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人们只有大喊大叫,才能让百米以外的人听到自己的声音,而远隔千山万水的人们只能通过书信、电报等方式传递信息;而现在,我们一声轻语就能让世界各地的人听到。这是因为我们人类有了电话这种方便、快捷、实用的通信工具。然而,你知道电话是谁发明的吗?想知道他是怎样发明电话的吗?
他就是亚历山大?贝尔。贝尔1847年出生于英国,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著名的语言学家。贝尔从小好动脑筋,15岁就大胆改革老式水磨,使水磨的效率大大提高。16岁以优异的成绩考入爱丁堡大学,他选择了自己所喜欢的语言学专业。4年后进入伦敦大学深造。后移居美国,22岁时担任美国波士顿大学语言学教授,并和父亲一起创办了一所聋哑人学校。
为了帮助聋哑人学习语言,贝尔开始在教学中尝试着用电。在一次实验中,他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一旦电流接通或断开,螺旋线圈就会发出像莫尔斯电码一样“滴答”的声音。这一发现激发了他的灵感,让他产生了一个大胆而新奇的设想:如果能用电流来输送人的声音,那么,远隔千山万水的人们不就能利用电流来交谈了吗?当贝尔迫不及待地将他的想法告诉美国著名的电学专家约瑟夫·亨利时,这位老科学家高兴地说:“你有一个了不起的想法,好好儿干吧,年轻人!我认为你一定能成功。”亨利的话给26岁的贝尔增添了极大的信心和无穷的力量。为了能更好地从事电话研究,贝尔一边学习电学知识,一边开始学着设计、制作电话。但贝尔一个人的时间与精力毕竟是有限的,他需要一名通晓电学原理的助手。这时,一个与贝尔拥有同样崇高理想,怀着无比热情的18岁的电气技师沃特森出现在他面前。从此,这两位年轻人开始了长期的合作。
由于工作的需要,他俩在波士顿郊外找了一间农舍开始了他们的电话发明实验。时光在不停地流逝,几天过去了,几个月过去了……无数个方案被推翻,无数种假设被证实为不可能,虽然失败的阴影笼罩在他们周围,并苦苦地折磨着这两个年轻人,但他们从没有放弃过,依然执著地进行着实验。有一次,为了检验他们已经做好的一台样机的通话效果,贝尔守着导线的一端,沃特森则把导线的另一端拉到屋外,对着连接导线的那台机器大声喊叫。嘿,这可了不得了!两个人各守着一个铁疙瘩叫得脸红脖子粗,很快便引来了周围农民好奇地围观。一位淳朴的老人见沃特森喊得面红耳赤,便好意地拍拍他的肩,劝道:“小伙子,你是在喊屋里那人吗?你走过去说,他不就听见了吗?”沃特森愣了一下,而屋里的贝尔听到老人的话,也哭笑不得。
又经历了无数的失败,终于有一天,正在贝尔冥思苦想、一筹莫展之际,远处忽然传来一阵悦耳的吉他声:叮咚,叮咚……这声音犹如山泉滴在深潭中,扣人心弦。听着,听着,贝尔心中豁然开朗:“啊,有办法了,沃特森!”原来,贝尔从吉他的共鸣声中受到启发,他想:也许是因为送话器和受话器的灵敏度太低,所以才使得声音微弱,分辨不清。如果像吉他那样,配一个共鸣装置,不就可以了吗?说干就干,贝尔立即精心设计了一个音响草图,并和沃特森准备连夜赶制。
可是大半夜的,材料去哪里找呢?两个急于实践自己想法的年轻人挠了挠头,然后干了一件旁人意想不到的事——把床板拆了,作为音响的材料!音响做好后,两个年轻人顾不上休息,又马不停蹄地改装和安装机器。终于在1875年6月2日晚,连续奋战了几天几夜的贝尔和他的助手沃特森,对实验装置作完了最后一次检查,这时他俩分别待在相隔一定距离的两间屋子里,突然沃特森听到有人喊:“沃特森先生,快来呀!我需要你!”原来,贝尔在操作时,不小心把硫酸溅到了脚上,他疼痛难忍,禁不住对着话筒叫起来。这竟成了人类用电话机传送的第一句话。沃特森听到后,惊喜万分地回答:“贝尔,贝尔!我听见了!听见了!”他俩不约而同地冲出房间,紧紧地抱在一起:“成功了!成功了!”
从此,电话进入了人们的生活。随着科技的发展,后人根据贝尔制造电话的理论和方法,又相继推出了电视电话、自动拨号电话、手机等等,特别是手机的广泛应用,使现代人的沟通交流更为便捷。后世为了纪念这位造福人类的发明家,将电学和声学中计量功率或功率密度比值的单位用“贝尔”来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