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闻柳青瑶再道:“习琴是一个逐步与自我及琴交流的过程。学琴伊始就该“从心契入”而非盲目追求指法技巧。琴,学到最后便会化作无为之为,无艺之艺。”
最后,柳青瑶庄重的对着廉初歌道:“这就是琴艺。”
廉初歌惊叹,她娘亲对琴的造诣,到底到了怎样的一种程度。这已不仅仅是在说琴了,仿若谈论人生之奥秘般。*
之后柳青瑶又向廉初歌讲述了一些学琴时候,需要注意的问题,如:
一、摒除对错好坏的分别与执著。
二、摒除“琴人对立”的分别达到“琴人一体”的交流。
三、摒除“人我分别”达到“自我觉照”。。
四、从“时时觉照”达到“自然圆融”。
柳青瑶看了看廉初歌,然后又解释道:
习琴不应该是向外的追寻而离自己越来越远,不因外在的好坏评价而喜忧不定。
初习琴,很多人习惯性地将琴作为一个对象化的“乐器之物”,而“我”作为主体来操作,努力地去学习、去弹奏它。
但这种状态易将我们导入琴与人二者分离的潜意识中,渐渐内化为做作、刻意、有所为的弹琴之心。反之,如果我们从一开始就以“和琴做朋友”的心态步入,就会逐步实现琴人一体的交流与融合。
前人有“焚香沐浴方可鼓琴”之说,这也是藉形式上的仪轨来为心境做准备。
随着我们琴艺的提升,对我们的朋友越来越了解而与之融为一体,抚琴便只是自然地与之交流,无为弹之,琴人合一。
我们时常会有自己弹琴更自如而有人听琴却紧张的不同状态。
所以最后要摒除人我分别,不是给别人弹琴,也不执著于给自己弹琴,只是自然在弹、恰好在弹而已。
有云“琴者禁”道出琴乃修身养性、非表演化的乐器。究根而言,“禁”乃自禁其心,不在表象上的有无听众,而在操琴者心念上有无“表演之心”,有无“目的之心”。
放下自己和自己的一切机巧之为,便是从有为到无为,而且时时如一。
……
……
廉初歌就这样,静静地听着,柳青瑶教她的关于琴的,种种知识。
她想着,这个悲苦的女子,多久没有说这么长的话语了,也在想,柳青瑶究竟对琴,有着怎样的钟爱之情。
之后,柳青瑶再陆陆续续的和廉初歌讲了很多关于琴的种种,才开始正式教廉初歌琴。
廉初歌进步得很快,毕竟在二十一世纪就已经有了关于弹琴的记忆了,如今也只是从生涩的弹奏技巧中重新练上手。
相对困难点的就是把古谱,转译成简谱或是五线谱,再进行弹奏。
廉初歌就这样按着曲谱,一首一首的练着,每天一个半时辰。
等到廉初歌能真正熟练地抚琴的时候,柳青瑶听着廉初歌的琴声,指法熟练而神韵不及,这是对廉初歌琴音的评定。
于是,柳青瑶有时把廉初歌带到街市上,让其感受集市的热闹;有时又将廉初歌带到弄巷处,感受其静寂;有时甚至把廉初歌带到悬崖峭壁上,让其感受那种巍峨惊险这些等等,都只为让廉初歌感受真正的琴音,本该是如何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