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又要告别康定了,我仍然沉浸在浓浓的格萨尔文化中,心中依旧在回味昨天晚上,格萨尔著名专家降边嘉措老师的话语“《格萨尔王传》研究工作这一藏民族乃至全中国的伟大事业正在沿着一条逐渐拓宽、又充满光明的坦途迈进”。 的确,1983年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会上,在国内著名专家学者的一致呼吁和倡导下,特别在周扬、钟敬文、马学良、王平凡、季羡林、杨宪益等老专家的鼎力帮助下,《格萨尔王传》研究才第一次被列为国家重点科学研究项目。
在这次会议上,根据钟敬文等专家学者的建议,明确提出:在《格萨(斯)尔王传》的抢救工作取得重大成就之后,应立即组织力量,编撰一部能够反映藏文《格萨尔王传》全貌的精选本,并逐步将它翻译成汉文和外文,向全国和全世界的广大读者介绍这部伟大史诗。 降边老师介绍说,根据搜集整理的情况来看,《格萨尔王传》共有120多部,100多万诗行,2000多万字,是世界上最长的一部史诗。就数量来讲,比世界上最著名的五大史诗,即:古代巴比伦史诗《吉尔伽美什》、希腊史诗《伊利亚特》、《奥德赛》,印度史诗《罗摩衍那》、《摩诃婆罗多》的总和还要多。(巴比伦史诗《吉尔伽美什》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史诗,产生于公元前3000多年,有3000多诗行;《伊利亚特》共24卷,15000多诗行;《奥德赛》也是24卷,12000多诗行;《罗摩衍那》全书分7篇,18000多颂,每颂为两行;《摩诃婆罗多》全书分18篇,有10万余颂,计20余万诗行)。
《格萨尔王传》的发掘整理,在中国文化史上亦具有重要意义,为我国多民族的文学史填补了一项重要的空白。她用活生生的事实说明:不但西方有史诗,东方也有史诗;不但古代印度有史诗,我们中国也有史诗,从而推翻了长期以来在学术界似乎已成定论的“中国无史诗”这一错误论断。中国不但有史诗,而且有伟大的史诗,同希腊史诗和印度史诗一样,《格萨尔王传》是世界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贡献。《格萨尔王传》的抢救工作,是包括多方面内容、涉及多种学科、关系到各个部门的系统工程。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格萨尔王传》的抢救工作重新开始。1983年开始,史诗的搜集、整理和研究连续三次被列为国家重点科研项目。1984年,经中共中央宣传部批准,由国家民委、文化部、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等中央有关部门和西藏、青海、四川、甘肃、云南、内蒙古、新疆等省、自治区的有关部门共同建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统一规划,分工协作,共同完成这个艰苦而又意义深远的文化事业。
国家曾先后组织数百人的学术考察和科学研究队伍,持续数十年,调查人员的足迹遍及半个中国,这在藏族的文化史上是空前未有的壮举。在我们多民族的祖国大家庭文学艺术发展的历史上,也实属罕见。这生动地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民族文化事业的高度重视,对各兄弟民族的亲切关怀。
经过几十年,特别是近10年的艰苦奋斗和不懈努力,形成了一支有几个民族,包括说唱、搜集、整理、翻译、出版、学术研究在内的老、中、青三结合的科研队伍。人员素质有较大提高,撰写发表了许多具有一定学术水准的论著和调查报告。搜集到极为珍贵的资料,为深入研究《格萨尔王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学术活动不断增多,不仅组织了各种形式的艺人演唱会和学术研讨会,还举办了四次国际学术讨论会。不少国外学者认为,《格萨尔王传》的事业发展很快,已成为中国藏学和蒙古学,乃至民间文学界最为活跃的学科之一。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格萨尔王传》学”的学科体系已初步形成,并不断发展。她潜在的巨大学科优势,丰富的文化内涵,也日益为人们所认识。1995年6月,在奥地利举行的第七届国际藏学会议上,《格萨尔王传》首次作为专题项目在会上讨论。《格萨尔王传》这部古老的英雄史诗,以她独具特色的民族风韵和丰富内容,充分显示了绚丽的光彩和强大的艺术生命力。同时也在国际学术界为我们祖国赢得了荣誉。
在各级党组织和人民政府的关怀指导下,经过各民族《格萨尔王传》工作者的艰苦努力,《格萨尔王传》工作已取得巨大成绩。到目前为止,共搜集到藏文手抄本、木刻本近300部,除去异文本,约有100部。已正式出版的藏文本70余部,总印数达300多万册,按藏族总人口计算,成年人平均每人一本,同时还出版了20多部汉译本。这是藏族出版史上前所未有的重大成绩。我自己深感荣幸,能够参加由全国格萨尔工作领导办公室、四川省政府、四川省委宣传部、四川省格萨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省文化厅、省旅游局组织、全国知名格萨尔专家学者和新闻媒体参加的中国四川?甘孜州首届“相约格萨尔故里”学术论坛活动,走进甘孜州这片神奇的雪域高原,14天里,对遍布格萨尔足迹的丹巴、道孚、炉霍、甘孜、德格、白玉、巴塘、理塘、稻城、雅江、康定、泸定等12县进行了实地考察,总行程达到近3000公里。正如甘孜州领导所说,举办如此规模大、战线长、考察点多的学术论坛,在甘孜州还是第一次,相信通过这次具有十分深远意义的考察,对进一步推动甘孜州弘扬《格萨尔王传》民族优秀文化,振兴民族经济腾飞,将起到积极作用。
也许考察团的精神感动了老天,今天从康定经榆磨路到达海螺沟时,平日很难露面的“蜀山之王”贡嘎山,犹抱琵琶半遮面,含羞露出了半边脸。着实让大家兴奋了好一阵子。 然而在参观海螺沟冰川后,一股担忧又萦绕我们心里,据测量这条40米至350米厚、300米至700米宽、长147公里的冰川正以惊人的速度衰退——每年后退40米,下沉3米至5米。人类的活动总是如此,将大自然的杰作步步践踏。据导游小姐讲,其开发潜力只剩下50年。
晚上宿在泸定县,我站在楼上就可望见当年红军攀爬过的大渡河铁索桥。它依然是那么沉默,把沉重的历史承载于那十三根粗大的铁索中。 沿着历史的足迹走回到现实,我终于可以理一理这十多天来奔波的思绪,再一次地走进格萨尔文化神奇魅力中。关于格萨尔的研究已经持续了近两百年,而我们此行最大的成果,在于将格萨尔的研究又推向了新高。同时,格萨尔王在我脑海中已是一个完整的形象:一千多年前,出生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德格县阿须乡吉苏雅格康多的格萨尔,虽受叔父排挤,与母亲漂泊流浪。后来,他在赛马中夺魁称王,进驻都城森周达泽宗,并娶珠姆为妻,称王后。格萨尔与其兄甲察建立军队,率众除暴安良,南征北战,统一了大小150多个部落,建立起了强大的岭国。部分专家考证,格萨尔去世后,其政治势力为后裔继承,即元代至民国时期族号为“岭葱”的土司家族,都城森周达泽宗成为其家庙。虽然我没有机会拜访格氏的后裔,但这已经不重要了。英雄的后裔就是这个英雄的民族。在青藏高原的每一片草原,每一个峡谷,每一条河流——在山水相依的每一个角落,英雄的后代们秉承着他的性格,以一种豪放的声音,快乐地生活着。
在这片洁净美丽的土地上,格萨尔的故事还在广为传唱,他作为一位民族英雄,一位中华民族的英雄,一直奇迹般地活在人民的心里。他英雄主义的精神,一直激励着子孙们在这片雪域高原上,继续谱写改天换地的新篇章。在绿草如织的草原上,在蓝天白云中,在险峻奇秀、风光无限的山水间,我依然感觉到格萨尔的身影,是的,他还活着!活在他子孙的精神中!!活在世人的视线里!!!
之十五:难以忘怀的十五天
大渡河扑面而来的热风,真真切切地让我感觉到,就要离开让我魂牵梦绕的康巴高原了,短暂的15天我不知道怎么就要结束了?回首留念地环顾云雾缭绕中的群峰,我极其不情愿地将从格萨尔王的故乡走出来,从这部“活形态的史诗”中走出来。但满脑海里仍旧像波涛翻滚的大渡河河水,思想里,除了神奇,还是神奇。
我无法理解格萨尔英雄般的史诗,是怎么历经数载、千古传承?岁月的风沙没有淹没格萨尔的光彩,却让它成为世界上唯一活着的史诗而光彩夺目?曾经带着这些疑惑,我在这15天的行程中,一直冥思苦想。终于从茫茫草原迎风招展的经幡、高高雪峰间矗立的嘛呢堆和藏族男女老少真诚善良的笑容中,我找到了答案,那就是一个民族对崇高信仰神圣的追求!才让格萨尔这朵世界文化遗产的奇葩,年年岁岁持续地盛开在美丽的雪域高原上,世世代代流传在这个坚强不屈的民族中间,并以此一直激励着他们不断谱写新的格萨尔英雄史诗。
15天里,让我最为惊讶的是雪域高原上那些藏族说唱艺人们,他们神奇的记忆,简直要让你怀疑他们不是地球人。你无法相信,但你真实面对着他们,听他们娓娓动听地讲述他们世代传唱的英雄格萨尔王。 而这些藏族说唱艺人,大多生长在偏僻牧区,且都是目不识丁的牧民,可他们都能用古藏文讲述十几部、乃至几十部史诗故事,吟诵几百万乃至上千万字的诗——就如同一个现代文盲突然之间用古汉语流利地与你交谈。他们自称是“神授艺人”。据他们讲,他们都在童年做过梦,在梦中得到神、格萨尔王或史诗中其他大将的旨意,而后害病,病中或病愈后又经寺院喇嘛念经祈祷,从此便会说唱了。我想,如果真是这样,那么解开他们的记忆之谜,肯定不只是研究记忆领域的重大突破,必将促使人体科学研究进入一个崭新的里程。
我一直在想,为什么格萨尔竟然这样深深地影响着这个民族。或许在那矗立的断垣残壁间,还能约略体验英雄演绎历史的身影,但英雄却在民众间被千年传唱着,被演绎着,被丰富着。他们那沉迷的眼神,那随故事情节而或紧张或舒弛的脸庞,还有他们待人接物的豁达,他们剽悍的身躯和豪放的歌声……从他们不屈不挠的精神里,已深深地打上了格萨尔英雄般的烙印。
我对无法真正走进这个信仰笃实民族的灵魂深处,深感遗憾。15天里,一直处于长途跋涉的匆忙中,要想用如此短暂的时间,去读解一个让人尊重的民族历史,去感受他们的信仰和崇高品质,这是极度困难的。我只能好奇而热切地注视着,观望着。他们崇拜雪山,把雪山比拟成神和英雄;他们崇拜圣湖,可以成年累月地口念六字真言,转着圣湖、神山,祈求庇佑;他们垒起嘛呢堆,插起经幡,扬起龙达,让佛和神伴随在他们左右;他们供起经书,求佛保佑他们的牛羊……这就是生活在祖国五十六个民族大家庭中的藏民族,这个民族,因为有信仰而执著,因为执著而快乐。
15天里,我们这一路走来,从遥远的历史到现实,恍如真的一下子经历了一个千年。虽然耳边不再有格萨尔王南征北战的金戈铁马的声响,眼前不再浮现草原上牧民淳朴的笑脸和他们扬鞭疾驰的身影,眼前只有饱经沧桑的大渡河流水依然咆哮着,奔流不息。汽车从二郎山隧道呼啸穿过,群山高耸、云遮雾罩,晴朗美丽的康巴雪域又一次留在山的另一面了,一股沉甸甸的心情笼罩在我心上,容颜上增添了更多的伤感,我闭上双眼,再次回味,虽然我越来越远离格萨尔故里,心却更接近。生活在祥瑞雪域中,勤劳勇敢的格萨尔后代们,这个牦牛背上成长的民族,正在向着冉冉升起的太阳,面对茂密的草原和森林,在雪域高原上,
用他们的勤劳和智慧,引吭高歌格萨尔,百折不挠地建设更美丽吉祥的康巴……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真正体味过一个民族澎湃的心声,顺着他们的血脉走进他们的身体。而15天里,我却是那么强烈地体验着雪域高原上这个不桀民族的智慧和勇敢,他们从信仰中得到力量,从英雄的影子里汲取营养,并将一直永远持续下去。虽然我曾经多次走进甘孜州的山山水水,而这一次,短短的15天,我才真正感觉第一次走进了神奇的英雄故乡,第一次在专家学者的引导下,不断用心去体验和领略这个民族的精髓,并逐步慢慢探觅着这个民族的灵魂……
后记
在15天里,神秘的格萨尔文化,善良淳朴的藏族同胞,赏心悦目的风景,使我经历了一次又一次感动,让我深深眷恋着那片神奇而美丽的雪域高原。此次能够拍摄众多美丽多彩的照片,写下一篇篇文章,这些都要感谢全国格办、四川省格办和甘孜藏族自治州。因为,没有他们组办此次“相约格萨尔故里”的活动,也就没有激情飞扬的作品面世。这是我和同行们一致的认为。为此,我们再一次向活动的组办者深情地说一声:“扎西德勒(吉祥如意)!”
(作者系四川新闻网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