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外出办事,回来已经很晚了,以往晚饭后在小区散步的人也都回去了,只有小区外的小公园里还有三三两两的老人坐在那里聊天。我沿着小区修建的散步路正慢慢往回走,对面楼吴桐和老公迎面走来,打招呼过后,忍不住夸他们浪漫。女儿已经上六年级了,夫妻两人还这么浪漫,在炎热的夏夜手挽手出来散步。听我夸他俩浪漫,两人看着我,无奈地说:“我俩哪是浪漫,我们是被女儿‘赶’出来的。”我赶紧问是怎么回事儿。
吴桐向我诉苦,说女儿最近不知怎么回事,动不动就发脾气。这不,刚才女儿在房间看书,吴桐和老公在看电视、聊天,可能声音稍微大了一点儿,结果女儿就暴跳如雷,出来把爸妈好一顿指责。看着女儿这样,爸爸气得想打她一顿,但做妈妈的想到女儿快考试了,而且也这么大了,打一顿再生出点别的事来,赶紧拉着她爸爸下楼来了。吴桐说完事情经过,又忍不住问我:“你说现在这孩子是怎么了?我们平时好吃、好喝、好穿地供着她,还费心费力地请家教、找学校,她不但不感激父母,还动不动就对父母发火。要不是看在孩子快考试了,压力大的分上,今天她爸爸要打她,我真不拦着。”看来吴桐也真被气着了。
我只好宽慰她,说孩子快考试了,应该是压力大才会脾气不好,再说12岁的小姑娘也开始有自己的想法了,偶尔发一下小脾气也是正常的。听到我这样说,吴桐像有更大的苦恼,忍不住接着说:“静静最近脾气不仅变坏了,我觉得她在学习上的劲头也不那么足了。以前静静的成绩虽然也不是最好的,但是她心思还是在学习上,现在开始讲究吃穿了。这马上就小升初了,孩子变成这样,你说让人着急不着急。”说完还不禁感叹:“这孩子真不让人省心哪!”
看着吴桐和老公继续在小区“散步”的样子,不禁同样感慨父母的苦心。回家后,针对静静的情况,我仔细地查了一些书,发现静静的这种状态其实是孩子焦虑的表现。有研究调查显示,在一个班级的三个分数等级——优等生、中等生和差生中,中等生最容易受到焦虑的影响。专业人员对六年级小学生做了一个测验,结果发现正在读六年级的孩子,如果成绩为中等,在面临考试时,心情波动会特别大。成绩中等的孩子更容易有“别人比我聪明得多”“我发现自己总是在想一些和考试内容无关的事”“我越努力复习越感到困惑”等想法。如果这些想法没有得到及时的解答或者缓解,孩子就会产生一些逃避的措施。比如,越是对考试感到焦急,可能越看不进书,反而用对其他方面关注,比如以衣服、食物、声音等为借口,逃避这段“痛苦”的时光。而父母看着原本的“乖”孩子,现在学习不上进,经常对父母发脾气,而且关注点不再是学习,而是吃、穿、用、住,难免会发出“越大越不懂事”的感叹,尤其孩子在顶撞父母时,父母更容易产生这种想法。
事实上,这种想法对孩子一点儿帮助都没有。相反,这种想法可能还会给孩子一个不好的强化——破罐破摔。父母要知道,此时的孩子也正处于一个困难时期,而父母有责任陪孩子度过这段时期。为此,我总结了几条做法,打算在下次遇见吴桐的时候告诉她。
1. 关注孩子的情绪,忘掉孩子的分数问题。孩子正在经受压力的煎熬,此时极需要父母的体谅和理解。
2. 父母可以和老师加强沟通,尽量让老师关注、鼓励孩子。
3. 不对孩子过分苛求,不用简单的分数来评定孩子的好坏,即使孩子发脾气,也先暂时容忍,等孩子情绪平静下来后再批评孩子。十几岁的孩子已经不是幼儿了,他们不会因延迟批评就会误解,所以给孩子一段冷静的时间很重要。
4. 引导孩子积极参加班上组织的集体活动,让孩子与更多的同学一起谈论、感受班级生活,而在同学与同学之间,会对某些境况产生共鸣,这有利于释放孩子不良的情绪压力。
5. 引导孩子进行自我放松,尤其是在大考或者重大事件之前。有计划地复习功课,并调整时间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以此来调整孩子的情绪。
6. 引导孩子学习调整情绪的方法。孩子发脾气时,最好采取冷处理法。
两天后,我又在小区中看见了吴桐,这次是她一个人刚从超市买了水果回来。我问:“孩子怎么样?”吴桐无奈地回答:“还是那样。这孩子的脾气现在大得不得了,不知道随了谁。”我把自己了解到的内容和吴桐大略说了下,并告诉她可以看哪些书。吴桐非常感谢我,回家后真的看了那些书,而且经常打电话来,我们彼此交流看法。一个学期后,静静通过了小升初考试,考进了我们小区附近的中学,这也正是她爸妈希望的,可谓不惊不喜,平平稳稳。静静度过了那段令她压抑和焦虑的六年级生活,并学会了如何面对焦虑和成绩。如今上中学的她开始了新的旅程,在学校开学之前专门到我家来感谢我,感谢我帮她度过了那段难过的时期。当然,看着孩子的问题得到解决,我从内心感到高兴和欣慰。
家有中等生小提示
成绩中等的孩子在考试前或学习过程中感到压力时,很容易产生焦虑的心理。这时他们表现得可能与平时不一样,似乎变得更“坏”。父母要分析孩子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而不是一味地批评、指责孩子。教育不是只有“削砍不好的枝丫”,还要给孩子阳光,引导孩子向上成长。
当孩子出现某些变化时,关注孩子的情绪和心理,要比关注成绩更重要。
经常与孩子、老师沟通,可以让父母更了解孩子的状态和生活,对孩子犯错的行为可能会适度地宽容,这会赢得孩子的理解和尊重。
孩子也要学会自己调节情绪的方法,不能任何事都依赖父母。
常说“烦死了”的抑郁男孩
爸爸妈妈就知道训我,从来不和我聊天,烦!天天都有写不完的作业、习题,烦!老师偏心,只喜欢成绩好的同学,烦!同学最喜欢打小报告,烦!……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孩子开始把“烦”挂在了嘴边。在原本应该快乐、幸福的生活里,到处充斥着“烦死了”,或许爸爸妈妈们确实要反思一下了。
周末带路路去乡下姥姥家玩,非常巧地遇到儿时的好友也带着孩子在老家散心。两姐妹分开有10年的时间了,终于又见了面,想说的话自然很多。
我们从生活聊到工作,又从工作聊到孩子。好友的儿子叫淘淘,今年9岁,正上小学三年级。好友说这孩子很聪明,但就是不好好学习,每次考试都不好不坏。“我和他爸爸费死了劲,告诉他只要再努一把力,就能进前10名。可这孩子就是不开窍,不管我们说什么,成绩就是不见提高。这还不算,这孩子最近又有了一个新毛病,总是说‘烦’。吃饭喊他洗手,他说‘烦死了’,你不喊他,他还是有理由挑刺,动不动就说‘烦’,脾气也越来越怪,说不理父母就不理。”
我们聊天的时候,路路和淘淘两个孩子正在院子里玩,可能刚刚见面还不熟,两个人站在院子花园围墙外说话,淘淘正拿着一根棍子一下下地打花园围墙上的砖。看着孩子这样,好友忍不住说:“你看看淘淘,就那么做。”说着,好友就站起身,我跟着好友一起到两个孩子面前,好友拉着孩子说:“淘淘,你打花墙干什么?把姥姥的花墙都打松了!”谁知,孩子仿佛没听见妈妈的话一样,不言不语地继续打花墙。好友见儿子如此,有些动气,但又碍于我的面子,也不好说孩子什么,只好任他打。我看着好友,路路则看着他刚认识的弟弟,那表情分明是:这个弟弟为什么不听妈妈的话?
尽管我也很好奇,但我并没有直接问孩子。我想淘淘刚刚那么明显地对妈妈进行了反抗,此时问他必然问不出什么来。于是我笑笑,和好友继续我们的话题,回忆我们小时候做的那些可笑的事。路路听我们说得有趣,偶尔会插一两句嘴:“妈妈,那条小河现在还在吗?”“你们捡蘑菇的那个树林在哪儿?”这些事是如此的有趣,城里的孩子从来没有经历过,自然很受吸引。渐渐地,淘淘也不打花墙了,而是拎着棍子仔细听我们讲那些有趣的事,时不时地也会急切地问妈妈当时是怎么做的。
看着淘淘着急着想知道答案的样子,我拦着好友故意卖一个关子,说如果谁表现好,下午就带谁去小河里抓鱼苗。两个孩子听说可以抓鱼苗,高兴地直跳。
下午我们如约带着孩子去小河边玩。趁着朋友在探测鱼苗位置的时候,我和淘淘聊起了天,问他上午为什么不高兴。
淘淘叹了口气,说:“我觉得心里很烦。不管在哪,妈妈都爱训我。平时在家的时候也不陪我,爸爸妈妈工作都很忙,周末也要加班,我只有晚上才能见到他们。见到他们的时候,不是训我,就是逼我学习,一考试就问我成绩有没有提高,我都烦死了。到姥姥家还不忘记给我安排练习题,真烦!”淘淘还在历数爸妈的令人“讨厌”的地方,什么爸爸妈妈害怕自己学坏,不让自己随便出去玩了,什么对自己要求非常严厉了……听着淘淘说的这些,我的思绪不禁飞回到路路二年级的时候。那时候的我就像此时的好友一样,每天严格控制路路的课余时间,报补习班,做练习题,辅导作业,就是很少陪他玩,也不允许他随便出去玩,结果那年路路生了场大病,成绩也没提高。当年的路路可能也和现在的淘淘一样,每天在心里默念过无数次的“烦死了”。只不过他的“烦死了”最后都被我的强势给“吓”回去了,所以才以生一场大病的方式表现出来。
在大人们的眼里,小孩子似乎就不应该有抱怨的理由,因为父母为孩子提供了吃穿用住,甚至还照顾了他们的起居生活,他们在生活里什么都不用想,只要学习好就行了。然而,很多孩子已经很努力了,还是不能达到家长制定的“学习好”的标准。这些孩子动辄遭受家长的冷暴力,感受不到生活的温暖。有专家调查表明,中等生经常感到烦躁不安,这是其心理情绪无法正常宣泄的表现,容易使孩子心理失调,形成抑郁心理。而中等生之所以容易产生这种情绪,主要是由于他们感到无力应付外界压力而产生的。中等生在班级不被重视,回家父母如果忽视,就很容易产生孤独等不良情绪,而他们也不愿向同学和老师倾诉,而且在他们的内心中又有较强的自尊心和成功的愿望,这些愿望和希望长期得不到回应,就会出现不良情绪,进而影响学习和身体。
“淘淘现在就是这种情况,很有可能是心理长期存在不良情绪了,长期下去对孩子的身体和心理都会造成不好的影响。”我偷偷地跟好友说。好友着急问:“那怎么办?”
对孩子的不良情绪,除了减少压力、让孩子放松外,最好是不动声色地进行。如果孩子意识到你的做法是在破解他心中的不良情绪,他的自我保护心理机制会启动,可能会影响效果。当然,对于淘淘来说,更好的方法是爸爸妈妈不再总是批评他,而是多陪陪他,听听孩子的所思所想。真正能走进孩子心里的父母,即使再批评孩子的错误,孩子也会理解,因为父母也会掌握分寸。
家有中等生小提示
中等生容易出现的消极情绪里,抑郁情绪占相当大的比重,对于这个结果,家有中等生的父母应该予以重视。当孩子总说“烦死了”的时候,父母应该从孩子的角度寻找原因。
如果孩子有不良情绪,应让孩子尽量释放。平日里不管工作多忙,也请抽出一定的时间陪陪孩子,孩子尚年幼,需要与父母的沟通与联系,才能建立起足够的安全感,也才能很好地调整内心因各种因素产生的不良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