭雄即将登场,这一次,他们将在混乱与杀戮中蹚过市场经济这条河流。1983年秋,全国严打,九镇中学的操场上正在举行万人公审。在一万双眼睛的注目下,“砰”的一声枪响,流氓头子安优就地伏法。人群中少年姚义杰浑身一震,他似乎感觉到,安优的死灵魂腾空而起,将在未来的岁月中,找到他、纠缠他,将他一步步裹挟进万劫不复的黑道深渊。
  • 君子于役

    君子于役

    总有那么一个人,在跋山涉水,马不停蹄,不顾风雨艰程,不顾天塌地陷,哪怕路遥马亡,也要千里迢迢来到你的身边。
  • 重生之重华长公主

    重生之重华长公主

    帝后的第一个孩子,荣宠无限的重华长公主,最后的结局居然是一杯毒酒,和自己的夫君死在了一起。上天垂怜,重活一次,重华一边忙着复仇一边忙里偷闲的和自己未来的夫君来段青梅竹马的恋情。可是,亲爱的夫君,为什么你小时候这么难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