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龙”是南京军区特种大队的称号,它于1992年年底在中国的东南某地诞生,创建目的是担任秘密的特种作战任务。提及飞龙这个称号的来由,我们都知道在世界动物记载史里,没有龙这样一种动物。可能没有谁真正见过龙,龙却刻在每个炎黄子孙的记忆里,可见龙的神圣。南京军区的“飞龙”大队多次出色完成总部、军区赋予的重大演习和保障任务,因此被称为“中国飞龙”。当然,“飞龙”特种大队也确实名不虚传,它享有“陆上猛虎、海上蛟龙、空中猎鹰”的美誉,这也是人们对它的肯定与高度赞扬。
“飞龙”特种大队成立之初,它的人员素质就比一般部队高,武器装备比一般部队先进。“飞龙”特种大队有先进的武器装备,包括陆地、海上、空中共21大类500多种。仅高新技术装备就有十余类数十种,有战场电视、无人机、雷达、伞具、潜水具等。“飞龙”特种大队的许多官兵都是从侦察兵部队选调来的,他们带着“一根绳子一把刀”创造了一次又一次辉煌。
根据南京军区的特殊环境和所担负的作战任务,“飞龙”特种大队的基本作战任务是:飞越千里抢夺战略要点,深入敌后突袭要害目标,闯龙潭虎穴搭救被困人质等。这些特殊任务的执行可能是在冰天雪地或热带丛林,可能是在黎明清晨或黄昏子夜,也可能是在繁华都市或孤岛戈壁。面对一个又一个艰巨任务,“飞龙”特种大队从不畏惧,从不退缩,特种士兵们从不叫苦从不喊累,一旦有任务就立即出发。
为了完成这些任务,力求克敌制胜,士兵们往往要进行“大强度、高难度、多险度”的超常规、特种化训练。于是,在烈日喷焰的酷暑,在冰冻三尺的严冬,在急风暴雨的深夜,在一切可以培养意志和体魄的情境里,特种训练锻造出一个个钢筋铁骨的特种兵。
在特种训练过程中,“飞龙”大队不仅关注士兵的体力训练,也注重训练的技术含量。为了高标准地担负起局部战争和各种冲突事件中侦察、渗透、袭扰、打击等特殊任务,“飞龙”大队在队长带领下,不断增加训练中的高技术含量。在“敌”情设置方面,增加“前方狭窄路口可能有敌传感器材”、“正前方高地有敌夜视器材侦察”、“接上级通报现在正是M国卫星侦察时间”等多个高技术性质的障碍;接敌方式上,在摩托化开进、徒步开进的基础上,增加了伞降、机降和潜水多个内容;卫星定位仪、头盔式夜视仪、热成像仪、麻醉枪、微声冲锋枪等多种先进装备也被引入训练之中。
一次次探索,一次次闯险,“飞龙”大队创造了运用动力翼伞隐蔽接敌打击敌飞机洞库、运载潜水员清除登陆滩头水雷等战法,进行了“直升机跳伞”的训练改革,实现了“无人机切线飞行法”的革新,极大地推动了部队战斗力的提高。传统的侦察兵,活动范围往往仅限于陆地与淡水江湖,而“飞龙”特种大队却能进行陆、海、空三栖作战,是名副其实的三栖神兵。
6天6夜野外生存训练
野外生存训练是每一个特种兵必须经历的环节,其中的酸甜苦辣也许很难用文字形容,但这些训练对他们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飞龙”特种大队和其他特种部队一样有难忘的6天6夜野外生存训练。时间追溯到1995年7月下旬,“飞龙”大队官兵全副武装,每人携带一壶淡水、3两大米,赴远离陆地的4座无人岛礁进行为期3昼夜的野外生存训练。
这是一个荒无人烟的岛礁,他们将在这里度过计划中的三天三夜。在岛礁上,他们想方设法寻找生存的途径。他们攀岩石、宿灌木,天上吃海鸟,地下捕蛇鼠,就这样他们度过了与自然最亲密接触的三天三夜。然而,正当完成任务即将撤离之际,不幸一场台风袭来,他们被困在巨浪与狂风之中。
在自身携带的供给全部用尽情况下,他们冒着狂风巨浪却没有丝毫畏惧,而是发挥他们自身特种兵的韧性,将训练进行到底。淡水没有了,他们就饮雨水或沙石过滤的海水;粮食没有了,他们就用海草或吸附礁石的贝壳充饥;风雨袭来时,他们就靠着礁壁抵御风雨6天6夜,在小飞虫和蚊子的轮番袭击中,凭着过人的毅力与体力,他们最终走出了死亡地带。
搏风击浪武装泅渡
1998年夏,“飞龙”特种大队进行万米海上游泳考核。官兵们下水后,风浪陡然剧增,一个个大浪劈头盖脸直砸下来。一些参谋考虑到顶浪游泳可能会使体力消耗过大,建议考核距离改为8000米。但大队长江建雄斩钉截铁地说:“以我为标准,我就是回游的转折点。”说完,他带头向怒海中搏风击浪而去。官兵们紧随其后,一步不退。抵达原定目标了,江建雄又向前游去。最终,考核在12000米处完成,一举刷新了大队成建制深海武装泅渡最远的纪录。
成功突破空降训练
与海战训练一样,空降训练受客观因素的影响也非常大。跳伞时对飞机的飞行高度、风速、云层等气象条件,都有严格的要求,稍有闪失,就会酿成灾难。
1998年5月19日,某训练场上空,随着一架架飞机掠过,空中盛开了一朵朵雪白的伞花。这里正是“飞龙”大队在进行一年一度的空降训练。
前面几个架次都顺利完成。然而,当剩下最后两个架次时,天气突变,降落区上空的云高降到700米左右,能见度降到600米,飞机在空中若隐若现,气象条件到了安全训练的临界点。在场的几名跳伞专家碰头后认为不能跳。然而,对部队素质心里有底的江建雄,却坚持要锻炼部队。他走到指挥位置,手臂一挥:“特种部队的目标是培养全天候作战的伞兵,打仗不可能让我们等一个好天气才开始。跳,勇敢地跳!”在江建雄的指挥下。官兵们在白雾茫茫的天空中,穿云破雾,安全着陆。这次训练,实现了不良天气条件跳伞的一次成功突破。
复杂的环境,除了训练出特种兵过人的军事技能外,他们的心理素质也日益成熟。1997年6月的一次伞降训练中,老战士王伟第一个跳出机舱,4秒后,新战士石鹏飞跟着跳了下去。突然间,一阵强气流冲来,石鹏飞连人带伞被冲向左下方王伟降落伞的排气孔上。顿时,两个伞续在一起,成自由落体疾速下降。生死关头,王伟冷静地指挥石鹏飞抱住自己的肩膀,使石鹏飞转身打开备份伞,双双安全着陆。
精彩回顾
1、破袭演练
“飞龙”特种大队陆、海、空三栖作战的雄风,在一次对“敌”机场隐蔽破袭的实地演练中得到充分展示。演习中,特种部队的无人驾驶侦察机首先飞到“敌”机场上空航拍侦察,及时准确地传回情报资料。随后,作战分队的官兵或用动力翼伞滑翔而至,或从1000米高空伞降着地,或从悬停在空中的武装直升机上迅捷而下。他们犹如神兵天降,迅速控制机场,掩护运输机向战场送来可打击敌装甲目标的“重型武器”。
与此同时,另一批特战士兵全副武装地从海上泅渡而来。他们战胜暴雨怒潮,迅速抢滩登陆,赶至机场前线。顿时,“敌”机场跑道、飞机等多个目标遭到迅雷不及掩耳的突袭与轰炸,炮火纷飞,硝烟弥漫。“敌”军防守全线崩溃。
2、巧助“红”“蓝”精彩演练
这是1993年10月,地点在安徽王界某山区。这里将要展开一场激烈的对抗演习。深夜,幽深的山坳灯火通明。身着戎装的参谋干事奔波穿梭,文电情报往来不断。这里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最大的合同战术训练中心。一场由南京军区组织的师规模实兵检验性对抗演习正在这里紧张地进行。
此时,“红军”“蓝军”均已完成兵力调集。“红军”是战争年代功勋卓著的甲种师,对手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支正规的“蓝军”模拟部队。然而,对抗的焦点却在“红军”“蓝军”两军之外。一支人数不多、装备精良的小分队成为对抗双方以及演习总导演三方关注的“中心”。
这支小分队是在演习前一晚收到作战任务,并知道原先的计划有了变化。当时,各项演习预案已经制订完备,只等着一声令下战斗打响了,负责导调演习的一位军区首长突然提出,总部和军区领导要在指挥部通过战场电视系统观看到60公里外的空降反空降对抗的实况。
这支小分队被指令完成一项特殊任务,在不暴露自己的情况下,躲过“红”“蓝”双方的警戒和搜捕,设置这一系统。配属给小分队的战场电视系统理论传输距离刚好60公里。而且对抗的地点也要小分队自己从星罗棋布的演习场所中侦察发现。时间只有短短一夜,这不能不说是一场勇敢加智慧的游戏。
在指令面前,小分队员没有一分钟的犹豫,携带装具连夜出征。天公也来与他们作对,绵绵细雨浸透了幽谷山林。在生疏的地形中,小分队官兵踏着泥泞的山路、穿梭在群山峻岭之间。他们绕过“红”“蓝”双方的警戒线,与双方的反侦察小组巧妙周旋,终于发现了预定演习场,他们隐蔽潜上一个可以架设机位、距离适宜、隐蔽性好的制高点,神不知鬼不觉地将指挥部的触角布设到“红”“蓝”两军的眼皮底下。
黎明时分,6路51个机位的战场电视网开始正式运转,整个战场的实况通过中继站清晰地传回指挥部。顿时,“红”“蓝”两军司令目瞪口呆。这个小分队就是来自刚刚组建一年的南京军区“飞龙”特种大队。在这次演习中,“飞龙”特种大队官兵还成功地对“红”“蓝”双方完成了11架次的航拍航摄任务,完成了对“蓝军”防御阵地的野战照相侦察和快速冲洗任务。他们还配合“蓝军”对“红军”实施了4组12次渗透行动。
在这次精彩演练中,“飞龙”特种大队出色地完成了上级的任务,得到了总部和军区的高度肯定,为“飞龙”特种大队的发展前景铺下了最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