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85300000056

第56章 走出坑人的教育误区(6)

下面三个量表是被国内多家医院及中国儿童健康网、儿童博客网和中华育儿网等相关医疗网站采用的。为了说明问题,请原谅我不厌其烦地把它们罗列在这里。

美国简化康奈尔儿童行为量表(每项视程度不同打0—10分,下表同)

①活动过多,一刻不停( )

②兴奋活动,容易冲动( )

③惹恼其他儿童( )

④做事不能有始有终( )

⑤坐立不安( )

⑥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分散( )

⑦必须立即满足要求、容易灰心丧气( )

⑧经常易哭( )

⑨情绪变化迅速剧烈( )

⑩勃然大怒或出现意料不到的行为( )

诊断:得分计算:没有—0分;稍有—1分;较多—2分;很多—3分。总分超过10分为阳性,即为多动症。

上海市多动症协作组制定的儿童多动症行为量表

①上课时坐立不安( )

②上课时经常讲话( )

③上课时小动作多( )

④发言不举手( )

⑤不专心,东张西望,易因外界干扰而分心( )

⑥情绪变化快,易与人争吵( )

⑦常惹人干扰人活动( )

⑧不能平心静气玩耍( )

⑨做事心血来潮,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往往有始无终( )

⑩做事不计后果如何( )

随便拿父母钞票,或在外偷窃( )

丢三落四,记忆力差( )

学习成绩差( )

说谎、骂人打架( )

诊断:得分计算:没有—0分;稍有—1分;较多—2分;很多—3分。总分超过10分为阳性,即为多动症。

美国精神病协会制定的诊断标准

①常常手脚动个不停或在座位上不停扭动(少年可仅限于主观上感到坐立不安)( )

②要求静坐时难以静坐( )

③容易受外界刺激而分散注意力( )

④在游戏或集体活动时不能耐心地排队等候上场( )

⑤常常别人问话未完即抢着回答( )

⑥难以按照别人的指示去做事,不是由于违抗行为或未能理解,如不做家务等( )

⑦在做作业或游戏中难以保持注意力( )

⑧常常一件事未做完又换另一件事( )

⑨难以安静地玩耍( )

⑩经常话多( )

常常打断或干扰他人活动,如干扰其他儿童的游戏( )

别人和他讲话时常似听非听( )

常丢失学习或活动要用的物品,如玩具、书、作业本等( )

常常参与危险活动而不考虑后果,如乱跑到街上去而不顾周围等( )

诊断:在7岁以前起病,病史已有半年以上,并具备上述指标8条以上为阳性,即为多动症。

几乎所有儿童的正常行为都成了“临床表现”!

按这几个量表来判定,“多动症儿童”岂止是上面提到的患病比例,几乎所有的儿童都得成为“患儿”吧,这之中当然包括我自己的女儿——毫无疑问,她如果在童年时用这几张量表来测,每样都不严重,又都有一点点,平均各项得分为“1”,那么也得被诊断为“阳性”吧。

那么,哪个儿童不是“患儿”呢?

《疾病发明者》作者对当前医疗界过度诊断、滥用药物现象给予揭露和批评,称这种现象是“发明疾病”。其中“多动症”就是典型的“被发明的病症”。

他说:“医生自己经常搞不清楚,因而常常误用有争议的诊断辅助工具。连多动症支持者都估计,被诊断为多动症的儿童有三分之一是诊断模式下的牺牲品。比较各国,也可以发现把多动症的标签贴在孩子身上是多么随便的事。根据研究,巴西儿童有5.8%患多动症,芬兰有7.1%,阿联酋14.9%的孩子患有注意力缺乏症。怎么会有这样的差异?谁知道!小孩每天服药的情况就这样盲目形成,要对抗的病状却十分模糊。‘多动症儿童’的沉重标签往往基于医生的主观印象;诊断多动行为的某些准则也可以在多数健康儿童的身上找到,例如经常无法专注聆听他人说话、做作业和组织活动经常有困难、回答问题经常不假思索。这些是症状吗?或者只是令(某些)大人心烦的行为?”[7]

“多动症诊断量表”,这个事关千百万儿童命运与健康的东西是怎样产生的,谁制定了它,经过了怎样的检验与论证?如此粗制滥造、愚蠢做作的东西,竟然被当作主要检查工具给儿童使用。它哪里只是张量表,简直就是诊断圈套!

三、令人眼花缭乱的“致病原因”

轻率诊断的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个无奈的难堪,这么“普遍”的一个公共疾病,它的形成机理到底是怎样的,是什么原因导致孩子生病?历经一百多年的“研究”,解释越来越多,可到现在谁也说不清。

从现有资料看,有这样几种病因说:

第一,轻微脑组织损害——这一点主要围绕儿童出生方式进行猜测。在剖腹产被广泛使用前,被认为是出生时脑部受挤压所致;剖腹产被广泛使用后,却又说是因为剖腹产所致。还有的说是母亲怀孕期感染、高血压,或婴儿期喂奶及其他活动使脑部受到损害所致。总之,孕产期、成长期的每一种情况都被猜测为可能,似乎一个人只要“出生”过,经历过胎儿与婴儿期,他的脑就要被损害。巧妙的是这些“损害”基本上都是不可测的。

第二,城市环境污染造成的铅中毒致病——这个原因听起来有些道理。但这里有几个疑问:第一个疑问是,一百六十多年前问题被提出来时,城市环境污染问题应该还不存在吧?第二个疑问是,每座城市的儿童都呼吸着相同的空气,为什么只是一部分人得了病?第三个疑问是,生活在偏远山村的孩子不得这个病吗?

第三,遗传生理因素——这方面有看似很专业的表述,但分析后就可以看到,在没有获得充分证据的前提下,以大脑某个微小的生化指标差异来解释一个病因,这不过是自说自话的猜测。人与人之间本来是有一些生理指标差异的,这很正常;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气候、环境、心情、年龄、饮食下,许多生理指标都会发生变化。拿不出更有说服力的东西,只好拿鸡毛当令箭了。

第四,维生素缺乏、食物过敏、微量元素的缺乏、环境污染、食物添加剂等致病——这类猜测很多,看得让人发晕。几乎是当下社会生活中有什么问题,什么问题就成了病因。如果这些因素都可以导致儿童患多动症,那么剩下的唯一问题就是:以后还有没有健康儿童了?

第五,家庭或学校的教育因素,使孩子心理受到损伤——这是唯一通过直接观察、在大量案例的基础上得出来的,而不是通过猜测得出来的。这个原因最有说服力,可是总被摆到一个最不重要的位置。所有谈多动症的资料都首先试图说明多动症的成因是脑部问题,是个生理问题,而教育问题、心理成因只是偶尔被一些资料淡淡提及。

在这个被淡淡提及的原因之下,没人能解释,一个基于教育形成的问题为什么需要孩子自己服药治疗。近年来离婚数字攀升导致“儿童多动症”发病率高似已成为一种证据,人们发现,单亲家庭的孩子比双亲家庭的孩子更易“得病”——可是父母离婚给孩子带来的心理创伤,吃药能解决吗?父母间的争吵已使孩子内心伤痕累累,然后孩子又被告知自己有病,这难道不是雪上加霜吗?

由著名的诺华药厂资助的德国《儿科医学实务》杂志出了一本《注意力缺乏和多动》专刊,里面甚至推断多动症是石器时代的遗产,并告诉大家“多动症在人类早期可能属于有益的(遗传决定的)行为工具,在现代社会却成了缺点,会危害儿童的发展和社会适应性”。[8]——连人类千万年间保留下来的遗传特点也变成病了。

四、疾病后果,荒谬的逻辑关系

虽然病因说不清,关于该病的后果倒是总被描述得很清楚,听起来让人忧心忡忡。不同的资料都在说,多动症儿童如不及时治疗,大多数人会出现青春期犯罪、自控能力差、冲动、好逸恶劳、贪图享受等等,形成反社会人格,成年后成为酒精及麻醉剂滥用的高危人群,犯罪率较高。总之,他们的未来都是阴暗的,甚至是罪恶的。

一个疾病最后发展为一个道德问题!

多动症与反社会人格之间的因果关系是怎样形成的,“病症”与“犯罪”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如何推断出来的,它们之间的转变机理是什么,没有人能说明。但是,相关医疗信息都在这样说。

人的一种情绪可能会影响一些生理指标,同时一些生理上的变化也可能会给人带来情绪上的一些变化。但生理疾病和人格道德能形成直接的因果关系吗?我们能说有高血压或肺气肿的人最后大部分会变成坏蛋吗?事实是得过脑膜炎、脑瘤、脑萎缩等脑部疾患的人,他们的道德发展和疾病都没有关系,为什么单单是儿童多动症就会导致道德变异?

退一步,假如这是真的,童年时期基于遗传或环境罹患的一种病症,最后真的转化为成年后的一种道德面貌,那么患者是否就无须为他成年后的反社会行为负责,因为他自身就是个疾病的受害者。有精神疾患的人杀人不都可以免死吗?——这样推下来,一个罪犯只要被证实童年时期有“多动症”,是否就可以减免刑事责任?

五、为什么被确诊的人数越来越多

既然多动症的致病原因到现在从未有可靠的说法,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多动症确诊越来越多呢?难道仅仅是误诊断吗?

其实“多动症”从霍夫曼最早“发现”的一个多世纪以来并未引起人们的特别关注,这种情况直到利他林(哌醋甲酯Methylphenidate,又名:利他林Ritalin)的出现。把利他林的发展史梳理一下,基本就可以明白“病人”越来越多的真相了。

1944年,Ciba公司(也就是今天的利他林制造商)的化学家潘尼松合成利他林。这种药最初只开给成人,治疗疲劳过度,心情抑郁,老年生理混乱。在开始的二十多年间,这个药一直不出名,销售也不好,因为它的具体适应症始终不清楚。1961年,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允许使用利他林来治疗有行为问题的儿童。它曾被发放到马里兰州两所黑人儿童学校,学生服用后,校园里推挤哄闹的情景有所减少。这启发一群美国医生把药大面积使用于儿童,以发现哪些人需要吃药。开始时药物本身是用来检测孩子有没有病,吃下去行为有改变的就是有病,相反,对药没有反应的就是健康小孩。后来就作为治疗药品大面积应用于儿童。1970年美国大约有二十万至三十万儿童服用利他林[9];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有一百万儿童在吃利他林;而到了本世纪初,服用这种药的美国儿童增加到了六百万,其中近一半儿童用它来治疗注意缺陷多动症。[10]

如果在很多年前因为孩子不乖就给他吃药,那一定是件不可思议的事,利他林让不乖变成了一种要用药物治疗的病症。

现在治疗多动症的药物已有很多种,可分为中枢神经兴奋剂、抗忧郁剂、抗精神病药及抗癫痫剂等,但利他林仍是最常用的。需要注意的是,这类药都价格不菲。

资料显示,美国儿童缺陷多动症治疗和药品市场每年高达三十亿美元。到2012年,英国的儿童缺陷多动症治疗和药品市场也将达到一亿一百万英镑。而各大相关制药公司每年还在向游说团体投入大量的资金,要求政府放宽对儿童缺陷多动症药品的限制和管理。

现在治疗儿童多动症的药品被销售到世界各个国家,ADHD这一疾病在中国也流行起来。国内某医疗网站有这样一段话:“利他林治疗儿童多动症非常有效,唯一的缺点是,它无法根除这种疾病,只能长期服用。”网上售价每瓶从三百七十元到三千四百元不等。在国外,家里如有孩子服药,这也是笔不小的开支。

美味的馅饼谁都想切一块。在华的著名外资药业西安杨森公司宣称他们研制出治疗多动症的长效型药物——“专注达”,其宣传也很深入人心。

2007年夏天,北京两家最具影响的报纸《北京晚报》和《北京青年报》都发表消息,由美国礼来公司研发生产的中枢神经兴奋剂“择思达”(盐酸托莫西汀)正式登陆中国市场。配合药品上市的报纸新闻中宣称儿童多动症“药物治疗是首选”。相同的宣传进入冬季时又出现,《北京青年报》11月30日在“健康关怀”版又发表《儿童多动症不及时治疗会累其一生》,提醒家长对此病不能掉以轻心,一定要治疗,“药物治疗是首选”,然后告诉大家有一种药叫择思达,“每天一次可全天不间断控制症状,适合长期服用而不会引起药物依赖”。

2008年7月5日该报又发表《小孩子的“注意力”,父母注意了吗?》,提醒家长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就是儿童多动症,如果不治疗,除了当下学习困难,50%—65%的人将来会有这些问题:工作中表现不佳,时间观念差,人际交往技能不佳,易发火,性情暴躁,酒精或药物成瘾,犯罪率高等。然后强力推荐说:“最近中华小儿神经协会、中华儿科保健协会和中华小儿精神协会三家将联合出台中国ADHD的治疗方案。在这个方案中,哌甲酯(即哌醋甲酯,利他林)被列入第一线首选治疗用药,尤其是长效哌甲酯控释片,具有效果好、维持时间长、不良反应小等优点,逐渐被国内外治疗指南推荐成为治疗多动症的首选药,已经进入了国家儿童医保目录。”类似的宣传六七月间还在《羊城晚报》《北京晨报》等报纸上出现,都不约而同地提到这三家“协会”和这个药。但除了在这几篇文章中看到这三家协会的名称,网上没查到这三家“协会”的网站以及其他相关信息。我问了几个医药界的朋友,他们也没听说过这几个“协会”。

现在有一种“软广告”——这在广告界是心知肚明的事,即商家广告以新闻消息的方式出现。当然,只要是广告,不论什么面目出现,都是要给媒体付钱的。

同类推荐
  • 成功的中国家教(大全集)

    成功的中国家教(大全集)

    本书精选了《颜氏家训》《朱子家训》《曾国藩家书》《傅雷家书》等中国家教经典中的精髓篇目,从中提炼先贤家教思想的精华,加上精心的注译和精到的阐释,辅以生动鲜活的家教做事,从中可管窥和借鉴先贤家教的精深之处,学习如何在今日中国的新环境、新需求下,用历经时间淘洗的中国传统文化来教育、熏陶孩子,以科学、合理的家教方式去给予孩子以正确的品德导航、情商训练、书香濡染和创新启迪,并在亲子共同成长和进步的过程中,始终重视激励的作用以及亲力亲为的示范功效。本书体例活泼,语言亲切,案例丰富,具有明确的指导性和操作性,可让为人父母的你轻松了解前人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将之灵活运用在关系儿女的成功教育中。
  • 陪孩子轻松走过高三

    陪孩子轻松走过高三

    本书作者不仅是一位高三教师,同时也是一位备考家长。本书记录了作者本人在高三教学和自己作为备考家长的经历。她所陪考的孩子,在她的陪考下,在高三一年中综合成绩一路上升,并如愿考取一所“211”重点大学。
  • 挫折教育:孩子成长不可或缺的爱

    挫折教育:孩子成长不可或缺的爱

    挫折是生活的一部分,任何人都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要让孩子感恩挫折,在挫折中成长;而不是让他抱怨命运多舛,被挫折打败。所以,父母要教孩子在逆境中调适自我,积极向上,充满自信,百折不挠,这样才能让他把自己从挫折中拯救出来。
  • 斯宾塞的快乐教育

    斯宾塞的快乐教育

    小斯宾塞是作者赫伯特·斯宾塞的侄子,因为一次不幸,失去了父母,于是被作者收养。在家乡的小镇上,小斯宾塞的生活是幸福的,因为他接受的是名符其实的快乐教育。尽管小斯宾塞的天资并不聪颖,但在作者的教育下,他14岁就以优异的成绩被剑桥大学破格录取,后来顺利取得博士学位,成为著名的植物学家。那么何为快乐教育?作者告诉我们,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成为快乐的人,因此教育的方法或手段也应当是快乐的。而教育孩子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少对孩子发布命令,要用积极的暗示令他们看见希望,让他们能够快乐成长。
  • 家有青春期女孩:母女共战青春期必读书

    家有青春期女孩:母女共战青春期必读书

    本书从青春期的女孩的生理变化、情感需要、逆反心理、母女间的沟通、富养、批评教育以及引导其自立自强七个方面入手,围绕母女关系这一核心,阐述了青春期教育的关键要领,翔实地讲解了构建和谐母女关系的方式方法。母女共战青春期,女儿的青春才会多姿多彩,母亲也会青春起来。
热门推荐
  • 冷血雷神

    冷血雷神

    2012,世界真的会毁灭吗?是毁灭还是侵略?如果地球毁灭,人类能否幸存?如果人类幸存,如何生存下去?申磊就面临着这样的问题。孤身行走于异世,仗剑傲立于苍穹。上古五大神器,人间三大法宝,为了复仇,我要定了。灭世星魔,绝世战神,为了复仇,我灭定了。杀人便可升级,无视瓶颈。我,就是雷神,冷血雷神,逆天雷神……
  • 女人这样最聪明:改变女人一生的八堂课

    女人这样最聪明:改变女人一生的八堂课

    同样是女人,为什么有的人能一帆风顺,而有的人却步履艰辛?个中原由不尽言说,但唯有一点却可概括,那就是女人的聪明与否。聪明的女人应该是智慧与从容并存的,具备这种特质的女人才能从内向外雕琢,透出一种让人信服的气质。魅力是女人至尊无上的风韵,总是与高贵、温馨、精美的气质联系在一起。女人是一件华丽的饰物,一份优雅的心情,一种精致的生活,一种永不褪色的魅力……
  • 欢喜冤家

    欢喜冤家

    该书描写了一个京剧女艺人的故事,尽管她历经千辛万苦,想摆脱命运……但仍难跳出被歧视的演艺圈。张恨水写道:“载出之后,颇也蒙受社会人士予以不坏的批评……不敢说会令读者读之一定有益,至少也让人家读之无害。”
  • 教你学自行车·摩托车(学生室内外运动学习手册)

    教你学自行车·摩托车(学生室内外运动学习手册)

    体育运动是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增强人的体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丰富社会文化生活和促进精神文明为目的一种有意识、有组织的社会活动。室内外体育运动内容丰富,种类繁多,主要项目有田径、球类、游泳、武术、登山、滑冰、举重、摔跤、自行车、摩托车等数十个类别。
  •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全集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全集

    一部通俗易懂的老百姓经济学手边书。以讲事实、过日子的方式说事儿,在嬉笑怒骂中让艰涩难懂的经济知识变得通俗易懂,妙趣横生。为大家开启一扇个人理财、经济形势分析、经济政策解读的窗口,帮助那些也许对经济学知识不那么了解的P民“活明白”,不再给资本家、投机客、“砖家”当炮灰。
  • 来自天堂的笑声(原创经典作品)

    来自天堂的笑声(原创经典作品)

    善读精品美文,拾取久违的感动;体悟百味人生,感受成长的快乐。阅读其间,时而在惊险悬疑的案件中悚然而惊,时而为体察入微的真情潸然泪下,时而又涌动着想针砭时弊的激情……掩卷而思,人性的美丑,世事的善恶,人生际遇的变幻无常不禁让人感慨万千。
  • 战争之魂

    战争之魂

    当那硝烟散去之时,留给世界的到底会是什么呢?所有生物的灭绝?所有人类的死亡?真正的和平?审判日将要再次上演,连接着这次圣战的新的圣战将要在这片广袤的大地上重新出现,人类的命运,这个星球的归宿到底是什么?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做人不能太死板

    做人不能太死板

    所以,好的推销员必须善于借鉴他人的经验,助你在成功的路上越走越快,只要掌握一些推销的诀窍和技巧,就能成为一个所向披靡的推销高手,展翅高飞。甚至是生活的点滴,成功的推销很简单,他们都能从中得到启示。本书认真编选了100个非常具有可读性和启发性的故事,并努力把它运用到实际的推销中去,供广大推销员们阅读参考。,日常的许多成功案例。帮你更加深刻认识自己和自己的工作,哪怕是刚入行的新手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