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交通是蜀道文化的核心。古道被开凿建设的同时,蜀道文化也在被不断创造和积累,丰富多彩、源远流长。先秦时期便产生了栈道文化。秦汉时期,古柏生态文化萌芽,以汉阙为代表的石刻文化日趋成熟。三国时期战事绵延,烽烟四起,催生了三国文化。南北朝时期,宗教南移,摩崖造像兴起。唐朝,女皇文化横空出世,并发展了石刻文化。元明清时期,寺庙文化空前发达。民国时期,川陕革命根据地建立,孕育了崭新的红色文化。把蜀道各个时期的文化联串起来,就是一部浓缩了的川陕蜀道文化简史。
第一节 筑路文化创造美
在蜀道修筑过程中产生的筑路文化,大致包括两个方面。
路线选择。古代施工时,为了最大程度节省人力、物力、财力,一般都依山取道,“择易而行,择捷而道”。
筑路技术。如根据“热胀冷缩”原理,发明“火焚水激”的爆破方法;在悬崖绝壁上创造凿孔架木铺板通行的栈道技术等。还有许多实用的筑路经验、栈道技术,充分展现了古人的聪明智慧和惊人创造力。
由于历代筑路护路民众的努力,蜀道遗址较完整地遗存到今天。如:
古驿道遗址,剑门驿至益昌驿(昭化)的石板古道,元坝区大朝至七里坡的古驿道等;
古栈道遗址,如朝天区明月峡栈道遗址;
古关隘遗址,如剑门关、朝天关、天雄关等;
古驿铺遗址,如上亭铺、武连驿等;
古交通设施遗址,如拦马墙、门槛石、行道树等;
古交通连接设施遗址,如古剑溪桥、桔柏渡等。
这些古道遗址,见证了蜀道的沧桑历史,展示了华夏古代文明和伟大创造。
第二节 宗教文化神秘美
蜀道开通,沿线寺院道观兴起,龛窟造像不断开凿,本土宗教产生。
道教创始人张陵,东汉时于西蜀鹤鸣山修道,创“天师教”。其孙张鲁到汉中推行道教,宣传治世思想,深得民心,形成宗教大系。
一、石窟造像
蜀道沿线石窟造像源于北魏,宋、元、明、清历代都有,分布广、规模大。金牛道上广元境内千佛崖、皇泽寺、观音崖等处的造像共8600余尊,米仓道上巴中的南龛、西龛、北龛、永宁寺等处造像约8000尊,还有剑阁、梓潼、绵阳、阆中等处零星的石刻造像1300余尊,蜀道沿线共17000多尊。这些石刻造像各有其特点。
雕刻技法创新。如广元千佛崖主窟大云洞中的弥勒佛和多宝佛龛中的菩萨像采用镂空透雕,明朗剔透、精美绝伦,可见美学力学之功。
因地制宜布局。如广元千佛崖面临嘉陵江,南北长320余米,高达40米。石工按山崖高低、面积大小,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大小配置,多层重叠,密如蜂房,多而不乱,融为一体。
增加保护设施。一般摩崖造像多在野外露天,常自然风化。巴中永宁寺造像特在崖面上雕刻崖檐和石柱,既有装饰功能,又起保护作用。
神像世俗化。蜀道上宗教造像充满人间烟火味。比如广元千佛崖中的睡佛,身染重病,弟子关心问候,很有人情味。巴中南龛摩崖造像中有一尊“草鞋大王”,简直就是川北山区劳动者的生活写照,充满生活情趣。千佛崖大云洞的主佛弥勒佛,俏丽丰腴,相传是仿武则天女皇容颜精心雕刻而成。蜀道沿线造像内容多是向人性世俗化方向发展。
二、宗教文物
蜀道沿线寺院、道观珍藏的文物价值连城,类型多样。
经书类文物:如卧龙寺、宝光寺内的印度贝叶经,系佛教界珍宝。广仁寺内清刻藏文版《甘珠尔大藏经》,目录为汉、藏、满、蒙四种文字并列,颇为珍稀。
铜铁铸像:七曲山大庙文昌宫内一尊明代生铁铸的文昌帝君坐像,高4.2米,重30吨,工艺精湛。南江禹王宫有一座高4米的禹王铁铸神像。文殊院内有15尊铜像,其中韦陀铜像高两米,高大威武,面目慈祥。青羊宫内单角铜羊,形象古怪,各部位为十二属相化身。
木作类文物:云岩寺内飞天藏殿内飞天藏,高10.8米,直径7.5米,四层八棱,结构复杂,是中国现存唯一的宋代转轮经藏。报恩寺内有一座用8米长楠木雕成的千手观音,众手前后参差,左右环绕,工艺高超。
绘画类文物:觉苑寺内有一组大型明代彩绘壁画《佛传》。四壁面积139.79平方米,撒粉堆金,色彩典雅,采用连环画形式,叙述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从出生到涅槃的一生,是国内外现存《佛传》中较完整的,被誉为“佛传国典”。成都大慈寺内的壁画也很有名气,苏轼评为“精妙冠世”。
三、宗教祭祀
佛教徒认为观音是救苦救难之神,慈悲的化身。凡观音诞生日、拜师日、成佛日,善男信女都要到寺庙烧香拜佛许愿。
季节性祭祀。如七曲山庙会分春祭、秋祭。春祭在农历二月,秋祭在农历八月。
摸“福”字数罗汉。宝光寺山门前有一面镌有红色“福”字的照壁。游客常在山门前蒙上双眼,上前摸“福”字,试一试自己的运气。寺内的罗汉堂,有各类神像500余尊,通道回环曲折,变幻莫测。朝拜者数罗汉,即踏进门槛的第一步是左(右)脚,便从左(右)侧数起,数到排序与自己年龄相同的那尊罗汉便停下,根据这尊罗汉形象的善恶美丑反观自己。
四、宗教发达的原因
蜀道沿线宗教发达,既有历史根源,又有地理环境的影响。
远古神权巫术文化的遗存。古文化遗址三星堆出土的青铜神树、纵目面罩等,从侧面反映了远古宗教祭祀的场面。蜀道沿线群众在巫术影响下,产生万物有灵的观念,表现为对祖先、自然、图腾的崇拜。
统治者的倡导。自魏晋佛教传入,便被统治者利用并大力提倡。比如武则天称帝前,杜撰《大云经》,谎称武氏称帝是天意,她本人也自称弥勒佛转世,于是诏令天下营造大云寺。广元千佛崖大云洞就是奉命建造的。
险恶环境的影响。蜀道沿线山高谷深,险象环生,栈道凌云,行人视为畏途。踏上古道提心吊胆,为求心理上的平安,很多人热心捐资刻佛像。
战乱时百姓心里压抑;封建时代,诸侯割据,蜀道沿线战火不断,匪贼四起,黎民流离失所,自己无力主宰只好求神许愿,期盼过和平安宁的日子。
第三节 三国文化悲壮美
蜀道上众多易守难攻的关隘,是天然的军事阵地,千百年来战事频仍。古道上三国时期最激烈的战事是蜀汉和曹魏两国之间的争夺战,留存大量战争遗址。这些遗址相对集中,连线成片。绵阳片区有二刘(刘备、刘璋)相会的富乐山、蜀汉蒋恭侯祠墓等;剑阁片区有姜维城、姜维墓、邓艾墓、钟会故垒等;元坝昭化片区有鲍三娘墓、费祎祠墓、战胜坝等;摩天岭、南坝片区有落衣沟、诸葛亮石碣、江油关、李夫人墓等;朝天片区有筹笔驿、皇叔渡、汉王山等。还有纪念性的建筑如绵阳的刘备纪念馆、富乐阁,昭化的三国文化园等。另外,还有大量传说,如张飞上午植树下午乘凉的逸事、姜维“拜水池”的传说、邓艾冤死头化山的传奇等,组成浓浓的三国文化。
三国文化染上厚重的悲壮色彩。蜀亡,姜维接到投降诏书,将士悲愤至极,个个咬牙切齿,举刀砍石,以发泄心中愤怒,赤心爱国,惊天动地。勇将关索夫妻,保卫葭萌关,因寡不敌众双双遇难。张皇后(张飞之女,刘禅之妻)在巴西(阆中)省亲。得知后主投降,如五雷轰顶,撕心裂肺,仰天长叹“生不能复国,只有以死报忠”,碰岩殉国。蜀亡后,姜维图谋恢复汉室,不幸事败自杀。邓艾一举灭蜀,立了头等大功,也因被诬陷为谋反而被害。尚书令费祎,没有战死在战场,却失去警惕,欢饮沉醉,被降将刺死在宴会上。战事成败得失,值得总结。
第四节 女皇文化惊天美
武则天出生在金牛道四川利州,并在此度过童年。14岁入宫,封为才人,后到感业寺为尼,回宫升为昭仪,册封皇后,称帝,驾崩归葬乾陵,一生的活动主要在蜀道北栈长安。“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封建时代杰出的女政治家。”(宋庆龄题词)她治国有方,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形成了独特的女皇文化。
一、女皇主体文化
(一)萌芽期的女皇文化
武则天出生在一个官僚地主之家,其父武士彟系地主兼木材商,随唐高祖起兵有功,封为应国公,官至工部尚书。母亲杨氏,系隋王室成员杨达之女。
唐武德七年(公元624年),武士彟任利州都督时,武则天在都督府降生。
武则天在老师和父母的教育下,从小聪明好学,知书识礼,通晓琴棋书画,胸怀大志,为她将来称帝治国打下基础。
武则天家常有官员往来,使她增加了社会知识,锻炼了处理问题的能力。武则天在利州生活期间,德、智、美全面发展,应该说这是女皇文化的萌芽期。
(二)成长期的女皇文化
唐贞观十二年(公元639年),武则天年方14岁,长得楚楚动人,被选入宫,列为才人,服侍皇上。这是武则天人生的第一次转折。她在皇宫学了不少宫廷知识,懂得经史、律令、礼仪。
宫廷内外流传《秘记》,言“唐代三代之后,女主武王必有天下”。传言引起太宗猜疑,疏远了武则天。
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夏,太宗患病,太子李治昼夜不离父皇,致使武则天和太子有更多接触机会,并产生了感情。
不久,太宗驾崩,按唐制,武则天和其他无子女妃嫔离开后宫,削发为尼。她的前途命运难测。
武则天在感业寺苦等了三年,高宗李治在父皇三年忌日,到感业寺烧香,和武则天相见,二人抱头痛哭,马上召她入宫。武则天从入宫、被皇帝疏远、出宫当三年尼姑到第二次进宫,经历了成长期。
(三)成熟期的女皇文化
武则天第二次入宫,由才人升为昭仪。她利用王皇后和肖淑妃之间的矛盾,使王、肖被废为庶人;武则天于永徽六年(公元655年),被立为皇后。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武后改国号为周,正式称帝。武则天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敢于称帝,这是中国几千年来前无古人的创举,标志女皇文化进入成熟期。武则天是怎样登上皇帝宝座的?
雄才大略。武则天是一个有胆有谋,又胸怀大志的非凡女性。从小随父在官场生活,增长许多社会处世知识。入宫后,先后在太宗、高宗两个皇帝身边多年,学会许多治国安邦的道理。处理问题方式独特,提出制伏皇帝坐骑“狮子聪”的三件(铁鞭、铁棒、匕首)法宝。帮助高宗处理政务,提出《建言十二事》,显示其治国才能。
排除异己。武则天在通往帝王的艰辛道路上,采取非常手段,把李唐王朝宗室、关陇集团及依附他们的官僚、贵族一一消灭,为称帝扫清障碍。
提升地位。武则天遭到反对的理由之一是“出身寒微”,不是名门贵族,所以,她寻找机会,提高自己出身、地位,树立权威,如和皇帝一起参加泰山封禅仪式;改《氏族志》为《姓氏录》,以武姓为第一等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