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4 章
说是新房,其实不过是把两个小隔间打通,重新刷了一遍墙,摆了新床而已。但尽管家里不宽裕,房子也不宽敞,王母还是万分重视这婚礼,样样都力求尽善尽美。帮忙的人自然都不敢怠慢。无双和小七她们挂红帐,摆香案,糊窗纱,贴囍字……忙得脚不沾地。
最后三天时,总算工作完成得七七八八。
无双擦擦汗水,抬头打量着从屋顶垂下来的红幔。那是她刚辛辛苦苦爬梯子挂上去的。厅堂在她们的辛勤劳动下,已经焕然一新。
她正想伸手去摸一摸幔子,王孟英端着托盘走了进来。她连忙缩回手,想避开。
但王孟英叫住了她:“你辛苦了。我熬了一锅红豆汤,解渴解暑的。喝一碗吧。”
“谢谢王大哥了。”无双莞尔。
不同以往那般称呼“孟英”,而是客套的“王大哥”。
王孟英着实愣怔了一下,但又不知道说什么好。他弯腰把托盘放在茶几上,默默盛了一碗出来,递给无双。
无双无法,只得坐在他旁边慢慢喝了几口。这几天都避免跟他碰面。但同在屋檐下,几乎是无法避免的。像现在这样,她只想快点逃开,好不容易才平静的心绪,见到他会乱,而且强颜欢笑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她忖度着找个什么借口离开,却忽然想起红莲的事。
她犹豫了一下,环顾四周,发现其他人都在忙别的,没注意这边,于是下定决心问王孟英:“大哥,你知道吗?张秀才和他媳妇成亲快四年了。”
王孟英一听,很奇怪呀,这是什么话呀。他“哦”了一声,不知作何回答。
“那个……他两夫妇那么久没孩子,难道他家婆婆就没请你去看过病吗?”
“没有啊。”
“……你知道不,张家婆婆总是骂红莲很难听的话,说她是不下蛋的母鸡什么的……”
王孟英正在那喝红豆汤呢,一听这话,差点噎住了。他捂嘴剧烈咳嗽,“咳咳咳……是吗?养之没跟我提过。”
无双暗地里翻个白眼,他敢提吗?
“那么大哥,我向你请教个问题——生不出孩子,一定是因为女人的问题吗?为什么张母只骂媳妇儿呢?”她有意识地引导话题方向,因为她不可能明说人家有阳痿。
王孟英想了想,郑重道:“张母确是框住了。不孕之症,不可一概而论。夫妻都有可能出问题。一般看这种症候,都是要夫妻同时接受治疗的。”
无双满意地点点头,“好。那你看,张养之夫妇,到底是谁的问题呢?”
王孟英又噎住了。他咳了下,不好意思地说:“这我可不知道了。我没有大名医钱乙那般高明的望诊功夫,用肉眼看不出来谁有病。”
“望诊?”
“是啊。中医里头讲究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其中‘望’是最高明的一种。《难经》有这么句话——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意思就是说,你能够通过肉眼看出病症的,那么你是出神入化的大夫;你通过耳朵来听病人声音是否洪亮、中气是否足、咳嗽的深浅来判断病症的,那你是非常高明的大夫;而通过询问病人身体状况、感受、病痛在哪等等来诊病的,只能算是规规矩矩的大夫,大多数人都是这样的;最后,能通过切脉来看病的,算是有技巧的大夫。”
无双这才明白了,原来望诊是这么回事,“这望诊这么高明,想必是很难学的了。你刚才说的钱乙,是他发明了望诊的吗?”
王孟英喝了一口汤,摇摇头含笑道:“你平日何等的聪明,今天怎么迟钝了?难道你没读过《扁鹊见蔡桓公》吗?”
一提起这个,无双啊一声,恍然大悟:“我知道了!扁鹊这个讳疾忌医的典故,可谓是家喻户晓啊!”
《扁鹊见蔡桓公》这篇文言文,在初中语文课本上就有。想必各位看官都熟读的。这个故事出自《韩非子•;喻老》。就说有一回,扁鹊觐见大王蔡桓公。他站在那里看了看大王的脸,说:“大王,你患病了,这个病尚在体表,如果不治疗的话会深入肺腑的。”
大王很不高兴,说我没病。等扁鹊走了,大王很轻蔑地对左右说:“医生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以此当作功名!”(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过了十天半月的,扁鹊又进宫拜见大王。这回他说:“大王,你的病已经侵入肌体了,不治疗可要深入肺腑啊!”蔡桓公压根不理他。
又过了十天半月,扁鹊见到大王,说:“大王,现在你的病已经到肠胃了,再不治疗会很严重啊!”蔡桓公一听,你这人有完没完了,挥手就让宫人赶了扁鹊出去。
结果,在第四次觐见时,扁鹊只看了大王一眼,不说话了,转身就走。蔡桓公反倒好奇了,叫人去问他怎么回事。扁鹊就说:“疾病在体表时可以用烫熨除掉,在肌体时可以针灸,在肠胃了可以喝汤药。现在大王的病深入到骨髓了,就是天王老子都没办法。我还能干什么呢?”
不久,蔡桓公感觉不舒服了,派人找扁鹊,可扁鹊早就逃走了。然后大王果然就病死了。
这就是成语“讳疾忌医” 的来历,在中华大地上广为流传。
然而,这故事在老百姓心中,一般看作是神话,因为它太玄妙了,大家不是很相信。但是东汉张仲景写《伤寒杂病论》序言第一句话就写:“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意思是,我每次看书,看到扁鹊看蔡桓公的脸色,一望就知道他的病情,我都感叹他的高超。①
这说明在东汉年代,医圣张仲景不认为扁鹊如此高明的望诊功夫是神话。他当做是真实存在的,并且十分仰慕这种诊断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