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萨尔王传》的传播
《格萨尔王传》能够流传百世,格萨尔的故事能在藏区家喻户晓,归功于史诗最直接的传播者——民间说唱艺人。在藏区,有很多专门说唱《格萨尔王传》的民间艺人,藏语称“仲堪”或“仲巴”。“仲”专指“格萨尔故事”,“堪”即“人”。
仲堪主要分布在康巴和安多藏区(按地域不同,通常将藏族分为卫藏、安多和康巴3类。卫藏指拉萨、日喀则一带,安多指藏东北及青海大部,康巴指藏东的昌都及川、滇藏区)。 `同别的民间艺人不同,《格萨尔王传》的说唱艺人不承认师徒相承、父子相传,他们认为说唱史诗的本领是无法传授的,全凭“缘分”,靠“神灵”启迪,是“诗神”附体。故多数说唱艺人本不会说唱,由于机缘巧合,突然能够流利且一字不漏地进行说唱。藏民认为,一代又一代说唱艺人的出现,是与格萨尔大王有关系的某个人物的转世。这种观念与藏族传统文化中“灵魂转世”、“活佛转世”观念是相一致的。
除藏区外,《格萨尔王传》在蒙古族和土族等地区也有广泛流传。13世纪后,随着佛教传入蒙古族地区,大量藏文经典和文学作品被译成蒙文,《格萨尔王传》也逐渐流传到蒙古族地区,成为自成体系的蒙古族《格萨尔王传》,称《格斯尔王传》。14世纪下半叶,即元末明初,《格萨尔》流传到土族、纳西族、裕固族等与藏族邻近的民族中。
国外介绍和研究《格萨尔》已有200多年历史。1716年(清康熙五十五年),北京刻印篆文本《格萨尔》后,外国学者有机会接触这一史诗。1836年,俄国学者雅科夫·施密德用活字版刊印了这个蒙文本,后译成德文,于1839年在圣彼得堡出版。这是最早的关于《格萨尔王传》的外文出版物。19世纪末叶,国外开始注意藏文本《格萨尔王传》。1879年到1885年,印度人达斯先后两次到中国藏区,搜集了《格萨尔王传》等大批藏文资料,其后开始发表关于《格萨尔王传》的论文。藏文资料的发掘,无疑为国外研究者拓宽了视野,由此形成了格萨尔研究的东、西方学派。
东方学派(苏联、蒙古及东欧各国)中对《格萨尔王传》研究的佼佼者首推蒙古人民共和国的策·达木丁苏伦,他的代表作是《论〈格萨尔〉的历史流》;西方学派从20世纪30年代起步,60年代进入全盛时期,主要代表人物是两位法国学者:亚历山大·达维·尼尔女士和石泰安教授。达维?尼尔曾两次来中国,在四川藏区住过很长时间,直接听民间艺人说唱《格萨尔王传》,并记录整理,同时搜集手抄本和木刻本。回国后,将搜集的资料整理成《岭·格萨尔超人的一生》一书,于1931年出版法文本。该书的出版使更多西方人士开始了解《格萨尔王传》。
石泰安教授1959年出版的《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与说唱艺人的研究》,全面系统论述了《格萨尔王传》史诗及其说唱艺人,可视作西方关于《格萨尔王传》研究的一个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