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48800000008

第8章 翻译思想 (3)

郭沫若认为,对于作者负责也就是要对原作负责,原著是一件艺术品,译文也应该是一件艺术品。他用伏特加与茅台作比,来说明这个道理。“一杯伏特加酒不能换成一杯白开水,总要还它一杯汾酒或茅台,才算尽了责。假使变成一杯白开水,里面还要夹杂些泥沙,那就不好领教了。”“我觉得我的译诗虽只是一件布衫,但还是一件完整的衫子,经你这一剪裁,简直剪裁得四破五烂了。”1927年11月30日,改译《浮士德》第一部讫,并作《译后记》,说明近十年来翻译本书的过程,此次既补译好损失了的部分,又彻底润色了残存的旧稿,“译文是在尽可能的范围内取其流畅”,“对于原文也是尽量地忠实的”。并指出:“译文学上的作品不能只求达意,要求自己译出的结果成为一种艺术品。这是很要紧的关键”。“有许多人把译者的苦心完全抹杀,只在卖弄自己一点点与文学上的才能。这是不甚好的现象”。

在郭沫若自己的翻译实践中,他也尽量做到“不负作者,不负读者,不欺自己”。他翻译歌德的《浮士德》时,对这部著作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称赞《浮士德》是一部极其充实的作品,揭示了历史进展的趋势,反映了时代精神。同时,他也指出歌德不可能超越时代,也没有脱尽中世纪的意识,他的理想只不过是封建诸侯式的王国。

郭沫若在《茵梦湖》出版后,时隔两年,在出第六版前郭沫若还“费了两天的工夫”,“自己把来重读一遍”,把其中“译语的不适当,译笔欠条畅的地方”“重新校改了一遍”。对此,他还认为“不周之处,或者仍有不免,只好待诸日后再行订正了。”译完《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之后,又从友人处借来英文版《苏俄杂志》,将有关引文校改了一遍,才将译稿寄给了商务印书馆。

关于《新时代》的翻译,郭沫若也写有如下“解题”:

(1)本书系以Wilhelm Lange的德译本为蓝本,译成后曾以Constance Garnett的英译本参证,德译有不妥处间采英译。

(2)书名依德译名Die Neue Generation译作《新时代》,意不甚适,应译作《新代》或《新时代的青年》,但一嫌太僻,一嫌太冗。英译名为Virgin Soil,此言《少女地》。

(3)书中重要典实就所能考核者大都注出,本系自修工作,然于读者理解此书上想亦不无小补。

(4)译事算是尽了自己的良心,自己所不能十分满意的只是重译,我希望在数年之内有直读俄罗斯原文的机会。

从上述“解题”中更可以看出郭沫若本人在翻译实践中的责任感之所在:译者在依据一种蓝本翻译之后,还要借助其他译本做参证,以避免其中的“不妥处”,即使是书名的翻译也要对照不同译本反复斟酌;为了便于读者理解,译者对于书中所能考核的重要典实大都注出;强调译事要“尽自己的良心”,对于自己所不能十分满意之处——重译,希望能够有直接读俄罗斯原文。

对于《异端》的翻译,郭沫若也采取同样负责的态度。他知道此书英译和日译本都有,因此,在整理旧译稿时,“曾将中岛清氏的译本来作过一度的参证。书中的注解尤多取借于后者”。

如果译作“愈受读者欢迎,同时我愈觉得自己的责任重大”,就连“印刷和装潢无论如何不能不把它改良,初译本由于自己的草率而发生的错误,尤不能不及早负责改正”。所以,自《少年维特之烦恼》出版以后,“始终都存着一个改印和改译的心事”。对于《少年维特之烦恼》的初版,郭沫若自己“于痛心之外,实在还惭愧了四年”,在创造社出版部成立之后,他“费了一两礼拜的功夫”,“又把旧译来重新校正了一遍”。虽然“校正了的地方实在不少”,他“自己也不敢就认为完全无缺的译品”。他还找《洪水》半月刊编辑周全平替他细心校对,并“刻意装帧”,以便一扫“从前的丑态”。

郭沫若翻译完《浮士德》第二部以后,“自己从初校亲自校对两遍,一面校对,一面修改,可以说是经过了两次的润色。”在翻译《浮士德》第二部时“曾经参考过两种日文译本:一本是森鸥外的,另一本是樱井政隆的”。他在已经译完之后还参考了泰洛(Bayard Tay1or)的英译本。

由此可见,郭沫若不仅用上述标准去要求别的译者,作为翻译家,他自己更是有着很强的责任感,对作者,对读者包括对自己都负责。

直译、意译、注译与风韵译:郭沫若的翻译方法论

郭沫若最早谈及翻译的方法是在中国的译介风潮盛行的20世纪20年代。用他的话来说:“文学上的翻译事业,就我最近在上海两个月的经验,其实也就不为不热闹了。”但是当时的中国翻译界,动机浮躁,翻译作品良莠不齐。郭沫若有感于此,除提出译者的责任感外,也提出了自己的翻译方法。

在当时,翻译的方法莫过于直译与意译之争了。郭沫若本人在翻译的过程中,并不拘泥于某种方法,但求“不负作者,不负读者,不欺自己”。但是在文学作品的翻译中,郭沫若是赞成意译的。他曾经激烈地批评当时的一些翻译家:“我所鄙屑——斗胆用这两个字——的是那字典万能的翻译家。” “我对于翻译素来是不赞成逐字逐句的直译,我以为原文中的字句或先或后,或综或析,在不损及意义的范围以内,为气韵起见,可以自由移易。”郭沫若:《答孙铭传君》,黄人影编:《郭沫若论》。

郭沫若对于意译的局限,同样有着清醒的认识,在翻译《约翰?沁孤的戏曲集》过程中,为了追求对原文最大程度的忠实,大量使用意译的手法,以突出原文风格:我译他这部剧曲集很感困难的便是在用语上面。因为沁孤的用语多是爱尔兰的方言,据他自己说,剧中人物的说话几乎没有一句是他自己创作的,他的人物没有一个是杜撰,每个人物所用的话几乎都是由实地得来,但是我移译他时便要感不少的痛苦了。我们中国的语言是千差万别的,究竟该用哪一种方言去译他?要单用一种方言移译时,又恐怕看的人不懂。没有法子我只好仍拿一种普通的话来移译了。

但郭沫若同时也勇敢地承认这一翻译方式的不足:这在使多数人能够了解上当然可以收些效果,但于原书的精神,原书中各种人物的传神上,恐不免要大大的失败了。不过我在这儿想出了一个调剂的方法,便是沁孤这些剧本,假使在我国各地方有上演的机会时,我希望各地方的人再用各地方的方言来翻译一遍,我想在舞台上是定可以成功的。为了达到“达”的目的,郭沫若修改了原文的语气:“我译用的语气,只从我们中国人的惯例,很有些地方没有逐字逐句地照原文死译的。”同上。1923年,郭沫若发表《讨论注译运动及其他》一文。文中针对吴稚晖在《时事新报?学灯》发表的《就批评而运动注译》一文中所提出的“注译”吴稚晖所说的“注译”包含三方面的内涵:(1)存原文,(2)直译当注,(3)译释当疏。郭沫若概括为:“我们译外籍时要把原文标出,逐字逐句直译出后,再来加一道全文的释义”。吴稚晖还指出注译三方面的好处:(一)因把原文并列起来,发见错误的机会较多;(二)要预备详细注解,便不能纵笔直下,译者的用心,自然加倍;(三)原书必有本来不容易了解之处,照理须下注,现在刚好曲折的说明。问题发表了他的看法。

郭沫若认为,注译“在初学外国语的人可以收事半功倍之效”,是“我国研究外国语之好办法”。但要求译书家于译艰深的外籍时也采用注译的办法却行不通,因为,“注译一法,在译者不见得容易发见错误”,“不通原文的读者亦未见得容易发见译者的错误”,“注译者不必能够助读者外国文的研究,而读者亦不见得能从注译上获得语学上的智识”。在对吴稚晖所说的注译的三方面好处进行一一驳斥之后,郭沫若提出自己对注译的看法:

逐字逐句的直译,终是呆笨的办法,并且在理是不可能。我们从一国文字之中通晓得一个作家的思想,不是专靠认识他的字面便成功的。

逐字逐句的直译,把死的字面虽然照顾着了,把活的精神却是遗失了。这么一来,便无论若何浅显的字句都要待注释之后才能了然。这岂不是吃了一肚皮的硬面包,又来灌一肚皮的清水粥吗?所以吴氏说“注译是近于理想的”,我却不以为然。我们相信理想的翻译对于原文的字句,对于原文的意义,自然不许走转,而对于原文的气韵尤其不许走转。原文中的字句应该应有尽有,然不必逐字逐句的呆译,或先或后,或综或析,在不损及意义的范围以内,为气韵起见可以自由移易。

郭沫若认为,只要译者的语学智识丰富,对于原书有理解,对于作者有研究,对于本国文字有自由操纵的能力,“自由移易”并非完全不可能。郭沫若对翻译理论的最大贡献,莫过于诗歌翻译中的“风韵译”。他认为诗之所以为诗,在于它的风韵,因而主张译者要对原作及其时代进行认真彻底的研究:“纵则要对于古代的思想的渊流,文潮代涨的波迹,横的要对作者的人生,作者的性格,作者的环境,作者的思想加以彻底的研究,”才能够理解作者寓涵在诗中的思想。而译诗必须尽量保持原作的风格与韵律,诗的生命,全在那种不可把捉之风韵,所以我想译诗的手腕于直译意译之外,当得有种“风韵译”。顾简陋如余,读歌德诗,于其文辞意义已苦难索解;说到他的风韵,对于我更是不可把捉中之不可把捉的了。

我们相信理想的翻译对于原文的字句,对于原文的意义,自然不许走转,而对于原文的气韵尤其不许走转。原文的字句应该应有尽有,然不必逐字逐句的呆译,或先或后,或综或析,在不损及意义的范围以内,为气韵起见可以自由移易。

郭沫若认为:“用不同的语言译写原诗,有点像是用不同的乐器演奏乐曲,甚至改成变奏曲,总含有某些‘再创造’的成分”。诗歌在翻译后,也必须是诗歌,而不能是其他的东西。“外国诗译成中文,也得像诗才行。有些同志过分强调直译,硬译。可是诗是有一定的格调,一定的韵律,一定的诗的成分的。如果把以上这些一律取消,那么译出来就毫无味道,简直不像诗了。”郭沫若:《谈文学翻译工作》。而诗歌最最重要的,就是风韵,“即使字义有失而风韵能传,尚不失为佳品。若是绝粹的直译死译,那只好屏诸艺坛之外”。

郭沫若对于中国翻译方法的贡献功不可没。他的翻译方法,究其来源是基于他对于翻译事业的无比的责任心。为了实现“不负作者,不负读者,不欺自己”的目标,可以说是呕心沥血。在经历了这样一个辉煌的翻译生涯后,郭沫若对自己的方法的总结,仍然值得我们后进们学习。

从“媒婆”论到“好的翻译等于创作”:郭沫若论翻译与创作

郭沫若最初在讨论翻译与创作的关系时,将翻译比做“媒婆”,把创作喻为“处女”。

1921年在写给李石岑的信中批评当时国内文艺界“只注重媒婆,而不注重处子;只注重翻译,而不注重产生。”他认为翻译事业“只能作为一种附属的事业,总不宜使其凌越创造,研究之上,而狂振其暴威。”他认为,“翻译事业只在能满足人占有冲动,或诱发人创造冲动为能事,其自身别无若何积极的价值”,因此,“处女应当尊重,媒婆应当稍加遏抑。”此一说法在当时引起很大争议。迄今仍然有学者认为郭沫若是在“鄙薄”翻译,是一种“世俗观念”。

同年11月,在写给郑振铎的信中解释说:“处女与媒婆的喻语只是举的一个例罢了”,“翻译须寓有创作的精神,这句话是我所承认的,并且是我所愿意极力主张。翻译绝不是容易的事情;要翻译时有创作的精神则对于作者的思想和环境须有彻底的了解,对于作品的内容和表现亦须有充分的研究;所以要做个忠实的翻译家终不是容易的事。”他并不是完全否定翻译的作用,他所鄙屑的是那些“字典万能的翻译家”,反对的是“太把翻译看重了”,“或许是太看容易了”或者“说创作不容易,不如翻译”的观点。他认为“媒婆终是不可少的”,但不可对翻译有“夸张的赞词”,因为“至忠实,至能有创作精神的翻译家总不过是在把他人的头脑和心情在创造”。

1922年,郭沫若在《论文学的研究与介绍》一文中,再次明确肯定翻译作品应该寓有创作精神:翻译作品是不是要有创作精神寄寓在里面?这我恐怕无论是怎样强词夺理的人,对于这个问题,一定会答应一个“是”。

同类推荐
  • 外国历史上的著名战役

    外国历史上的著名战役

    本书用精练的文字、简洁的语言记叙了在外国历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名人,他们的故事,他们的成功经历,激励我们昂首阔步,努力向前!解读名人,穿越时空,遍览那一幅幅生动、精彩的人生图景!
  • 左宗棠究竟多彪悍

    左宗棠究竟多彪悍

    他是一位伟大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中年步入仕途,被人们誉为“再世诸葛亮”。他究竟有多彪悍?可以在战场上无所畏惧,青年时期怀才不遇,在官场上官运亨通。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他对抗太平天国、收复边疆,他出生于晚清动乱年代,成为了晚清第一重臣
  • 戏剧大师:莎士比亚(创造历史的风云人物)

    戏剧大师:莎士比亚(创造历史的风云人物)

    名人创造了历史,名人改写了历史,那些走在时代最前列、深深影响和推动了历史进程的名人永远会被广大人民所拥戴、所尊重、所铭记。古往今来,有多少中外名人不断地涌现在人们的目光里,这些出类拔萃、彪炳千古、流芳百世的名人中,有家国天下的政治家,有叱咤风云的军事家,有超乎凡人的思想家,有妙笔生花的文学家,有造福人类的科学家,有想象非凡的艺术家……他们永远不会被人们忘记!
  • 王氏宗谱

    王氏宗谱

    太原王氏的祖祠,建于全国闻名的旅游风景名胜区太原晋祠博物馆内,晋祠是中国现容的少数帝王家祠之一。子乔祠是晋祠晋溪书院的主体建筑。
  • 柳井正全传

    柳井正全传

    无论是经营理念、管理手法还是商业思想,柳井正都是值得人们探索的一座高峰。《柳井正全传》落实于细节,用事实做基础,让你从每一个转折中领悟商业之道。柳井正,被称为日本战后继松下幸之助、稻盛和夫的新一代“经营之神”。
热门推荐
  • 金牌店长提升大全

    金牌店长提升大全

    开不开店看老板,赚不赚钱看店长。如何让你的门店在众多门店中永远挺立潮头?如何让自己成为一名更专业、更优秀、更有效率、更有领导魅力、更受下属拥戴的金牌店长?本书将用最为平实、通俗的语言为你一一作答,让你掌握成为金牌店长的独门秘诀。
  • 共和国勋章

    共和国勋章

    她可以使那些对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作出突出贡献的人们获得相应的荣誉和奖励,名至实归、名副其实。更重要的是,设立国家勋章的意义非常重大,设立国家勋章也是贯彻宪法,贯彻宪法至上精神的具体体现。本书收录了作者收藏的各种类型的勋章,并对其作了详细的介绍
  • 韩非子说故事(大众阅读系列)

    韩非子说故事(大众阅读系列)

    韩非子是伟大的法家代表人物,写《韩非子》,十余万言;主要写有关法方面的内容,其中还写了三四百则故事。著名的有:“自相矛盾”、“守株待兔”、“滥竽充数”、“买椟还珠”、“一鸣惊人”、“老马识途”、“有眼不识荆山玉”等。本小书选录了其中178则,每则由“故事原文”、“注释”、“故事大意”、“读后感”四个部分写出,其中“读后感”颇有意味。你一定读过或知道上述故事,喜欢不?如是,不妨再品尝品尝本书所选录的其他众多故事。
  • 无敌大小姐

    无敌大小姐

    当现代阴狠毒辣,手段极多的火家大小姐火无情,穿越到一个好色如命,花痴草包大小姐身上,会发生怎样的化学反应?火无情一醒过来就发现,自己竟然在众目睽睽之下上演脱衣秀。周围还有一群围观者。这一发现,让她极为不爽。刚刚穿好衣服,便看到一个声称是自家老头的老不死气势汹汹的跑来问罪。刚上来,就要打她。这还得了?她火无情从生自死,都是王者。敢动她的人,都在和阎王喝茶。于是,她一怒之下,打了老爹。众人皆道:火家小姐阴狠毒辣,竟然连老爹都不放在眼里。就这样,她的罪名又多了一条。蛇蝎美人。穿越后,火无情的麻烦不断。第一天,打了爹。第二天,毁了姐姐的容。第三天,骂了二娘。第四天,当众轻薄了天下第一公子。第五天,火家贴出招亲启事:但凡愿意娶火家大小姐者,皆可去火府报名。来者不限。不怕死,不想活的,欢迎前来。警示:但凡来此,生死皆与火家无关。若有残病者火家一律不负法律责任。本以为无人敢到,岂料是桃花朵朵。美男个个很妖娆一号美人:火无炎。火家大少爷。为人不清楚,手段不清楚。容貌不清楚。唯一清楚的是,他有钱。有多多的钱。火无情语录:钱是好东西。娶了。(此美男,由美瞳掩饰不了你眼神的空洞领养。)火老爷一气之下,昏了过去。家门不幸,家门不幸啊。二号美人:竹清月。江湖人称天上神仙,地上无月。大国师一枚。美得惊天动地。火无情语录:美人好,尤其是自带嫁妆又会预测未来的美人,娶了。(此美男,由东de琳琳领养)三号美人:轩辕子玉。当朝七皇子,游历四国。一张可爱无敌的脸。单纯至极。火无情语录:可爱的孩子好,可爱又乖巧的孩子更好。可爱乖巧又不用给钱的孩子,娶了。(此美男,由刘千绮领养)皇帝听闻,两眼一抹黑。他的儿啊。怎么就这么不争气呢。四号美人:天下第一美男。性格不详,籍贯不详。火无情语录:谜一样的美人,她喜欢。每天都有新鲜感。娶了。(此美男,由告别的爱情li领养。)五号美人:天下第一名伶。火无情语录:解风情的美男,如果没钱花把他卖了都不用调教。娶了。(此美男由伊眸领养。)六号美男:解忧楼楼主。相貌不详,身世不详。爱好杀人。火无情语录:凶恶的美人,她喜欢。娶了。(此美男由陈铭铭领养)七号美男:琴圣。貌如谪仙,琴音杀人。冷清眸子中,百转千回,说尽风流。(此美男由伊眸领养)夜杀:天下第一杀手。(此美男由静寂之夜领养)
  • 绮户朱阁

    绮户朱阁

    候门似海,平静的表面下,波诡云谲端木芬一介寒门孤女,投亲而来她左右周旋,谨小慎微,只想换得数年安稳然而形势逼人,她终深陷侯门无可奈何,她只能用自己的聪慧,为自己也为身边的人在重重院墙里谋一世岁月静好
  • 花狗探长破奇案

    花狗探长破奇案

    本书共收入了作者近年来精心创作的22个小故事。这些故事分别讲的是在动物界和植物界发生的形形色色的奇案、怪案,以及这些案件的侦破过程
  • 迷云重重

    迷云重重

    传说中使人富可敌国的神秘秘籍身在何处?众多的王公贵族、英雄豪杰、江湖路人你死我活的争夺到底是为哪般?神秘的府宅里到底藏有什么重大的秘密?神秘与诡异的故事为什么会一个接一个的发生?神秘的故事,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情节将带你进入一个非一般的梦幻世界,欲罢不能……
  • 梁遇春作品集:泪与笑

    梁遇春作品集:泪与笑

    本书收录了梁遇春的传世散文集《泪与笑》与《春髎集》的全部内容,以及他的代表性的杂文。梁遇春的散文深得英国小品文的精髓,技巧感情神似18世纪英国散文大家查尔斯·兰姆,承袭一种悲剧式的幽默,又因扎根于中国古典文学的土壤,从中汲取养分,从而形成了自己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
  • 实用胎教知识一本通

    实用胎教知识一本通

    本书将向您阐释在胎教中不知道的、想知道的、应该知道的所有领域的启蒙教育和人格培养,内容丰富,实用性、科学性、指导性强。阅读本书有助于年轻的准父母们能轻松地解决十月怀胎中所面临的问题,从而打消顾虑,使其变成人生中最值得回味的美好经历。
  • 劲羽飞凌:羽毛球

    劲羽飞凌:羽毛球

    本书共分6章,主要内容包括:羽毛球运动的起源与发展、羽毛球基本规则、羽毛球打法类型及其战术、羽毛球的国际组织和国际大赛、中国羽毛球的发展及其辉煌、期待北京奥运羽毛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