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后语
蜀道作为古代交通大动脉,几千年来,帝王将相、商贾行旅等各类人群不绝于道。古道上的西安、宝鸡、天水、汉中、广元、绵阳、德阳、成都、巴中、南充等城市也因四通八达的交通而成为繁华的都市。
一、蜀道价值千秋在
在历史长河里,蜀道对加强经济联系,促进文化交流,巩固国家统一起过重要的作用,作出过卓越贡献。随着现代化交通工具的发展,蜀道的历史使命逐渐淡化,但其价值仍千秋永存。
(一)古今交通活化石
蜀道较完整地留存了许多古道。嘉陵江等江河航道至今仍在运行。人行小道,古代乡民踩出来的山间小路,随处可见。纤夫道、先秦栈道、唐代驿道、川陕公路遗址尚存。蜀道见证了古今交通演变的历史,被誉为“野外交通博物馆” “古今交通活化石”,至今仍具有考古、旅游等多种功能。
(二)认识历史的古书
蜀道悠久的历史,犹如一部读不完的厚重古书:从古道线路的变化,可了解古代交通发展概况;从古道上驿铺馆舍遗址中,可知晓古代邮政发展脉络;从古道上关隘战例中,可了解中国军事史;从古道沿线现存的石窟造像、壁画、碑刻等文物中,可进一步认识中国美术发展进程;从蜀道上的名人足迹,可探索古代政治史、军事史和文化史。
(三)科研考古的实物凭证
蜀道沿线古文化遗址、古墓群是考古发掘进行科研的第一手资料;寺庙、古镇、民居,是研究古建筑的实物凭证;奇山、异水、怪洞,是研究地形地貌的现场标本。
(四)旅游开发的富矿
蜀道以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著称于世。人文和自然景观独具特色,尤其是三国经典景区(点)享誉海内外,是一座旅游资源亟待开发的“富矿”。现今开发的仅是冰山一角。
蜀道精神,千秋传承,激励人生。这是无价的精神财富遗产。
走进古蜀道,如同进入一个迷人的境界:
这是一座五彩缤纷的野外交通史馆;
这是一个古代大型邮驿遗存;
这是一条博大精深的文化长廊;
这是一幅多姿多彩的山水画卷;
这是一群斗智斗勇的古战场遗址;
这是一部内涵丰富的无字古书;
这是一串炫目耀眼的旅游热线。
二、保护和利用蜀道
我们拥有蜀道,就拥有财富。
我们拥有蜀道,就要珍惜保护。
(一)建立蜀道管理新体系
蜀道地跨川、陕、甘、渝四省市50余个市县区。分散在沿线的遗址、景点,分属当地文物、文化、旅游等部门管理。蜀道是个大遗址,有其自身的特殊性:线路长,遗址分散,涉及领域广,保护的内容多。希望能有一个类似长江、黄河水利委员会那样跨省区的蜀道管理的机构,进行宏观调控,统一规划,统一保护,统一开发,克服多头领导、各自为政、自由开发等倾向,形成整体保护共识。
(二)成立蜀道研究会
组织、团结各地对蜀道有兴趣的工程技术、文博考古、自然地理、文史学者,对蜀道进行多学科调研考察,对争议问题进行研讨,交流研究成果,有计划地出版蜀道系列文化丛书。
(三)筹建蜀道博物馆
建议川陕两省文博部门牵头,在蜀道中心点广元或汉中选址,建设一个专业性博物馆,收藏展览有关蜀道的栈道历史保存、筑路技术、关隘、驿铺、设施、景观、诗文等实物及文字、图片、影像,展示古蜀道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
(四)保护和开发并重 (1)
蜀道,举世无双。要制定短期、中长期保护蜀道的规划,制定保护蜀道的地方法规。要进行抢救式保护,比如翠云廊古柏虫害,应采取高科技手段防治。野外文物,要当机立断采取果断措施,尽量减少自然风化。景区要建设生态道路,防止汽车震动、尾气排放等污损文物。
在严格优先保护蜀道遗迹文物的前提下,对蜀道进行统一规划,分期开发,科学利用。严禁破坏性开发。只有这样,才能永续利用蜀道这块宝地。
愿国人都来献计献策,积极为蜀道申遗助一臂之力,让蜀道这一文化品牌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蜀道:一位老人的坚守和一座城市的文化担当
李瑾
《天下蜀道》终于要付梓了,为了这一天,一位叫邵家仁的老人等待了30年。所以,从这个角度讲,这本书完全可以说是一部呕心沥血、潜心苦求而成的作品。
其实,作为本书的策划和主编,我与邵家仁老师的相识纯属偶然。
2009年7月下旬的一天,攀枝花市文学院院长周强因创作川煤集团棚户区改造的有关作品来广元采风,因为我们是巴金文学院首届青年作家小说创作班的同学,便一同参加了一次聚会。中间,广旺集团党委工作部部长霍之德先生讲了一件事:他们系统有一位老先生,一直致力于收集整理蜀道的史料,想结集出版却一直没能如愿。应该说这个话题与当天聚会的主题并无关联,霍先生一番话语之后,当时大家也就是听听而已。
但是,也许这就是人生的缘分。那天以后,“蜀道”、“邵家仁”倒是渐渐地在我心里扎下来,而且让我有一种要解读的冲动。7月下旬的一天午后,天气很炎热,我拿着霍先生提供的电话号码,在广元市第二人民医院附近一幢陈旧的小楼里找到了邵家仁老师的家。听说我是市文联的,邵家仁老师和夫人显得非常惊喜和激动,又是削水果,又是调风扇,热情备至。片刻,邵家仁老师就从里屋抱出一大摞稿件,有少量打印稿,更多的是手写稿。纸张泛黄、卷角,明显可以看出,这些稿件已经搁置了不短的时间。摆谈中得知,邵家仁老师74岁,1959年毕业于河南开封师范学院中文系,先后在绵阳专区建设局、建材厂做秘书工作,其后在广旺矿区拣银岩煤矿任新闻干事、党办副主任。1982年调广旺矿务局(广旺集团前身)《矿工报》任编辑室副主任、总编辑。1992年任局志编辑室副主任、副主编。
谈及为什么会花这么多的时间和精力来收集整理蜀道的有关资料,邵家仁老师激动地说,除了他本人长期从事史志工作的爱好使然,更主要的是他认为蜀道是天下一大奇观,承载着许多有形和无形的资源,应该被后人所传承和追捧,湮灭在岁月中实为可惜。说到底就是对蜀道文化的一种情缘、一种迷恋和热爱。也正是这样的信念,一直支撑着他不断地“收”下去、“找”下去,尽管在收、找和萌发出版念头的过程中,受到不少冷遇、委屈,他仍然不懈坚持,顽强坚守,决不放弃。谈及这些,邵家仁老师的话语和表情仍然激动,让我的眼睛有些湿润,心里有些酸楚。我带回了部分稿件,连夜浏览一遍,觉得有一定的推荐价值,当然也发现一些内容的缺失,再有就是整个书稿没有图片,章节和体例上还值得商榷。所以,我一边让邵老师再作补充修改完善,一边将现有的初稿和编写大纲给市委罗强书记、王振会常委作了书面汇报,两位领导非常重视,很快签呈意见。
接下来的这大半年时间,邵家仁老师怀揣着市文联的介绍信,继续加大资料收集汇总整理的力度,不避酷暑和风雨,夙兴夜寐。让人特别感动的是,尽管我再三嘱咐他为了安全,请一定打车出行,交通费由市文联承担,但当他得知市文联经费也很紧张,执意坚持步行或坐公交车。打印材料时,也总是让打字员用小一点的字号,说这样可以节约纸张,减少成本。那一刻,我的眼睛再度湿润,为这位老知识分子的朴实和深挚的情操所感动。
写完这篇小文,正好是元宵节。窗外,湿地公园灯展的光亮隐约可见,烟花绽放,礼炮轰鸣。我仿佛看见:送走朝天明月峡的一轮朗月,迎来昭化驿桂树上第一滴珠露,千百年前的那一缕阳光,在一个神秘晴朗的日子里恍然轮回,灿烂的天宇下,一位清瘦矍铄的老者骑着毛驴,也许就是陆游剑门途中遇微雨的那头毛驴吧,穿越时空的隧道,从蜀道的起始点向我们走来……
邵家仁老师钟情蜀道,痴恋蜀道,追梦30年。今天,《天下蜀道》终于圆了他的这个夙愿。但这并非巧合和幸运,而是广元灾后文化重建中的一种必然。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广元人,“5·12”汶川特大地震后的每一天,我和我的父老乡亲都见证着灾区的自强奋进和提速发展。崛起的不仅仅是民房、学校、医院和崭新的物质家园,更有信心、力量和精神家园。这里有灾区文化产品生产的数个“第一”①;这里有灾区最动人的“两幅标语”②;这里有“千佛崖速度”,这里有大援建中的浙江精神、黑龙江速度和澳门模式。
不仅如此,广元率先提出了以低碳理念促重建,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低碳生活,让我们的家园更美好”;联合成都、德阳、绵阳、南充、巴中、达州、西安、汉中、宝鸡、安康举起了蜀道保护和申遗的旗帜,把文化遗产保护作为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予以重视;市委、市政府设立了广元文化奖,重奖优秀文化产品和先进文化工作者;大力倡扬感恩文化,机关、校园、社区文化炽盛升涨,文化的力量在汇聚,深深地熔铸进这片富有生命力和创造力的土地!在2009年8月市文联召开的一次创作座谈会上,市文艺评论家协会的李中学先生说:“一个重视文化的领导是高明而富有远见的领导,一座重视文化的城市更是拥有发展底气和充满前景、蕴涵实力的城市。若干年后,人们会记得,会谈论起,当年是哪些人在其中使过推力。”——这,也正是我的心声。
因此,对于《天下蜀道》这本书而言,我,仅仅是一个见证人,做了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情。蜀道既有着独特的中国地域元素,又是“世界文化线路遗产”的突出典型③。文化线路遗产的保护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有关国际组织的重视,是一个世界性的话题。所以,我们六易其稿,最终将书名确定为“天下蜀道”。
希望所有关注热爱蜀道文化的朋友都能花一点时间看看这本书,给邵家仁老师一些鼓励,我在这里先道谢了。
2010年2月28日元宵节于广元
(作者系四川省文联委员、四川省作协会员、广元市文联副主席兼秘书长)
注释:
①“5·12”抗震救灾以来,广元市文艺界创作成果斐然。第一台由本土文艺工作者自编、自导、自演的大型赈灾专题文艺晚会“挺起不屈的脊梁——广元市‘众志成城、重建家园’”,于2008年6月3日晚在广元外国语学校广场举行,现场募捐达到2.93亿元。第一部大型画册《震不垮的广元人》,2008年7月由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第一部长篇报告文学《惊天动地——来自“5·12”汶川特大地震重灾区广元的报告》,2008年10月由中国作家出版社出版。第一部由近百位大地震亲历者讲述的长篇报告文学《幸存者说——“5·12”汶川特大地震东河口等地幸存者讲述》,2009年4月由中国作家出版社出版。
②“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的困难能战胜”——青川县黄坪乡枣树村村民的两条标语,用老百姓自己的语言诠释着抗震救灾精神。温家宝总理盛赞:“这是老百姓的话,抗震救灾要靠这种精神;重建家园、恢复生产要靠这种精神;使灾区将来发展得更好,也得靠这种精神。”
③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文化线路宪章》(2008)关于文化线路的论述,认为中国蜀道是世界文化线路遗产的突出典型,同时鼓励沿线各地区间增进了解、加强合作,以推动中国蜀道文化线路联合申请世界遗产的成功。
《天下蜀道》历经多年风雨,千呼万唤,像个丑媳妇一样总算和公婆见面了。
有人不解地问,一个企业退休职工咋写出蜀道的书来?说起来话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