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内心都有属于自己的东西,或者说是自我天地。至于私房钱该不该有?该有多少?那是事在认为,因人而异。
我们所处的环境不同,面对得参照物也不通,所以不可能有一样的思维,处理的方式也不尽相同,更不可摹仿,因为这不是一种模式,有些东西是不能模拟或翻版的。
最好是: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具体情况,要具体对待。每个人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作出相应的调整或处理,前提是以不妨碍家庭利益为原则,以不影响夫妻感情为界限。
有私房钱好不好呢?不要先下结论,它有它的好处,也有它的不好处。
它的好处在于花钱自由、使用方便、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包括善意的隐瞒。像特定的日子,结婚纪念日生日之类之类的,可以给家人一个惊喜;像聚会呀郊游呀什么的,无须从家里拿钱,也能玩个痛快。
对女人来说,私房钱既是一层保护摸,又可作为一条后退之路。具体来说,女人苦在一世,根本就没有属于自己的家!当然,家就意味着房子,房子就意味着家。
女人没有属于自己的房子,也就没有属于自己的家。婚前,我们住父母的房子;婚后,我们住丈夫的房子。
父母的房子是我们自己情愿走出去的,尽管父母的家门随时向我们敞开,但,结婚前后居住的自我感觉却是不一样的。
那种“嫁出去的姑娘,泼出去的水”像一个网,网住了我们的困惑;也像一面凹镜,曲解了自我的阴影。每个女人都能走不出这个家门,却走不出自我设置的心理障碍。
我们这代人兄弟姐妹众多,没有独生子女的那种唯我独住的优越感,即使暂时回娘家小住,感觉也是临时的。
因为我们要在乎,在乎其他兄弟姐妹的给我们的感觉,在乎她们的眼睛,在乎她们的心态。如果有一天发生婚变了,再回娘家去住,那更是万万不可能的事,女人也有女人的自尊。
既然已经成家,说明自己已经长大;既然已经长大,说明我们已经具备了自食其力的能力。仅此一点,我们都没有搬回去居住的理由。
丈夫的房子是我们自愿走进去的,有结婚证的时候,不管房子的户主落在谁的名头上,至少我们都有居住的权利。
冷不定突然有一天,那张纸撕碎了,女人只有光溜溜的走出哪个家门。而一旦走出去,哪个家门就永远不会再向女人敞开了。这种情况下,女人须有足够的经济实力,走出去面对庞大和陌生。
有了钱不怕磨难,也不至于走向困境,更不会因为经济原因让人寸步难行。想想女人一结婚,交出去的是那份做人的责任,而不是全部的自己,更不是自己的全部感情。
一个女人,一旦因为爱而失去自我,她的婚姻也就变了味。
家庭生活中,物质不是凝聚夫妻感情的基础,但,却不能说它对家庭没有构成影响或作用,女人需要随时做好心里准备。因为女人的家永远不属于自己。
感情需要的是理智,家庭需要的是责任。理智和责任是一种自我束缚的行为,这种行为不是靠谁能管得住、谁能拉得来的,那完全是一种自觉自愿的举止,是不能有所强迫而就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