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45700000023

第23章 励志笃学 厚德修身 (6)

虽然,为是者有本有原,怠与忌之谓也[12]。怠者不能修[13],而忌者畏人修。吾尝试之矣。尝试语于众曰:“某良士,某良士。”其应者,必其人之与也[14];不然,则其所疏远,不与同其利者也[15];不然,则其畏也[16]。不若是,强者必怒于言,懦者必怒于色矣。又尝语于众曰:“某非良士,某非良士。”其不应者,必其人之与也;不然,则其所疏远,不与同其利者也;不然,则其畏也。不若是,强者必说于言[17],懦者必说于色矣。

是故事修而谤兴[18],德高而毁来,呜呼!士之处此世,而望名誉之光[19],道德之行[20],难已!将有作于上者[21],得吾说而存之,其国家可几而理欤[22]?

[1] 责己:要求自己。重以周:严格而全面。轻以约:宽松而简单。

[2] 求:探求。其:指舜。舜:传说中的上古圣君。这句说,探求舜之所以能成为仁义人的原因。

[3] 早夜以思:从早到晚地思考。

[4] 周公:即姬旦,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他是西周初年著名政治家,被后世尊为圣贤典范。多才与艺人:即多才多艺之人,艺:指技能。

[5] 是人:这个人,指古之君子。

[6] 病:缺点。

[7] 即其新:犹言取其长。不究其旧:不去追究他以往的过失。

[8] 恐恐然:小心谨慎、惶恐不安的样子。为善之利:指做了善事应得的好处。

[9] 详:详尽,全面。廉:少,低。

[10] 不足称:不值得称道。用:作用。

[11] 不以众人待其身:不用一般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望于人:期望别人,要求别人。

[12] 怠与忌:懈惰与妒忌。

[13] 修:指学习修养。

[14] 与:党与,朋友。

[15] 不与同其利者:跟他没有共同利益的人。

(16〕畏:指所惧怕的人。

(17〕说:通“悦”,高兴。

(18〕事修:事情做好了。谤兴:毁谤起来了。

(19〕光:光大。

[20] 行:推行。

[21] 将有作于上者:指居上位而想有所作为的人。

[22] 可几而理:大概可以治理好了。几:庶几,表希冀,有“大概”“差不多”的意思。

解读

本文旨在探究、论析毁谤之风兴盛的根源,故题名《原毁》。当时社会,压抑人才,毁谤成风。韩愈本人也深受“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之害。作者以深切的感受和锐利的笔触对丑恶的世态痛下针砭,深刻揭露了“今之君子”诋毁、压制人才的病根在于“怠”与“忌”,鞭挞了世风之堕落和人情之浇薄,明确主张责己严,待人宽,指斥对人求全责备。这对个人进德修身及执政者用人治国均有启发意义。文章对比论析,鲜明中肯;语言多用排偶,“文从字顺”;体现了韩文气盛言宜、波澜起伏的特点。

话题

1.应如何看待比自己能干的人?

2.文章对当代社会的竞争有何启发意义?

3.本文哪些地方体现了韩愈“文从字顺”的为文主张?

相关资料索引

作为中小地主阶级,他们始终处于被压抑被排挤的地位,他们的子弟,若欲登上政治舞台,不但要经过层层考试和审查的艰难历程,还要遭到大地主、大官僚的攻击和毁谤。他们眼看国家危机日深,忧心不已。韩愈就是代表人物之一。他本人曾屡遭贬m,怀才不遇,面对黑暗、腐朽、不公的现实,不平则鸣,对士大夫中那些“责人也详,待己也廉”的颓风极为痛恨,对中小地主阶级及其后进之士则持以同情态度,《原毁》就是为他们吐闷气,鸣不平的一篇佳作。

作者写此文时,可能是为自己被谤而发,但他所批评的确实是当时很突出的社会不良现象,当时不但世袭贵族出身的官员和科举考试上来的官员互相排挤倾轧,形成朋党之争,而且一般士人中也存在互相攻讦的情形,特别是才德杰出之人,很难不受毁谤。所谓“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韩愈这篇文章一方面揭示士大夫中存在的这种恶习,一方面也宣泄了内心的不平之气。

本文共分四段:古之君子待人待己的态度;今之君子待人待己的态度;今之君子所以要毁谤压抑一般修身励行的后进之士的原因;作本文的目的。其中第二、三两段为本文的中心内容,第一段提出的古时情形和第三段所说的今之情形作比较,使全文重点鲜明突出。

作者在每一段的开首都明白提出自己的论点,然后运用事例进行论证。例如第一段用早于孔子的舜和周公,证实古之君子确有以大圣人舜和周公的道德才艺来要求自己的事实,说明“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第二段列举自己所见到的当时的“恶薄人情”和“世俗之弊”,说明今之君子待人待己的态度。第三段则用自己“尝试论于众”而得到的经验来说明这种现象。

作者在比较了古之君子与今之君子待人待物的两种态度之后,接着指出今之君子所以要毁谤后进,根本原因是对己之“怠”,对人之“忌”。“怠”则骄傲自满,必然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忌”则惟恐别人进步,故意挑剔而加以毁谤。因此作者得出结论:“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当时那些有权势的人物嫉贤妒能,相习成俗,使仕途的风气日趋于恶薄;而一般修身立行的后进,处处受到毁谤压抑,要想凭其才德进身,要想在当时社会有所作为,是十分困难的。所以作者感慨地说:“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士之处此世,而望名誉之光,道德之行,难突。”这正表明作者十分同情后进之士立身处世之艰难。

正由于韩愈有这样的思想认识,所以他对于后进之士,大力推荐,而被当世称道。作者所提出的先达人物的“怠”与“忌”是否只有他所处的时代状况如此呢?综观历史,有多少才德之士曾发出过不平之鸣,又有多少才德之士终身沉沦于社会低层,韩愈的这篇文章不但有他深刻的社会意义,还有它深远的历史意义。

(单芳《略谈唐代的科举状况与韩愈的<原毁>》,《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

更多链接:

1.王仲镛《韩愈诗文名篇欣赏》,巴蜀书社,1999年

2.邓小军《韩愈散文的艺术境界》,《人文杂志》1994年第1期

3.张成扬《唐代士大夫阶层的阴暗心理——谈韩愈讨伐“嫉妒”的几篇檄文》,《徐州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第1期

苏轼 参见《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日喻

生而眇者不识日[1],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旧之状如铜盘。”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旧之光如烛。”们烛而得其形[2],他日揣籥[3]以为日也。日之与钟籥亦远矣,而吵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以异于吵。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自盘而之钟,自烛而之箭,转而相之,岂有既乎[4]?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而意之,皆求道之过也。

然则道卒不可求欤?苏子曰:“道可致而不可求[5]。”何谓致?孙武曰:“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6)。”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7]。”莫之求而自至,斯以为致也欤?

南方多没人阁,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8],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夫没者岂苟然哉[9]?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也[11]。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昔者以声律取士[12],士杂学而不志于道[13],今也以经术取士[14],士知求道而不务学。渤海吴君彦律[15],有志于学者也。方求举于礼部[16],作《日喻》以告之。

[1] 眇(miao):原指瞎一目或视力微弱,这里即指瞎眼。

[2] 扪(men):摸。

[3] 揣:猜测,估量。籥(yue):一种管类乐器。

[4] 转而相之:谓辗转以相似之物比方喻说。既:尽,完结。

[5] 道可致:谓学习工夫到家,道就自然而至,有“水到渠成”、“瓜熟蒂落”之意。致:意为使事物自至。

[6] “孙武曰”二句:见《孙子,虚实篇》。意谓善于作战的人总是处于主动地位,能诱使敌人来攻打,而不被敌人所牵动。孙武:春秋时齐国军事家。著有《孙子兵法》,为古代著名军事著作,被称为“兵书之祖”。

[7] “子夏曰”二句:见《论语?子张》。意谓各种工匠居住在制作场所来完成他们的工作,君子则通过学习来获得道。肆:官府造作之处。子夏:孔子弟子。姓卜,名商,字子夏。春秋卫国人。以文学著称。

[8] 没人:善于潜水的人。

[9] 涉:趟水过河。

[10] 苟然:指随便、轻易得来。

[11] 溺:淹死。

[12] 以声律取士:指北宋前期,科举考试沿袭唐制,以诗赋取士。当时虽也设 “明经”科,但不受重视。声律,诗赋格律。

[13] 杂学:指学习儒家经典之外的史传、诸子、诗赋等。志:志向,专意追求。

[14] 以经术取士:指王安石当政变法,主张“除去声病偶对之文,使学者得专意经术”。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罢词赋科,以经术取士。(见《宋史?选举志》)

[15] 渤海:郡名,治所在今山东阳信县。吴君彦律:名琯,时任徐州监酒正字。

[16]求举于礼部:意谓报名参加礼部进士科的考试。唐宋科举均由礼部主管。

解读

这是一篇谈学论道之文。据《乌台诗案》(苏轼因反对新法而下狱的档案记录)载:元丰元年(1078),轼知徐州。……轼作文一篇,名为《日喻》,以讥讽近日科场之士,但务求进,不务积学,故皆空言而无所得,以讥讽朝廷更改科场新法不便也。”这是文章的写作背景。文中对“今者以经术取士”以致士风不正,确也微露不满。但本文的客观意义非止于此。文章主旨在论说“学”与“道”的统一,重点在强调学习实践的重要性。文章设喻为论,以喻明理,取譬贴切形象,说理深入浅出,特色十分鲜明。

话题

1.对于本物我们应该怎样去认识?

2.作者认为什么是“取士”的正确方向?

3.文章是怎样做到层层递进的?

相关资料索引

苏轼的“道可致而不可求”

苏轼对“道”作了新解,认为“道”即客观规律。他在《日喻》中说:“南方多没人,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爽。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苏轼以浅显而形象的类比说明“道”就是客观事物的规律。只有反复的实践才能掌握其规律,所谓“道可致而不可求”,此之谓也。这对古文运动强调的“文以载道”、“文以明道”之“道”只能是儒家文化的“道统”,无疑是一种新的突破,是认识上的飞跃,是对僵化的“道统”说的更新。

(傅德岷、文成英《苏轼及其散文创作》,《渝州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

更多链接:

1.孟昭燕《谈苏东坡的两篇散文》,《华夏文化》2002年第4期

2.冷成金《苏轼、朱熹文艺观之比较》,《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6年第3期

3. http: //www. pep. com. cn/200301/ca102707. htm(苏轼《日喻》)

郑燮 参见《画竹题记二则》。

微县署中与舍弟墨第二书

余五十二岁始得一子,岂有不爱之理!然爱之必以其道,虽嬉戏顽耍[1],务令忠厚徘恻,毋为刻急也。

平生最不喜笼中养鸟,我图娱悦,彼在囚牢,何情何理,而必屈物之性以适吾性乎!至于发系蜻蜓,线缚螃蟹,为小儿顽具,不过一时片刻便摺拉而死。夫天地生物,化育劬劳[2],一蚁一虫,皆本阴阳五行之气絪缊而出[3]。上帝亦心心爱念。而万物之性人为贵,吾辈竟不能体天之心以为心,万物将何所托命乎?

蛇蚖蛤豺狼虎豹[4],虫之最毒者也[5],然天既生之,我何得而杀之?若必欲尽杀,天地又何必生?亦惟驱之使远,避之使不相害而已。蜘蛛结网,于人何罪,或谓其夜间咒月,令人墙倾壁倒,遂击杀无遗。此等说话,出于何经何典,而遂以此残物之命,可乎哉?可乎哉?

我不在家,儿子便是你管束。要须长其忠厚之情,驱其残忍之性,不得以为犹子而姑纵惜也[6]。家人儿女,总是天地间一般人,当一般爱惜,不可使吾儿凌虐他。凡鱼飨果饼,宜均分散给,大家欢嬉跳跃。若吾儿坐食好物,令家人子远立而望,不得一沾唇齿;其父母见而怜之,无可如何,呼之使去,岂非割心刻肉乎!

夫读书中举中进士作官,此是小事,第一要明理作个好人。可将此书读与郭嫂、饶嫂听[7],使二妇人知爱子之道在此不在彼也。

[1] 顽耍:即玩耍。顽:同“玩”。

[2] 劬(qu)劳:辛苦劳累。

[3] 絪缊(yin yun):同“氤氲”,形容烟或云气浓郁。这里指阴阳五行之气交互作用的状态。

[4] 蚖(wan):毒蛇。

同类推荐
  • 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认同:西方普遍主义话语的历史批判

    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认同:西方普遍主义话语的历史批判

    《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认同:西方普遍主义话语的历史批判》是一部比较系统、经得起研读的观念史和当代文化理论批判专著。这是一次把国外教学和研究同国内语境下的思考结合起来的尝试,更具体地说,是一次打通中西学术规范、话语界限和思路的努力。内容取自2002年春季和夏季的两门研究生课程。一门是在纽约大学比较文学系开设的专题研讨班,Modernity and Identity: Universalism and Its Discontent (现代性与认同:普世主义及其不满)阅读材料和授课语言是英文,对象是比较文学系和其他文科系的博士研究生,目的是帮助学生系统了解当代理论背后的观念史、社会史和政治哲学基础。
  • 红楼花影

    红楼花影

    荼蘼是花季最后盛放的花,开到荼 蘼花事了,只剩下这开在遗忘前生的彼岸的花,所以它的花语是最终的美丽。《红楼花影》中爱到荼蘼,没有在生命中最好的年华遇上最好的你,生命 中最灿烂、最繁华、也最刻骨铭心的爱即将失去……
  • 真情处处(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

    真情处处(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

    《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从喧嚣中缓缓走来,如一位许久不见的好友,收拾了一路趣闻,满载着一眼美景,静静地与你分享。靠近它,你会忘记白日里琐碎的工作,沉溺于片刻的宁谧。靠近它,你也会忘却烦恼,还心灵一片晴朗。一个人在其一生中,阅读一些立意深远、具有丰富哲学思考的散文,不仅可以开阔视野,重新认识历史、社会、人生和自然,获得思想上的盎然新意,而且还可以学习中外散文名家高超而成熟的创作技巧。
  • 马季诗选

    马季诗选

    青年诗人马季的个人作品集《马季诗选》,该书选入作者2001年远离家乡后,陆续发表于《诗刊》、《诗选刊》、《星星》、《诗潮》、《中国诗人》、《诗歌月刊》、《诗林》等刊物的133首诗作。
  • 我们的时间都去哪儿了

    我们的时间都去哪儿了

    如果你和父母分隔两地,每年你能回去几次?一次几天?算一算,这辈子你到底还能和父母相处多久?有人说100天,有人说25天,无论多少天,答案都是让人那么心酸。趁父母还健在的时候,去尽自己的一份孝心吧,哪怕是父母累时端上一杯水,寒时送上一件衣,痛时的一句贴心话,也会让我们操劳一生的父母感受到欣慰和幸福。
热门推荐
  • 重识朱重八

    重识朱重八

    因为犯罪被抓的我,被派了一个艰巨的任务,而这个倒霉的任务居然是帮助朱重八。玩穿越啊,尺度大啊……朱重八就睡在我的旁边,在红巾军已经干了整整两年了,朱重八却依然只是个小卒,没有任何的长进,他好像很满足于现在每天一日三餐吃饱,晚上呼呼睡好的生活。照他这样下去,估计等谁灭了元朝,朱重八同志还依然是个小兵而已呢。该怎么办呢?
  • 冯仑内部讲话

    冯仑内部讲话

    本书通过冯仑的经历和他曾经的讲话,还原了他们创业的过程,找到了万通地产发展、壮大的关键时间点,并展现了冯仑在该时刻扮演的角色及所起到的作用。同时,还对冯仑的所作所为进行了剖析和拓展,探讨了他的做法中哪些能给人理论上的启示,哪些值得现实中直接推广和学习。通过这些,让读者对冯仑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也让读者对创业及管理企业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 海南登陆战

    海南登陆战

    4月16日人民解放军主力实施强渡。经彻夜强渡,解放海南岛,中央军委决定以第15兵团首长指挥第40、第43军,在岛上部队的接应下,退守海南岛的国民党10万残军在海南防卫总司令薛岳的指挥下,胜利登岛,在岛上琼崖纵队的配合下,并迅速向纵深发展。根据渡海作战的特点,广东解放后,第15兵团按照“积极偷渡、分批小渡与最后登陆相结合”的战役方针,企图凭借天险,于1950年3月组织了两批4次约1个师的兵力偷渡海南岛成功。,把海南岛当作反攻大陆的跳板。发起海南岛战役。为歼灭该敌。增强了岛上人民解放军的力量
  • 学院传说之青春之歌

    学院传说之青春之歌

    他们是六个身份各异的姐妹,虽不同出身,却情同手足,他们的家庭都有各自的伤痛,可是伤痛终有一天会痊愈,他们坚强,独立,乖张,叛逆,他们正是青春热血的时候,为了自己的梦想,为了自己的青春,为了音乐的快乐,她们走上了舞台,结交到了一群与他们一样热爱音乐,热爱生活的朋友……
  • 李嘉诚全传

    李嘉诚全传

    “传记”部分,从李嘉诚祖上搬迁定居潮州开始,到其父李云经违背祖训下南洋,再到他年幼时就随父迁到香港,逐渐成长为华人世界首富,全面地反映了李嘉诚家族的传奇经历,对他的个人成长经历进行了细致的描写,对他创造的商业神话进行了再现。后两篇着重分析李嘉诚的管理智慧、资本运作技法、做人原则以及运用财富的高度,并对其旗下的几位香港打工皇帝进行了详细讲述,这是以前的李嘉诚传记中看不到的内容。
  • 大宋王朝1

    大宋王朝1

    本丛书立足大宋,介绍了五代战乱的终结、中央集权的强化、右文抑武的家法、首内虚外的战略、穷则思变的改革以及皇帝的荒唐、官僚的争斗等重大事件或现象;同时,从经济、文化、科技等不同的层面重新审视两宋,试图全方位地向读者展示大宋历史的始末。
  • 绝代魔女

    绝代魔女

    她柳意绝只因生在邪门魔派,一出生便注定冠上了魔女称号,遇上他,沈洛心,名门世家的翩翩贵公子,嬉笑怒骂间竟互生情素,江湖是否能容得下他们的爱情。在仇恨面前,她如何选择;在正义面前,他又如何决择。--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绮罗魅世香:四嫁千金

    绮罗魅世香:四嫁千金

    她重生为凤府的病西施,南宫家的退婚,往日承诺重提,让她不得不嫁给傻子王爷……侯爷之子为她中美人局,被父斥逆子,天下人讥笑,他却不改初衷……凤曦在阴谋漩涡中求生,回首灯火阑珊处,谁是真心,谁是假意……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