握好手中的感情线
爱是一种责任,你要付出爱,你就要负责。
——《一生能有多少爱》
感情线,又称“爱情线”,是西方手相学的叫法,在中国手相学里叫做“天纹”,是人体手掌上的三大主线之一,不但表现感情的复杂或单纯,同时也表现感情的强弱。感情线起于手掌的尾指基部之侧面,横伸向食指下方的木星丘部与中指下方的土星丘之间,以稍微呈弧形、抛物状向前延伸,其末端在中指的下面或食指的下面,最为标准。
人是感情动物,即使智慧再高,也无法过着缺乏感情的独居生活。至于喜怒哀乐的感情,就是表现在这条线上。
爱需要智慧
而爱情作为众多感情中的一种,如同任何事业与人类社会的活动一样,永远需要智慧来装点。只是爱情的智慧又在很大程度上区别于其他活动,因为有情在里面。正是因为有情在里面,所以爱情有时是不需要理由的。不过明显的是,爱情能迅速地降低人的智商,而做出令旁人不能理解的事情,即使这个人可能在做其他事情的时候会很出色。
有一个小伙子,爱上了一位只见过几次面的姑娘,认为只要真心实意好好地关心她、爱护她,她就会也喜欢他,于是天天想跟她见面,天天想找她聊天,结果物极必反,可能是他的“一相情愿”让这个女孩觉得有了无形的压力——一种被束缚的感觉,于是这个女孩反倒离他越来越远。
这便是缺少爱情智慧的表现。爱情的智慧在于有情却能控制,有意而能够矜持。刘墉先生在谈到自己的作品时,曾说过:“在我的作品里,充满温情与爱意的占一半,写得辛辣的也占一半。”爱是需要学习、体验、缅怀的,许多平凡的言语和动作,会被唤起且在回忆的烛光前,投射出惊人的影像……
追求一个人需要智慧,但离开一个人更需要智慧。真的是这样吗?为什么我们总是不懂得珍惜眼前的人呢?在无法预知的未来,我们总以为会重逢,总以为会有缘再会,总以为会有机会说一声对不起,却从没想过每一次挥手道别,都可能是今生的诀别;一声哀叹,都可能是人间最后的一声叹息。
爱可以是一瞬间,也可以是一辈子。每个人都可以在不同的时间爱上不同的人。香港著名言情小说家张小娴说:“我们在追求爱情的岁月里,终于发现,爱情不是两个人或者三个人的事,而是一个人的事。爱情,是自身的圆满。当你了解爱情,你也了解了人生。”
生命值得珍惜,人生百年,弹指一挥间,来过,活过,应该精彩过;青春值得珍惜,如果少壮不努力,只能留下扼腕和叹息;爱情值得珍惜,人生能有几多爱,有缘的人也常常擦肩而过,不求长相厮守,只求心有灵犀。
因为爱,所以分开
刘墉先生说:“爱就注定了一生的漂泊。”你可能因恨而停止,但绝对因爱而漂泊。一个背负着文学行囊行走的女子——三毛,在她的作品中记下的不仅是跋涉的行程,也是其心灵轨迹的历程。她用个人的冒险远行,使漂泊成为一种生命行为,在《橄榄树》中,她说:“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流浪……”
三毛告诉别人不要问她从哪里来,她的一生注定漂泊,可荷西之死却让她背上了一个沉重的十字架,她人生的包袱再也不轻松了,沉重的负累折磨得她遍体鳞伤,最终,一根柔韧的丝袜轻轻承载起了一个本来有灵性、有慧根,应该继续漂泊的生命。
爱一个人要道歉,也要道谢;要体贴,也要体谅;是接受,而不是忍受;是宽容,而不是纵容;是支持,而不是支配;是倾诉,而不是控诉;是为对方默默祈求,而不是向对方诸多要求;可以随时牵手,但不要随便分手……以上的都做到了,即使不再爱一个人,也只有怀念,而不会怀恨。
别让爱成为一种伤害
台湾著名情感作家吴淡如,在《承诺与现实的距离》中谈到“海誓山盟有两个最大的敌人:第一是时间;第二是现实。”刘墉先生也说过:“离合悲欢总是缘。”越见离合悲欢,越是牵扯不清,越有椎心之痛、刻苦的伤,缘也就越深。这些苦难在我们的挣扎下都过去了,且从记忆中升华,成为一种泰然。恋爱是一种机遇,可能是上帝安排的,千万别错过,贵在两心能相印,此情此意真;贱在虚情假意,逢场作戏!
如果你不爱一个人,请放手,好让别人有机会爱她。如果你爱的人放弃了你,请放开自己,好让自己有机会爱。别人有的东西你再喜欢也不会属于你的,有的东西你再留恋也注定要放弃的,人生中有许多种爱,但别让爱成为一种伤害。刘墉先生说过“爱是一种责任,你要付出爱,你就要负责。”
有些缘分是注定要失去的,有些缘分是永远都不会有好结果的,爱一个人不一定要拥有,但拥有一个人就一定要好好地去爱他。男人哭了,是因为他真的爱了;女人哭了,是因为她真的放弃了。请把握我们有限的今生,这有限的今生,是我们灵魂漂泊了多久之后才盼到的,对错都是为了爱。
刘墉先生在《铲雪奇案》中说道:“恨的问题是要用爱来解决,而不是用恨。只有彼此体谅、各退一步,才能创造双赢。”
去爱吧,像不曾受过伤害一样
跳舞吧,像没有人欣赏一样
唱歌吧,像没有任何人聆听一样
生活吧,像今天是末日一样
——艾佛列德·德索萨
人这样的生物,仔细一看,原来是伤痕累累的。是否被爱,每个人有不同的感受。重寻旧梦的代价往往是我们付不起的。人世间的幸福,总会令人好看一点。因为微笑,我们才了解爱。身上一切,看似不经意,却是我们苦心经营。世事其实都是在它适当的时候降临,只是我们没有适当的心情去迎接它。
因为距离,所以美
太爱了!太近了!像两人三脚的游戏,很容易摔倒。
太淡了!太远了!Out of sight, out of love! 渐渐没有感觉。
于是近一阵、远一阵、聚些时、离些时吧!
常在孤独时盼望他,总在缱绻时离情依依吧……
——《爱,因为抓不住》
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人们总喜欢仰望星空。那种感觉让我们痴迷陶醉。古时候,就有人梦想过有一天,能飞向天空去揭开星星、月亮的神秘面纱,缘于有那么多美丽的传说,萦绕在我们的耳畔。但是,有一天,阿波罗号的登月,让我们的梦彻底破碎。
据阿波罗号发回来的图片显示,象征美好和谐的月亮上,根本没有水,有时光线很强,有时伸手不见五指,几乎每天都要发生地震。然而,在地球上的我们,遥望着的她,却还是那么美丽无瑕,那么祥和。同样,一件衣服,穿在模特的身上,摆在商店的橱窗里,路过时,它可能会引起你无限的购买欲,可当你真正买下它,有可能只把它压在箱子底下,不去穿一回。
人常常对得不到的东西存在许多美妙的幻想,幻想它的美丽,幻想如果有一天得到它,自己将会如何幸福。可一旦有一天真正得到了它,真真切切地看清了它的每一面,可能就会觉得它其实也真不算什么。
是“距离”给一些东西戴上了伪善的面具,这层距离所产生的朦胧感把那件东西罩上了一层轻纱,遮盖住了事物的本来面目,让我们无法完全正确地看到它们。而看不见的那部分则完全依靠你的想象力去填满。人的本性总是把事物想成美的而不是丑的,于是,得到它时,它与你的距离没有了,它不再披着神秘的轻纱,而是彻彻底底地暴露在你的面前,于是,从前美好的想象被一一推翻,你就会一下子很失望。
可有时,我们还应该感谢距离带来的这点空间。只有距离,才能给我们的想象力留下一些空间。透过我们的眼睛,再透过我们的心灵,世界才变得比较完美。如果一切东西都没有距离,我们一眼就可以看到事物的本质,我们又怎么能体会到科学研究的快乐呢?
这就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原子也只有在分开的时候,才会相互吸引。有位伟大的画师,每次画完一部分后,都要后退几步来观察自己的作品,然后继续作画。问其原因,他说:“我后退几步是为了更好、更清楚地看自己的作品。”这些都充分说明了,距离产生美。
美,依赖于距离
没有距离,便没有美。这是美学上一个深刻的命题,和所审视的对象保持一定的距离,我们才能更好地欣赏它。事实上,在人际交往中,同样有一个距离问题。“君子之交淡如水”,是距离造就了清纯的友谊。“一日不见,如隔三秋”,是距离培养了美的思念。
巴金先生在《一颗红心》中说过:“友情在我过去的生活里就像一盏明灯,照彻了我的灵魂,使我的生存有了一点点光彩。”罗曼·罗兰也说:“有了朋友,生命才显出它全部的价值;一个人活着是为了朋友;保持自己生命的完整,不受时间侵蚀,也是为了朋友。”
你可以将内心的狐疑向朋友倾诉,听听朋友的意见,从朋友那里得到校正;你也可以将生活工作中的不满向朋友发泄,从朋友那里得到情绪上的缓解。但是朋友之间,也要保持一定的距离。太远了,就不成为朋友;太近了,不分你我、不分彼此、不分原则,久必生厌;真正的朋友,应该不远不近,不分不离,让各自有自己的空间和秘密。
同样,爱情也容易败于距离。保持新鲜感永远是爱情最好的保鲜剂。偶尔保持一点距离,相对地保持一些神秘,会让对方有“小别胜新婚”的感觉,因为有了距离才会有神秘吸引力,保持距离,热恋才不会消失。距离会让人思念,空间的分离使爱情更加浪漫刺激。
爱因斯坦曾说:“爱和煤炭一样,燃烧起来,就要想办法冷却,不然就会把一颗心烧焦。”适当的冷淡就是适当的距离,适当的分开才是感情最好的催化剂,两个人不能总腻在一起,那就会没有感觉,相互之间有小小的距离,才会多份思念和牵挂,这才是爱情最好的黏合剂。
当然,也不要刻意地去创造距离,有时候距离远了,关系难免冷淡、随便,爱没了;距离近了,难免乏味、厌倦,美没了。按自己的正常生活方式、按自己的心理需求,自然地去接受爱情。要学会用感情去维持,用心去测量,用行动去表示,做到增之一分则长,减之一分则短,相敬如宾,相互理解,才是最好。空间距离不是障碍,怕只怕心与心的距离。宽容与谅解才是衡量距离的最佳途径。
距离要适度
孔子曰:“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道出了人际交往中时空距离与心理距离的规律,即保持适度时空距离,才能产生最佳的影响效果。这一点法国总统戴高乐做得很好。
长久以来,“保持一定的距离”一直被戴高乐奉为座右铭,也正是这句话使得戴高乐和顾问、智囊、参谋们之间的关系一直保持得既和谐又恰当。
通用电气公司的前总裁斯通,在工作中很注意“刺猬”理论的实施,尤其在对待中高层管理者方面更是做到了有礼有节。公私,在斯通那里分得很清,在工作上他可以毫不吝啬地对管理者们给予关爱。但在业余时间,他从不接受员工的邀请,也绝不邀请员工到家做客。
心理学上认为,每一个社会人都需要与他人交往,但这种交往的距离很有讲究。
叔本华曾说:“社交的起因在于人们生活的单调和空虚。社交的需要驱使他们聚到一起,但各自具有的许多令人厌憎的品行又驱使他们分开。终于他们找到了能彼此容忍的适当距离,那就是礼貌”。
距离太近或太远,都不利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距离太远了,双方不能很好地了解,彼此容易冷淡、疏远,甚至互相遗忘;距离太近了,就容易发现对方的不足和弱点,容易产生摩擦,甚至彼此厌倦。所以,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亲密有间,疏而不远”就显得很重要了。这也是“刺猬”理论所强调的“心理距离效应”。
“刺猬”原理
“刺猬”理论说的是这样一个故事:
两只困倦的刺猬,由于寒冷而拥在一起。可因为各自身上都长着刺,刺得对方怎么也睡不舒服。于是它们离开了一段距离,但又冷得受不了。于是又凑到一起。几经折腾,两只刺猬终于找到了一个合适的距离:既能互相获得对方的温度,又不至于被对方扎伤。
“刺猬”理论强调的就是人际交往中的“心理距离效应”。运用到实践当中,就是领导者如要搞好工作,应该与下属保持亲密关系,但这是一种不远不近的恰当合作关系。与下属保持心理距离,可以避免下属的防备和紧张,可以减少下属对自己的恭维、奉承、行贿等行为,可以防止与下属称兄道弟、吃喝不分。
这样做既可以获得下属的尊重,又能保证在工作中不丧失原则。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和管理者,要做到“疏者密之,密者疏之”,这才是成功之道。研究表明,坐在老板桌后的老板和与员工促膝谈心的老板,给员工的感觉是完全不同的。前者意味着威严,适合分配任务;后者意味着亲密,适合沟通感情。两者是不能互换的。
同样,企业间的合作也要保持适当的距离。同一行业,不同企业的合作更是受到人们的重视,因为,通过合作,企业可于无形中获得各种好处:分摊生产成本、利用优势互补、降低经营风险等。但是合作也要讲究一定的原则,也要注意保持合适的距离。
当然,对于理想也应当如此。当你的理想与现实有差距的时候,你才会更加努力地去争取。留有余地,适当地保持距离,给彼此心灵一点空间。如果你想帮助别人,而且想和别人维持长久的关系,那么不妨适当地给别人一个机会,让别人有所回报,不至于因为内心的压力而疏远了双方的关系。而“过度投资”,不给对方喘息的机会,就会让对方的心灵窒息。留有余地,彼此才能自由畅快地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