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成都磨子桥,不得不从IT说起。这是历史的必然,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有人说,成都的磨子桥就是中国西南乃至西部“IT时代的造梦厂”,因为有太多的热血青年在这里实现了他们的创业梦想。有这样一组粗略统计的数据:在磨子桥走过的十年征程中,至少诞生了数百位百万富翁,数十位千万富翁,近十位亿万富豪。但是,同样在这条数百米的街道上,也曾使很多创业者最初美好的梦想破灭。似乎每到年末,人们就能听到这样的故事:某商家几十台电脑不翼而飞;某商家数十万资金打了“水漂”……在这一幕幕岁末惊魂的背后,不少创业者一夜间血本无归。
“北有中关村,南有磨子桥”,磨子桥云集着15座电脑城,聚集着2 600多个商家。1998年,成都市电脑销量超过30万台,并且每年以超过30%的速度增长。2001年,营销金额高达170亿元。这些看似生硬的数字,诉说着这样一个活生生的事实:磨子桥被业界誉为“西部硅谷”。
只要生活在成都,就无法摆脱磨子桥的身影;只要踏进磨子桥,就无法回避“磨子桥现象”。不论人们怀着怎样的心态来看待磨子桥,磨子桥发展的步伐都不会停止。作为全国第四大电脑产品集散地,它的地位无法取代。
人们记忆深刻的1998年,Intel“掌舵人”贝瑞特的成都之行,使得原本并不出名的磨子桥一夜成名;首届“成都国际电脑节”捧回的“万人千机学电脑”、“电脑音乐会”两项吉尼斯世界纪录,使得“磨子桥”三个字开始走向世界。
磨子桥其实是“成都科技一条街”的代称,外部呈现的是一个哑铃式的商圈,占据了成都电脑市场90%以上的销售份额。随着其对周边地区辐射程度的增强,不仅覆盖了全川,还辐射到了云南、贵州、西藏乃至广西等地。实际上,成都磨子桥已经成为我国西南地区乃至中国西部IT行业发展的重地。
磨子桥历经十多年磨砺,已发展成为集科、工、贸为一体的中国西部地区规模最大的IT产品集散地,成为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科技街,也是科技产业发展的摇篮。面对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入WTO、实施中国西部大开发的新形势,科技一条街应如何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如何找出差距,准确定位,确立新的发展目标;如何与时俱进,加快改革,选择新的发展战略;如何整合规划,做优做强,继续走在时代前沿。这对科技一条街能否充分发挥聚集效应,增强其在新经济时代的竞争能力,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真正建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科技街区,意义非常重大。磨子桥的发展历程
成都科技一条街位于成都市的高智力、高技术密集区。在这里,有众多的著名高等院校,如四川大学、华西医科大学(现并入四川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四川教育学院等;有专业门类齐全,颇有影响的科研院所,如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所属的成都计算机应用研究所、光电技术研究所、生物所、化学所、山地所以及西南物理研究所、中国核动力设计研究院、化工部第八设计研究院、化工部有机硅研究中心等。这些大院、大所、大学人才荟萃,成果累累。众多的科技人员队伍为科技一条街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资源、信息资源和成果资源,支撑着科技一条街电脑市场蓬勃发展。
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微机的普及,大大促进了世界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和新技术革命的到来,高科技及其产业化成为全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同时,美国硅谷科学城的发展模式开始激荡全球,高科技及其产业化代表着新的生产力,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志。
最先感应到这种高新技术脉动的就是这些大院、大所、大学里的广大的科技人员。1978年全国科技大会的召开,极大地鼓舞和唤起了广大科技人员积极投身经济建设主战场,以科技知识报效祖国,同时又体现自身人生价值的热忱。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经济体制和科技体制改革快速推进。党和政府相继实施了一系列旨在进一步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积极性,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为“四化”建设服务的方针、政策和措施,营造了催生成都市科技一条街市场的宏观科技大环境。在北京中关村电子一条街的启示下,成都市的科技人员,尤其是科技一条街周围这些大学、大院、大所的科技人员,一批一批地从“象牙塔”里走出来,面向经济社会探索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途径和方法。他们开始聚集于磨子桥地区,采用多种形式,或公开或地下,或自筹资金或借助单位经济实力,或自办企业或挂靠单位,租用临街铺面开始经营以电脑为主的高科技产品和开展相关的技术服务,供应耗材配件。先驱者投石问路,谨慎经营,艰苦创业,拓展市场,获得了丰厚的利润,吸引了更多的科技人员、商界人士、国内外知名厂商不断加盟以求共同发展。市场规模逐渐扩大,最终形成了现在闻名遐迩、蜚声海内外的成都市科技一条街。
回顾历史,成都科技一条街从形成、发展至今,大体经历了五个阶段:1.1983年至1989年为形成阶段
从1983年开始,出现在科技一条街上为数不多的电脑经营企业,大体有两种类型:一是一些大院、大所、大学开办的全民或集体的科技企业,如西物电脑、四川软件、科光公司、成都科大计算机公司、西南交大电脑公司等;二是一些对时代脉搏最敏锐、最少保守思想,敢为人先的中青年科技人员自筹资金、自愿组合、自产经营组建的名为集体实为合伙的企业。那时,人们对电脑的认识还极为肤浅,甚至还有不少神秘感,购买计算机的基本上是机关和企事业单位,而且是经济实力比较雄厚的单位。由于当时经营电脑的利润非常高,一台计算机可净赚一两万元甚至更多,是现在的几十倍。
有如此丰厚的利润回报,自然吸引了更多的单位和科技人员到这里来一试身手,电脑经营企业日益增多。临街的单位和居民也抓住时机,纷纷破门开店,或自己经营或租给他人,不但自己得到了高额的房租收入,而且也给那些初入商海的科技人员提供了经营场所。到20世纪80年代末,各种电脑经营开发企业已达100余家,科技一条街的雏形基本形成。当时,在新鸿路一带也初步形成了成都市的又一个电脑市场,但后来,绝大部分企业都迁至科技一条街。最先在科技一条街开力、的电脑企业和从事电脑经营、开展技术服务的科技人员,有的事业有成,企业兴旺;有的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相形见绌,败下阵来,或转营他业,或关门歇业。无论结果如何,他们在科技一条街上先驱者的历史作用是不可否认的。
2.1990年至1993年为初步繁荣阶段
这一时期,尤其是邓小平同志的““南巡”讲话”,把我国的改革大潮推向新一轮高峰。由于市场经济和科技大环境开始形成,以及“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成为人们的共识,对电脑等高技术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其市场前景十分广阔。加之省、市、区都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其快速成长的政策,采取了必要的措施,加强了服务,因而推动了电脑市场的快速发展,带来了科技一条街的初步繁荣。
1990年,成都行政区域调整后,武侯区政府于1991年4月组织科委、工商、税务、城管等部门对科技一条街的企业进行了详细的摸底和调查研究,在广泛听取各种意见的基础上,印发了《对科技一条街实行统一规划、统一管理、集中服务》的科技工作简报。1992年5月,武侯区科委制定了第一个《关于成都市科技一条街的管理办法》。1992年10月,武侯区科委、工商局在跳伞塔和磨子桥两个十字路口树立了五个由原中共四川省委书记杨超同志题写的“科技一条街”标志牌,从此,成都市科技一条街正式得名。
这五个标志牌的树立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科技一条街上不少的企业都是冲着这块牌子从全国各地和成都市的其他地方来的,一些国际知名电脑公司,如英特尔、康柏等大型IT公司也是冲着这块牌子来这里设立办事处的。由于武侯区区委及区政府开明的思想、开放的政策和开拓性的工作方式,进一步营造了科技一条街初步繁荣的小气候,集技、工、贸于一体的科技型企业在科技一条街上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成为成都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到1993年底,科技一条街上经营电脑及相关产品的企业已达300家左右,而且出现了成都市科技一条街上的第一个电脑城—华益电脑商场,首开了科技一条街的电脑城之先河。
3.1994年至1995年为低谷和调整阶段
由于国民经济调整,特别是国家紧缩银根,整顿金融秩序,投资下降,各单位对电脑的需求暂时减少,而电脑进入家庭的时代又尚未真正到来,因而电脑市场一度疲软。生意难做,有的店铺门可罗雀。特别是磨子桥南面的科华北路一些经营电脑的铺面纷纷让位于餐饮娱乐,加之这条街上停车方便,食客云集,有人戏称科技一条街成了“好吃一条街”。在磨子桥和跳伞塔这两个十字路口之间,即一环路南二段的电脑商家,一部分耐不住寂寞转向了,但更多的仍然坚持着。在这样的背景下,各级党委和政府也密切关注着科技一条街的命运和发展。1994年成都市政府将科技一条街的管理作为一级目标下达给武侯区政府。区委、区政府有关部门为此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有序管理,服务到家,圆满完成了市政府下达的目标任务,科技一条街也在暂时的低谷中孕育着下一轮高潮的到来。1995年,珠海凌基科技拓展有限公司来成都租用成都七中约4 000平方米的整幢楼房。经改造装修,开办了档次较高、规模较大的成都电脑城,为电脑商家提供了良好的经营场所,亦为消费者提供了“货比三家”、方便自由选择的购物环境,吸引了各方客商来此经营。以此为转机,电脑市场商机又转回升。
4.1996年至1998年为再度兴旺、有序发展阶段
随着信息社会、知识经济的到来,高科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提高,计算机大量进入家庭,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加之各级政府及时正确地引导和管理,科技一条街电脑市场得以有序发展。1996年3月11日,成都市人民政府成府发[1996]38号文件《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技术市场的通知》指出:对科技一条街要做好规划,打破条块分割,做好协调和管理,使其在规模、功能、特色方面向更高层次发展。武侯区人民政府为此召开了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专题会议和有关电脑商家的座谈会,印发了[1996]33号议事纪要,成立了成都市科技一条街管理委员会,负责对科技一条街进行管理、协调、指导和服务。1997年4月,武侯区政府办公室正式印发了《成都市科技一条街管理暂行办法》,科技一条街管委会正式开展工作。管委会成立后,从调查研究摸清家底,理顺关系规范市场,加强宣传树立形象,制订规划促进发展四个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