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人生一默
你要知道“幽默感”非常重要,它不但能显示你的机智,更能帮助你化解尴尬。
——《幽人生一默》
幽默是什么?
是娱乐、欢笑、快感?
是诙谐、揶揄、荒诞、滑稽、讽刺、嘲弄、戏谑?
是不协调、不一致、格言、警句、双关、比喻、夸张?
是“心理期待的落空”,还是“预期的逆反应”?
事实上,这些都与幽默有关。在一定条件下,它们都能引发一个人的幽默感,但它们都不等同于幽默。
幽默的来历
幽默本身一直存在于人类文化生活之中,是人际交往、为人处世必不可少的技巧,但中国传统文学中并无幽默一词。幽默一词在中华大地上传播开来,林语堂先生居功至伟,是他首创把英文humour音译为“幽默”。林语堂最初给文坛留下的有影响的文章是两篇提倡“幽默”的作品,即1924年5月23日发表在《晨报副刊》上的《征译散文并提倡幽默》以及1924年6月9日刊于《晨报副刊》的《幽默杂话》。
他在《征译散文并提倡幽默》一文中写道:
我早就想要做一篇论“幽默”(humour)的文,讲中国文学史上及今日文学界的一个最大缺憾。(“幽默”或作“诙摹”,略近德法文音。)中国人虽素来富于“诙摹”,而于文学上不知道来运用他及欣赏他。于是“正经话”与“笑话”遂截然分径而走:正经话太正经,不正经话太无礼统。不是很庄重地讲什么道德仁义治国平天下的道理,便是完全反过来讲什么妖异淫秽不堪的话。
虽然是第一个发明“幽默”这个词儿的中国人,但是林语堂先生并不认为自己就是中国“幽默第一人”。他在《八十自叙》中说:
并不是因为我是第一流的幽默家,而是在我们这个假道学充斥而幽默则极为缺乏的国度里,我是第一个招呼大家注意幽默的重要的人罢了。
在20世纪,林语堂先生已经看到了国人“幽默”的好处,那么作为现代社会的为人处世原则,幽默何以独占一席之地呢?那是因为幽默的独特魅力。
幽默是良好的润滑剂
蕴藏着人生哲理、妙趣横生、谐语连珠的幽默,能促进身心健康,使人思想乐观、心情愉快、意志坚定、消除疲劳、注意力与记忆力集中、超凡脱俗、培养高尚的情趣。
没有人天生就会说笑,爱说笑。信手拈来的一则幽默故事,其实都是经过长期练习,进而转化成为生活态度的。幽默是一种人生的态度,是精神的出口,是生活的美酒。幸运的生活不是靠上天恩赐,而在于我们如何学习别人的成功经验,并转化为自己的行动。学会幽默,学会生活,好运就会与我们长相伴随。
因为真理往往是相当朴素的。做人的道理或学问也很简单,只是由于心灵受到种种蒙蔽,使得简单的道理变得复杂起来。一旦想通了,明白了,做人就不会瞻前顾后,茫然不知所措了。幽默就具备这样一种亲和力,它是自信人生的旗帜,是人际沟通的润滑剂,更是自我心态的松弛器。可以说,幽默是一个人在现代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人们可运用幽默来增强活力,从幽默中汲取力量来应付任何困境,摆脱种种烦恼,所以,幽默还具有自我激励的作用。
一个不懂幽默的人,他就不懂调节情绪的方法,他所遇到的困难也就越多,他的情绪也最容易消沉。正如俄国文学家契诃夫所说:“不懂得开玩笑的人,是没有希望的人。”具有幽默感的人,生活充满情趣,许多看来令人痛苦烦恼之事,他们却应付得轻松自如,使生命重新变得趣味盎然。因此,面对困难重重的人生,我们必须学会和培养自己的幽默感。
不可忽视的精神力量
人生路上,总会有些不如意,总会有些无奈。而幽默这种特殊的情绪表现,可以淡化人的消极情绪、消除沮丧和痛苦;让我们找回自信,脱离尴尬的窘境,让我们的心态在沉重的压力下得到松弛和休息。
美国前总统里根,在任初期,有一次被枪击中,身负重伤,子弹穿入了胸部,情况危急。
在生死攸关的时刻,里根面对赶来探视的太太所说的第一句话竟是“亲爱的,我忘记躲开了”。
美国民众得知总统在身受重伤时仍能保持幽默本色,那么康复对于他来说应该是指日可待。而他的幽默也因此稳定了因受伤而可能产生的动荡局势。
事情的好坏不重要,重要的是从哪个角度去切入。我们多么羡慕那个永远乐呵呵的大肚弥勒佛,“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笑口常开,笑世上可笑之人。”
幽默是一种宽容精神的体现。要善于体谅他人,要使自己学会幽默,就要学会宽容大度,克服斤斤计较,同时还要乐观。心灵的灿烂才能带来脸上真挚的微笑,真正的笑,是发自内心的。它首先是一种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是对人对己的宽容大度,是不计较得失的坦然心胸。我们应该学学这位大智大觉者,在生活中的每个细节都应当多一点幽默感,少一点气急败坏,少一点偏执极端,少一点你死我活。掌握自己的情绪,才能掌握自己的未来。
天才幽默大师卓别林曾被歹徒用枪指着头打劫。卓别林知道自己处于劣势,所以不做无谓抵抗,乖乖奉上钱包。
但是,他对劫匪说:“这些钱不是我的,是我老板的,现在这些钱被你拿走了,老板一定认为我私吞公款。兄弟,我想和你商量一下,拜托你在我帽子上开两枪,证明我被打劫了。”
歹徒心想,有了这笔钱,这个小小要求当然可以满足了,于是便对着帽子开了两枪。
卓别林再次恳求:“兄弟,可否在我衣服和裤子上再各补两枪,让我老板更深信不疑。”
头脑简单、被钱冲昏头的劫匪统统照做,六发子弹全部打光了。这时,卓别林一拳挥去,打昏了劫匪,取回钱包喜笑颜开地离去了。
有幽默感的人,凡事健康思考,保持正面态度,在遇到困难时,容易化险为夷。用幽默来处理烦恼与矛盾,机智而又敏捷地指出别人的缺点或优点,在微笑中加以肯定或否定,会使人感到和谐愉快,相融友好。
幽默是一种态度
生活中如果多一点趣味和轻松,多一点笑容和游戏,多一份乐观与幽默,那么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也不会有整天愁眉苦脸、忧心忡忡的痛苦者。
刘墉先生说:“你甚至应该知道幽默是一种生活态度,有幽默感的人显示他更大的韧性。”生活中有了幽默,才更有味道。王蒙先生也说:“幽默是一种酸、甜、苦、咸、辣混合的味道。它的味道似乎没有痛苦和狂欢强烈。但应该比痛苦和狂欢还耐嚼。”
有一名大学毕业生,他的幽默萌发于他的创意思想。
他冲进一家报馆问:“你们需要一位好编辑吗?”
“不需要。”
“那么记者呢?”
“不需要。”
“那么,印刷小工如何?”
“不,我们现在什么空缺职位都没有。”
“那么你们一定需要这个东西。”这位大学生从公事包里拿出一个精美的牌子,上面写着“额满暂不雇用”。
幽默不是油腔滑调,也不是嘲笑或讽刺。正如一位名人所言:浮躁难以幽默,装腔作势难以幽默,钻牛角尖难以幽默,捉襟见肘难以幽默,迟钝笨拙难以幽默,只有从容、平等待人,超脱、游刃有余、聪明透彻才能幽默。
幽默是一种修养,是人品的修养。在我们遇到不顺心的事或难对付的人时,不妨笑一笑,或来点幽默,不要把它看得太严重,不要自寻烦恼,自我折磨。
更进一步地说,幽默是一种艺术,是运用你的幽默感来增进人际关系,深化对自己的了解和真诚地评价他人的一种艺术。它可以使我们从自我封闭中走出来,使我们和他人相处时不致紧张,它可化解冰霜,使我们获得益友。
在你未来的为人处世中,你应当牢牢记住刘墉先生的这句话:“在未来的岁月,你会发现有许多情况,你不能直接回答,却能用幽默来化解。你也会发现在宴会的场合,适度的幽默以及对别人幽默的恰当反应,比什么都重要。”
做人要厚,做事要精
伴郎伴娘长得再漂亮,也不能代替新人入洞房。
当撒旦头上有了光环,你还能不下地狱吗?
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土地神,每个工程后面,也常有不同的“保护神”。
你能“一神独大”,不“雨露均沾”吗?
——《赔钱也干》
近年来,郑板桥所写的“难得糊涂”四个字竟像传单一样,被制成各种礼品或是拓片、像章来推销,由此也引发了人们对板桥先生更进一步的兴趣和对“难得糊涂”四个字价值取向的思考。
所谓糊涂,就在于眼糊涂、耳糊涂、嘴糊涂。只要无碍大局,于公于私都有利,就不妨顺势而为,抓大放小。糊涂之中,体味做人之道。《尚书·伊训》中有言:“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就是说做人、择友、做事,不一定非要完美无缺,事事算尽。
“难得糊涂”四个字的来历,据说是郑板桥在山东莱州的云峰山写的。
有一年,郑板桥专程来看郑文公碑,流连忘返。天黑了,不得已借宿于山间一茅屋之中,屋主是一位儒雅老翁,自命“糊涂老人”,出语不俗。他在室中陈列了一块方桌般大小的砚台,石质细腻,镂刻精良,郑板桥十分叹赏。老人请郑板桥在砚台背部题字。板桥认为这位老人想必大有来历,便题了“难得糊涂”四个字,用了“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的方印。
因砚台还有许多空白,郑板桥就请老先生写一段跋语。老人便写了“得美石难,得顽石尤难,由美石而转入顽石更难。美于中,顽于外,藏野人之庐,不入宝贵之门也”。他也用了一块方印,印上的字是“院试第一乡试第二殿试第三”。
郑板桥一看大惊,知道老人是一位隐退的官员。有感于糊涂老人的命名,见砚背上还有空隙,便又补写了一段话:“聪明难,糊涂尤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著,退一步,当下安心,非图后来报也。”
这最后一句款跋,算是郑板桥对“难得糊涂”最精准的解释了,也是他对自己处世哲学的一种解释。
糊涂不糊涂
其实钟爱这句名言的人,大多是并不糊涂的人。试想,没有文化的村夫市井世事不明,可以说是糊涂,可他并不去说“难得糊涂不糊涂”,也不为自己的糊涂或悲哀或欢喜,糊里糊涂地就这么过着,挺好。就是那些并不糊涂的人,总盼望着自己“糊涂”,那是因为他们太清醒了,这才盼望能“糊涂”一点。
这并不是我们否定“聪明”的价值,也不是把聪明和糊涂对立起来。只是,人世间努力使自己变得聪明的人很多,但人生在世,在智力上达到“聪明”的状态却很难。有些人虽然并不聪明,但自以为很聪明。真正意义上承认自己不聪明、老老实实做人的所谓糊涂者却很少。
思维能力,是上苍唯一赋予人类的宝贵能力,是对人类的厚爱,不用它可惜。越是读书多的人越是爱想问题。可是这思维能力往往越用越害怕,问题越想越多,想想又不得究其究竟,只觉得寒气逼人,高处不胜寒。
人要是达到了绝顶聪明的境界之后,再由聪明而转入糊涂则更难。因为一个人对于人生事理了解透彻的话,这个人就会看到人性中的很多缺点和弱点。过于明察的人就会因此而在为人处世上处处挑剔,难以容人。而对于不正直的人来说,他可能会因此利用人性的弱点为自己牟取私利,败坏社会纲纪法度。
因此,从过于明察苛求的聪明,转入宽以待人的“糊涂”则更难。于是眼睛一闭,又盼望“糊涂”了。这大约就是“难得糊涂”流传久远的原因吧。
不妨装糊涂
很多事情能睁一只眼,就别睁两只眼。睁着的那只眼,统观全局,盯着那些对你好的人,也盯那些对你不好的人,不要算计别人,也不要被别人暗算。“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遇事须从公心出发,放一着让人,退一步行动。
闭着的那只眼,就是“得饶人处且饶人”,不要把别人往死里逼,不要把事情做绝,否则以后可能“吃不了兜着走”。
但“做人要糊涂”也不是真糊涂,只是装糊涂。万一你糊涂的那个对象,是个狼心狗肺的小人,不懂得知恩图报,还以为你老实人好欺负,都骑到你头上了,你还糊涂,就不对了。糊涂要有个底线,有个标准,对自己不能糊涂,对别人更不能糊涂得过了火。
因为有些事情是有确定答案的,是有原则的,不可改变的,那又岂能糊涂?对于自己来说,是否放弃做人的基本准则,岂能糊涂?对自己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岂能糊涂?哪些事是违法的哪些事是合法的,岂能糊涂?别人的东西、公家的钱款该不该拿,岂能糊涂?说到底,在带有原则性的大是大非问题面前,糊涂不得!
邓小平先生可谓是“难得糊涂”的楷模。在与撒切尔夫人谈判时,他什么都可以让步,什么都可以“糊涂”,唯有进驻中国军队、悬挂中国国旗、应用中国法律这三点不可动摇,一点也不含糊。
由是观之,“难得糊涂”是一种经历,只有饱经风霜、人生坎坷的人才能深得真谛;是一种很科学、很智慧、很艺术的为人处世之道,掌握起来真不容易,这才是“糊涂”难得的原因。
同时,“难得糊涂”也是一种境界,心中有大目标的人,自然对枝节杂碎不屑一顾,只着眼大方向,为全局负责,能做中流砥柱。它还是一种资格和智慧,是人屡经世事沧桑之后的成熟和淡定。
刘墉先生在谈到自己的写作习惯时说过,自己年轻的时候就怕别人不知道你的水平高,总喜欢掉书袋。其实是真正觉得聪明难、糊涂更难,由聪明转为糊涂,更难。同时他在绘画当中也得到了一点,大拙便是巧处,大巧便是拙处,有时候不必要太过雕琢,否则反而很难陈述自己的第一印象。这种糊涂与不明事理的真糊涂截然相反,它是人生大彻大悟之后的宁静心态的表现,是一种很高的精神境界,谈笑间淡泊名利和恩怨,把苦、难、痛、伤深埋在心中,在夜深人静远离人群的海边仰天长笑……既然难得糊涂,我们不妨偶尔也来点儿小糊涂。一律糊涂,不可取;事事糊涂,要不得。该糊涂时则糊涂,能糊涂就糊涂;不该糊涂则旗帜鲜明,执著坚持。这也许才是板桥先生“难得糊涂”的要领吧。正因为很难完全把握好这些分寸,所以才会“难得”,我们做人水平的高低则恰恰藏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