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文妈听我这么说,就向我请教是怎么训练阳阳的,她也好回去训练他们家文文。在路上我一边走一边给她讲起了阳阳那时候的事。
阳阳几个月大的时候,公公婆婆就来帮忙带孩子了。都说孩子是爸妈的心头肉,在我们家,阳阳就是爷爷奶奶的心尖肉。两位老人疼爱孙子,真是无微不至地照顾着阳阳,什么事情都想得特别周全,当然什么事也不舍得让阳阳动手,只要是他们能帮阳阳做的,就绝不让阳阳自己动手。
阳阳一周岁左右的时候,我看着公公婆婆把阳阳照顾得这么好自然非常高兴,但当阳阳自己能动手的时候,我就建议有些简单的事情阳阳自己能做到的就让他自己慢慢学,比如吃饭、穿衣、去厕所、洗手洗脸等基本的生活自理事项。
我看过一些育儿书,书上说2~3岁的孩子应该自己可以穿不系鞋带的鞋子,能自己小便,大便仍需要帮助,可以解开扣子脱掉衣服,开衫类和套头类的衣服能比较熟练地脱下来,能穿上宽松的裤子,可以将不同的玩具分类放回原来的地方,能自己吃饭、洗脸、擦嘴、漱口,刷牙可能需要在大人帮助下才能刷干净。
阳阳两岁多的时候,我对照这些要求比较阳阳的表现,发现阳阳什么都不会做,连洗手洗脸都不会,这肯定要归功于婆婆的“包揽政策”了。不管是洗手、洗脸还是脱衣服、穿衣服、吃饭,婆婆都是大包大揽全替阳阳干了。晚上帮阳阳脱完鞋脱完衣服,再帮他盖好小被子,然后在床边哄他睡着了才出去。早上阳阳醒了,奶奶肯定第一个冲过去抱起他,给他穿好衣服,穿好袜子,再抱出来给他洗脸刷牙。都弄好了让他自己玩一会儿,一会儿再喂他吃饭。除了玩,阳阳就没有自己动手的时候。甚至如厕都要奶奶去帮他擦屁股,我说让他自己学着弄,婆婆说他自己不会,弄不好还会弄他一手,擦不干净,脏死了。
我说那让他学着洗手洗脸、穿脱衣服总可以吧,这些可都不脏啊。婆婆就说让他学这些干吗,有我在,这些我能照顾得了他,他不会肯定弄好长时间都弄不好,有这些时间还不如让他多玩会儿呢。我上班忙,没办法只好由着婆婆来照管阳阳。
阳阳刚会自己动手的时候,还会对自己洗手、脱衣服什么的感兴趣。帮他在手上打上肥皂,他看着搓出来的泡泡很好玩,我就让他自己学着搓手,但他更喜欢吹手上的泡泡,有时候吹不出来就把嘴凑到手上去,婆婆看见了说怕阳阳把肥皂泡吃到嘴里去,之后就不让阳阳自己洗手了。后来他开始对自己衣服上的小扣子感兴趣,想自己解开,我就不管他,在旁边看着让他自己动手,解了五分钟还没解开,阳阳开始着急地哼哼,婆婆过来直接三下五除二脱完阳阳的衣服把他放被窝里了。
慢慢地,阳阳也习惯了奶奶这样什么都不让他做,一天到晚,你都能听见阳阳使唤别人的声音,一会儿让奶奶给他穿衣服,一会儿叫妈妈给他洗脸,一会儿让爸爸给他拿玩具。稍不如意,或者别人动作稍微慢了点,他就要大发脾气,又哭又闹,有时候甚至伸手打人。被伺候惯了的阳阳吃饭不会自己拿勺子,穿衣服不会自己扣扣,连解扣子也不会,不会自己洗手洗脸,便便完不会自己擦屁股,更别提让他自己冲厕所了,也不会自己擦鼻涕,生活自理方面真的是什么都不会。
眼看阳阳越来越大,我就着急想让他学会自己动手,和婆婆说了多次,每次婆婆都答应得好好的,可一转身就忘了。我就自己训练阳阳,我在的时候阳阳还能磨磨蹭蹭自己做些事情,虽然效果不怎么样,但毕竟开始动手做了。只要我不在阳阳身边,就又变成了老样子,婆婆对阳阳依旧什么都大包大揽。
这样下去怎么能行呢?所以我决定和婆婆谈谈心,彻底做通婆婆的思想工作。趁着周六老公带孩子出去玩的时间,我边和婆婆唠家常边扯到了阳阳的问题上。
我先夸阳阳在奶奶的教育下懂礼貌,到了外面是人见人爱花见花开,婆婆被我逗得合不拢嘴。然后说到阳阳的自理能力上,我没说阳阳不会做什么,而是列举了让孩子自己动手的几大好处。比如孩子自己动手,他在循环往复的不断练习中,手指的灵活性、动作的协调性、手眼一致的协调能力都能得到锻炼,而且,还能促进孩子的智力发展;自理能力强的孩子独立性也比较强,还比较敢于创新,这对孩子的性格发展也是有好处的。
然后我又从阳阳快去上幼儿园这个比较现实的问题上分析了阳阳自理能力差会带来哪些不便。幼儿园孩子多,一般公立的幼儿园都是三四个老师带二三十个学生。这么多孩子老师怎么可能看得过来?在家我们可以什么都替阳阳做,那在幼儿园怎么办呢?老师不是咱们请来的专职保姆,不可能一整天就照顾阳阳自己,而我们也不能跟到幼儿园去照顾阳阳。如果阳阳想去大便了,老师不可能像咱们一样守在厕所门口等阳阳拉完了去给他擦屁股吧?
最后我说阳阳还有几个月就该去幼儿园了,咱们得抓紧时间锻炼他的自理能力啊!
婆婆听完我的话,想了想,就说那就抓紧时间吧,想让小孩子学会自己动手可不是一天两天的事。
有了婆婆的支持和配合,让阳阳学着自己动手就简单多了。我本着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方法,先从最简单的洗手开始教起。
“阳阳,妈妈带你去搓泡泡。”想让他洗手了我就说去搓泡泡,因为阳阳喜欢搓泡泡,这样说他不会反感,如果说去洗手他肯定不会乖乖地过来。
“想搓泡泡就先要把小袖子挽起来,用水把手冲一下,手湿了才能打香皂,然后就可以搓泡泡了,先搓手腕、手心、手背,然后搓手指缝,看看手上是不是有很多泡泡啊?”
我一边给阳阳做示范,一边让他自己洗,他对这个搓泡泡的游戏很感兴趣,游戏结束了,手也洗完了。
我夸自己说这是我发明的“寓教于乐”法,还有训练阳阳穿脱衣服、自己拿玩具、自己把玩具放回原处等,我都会想办法把这些枯燥的事情变得有趣些,让阳阳乐于去做。比如我看到满地都是的玩具,我会跟阳阳说:“宝贝,你为什么不把你的小熊送回家呢?天黑了,回不了家它会很害怕的。”阳阳就会高兴地跑过去,说:“熊熊不害怕,我把你送回家。”
文文妈听完我的叙述直夸我聪明:“虽然我现在是全职妈妈,文文上的也是私立幼儿园,老师照顾得很周到,但是听你这么说我才知道孩子提高自理能力还有这么多的好处,还是我看的书太少了。我回家一定借鉴你的方法来教育文文。”
我笑着说:“为什么一定要回家呢?现在就可以啊!孩子迟早要学着自己过马路的。”
文文妈一听我的话才恍然大悟。把怀里的文文放了下来,让他拉着阳阳的手在前面走,我们两个妈妈在后面看着可爱的宝宝不由自主地都笑了。
智慧爸妈箴言
除了像我婆婆这样因为特别疼爱孙子而处处迁就孩子、溺爱孩子,对孩子该自己做的事情也大包大揽外,还有的老人是因为心理上有些顾忌——若孩子出了什么差错,怕儿女怪罪。想让孩子自己动手,却害怕孩子太小不小心磕着碰着了,怕儿女说自己这么大人了连个孩子都看不了,于是老人处处依着孩子,不敢让孩子动手,只能对孩子自己该做的事大包大揽了。
老人帮我们带孩子本来就不容易,如果老人有这种心理,我们一定要想办法减轻老人的心理压力,谢谢他们不嫌累帮我们带孩子,告诉他们不用惯着孩子,该孩子自己做的事就让孩子自己做,小孩子磕着碰着都是常有的事,不用放在心上。
5.妈妈:奖罚要分明VS奶奶:要多夸奖
在宝宝的成长过程中,奖励和惩罚都是教育宝宝不可缺少的手段,正确的奖励和惩罚可以帮助宝宝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建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可是这两种方式到了老人那里,就变成了奖励是可以的,惩罚是不行的。
“阳阳会帮奶奶择菜了啊!阳阳真懂事,你帮奶奶择菜,奶奶就能多歇会儿了。”下班回家,看到阳阳坐在小板凳上帮奶奶择菜,我赶紧表扬他。虽然他择的菜可能还需要大人再择一遍,但他这种做法很值得鼓励。因为你表扬他他就会知道这是好的行为,是大人希望他做的,那么他以后就会经常做出这种行为。
如果阳阳学会了一样新东西或者做了一件让人高兴的事,我就会及时地鼓励他,大多时候是精神上的鼓励,比如给他一个拥抱、亲他一下、睡觉前给他多讲个故事等。偶尔也给他物质上的奖励,但是很少,太多的物质奖励容易误导孩子,时间长了这种方法也就没有效果了。
婆婆则是什么时候都在夸阳阳,还说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阳阳,你真是个好孩子”“宝宝真乖”“宝宝真懂事”这些话天天出现在婆婆的口中,好像阳阳从来不犯错误似的。小孩子哪有不犯错的,只是婆婆对阳阳的错误总是视而不见。
阳阳做事没耐心,心情不好就乱发脾气。有一次刚吃完饭他想吃零食,我不给,他赌气趴在茶几上画画,画了一会儿就不耐烦了,开始乱涂乱画,把绘图本乱扔,茶几上被他弄得乱七八糟的。我说了他几句,他就把玻璃杯摔在地上,好像在故意激怒我。
“阳阳,你干吗呢?怎么把茶几上弄得这么乱?还把玻璃杯摔碎了,去拿扫把,把这些碎片扫了扔到垃圾桶里,再把这些东西都收拾利索,把你的绘图本捡回来。”我不但批评阳阳,还惩罚他让他自己收拾残局。
“哎呀,又怎么了?不就是摔碎个杯子吗?旧的不去新的不来,这个碎了再拿个新的出来不就行了吗?怎么又吼阳阳啊,来,阳阳你到屋里去,奶奶把这收拾好了给你拿好吃的去。”
婆婆说完就要去拿扫把,我看着阳阳非让他去拿扫把自己扫。“妈,要是他不小心打碎的也就算了,可明明是他乱发脾气故意摔碎的,不行,必须惩罚他,让他知道他乱发脾气的后果。”
“算了,算了,阳阳还是小孩子嘛,小孩子发脾气很正常的,下不为例行了吧?”婆婆还是不让我惩罚阳阳,可阳阳在沙发上坐着一点认错的样子都没有,气得我真想抽他两巴掌。
婆婆看我生气,怕我真动手打阳阳,就把我推到卧室去了。
我回到屋里,看着婆婆扫地阳阳坐在沙发上吃东西吃得津津有味的样子,真是一肚子的气,到底该怎么教育阳阳才能让他知错并改错呢?婆婆的观点是对孩子要多夸少罚,甚至不罚。孩子犯错了说几句就可以了,要是不改就多说几次,反正就是不能惩罚,体罚更不行。
而我一见阳阳犯错没说几句就忍不住对他大吼大叫,原来阳阳还听几句,现在吼得多了,他就当没听见,依旧我行我素。我觉得说教对他已经不管用了,必须让他接受惩罚他才能知道自己犯错的后果,但每次婆婆都拦着。到底该怎么办呢?无奈的我打开电脑开始搜索有关奖罚孩子的信息。
我看到很多妈妈都遇到过这种问题,孩子淘气、爱闯祸、不知错、知错不改,一般我们都会先对孩子进行说教,继而就是惩罚甚至体罚。吼叫、责备、打骂是孩子犯错时家长最常采取的手段,但经常惩罚孩子,孩子被打骂惯了,会习以为常,把惩罚不当回事。
教育专家说惩罚是一个高难度的动作,一定要掌握分寸,否则很可能产生不良效果。吼叫、严厉的责备及体罚等这些惩罚方式不仅不能让孩子学会正确地为人处世,改掉各种毛病,反而让孩子对父母产生敌意和报复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