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98400000039

第39章 金克木先生的文采 (2)

金克木这类文章往往行云流水般的挥洒自如。因为是作家,又没有学院通常有的那种“呆气”。他博学,但不卖弄,只是兴之所至,侃侃而谈,充满机智而又轻松活跃。文章写到这个境界,真是出神入化了。还有一点,更加重要,这就是他不因为置身校园之内就与世隔绝,相反,他对社会现实和文艺现实相当关注并且投入。他耳聪目明,信息极其流通。文化及文艺、甚至社会市井的种种新闻,在他的文章时时可见。读他的文章,绝无沉闷之感,也没有那种“学究气”、“八股气”,新气象如春风扑面,令人心喜。

读金克木的散文,深深感到他总是和活生生的现实人生保持着紧密的联系。他谈论古旧,总因现今的思考所引发,他的思维是一脉活水。他总是面对实际发生的问题发言,特别是涉及文化建设和文学艺术方面 的,他总是根据自己毕生见闻以及渊博的东西方历史、哲学、宗教、文学的学识,自由、洒脱、活泼地展开,从中体现出敏捷的思路、开阔的视野、机智和雄辩。这类文字,似乎只是无心地说,看似随意,但内质却有着学者式的严密和认真。举一篇此集未收的例子,这篇题为《试论近代英印冲突的文化意义》的文字为例,从题目看,很像典型的论文,但其写法却是随笔式的。这篇文章有如下的资料征引:

英国还在印度制造灾荒,这是国际周知而且罕见的惨剧。东印度公司占领土地强迫收地租,委托印度包租人不断掠夺。一七七0年孟加拉灾荒中饿死了约一千万人而应交的地租还是收足了。这是公司的公文中承认的。一七七二年印度总督的公文中说:虽然该省居民死了至少三分之一,耕地减少,而一七七一年租税净收入还超过了一七六八年。

金克木散文中这种实际材料(包括具体数据)的引用,说明学者风格的坚定表现。他的散文随笔涉及知识的广度和深度,简直令人目眩。从社会科学到自然科学,从法文、阿拉伯文到梵文,从佛教到基督教,从音乐、壁画到碑帖,从佛塔、经书到围棋,而且还要加上上述那种从官方文告中摘取的统计数字。但是,他的文字中没有罗列和堆积,而是随着文脉流动而编织成序。读他的文章产生愉悦,因为他把自己的个性风格和情趣投入其中,从而与文中那些理趣融为一体。如下的文字便是一种证实,说明诗人的品性在充满理性的文字中闪烁着光亮:

有不少人看到宗教经典读不下去,心中认为那是愚昧无知的产物,以此回答心中存在的问题:为什么有那么多人相信这些不可相信的话?从社会条件方面解释宗教行为不足以完全解析其内在的思想。这不完全的解说也不能到达充分的理解。由此引出如下智慧的闪光的结语:“认为别人无知固然可以由感觉自己‘有知’而满足,而由此也会忘了自己对这种‘无知’也同样无知。”

用一般的散文家创作的视点来评价金克木的创作容易产生误差。一般意义的散文总有它固定的艺术约定,包括散文的抒情性在金克木的创作中也有严重的缺失。若是在他的散文中寻找刻意构造的意境或韵味会失望。甚或那些公认为属于散文普泛品格的“即景抒怀”一类,在金克木的散文也极少出现。包括一般的艺术雕琢或技巧追求,他的散文也淡到近于极限。应该说,成熟的人生和成熟的学问,使他自然告别了那种青春幻想的心境、情趣和文风。不是说他不具备和拥有艺术创造的眼光和手段,而是他已不需要。对他来说,情趣就是人格,意境就是人生。他是如何生活的,他就如何写,写作对他来说已不是“创作”,而只是他要“告知”。他如一只成熟的蚕,通体光明,丝丝缕缕都是生命的精华。他走过的路,他经历的人生,这些经验和体悟已无需形容和装饰。他道出就是艺术,这是自然的、朴素的,或者是近于天成的。因为他所拥有的,很少有人能拥有。

当然,不是没有个性,而只是个性无需特别的“表现”;不是没有风格,而只是风格就是他本身。我们读金克木的任何一篇文字,都感到是这一个“他”在说话(是说话,不是抒情,也不是描绘),这种话和说话的方式均非他人所能替代。例如,在最近发表的那篇《与诗对话:(咏怀)》,对“多言焉所告?繁辞将诉谁”二句诗,他就“多言”、“繁辞”作了精彩的发挥:

“焉所告”就是“何所告”?何处告?“将诉谁”说了也是白说,何必说那么多?然而,阮老前辈!您既然开了这个头,以后接着来的就更繁更多了。《离骚》从此变成《咏怀》了。然而,现在城市中高楼林立,见不到明月,听不到大雁,“北林”“朔鸟”都消失了,“上山下乡”巳成过去了,环境变,人也变了,不孤独又没有忧思的人怎么会和《咏怀》共鸣呢?《咏怀》永远是孤独的。

“咏怀永远是孤独的”,这是何等的警语!这不仅说明金克木对阮籍《咏怀》的独到见解,而且他还通过对这首古诗的解读,表达了某种忧思和焦灼,他出语平静,而平静之中却富有现世的激情。

金克木人生阅历极丰,知识极深广,不仅对于人文科学和语言学,而且还对于自然科学;对于中国古代文化,文章典籍涉猎既多,且思维敏捷活泼,于常人可见之处,每发奇思。所以一题到手,总是泼墨成趣。把学贯中西或博古通今这些话放在金克木先生身上,是恰如其分而毫无溢美之嫌。在他的文章中,关于各国语言文字、宗教哲学、风土人情,道来总如家常,于平常处闪烁着智慧之光。虽年长,而思想却新敏,于世事毫不隔膜。读金克木文章,无处不感到他的青春精神、新潮意识。在他的观念里,古今中西是浑然一体的,往往随意谈开,便风光满眼,妙趣横生。近作《与书对话:(礼记)》对“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定是非也”一段话的解释便充满了机趣:“我明白了。这句话的第一点是民法,第二点是刑法,第三点包括国籍法、移民法,第四点连所谓‘法哲学’都有了。思想很现代化呀。”这份诙谐,这份通俗的深刻,写这文字的只能是这样特定的“年轻”的金克木。

金克木散文的这些文章风格和表达方式,断然不同于传统观念中的那些散文,也与新文学以来的那些杂文的观念有别。他的散文中包含了思想随感、读书记、文化漫谈,甚至文献考订的宽泛内容,而且以充分的书卷气为其特色,大体接近于杂感、笔记一类。以流行的艺术散文的文体来衡量金克木的作品,可能会失之毫厘,差以千里。好在散文这文体本来就随意,就驳杂,既然大家都承认金克木的文章有文学性,则认为它属于文学便是适当的。

这样看来,作为文学作品的金克木散文,其中自然也包括并体现出作家的特定风格。风格即人,这是大家都赞同的老话了。若说金克木散文的风格即他个人风格的体现,这大体也是适当的。那么,什么是他的风格特征昵?这就是:智慧、谐趣和从容。读金克木让人心境沉静,有一种彻悟。但又不是远离尘世,不是避隐,沉静之中却导引人面对现世,而不是面对空无。《告别辞》可说是一篇奇文字,说的是八卦阵中的“死门”,说的是“自搅”、“自祭”,说的是“前天才得到的我的最好的女朋友的死讯”,总之,这是一篇生离死别的文字。一般人接触这样的内容,往往会有浓重的悲哀,会有悠长的或轻轻的叹喟,但在这里,我们看到的却是安详和超然:“设想我躺在那里排队等待火化,那时该想些什么,要说些什么?”“出世入世并无分歧,纸上千言无非一语。在那里的路上有我们无数足迹,现在该收回了。”“又想到新去世的女朋友。她在最后的信中问我要不要她所保存的我的信。我回信说,不要了。人亡物在,何必昵?”这种心态,这种境界,以及表现在文字上的这种风格,是学也学不来的。我想,这就是金克木先生文字的最珍贵的东西了。

金克木先生,安徽寿县人,1912年8月14日生。幼年受塾师课蒙,读古文古诗。早年受业于家乡中学,并任教于乡村学校。1930年夏到北京,在大学听课,自学。1932年到山东德县师范任教。1933年开始在《现代》发表诗歌。1935年任职于北京大学图书馆。1939年在湖南大学讲授法文。1941年赴印度,学印地语及梵文。随后,又学印度哲学、文学,并游历印度各地。金先生早年的那些经历,在他以辛竹署名的《难忘的影子》这部“纪实性的小说”(这是我给这部作品杜撰的命名一一作者注)中可以看到。1948年起,金克木先生入北京大学任教,任北京大学东语系教授至今。金先生早年是著名的现代派诗人,与施贽存、戴望舒、徐迟等交往甚深。随后,金先生又成为著名的学者,特别对印度的宗教、哲学、文学、语言有深入的研究,他是国内少数几位梵文专家之一;80年代以来,金克木先生文学创作极丰富,尤其是在散文创作方面。金克木散文创作的成就,可与他的新诗创作、学术研究鼎足而三。他是当代中国散文创作的影响很大的作家。

替金克木先生编这个散文选是我的愿望。两年前,我获知百花文艺出版社要出一套当代散文作家的作品选,我即向范希文和纪秀荣二位建议应列入张中行和金克木的两本,这意见他们釆纳了。编选金克木散文选的任务因此也就落到了我的头上。蒙金先生不弃,他也同意由我担任此项工作。为此他送给我大部他近年出版的书。

金先生愈到晚年,创造力愈充沛,文章写得多,也写得漂亮,这真是一个奇迹。金先生的各种集子,有自编的,也有别人编的,已有多种。我这次编选,想侧重从学者散文的角度进入。学者散文云云,国人多有提及,名字妥切与否可不计,但学者为文有其特点则不容置疑,我取这个角度,也旨在使这个选本有一点新意。

这次编选,参阅了金先生近年出版的多部著作。接受这项工作之后,我便留心金先生散见报端的新作,有见到的我就剪下,留以备用。其中如刊登在1993年9月号《鸭绿江》上的《告别辞》,我读之惊喜,以为此文最能代表金先生的人生态度和写作风格,便剪存至今,终于派上用场了。任务算是接受下来了,我以琐务缠身,迟迟不能动手,便想打退堂鼓。还是范、纪这二位尽心尽责的编辑,数番自津门驾车莅临寒舍,督促鼓励有加,他们的敬业精神使我感动。心想君子一诺,自应克服种种困难完成它,也好向我敬重的金先生交卷。今夏北京多雨,天气不热,我利用假期终于完成了萦系于心的这个宿愿。

此书体例是我自定的。大体按内容分类,由近及远编排。只收80年代、即所谓文学新时期以来的作品,下限是1995年的当下。编目以空格断开,每隔断的部分,其内容大体接近。这只是一种模糊的分类法,因为金先生的文章海阔天空,行云流水,其内容甚驳杂,难以断然分开。按现在的分类顺序,大体是:具有自叙性质的;对历史人物或友朋的纪念的;涉及评论文学艺术的随笔;关于文化或与此有关的思考的,内容也是“由小及大”的展开。

1995年9月3日于北京大学(此文系为《金克木散文选》所作的序言)

同类推荐
  • 世界最具感悟性的哲理美文(4)

    世界最具感悟性的哲理美文(4)

    我的课外第一本书——震撼心灵阅读之旅经典文库,《阅读文库》编委会编。通过各种形式的故事和语言,讲述我们在成长中需要的知识。
  • 南京大屠杀全纪实

    南京大屠杀全纪实

    以中国人的视角完整反映南京大屠杀始末。1937年12月13日,日本侵略者攻破南京,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进城的日军,以其占领者的优越感,在随后的几个星期里,残暴地屠杀了已经放下武器的中国守城官兵和普通市民达30余万人,在中国人心头和中华民族史上留下了一段永远难以愈合的伤痛……作者饱蘸国人的血泪,文笔大气磅礴,以详尽的事实和一手资料以及诸多不为人知的历史真相震撼着读者,以犀利的拷问促使今天的读者深刻反思南京大屠杀的历史,深入思考其历史教训现实意义。
  • 仟余集:郁达夫作品精选

    仟余集:郁达夫作品精选

    本书是感悟文学大师经典,本套丛书选文广泛、丰富,且把阅读文学与掌握知识结合起来,既能增进广大读者阅读经典文学的乐趣,又能使我们体悟人生的智慧和生活哲理。本套图书格调高雅,知识丰富,具有极强的可读性、权威性和系统性,非常适合广大读者阅读和收藏,也非常适合各级图书馆装备陈列。
  • 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随笔精品

    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随笔精品

    《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随笔精品》共收录了1901年至2010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随笔精品80余篇,作品字里行间透露着文学大师对社会的见解和生活的智慧,为所有读者提供一份供学习、欣赏、借鉴的随笔经典之作。《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随笔精品》1995年12月初版,此次为修订后再版。
  • 若我足够好,终将遇见你

    若我足够好,终将遇见你

    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正如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种好姑娘:或弱柳扶风,或英姿飒爽,或嗲言撒娇,或才华横溢……如果不被接受,她能继续下去的力量;如果遭遇挫折,她能有重新再来的勇气。她应该是冬日的暖阳,不仅能温暖你,也能让你的世界变得明亮。在这个浮躁的社会里,能安安分分地守住自己的好姑娘,一点一点地朝未来努力,一点一点地向对方迈进,也不失为最质朴的幸福。虽然将来未知,却终究握在自己的手上。每个人都应该努力,用最好的自己,遇见最适合的那个人。
热门推荐
  • 鬼吹灯II

    鬼吹灯II

    热播网剧《鬼吹灯之怒晴湘西》改编自本书!生死轮回的千古之迷,,消逝的千百年文明,尘封的古老遗迹,苍茫大地上盘伏着巨龙,守护这一切。大河滔滔、黄沙滚滚,还是沧海桑田,这里到底隐藏着什么?那些埋藏着的生命灵魂徘徊挣扎,永生之门的出口的通道究竟在哪里?一行人意外探索着这一切未知之谜,逐渐揭开隐藏其后的神秘传说。
  • 一品农庄,绝品夫

    一品农庄,绝品夫

    诈尸了!安月一觉醒来,成了安家的大丫头,刚从河里被捞上来。一个朦胧觉她竟成了村沟里的草凤凰,长得美却很窝囊的安钩月。钩月就钩月吧,毕竟那安钩月比她年轻,白捡了几年的便宜不要白不要!可没想到…上辈子惨不忍睹,这辈子惨绝人寰。这安钩月的处境真凄凉,睡的是冷草堆,吃的是窝窝头,上头有个后妈鞭挞着,下面还有个妹妹压榨着,还被口口声声叫着“小野种”。小野种?你特么才小野种,全家都是小野种!抡起她的锄头,拿着她的户口,看到山边那间屋没?从今以后那奏是她的家!买了地,种了田,养了…娃…敢情这安钩月花季年龄就珠胎暗结了,真是可怜她这个黄花大闺女跟着变妇人。十月怀胎,牙一咬、劲一使,无声无息出来个带把的:“孩子,我都抽你三巴掌了,你咋还不哭?”几年后。狼狗看家,儿子种田,她监督。村头,近万士兵安营扎寨。“爷?这小村子难道有了逆贼?”甲侍卫满眼崇拜!“爷,要不要属下先去当探情况?”乙侍卫首当其冲!“要我说,爷您直接下令,我们铲平了这村子!”丙侍卫忽略某人越来越黑的神色,不知死活。片刻……“卸甲归田!”某人一声令下,数万士兵踏入田园,拿起自备的锄头,干起了史上最伟大的工程:刨地!
  • 幻影神枪

    幻影神枪

    杭州知府姜成因得罪朝中重臣刘世尘而使姜家惨遭灭门,管家雷进拼死救出少爷姜峰躲入云华山避难,姜峰习得姜家枪谱精髓,提着一杆祖传寒铁银枪赴京城为父报仇,可是两大仇人,一个已经是京城地头蛇,另一个已经贵为朝中丞相,其实在这明显仇人的背后还隐藏着姜峰不知的三重阴谋,几位男女主角的感情纠葛,武功招数的淋漓尽致。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安徒生(中外名人传记青少版)

    安徒生(中外名人传记青少版)

    《中外名人传记:安徒生(1805-1875·青少版)》内容简介:安徒生认为:他自己的一生堪称是一部美丽动人的童话,情节曲折变幻,引入入胜。他永远怀着对远方的渴望,有着一颗永不停歇的驿动的心。他在广袤的大地上行走,踏歌人生。贫穷和孤独,繁华和绚丽.痛苦与泪水,收获与喜悦,误解与抛弃,接纳与回归,所有人生的酸甜苦辣,他都一一品尝。他留下的每一串脚印,他走过的每一个驿站,都值得人们久久回味。他给这个世界留下了取之不尽的宝藏。他耀眼的光芒,时刻照亮前行的人们。他留下的不仅是童话,更是他的理想,以及对理想的执着,他留下了闯劲,留下了勇敢,留下了毅力。他百折不回的坚毅脚步声,仍然在世界各地响起。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黑腹庶女

    黑腹庶女

    她是上官炎侧妻所生的庶女,年幼的时候,亲眼目睹嫡母杀死她亲娘。在幼小的心灵埋藏着仇恨。或许她不像别的女人狠毒,但是千万别惹毛她,不然等她发怒的时候,有你好看。她是个名副其实的弃妇,整个咸阳城无人不知上官府的三小姐被休弃两次,还生下女婴。官家以她为耻,除了爹和奶娘,没有人真正发自内心关心她、爱护她。在二叔的逼婚下,她再次穿上红妆,带上红头盖,于她素未谋面的相公拜了堂,喝了交杯酒,洞了房,成了真正的夫妻。但谁会想到他们之间是签下婚姻契约呢?身为君府的少夫人,就该有少夫人的威严,岂能容忍那些女人的欺负,原本腹黑狠毒性格终于在一瞬间爆发了,在人前楚楚可怜,在人后便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毒妇。谁惹怒她,便下重手,不杀人,但也让人生不如死。片段一:“啪~”屋子里一阵响着巴掌声音,一道巴掌大的五爪印烙在牡丹脸上。她气得想还手,却被上官熙牢牢的抓住,带着委屈的声音怒喝道:“你算什么东西,敢打我?”“我打你怎么招了?你只不过是相公暖床的工具,我不仅要打你,我还要把你的孩子打掉,这就是你忤逆我的下场。”上官熙说着,阴森森的把目光打落在牡丹肚皮,勾起一丝冷笑。“你敢!”牡丹声音带着颤抖,那种不安分的眼神顿时让牡丹心里阵阵恐惧。上官熙勾起笑意:“那你要不要试试看呢?”片段二:美人见君浩已经走远了,便得意的看向上官熙,整理好衣衫笑道:“姐姐,你是不是很嫉妒妹妹我呢?没办法啊!姐姐长得平凡无趣,当然爷是不会喜欢你这种女人。”上官熙突然把脸拉近她,伸出手粗鲁的抓起她的头发,口气带着威胁:“你是什么身份,也敢在我面前摆架势?劝你最好有自知之明,不然你这漂亮的脸蛋。。。。。”阴险的笑着,手在她脸上游走着,长长的指甲深深陷入她那张漂亮的脸蛋。————————————————————————————————————————————精明的医术、武功,外表却弱弱无能的她,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不折磨死人誓不罢休。————————————————————————————————————————————月月的读者群:103866632有兴趣可以加入。请支持凌玖儿的新文《一品弃妃》推荐好友文:十七妾刁一妾废妾惹桃花傲妃多夫九岁庶女娇女惹挑花
  • 草样年华:谁的青春不忧伤

    草样年华:谁的青春不忧伤

    一场邂逅,打开了一个孤寂的心扉,是你让我逃离了围城般的寂寞。那场不快的恋爱之后,上天赐你予我,就这样我们邂逅青春的花季,情不知从何起,一往而深。一场苦恋,让我们许下了一场生死不离;无数的劫难,注定了你会让我为你穿上那件女人为之痴迷的嫁衣;想想一晃而逝的日子,我们得到的又是什么?前世恩怨烽火再起,今生的儿女情长,熟知仇恨何止?爱情在你我左右徘徊,生活在激发着我们的志,每一天都在不停的探求,探求那些不属于我们的下一秒
  • 好妈妈改变孩子一生(3-6岁孩子家长必读)

    好妈妈改变孩子一生(3-6岁孩子家长必读)

    每个孩子都是珍贵的存在,好妈妈会改变孩子的一生。那么,3-6岁孩子的妈妈应该怎样做呢?也就是说,好妈妈到底怎样做,怎样去教,怎样去塑造,才能改变孩子的一生呢?这正是本书要告诉每一位好妈妈的。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