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玩是孩子的天性,
引导孩子从玩乐中开发智慧
玩,也是开发孩子智力的一种重要手段,是孩子动手动脑、开发智力、培养能力的好方法。家长不要一味地反对孩子玩耍,不要粗暴地剥夺孩子玩的乐趣,而要充分利用孩子爱玩的天性,开发孩子的智力。
——甘海燕《让孩子在玩中开发智力》
3岁的辰辰最近很不快乐,从两岁半开始,妈妈就剥夺了他和小朋友玩的权利,给他报了钢琴、形体、象棋、书法等各种各样的培训班。妈妈说,不让辰辰一开始就输在起跑线上。辰辰每天在各个培训班之间穿梭,有时候,从幼儿园出来就直接去上培训班。辰辰每天看着和他同龄的小朋友在跑来跑去地玩耍,羡慕极了。他多想和其他小朋友一样无忧无虑地玩啊!
琴琴虽然3岁半,但她认识好几百个生字,会背几十首古诗。每次家里来客人,妈妈就会让琴琴给客人表演,每次客人都夸琴琴聪明。为了让琴琴认识更多的字,学会更多的东西,妈妈开始让琴琴勤学苦练,不让她和小朋友一起玩,妈妈说,那是浪费时间。把她的玩具也收起来,只让她拼命地认字、背诗、学算术、背英语单词。妈妈说,这是为上小学打好基础。可是,琴琴的记忆力却越来越差了……
很多父母把孩子的智力理解为能认识多少个汉字,会背多少首古诗,会算多少位的加减法,会念多少个单词……甚至我们不惜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送孩子去学钢琴、舞蹈、美术、书法等,而我们这样的做法真的能让孩子增长智慧吗?
◎了解孩子智力开发的特点
依据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0~3岁的孩子的思维活动以直观行动思维为主,他们的思维活动离不开对事物的直接感知,并依赖于其自身的行动。
两三岁的孩子的直观行动思维表现很突出,也常常在三四岁的孩子身上体现出来。这种思维更多地依赖于具体情境,依赖于对具体事物的感知和对动作的概括。处于这种思维水平的孩子在解决问题时不能离开实物,离开了玩具和实物他们就不会游戏。比如,男孩子手里要是有一辆玩具汽车,他们就会用它做出各种游戏动作,并且在游戏中刺激大脑进行思维;如果女孩子手里有一个布娃娃,她就会和娃娃一起玩过家家的游戏。但当孩子手里没有了汽车和娃娃,游戏就会马上结束,思维也立刻停止。
这个思维阶段的孩子,他们的思维只能在动作中进行,常表现为先做后想,边做边想,动作一旦停止,他们的思维活动也立刻结束。比如,孩子画画的时候画一个圆,说是太阳,后来看着不圆,他可能就会说是月亮。
从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来看,枯燥古板的灌输教育对两三岁的孩子来说是很少会起作用的。他们需要在玩耍中学到知识,开发智慧。
◎玩耍对开发孩子智慧的作用
孩子在玩耍中会不停地运动,孩子动作能力的发展直接影响着智力的发展。因为动作能刺激孩子的大脑皮层,使之更加活跃,更加精确地支配孩子的动作。另外,动作能加快神经纤维髓鞘化,这是神经系统成熟的标志之一,更使得神经传导速度加快。
哥斯达黎加儿童教育学和心理学家加夫列拉?马德里斯曾在《国民报》上撰文指出,运动、玩耍是儿童学会观察、认识、理解、说话和活动的最佳“工具”,能促进儿童的大脑智力开发。他又指出,科学实践证明,2~5岁的儿童中,爱玩耍的孩子大脑比不玩耍儿童的大脑至少大30%。因为,在运动和玩耍的过程中,儿童要完成几十种与大脑和思维活动有关的动作,例如掌握平衡、协调心理、处理问题等。通过玩耍和运动,孩子能提高识别物体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和思维想象创造力,还能消除心理压力和恐惧感等。因此,成人不应忽视对孩子运动、动作能力的发展和训练,要尽量为孩子创造适宜的环境、条件,鼓励孩子去活动、运动,从而促进其智力和心理的发展。
◎引导孩子从玩乐中开发智慧
我们应该引导3岁左右的孩子在玩耍中通过具体形象来学习。比如大多数孩子喜欢玩水,我们就要让他知道水的物理形态,当孩子兴致勃勃地拍打着水花,我们就要告诉孩子:“你看,水是液体,因为它是流动的。但它会变化,你见过不流动的水吗?”我们可以把水放到冰箱里,过一段时间拿出来让孩子看看固体的水,他就认识了水的物理形态。
由于我们的引导启发,孩子在玩耍中就会主动观察思考,这样,孩子的智慧就会得到很好的开发。
特别提醒: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玩,如果剥夺了孩子玩的时间和权利,就等于剥夺了孩子学习成长的机会。我们不但要让孩子玩,最好也能陪着孩子玩,在玩中开发孩子的智慧,陪着孩子一起长大。
不要过严斥责孩子出格
但未出原则底线的行为
面对孩子的诸多出格行为,如果父母将其简单地看成越轨、破坏纪律而加以批评和限制,可就会把一些孩子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扼杀在框框里。反之,如果父母能够正确地对待孩子的“出格”行为,对他们加以正确的引导,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和战胜困难挫折的勇气,那么在“出格”的孩子中间一定会出现更多人才。
——成墨初《不打不骂教孩子60招》
山山是一个3岁的男孩,近些日子,妈妈发现他越来越不听话了。一天傍晚,妈妈做熟了饭,叫了山山好几遍他都不答应。妈妈走过去拉他,他拿着玩具怎么也不肯放手。妈妈从他手里夺走玩具,山山开始哭闹起来,还是不肯放开。妈妈使劲一拽,玩具汽车把妈妈的脸划破了。这下妈妈可生气了,妈妈认为,山山的表现太出格了,不仅把山山好一顿训斥,还打了他的屁股。
俊俊的爸爸特别喜欢摆弄花草、养小动物。星期天,爸爸从商场买回来一个大鱼缸,还有很多漂亮的小金鱼。俊俊可喜欢这些小金鱼了,她趴在鱼缸上左看右看看不够,还问爸爸:“鱼怎么是红色的呀?它们怎么不眨眼睛呀?”爸爸要去阳台收拾花草,嘱咐俊俊别离鱼缸太近。俊俊答应了。过了一会儿,爸爸听到一种异样的声音,赶紧跑过来,一看,原来俊俊站在小板凳上从鱼缸里捞出一条金鱼,没有抓住,金鱼掉在了地上,在光滑的地板上正翻腾着身子。爸爸赶紧把金鱼捡起来放回鱼缸,严厉训斥了俊俊一顿。
我们经常会遇到上面例子中的问题,不少孩子经常会干出一些“出格”的事情,让我们大为发火,严厉地斥责孩子,甚至为了解气还可能打孩子一顿。我们不明白,孩子为什么总干一些“出格”的事呢?
◎了解孩子为什么总干一些“出格”的事
3岁左右的孩子正处于第一反抗期,这个阶段的孩子的特点就是反抗“权威”,越是父母不让做的事情他偏要做。他们的自我意识比较强,认为自己已经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了,经常会说“不”“不要”“我自己”,这是他们的独立宣言,对着干是他们在争取独立,做出“出格”的事情有时是他们对自己的反抗不能很好地控制的结果。当然,有时候他们会故意做出一些奇特的动作和事情来考验父母的权威,如果父母表示出惊讶、失态、愤怒,正是他们要达到的目的。
另外,现在的孩子接触社会和新鲜事物更早、更广泛,从孩子平时的表现中我们都发出这样的感慨:现在的孩子越来越聪明了。聪明的孩子更容易突发奇想,有意无意地做出一些“出格”的事情。
◎不要过严斥责孩子出格但未出原则底线的行为
孩子适当的“出格”有利于发展独立性和创造性,能适当地调节孩子的情绪,发展孩子的求异思维。如果我们引导得当,孩子就会朝着建设性的健康方向发展。
只要孩子的“出格”行为没有超出我们的原则底线,我们都应该宽容对待,对孩子加以引导,调动孩子的主动性、创造性,将“出格”的孩子培养成出色的人才。
比如,上面的例子中,山山喜欢玩玩具,妈妈做熟了饭,可以和气地对山山说,该吃饭了。如果他还想玩,没关系,就让他玩去吧,妈妈可以不等他吃饭。等他不玩了,他再自己去吃。孩子爱玩、爱钻研玩具不正是可贵的科学探索精神吗?即使山山无意间用玩具伤到了妈妈,妈妈也要冷静,因为这是教育孩子懂得愧疚和知错的最好时机。如果看到妈妈捂着脸难过的样子,山山会怎么做呢?他一定会问妈妈怎么啦,也一定会乖乖地去吃饭。
第二个例子中俊俊的做法是表达对小动物的喜爱,虽然在方法上有些问题,但出于孩子可贵的好奇心,这些做法都是可以谅解的。虽然是爸爸喜欢的东西,但多好的东西也比不上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重要。所以,爸爸不应该斥责孩子,应该赶紧把金鱼放进鱼缸,安抚吓呆的孩子,告诉她鱼离开水是活不成的。可以再问问孩子抓鱼时的感觉,告诉她鱼身上的黏膜有什么作用。这样的做法,既让孩子明白抓鱼出来是不对的,又能让孩子学到很多科学知识。
如果我们看到孩子做了一些出格的事情,比如,雪白的墙上被孩子用彩笔画得乱七八糟,家里的厨房发了大水,等等,我们都先要调整好心态,想象孩子做这些“出格”事情的背后有什么积极因素,然后再适当加以引导,将孩子“出格”的举动变成把孩子引入天才之路的敲门砖。
特别提醒:
如果我们想让3岁左右的孩子像个乖宝宝一样从不惹事,从不做“出格”的事,那么,我们就要担心孩子是不是在智商和情商上出现问题了。我们要尊重孩子独立自主、积极探索的需要,允许孩子做一些“出格”的事,如果没有违背原则,就不要严厉斥责他们。否则,我们就有可能亲手“扼杀”了一个天才。
对由于探索发生的伤害或破坏要淡化处理
孩子“破坏”的过程,是一个手、眼都在活动的过程,能够促进他们思维的发展。鼓励孩子适当地“破坏”,就是在鼓励孩子的创造力,以及对更多事物的探索兴趣。所以,当家长看见孩子把机器人拆了,应该蹲下来参与到孩子的活动中,“机器人里面是什么啊,怎么会动的啦?”……引导、帮助他们一起寻找结果,然后再跟孩子一起把拆开的玩具恢复原样。这样才能让孩子在“破坏”——探究——重建中获得心理的满足。
——太平洋亲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