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23900000025

第25章 叛逆的灵魂

1906年至1908年,纪伯伦以他的小说创作掀起了一股社会批判浪潮。这是他文学创作的前期,作品都是用阿位伯文写出的。纪伯伦这一时期的作品风格与他的生活经历和所处的社会背景有很大的关系,我们都知道纪伯伦的前半生耳闻目睹的是社会的黑暗,统治者的残暴,人民的贫困和痛苦与宗教人士的伪善,所以他这一时期的作品多以揭露 、控诉和批判为主调,向黑暗的社会,腐朽的教会和愚昧的传统发起猛烈的攻击。

1906年,纪伯伦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是《草原新娘》出版,艾敏·胡莱卜为它作序。这个集子包括三个短篇:《世纪的火和永恒的火》、《玛尔塔·巴尼娅》和《疯人约翰》。

1907年,纪伯伦24岁的时候,发表短篇小说集《叛逆的灵魂》,从名字上我们就能够看出这是一部什么样的作品,叛逆和反抗是小说的主线,这是违背统治者的意愿的,也正因为如此,这本书被土耳其政府宣布是“危险的,叛逆的,毒害青年的读物”,并在贝鲁特中心广场当众焚烧此书,由此还给纪伯伦定下叛逆分子的罪名,而且被土耳其当局吊销了“国籍”,还被教会开出了教籍。这是纪伯伦文学创作上的一个转折点,他不

但向统治者发出反抗,同时,也呼吁广大民众起来反抗这种没有自由,受剥削和压迫的制度和为统治者所用的教条。纪伯伦认为,人类的传统习俗是人类“为自己身心制定的一个残酷的法律,为自己的感情筑起的一个狭隘、可怕的牢狱,为自己的心灵、理智挖掘的一个深深的、幽暗的墓穴!”而一旦有人要起来摆脱这些清规戒律,他们便会说:这是个罪恶的叛逆者,必须予以放逐;这是个下贱的堕落者,罪该万死……”纪伯伦点明:“这个社会机构,对敢于起来反叛它教规习惯的人要进行迫害的,却不会去询问他们之所以要反叛的原因。”

《叛逆的灵魂》中的《瓦丽黛·哈妮》歌颂了一个敢于藐视传统和法律,敢于同没有爱情的婚姻决裂的阿拉伯女性。这样的文学典型在当时的阿拉伯社会是没有过的,也难怪会引起轩然大波,人们已经麻木,思想和情感已被禁锢在统治者们画好的圆圈内。而纪伯伦所刻划的人物形象却是与人们,尤其与阿拉伯人的世俗观念完全相悖,纪伯伦早已预料到这种反应,他借瓦丽黛·哈妮之口说:“人家会说,瓦丽黛·哈妮是一个忠实的忘恩负义的女子,她水性杨花,……是一个淫荡的女子,她那污浊的手拆毁了宗教编织的神圣婚姻花冠,却带上了一个用地狱的荆棘盘成的肮脏草圈。因为他们祖先的幽灵依然活在他们的心中,他们犹如空谷里的洞穴,只能为别人的声音发出回响,却不知道那声音意味着什么。他们不懂上帝对万物的律法……只是用鼠目寸光的眼睛看事物的表象。

他们无知地加以判决,盲目地予以定罪。这样来进行判决和定罪的人是多么该死啊!”是的,纪伯伦早已知道等待他的将会是什么,但他还是要执意去做,可见,纪伯伦是多么厌恶当时的社会!当年的6月份,纪伯伦就去了巴黎,由玛丽资助在那里深造绘画艺术,6月13日纪伯伦进法国巴黎艺术学院,受到罗丹、奥金·卡莱尔在19世纪建立起来的象征主义画派的影响。纪伯伦开始为当时知名人士画像,其中有罗丹、艾德蒙·鲁斯坦、亨利·洛克、克罗德·德彪西。他在巴黎各处游访,参观凡尔赛宫。他还在青年土耳其团体“金环”内多次演讲,鼓舞青年敢于向传统教条发起挑战,争得平等和自由。那时候的纪伯伦已经开始向禁锢人们思想和束缚人们灵魂的教条、制度宣战了。1909年,纪伯伦开始从事政治活动,与阿尤布·萨比特、舒克里·哈尼姆等筹建政党,为民族复兴而战。

同年,纪伯伦的父亲哈利勒逝世,享年65岁,在纪伯伦与女友玛丽的信中曾提到:“我失去了父亲。”又失去了一位亲人,在这个世界上,就剩下他与妹妹两个人了。虽然父亲在世时,纪伯伦没有得到他想要的关怀和父爱,但是,父亲的辞世仍给纪伯伦很大的打击,要知道,在内心深处,他是无比热爱父亲的。

1910年,纪伯伦参加巴黎春季传统画展,他的作品《秋》荣获银奖。10月末,从巴黎回到波士顿,年底移居纽约,当时,玛丽也在纽约居住。纪伯伦在绘画和文学作品中,都极力表现一种挣脱束缚,向往自由的主题,1911年发表中篇小说《折断的翅膀》,以一个心灵遭到悲痛打击的阿拉伯薄命女子命运,作为“受凌辱的东方民族的象征”。此小说于当年末开始在阿拉伯世界造成很大影响,同时也引起诸多批评和疑问,而外界的压力更增加了他的反抗性。纪伯伦从巴黎返美后,公开发表对抗土耳其统治、进行革命和解放斗争的言论。6月16日纪伯伦在纽约给叙利亚妇女俱乐部作演讲。10月25日他又大谈巴尔干战争实质,诅咒奥斯曼帝国,希望它“寿终正寝”。同年11月初,纪伯伦在波士顿参加了成立于1911年的“金环学会”的创建工作。该学会的宗旨是让黎巴嫩、叙利亚侨民了解波士顿事件,支持他们举办的所有文化活动。1912年5月,纪伯伦访问了“金环学会”邀请的客人巴哈教领袖阿布杜·巴哈·阿巴斯,并为他画像。

尽管有妹妹玛尔雅娜和玛丽·哈斯凯勒在波士顿,但纪伯伦住在那里并不开心,他的想像力和抱负都受到了限制,于是决定迁往纽约。纽约是纪伯伦居住时间最久的地方,也是其创作最丰富的阶段。他这颗新星已升起在文学天空。纪伯伦是一位文学家,用阿拉伯语和英语两种语言写作。玛丽·哈斯凯勒指导他用英文写作。以下是他生前发表的几部重要作品:

《被折断的翅膀》1912年(阿拉伯文)《泪与笑》1914年(阿拉伯文)《疯子》1918年(英文)《行列之歌》1919年(阿拉伯文)《暴风集》1920年(阿拉伯文)《先行者》1920年(英文)《珍趣篇》1921年(阿拉伯文)《先知》1923年(英文)——这是纪伯伦最重要的著作。《沙与沫》1926年(英文)《人之子耶稣》1928年(英文)《大地之神》1931年(英文)——该作品在纪伯伦逝世前几天问世。纪伯伦是一个伟大的爱国主义者。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为祖国解放而斗争的积极性更为高涨。他曾提出反对犹太复国主义见解,积极参加了政治解放运动,并加入了救助难民委员会。

1914年2月,纪伯伦在蒙特鲁斯大厅举行个人画展,展出75幅作品。此次画展肯定了纪伯伦艺术家的地位。同时,他在文学创作上受尼采哲学思想的影响很深,开始写《疯人》,并与玛丽一起把《疯人》译成英文。其间,《新月》、《闪电》、《西方明镜》等杂志均刊登了他的作品。针对当时只重物质的西方文明,他提出“必须从物质主义中解放生活”。

玛丽是纪伯伦一生的财富,她始终是默默无闻为纪伯伦做事,她视他的成功胜过于自己的成功,为他由衷的庆贺和感动。1915年,纪伯伦32岁,他卖掉了自己的六幅画,获得6400美元。玛丽帮他投资实业,纪伯伦也第一次成为股东。

1920年4月,纪伯伦与旅居纽约的阿拉伯诗人和文学家成立了以他为首的“笔会”。该笔会的宗旨是复苏、革新并发展阿拉伯文学,使之积极干预生活。成员有米哈依勒·努埃迈、伊利亚·艾卜·马迪和奈西卜·阿里达等。

常年的伏案写作,画画,使纪伯伦的身体状况也每况愈下,1921年,纪伯伦因心脏病病倒了。但他依然没有放弃自己的事业,仍旧坚持写作,为人画像,参加各种社会活动。1923年,纪伯伦在纽约发表英文散文诗集《先知》。许多俱乐部、家庭都公开朗诵,包括罗斯福总统的姐妹科琳·道格拉斯的家庭。《先知》的出版,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被人们称为“诗话的哲学,散文的圣经。”他的作品中常常流露出愤世嫉俗的态度或表现某种神秘的力量。清丽流畅的语言风格征服了无数的读者,这是纪伯伦文学创作的高峰阶段,4月6日《旅行家》杂志报道希沃尔小姐转述法国驻美大使、《疯人》法译者贝业尔·杜兰克斯在《疯人》译成法文时的一句话:“感谢上帝,我们在他(纪伯伦)活着时认识了他。”5月8日,尤素福·托玛·布斯塔尼在埃及为纪伯伦出版《珍趣篇》。6月16日重印《珍趣篇》。9月3日及17日中国《文学周刊》杂志分别发表茅盾从《先驱者》中选译的五篇散文诗:《批评家》、《—张雪白的纸说……》、《价值》、《别的海》、《圣的愚者》。1926年,正式发表《沙与沫》。此后,纪伯伦开始写《人子耶稣》。

后来纪伯伦参与印度人苏尤德·候赛因主持的《新东方学会》杂志,为其撰稿。由此结识许多世界名人。纪伯伦认为甘地是当时活在世上的“最伟大的人物”。

玛丽·哈斯凯尔与福卢兰斯先生结婚,迁往佐治亚州,但与纪伯伦一直保持友谊,并给予他最大的帮助。

1927年,44岁的纪伯伦埋首创作《人子耶稣》。1928年完成《先知园》,开始写《流浪者》、《大地之神》。同年夏,《人子耶稣》完稿。到秋天时,此书在波士顿出版,被称为“纪伯伦福音”。

在他的每一篇小说中,黑暗势力都是强大的,但他笔下的主人公从没有被吓倒,从没有失望。这些主人公大都具有象征意义,他们不仅仅是具体的、特定的人,更是社会的缩影,是不守封建道德规范敢于向传统和习俗挑战的叛逆者。他塑造的不是孔武有力的“莽夫”;而多是温文柔弱的“智者哲人”型的青年。这与他后来受尼采影响之后写出的文章不尽相同。纪伯伦的小说不以曲折丰富的情节取胜,而是以人物的大段对话、独白为主。浓烈的感情倾泻,直抒胸臆,是纪伯伦小说的一大特色。这可以看作是阿拉伯演说体的传统延续。在主人公的对话中充满哲理性的论辩,使用的是论战性的语言。

但始终与优美的格调相结合,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充满激动人心的力量,像是一曲优美的咏叹调,使作品大为生色。纪伯伦注重描写人物内心的感受,去显豁而就幽深。他重视象征和意境,讲究词藻和语言的韵律,由此可以看出他深厚的文学功底。纪伯伦的小说一般都有“我”出现,或做为一个目击者,或做为一个当事人穿插其间,这更使小说显得真实,贴近生活。纪伯伦出版这两本小说集并未给他带来多少物质上的利益,相反,他自己耗费了一些钱去出版它们,但他的作品已开始引人注目,尤其在阿拉伯世界,反响很大。纪伯伦的小说反映的是阿拉伯社会现实问题,但风格上多带浪漫主义色彩。他的小说对阿拉伯现代小说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终于繁重的工作使他的身体开始衰弱,健康状况恶化,但纪伯伦并未在乎病痛。仍将全部时间花在绘画、著述、校订等方面。他还开始构思论莎士比亚、米开朗基罗、斯宾诺莎和贝多芬的专著。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仍忘我的工作,1931年4月10日夜11时28分,纪伯伦逝世于纽约格林威治村圣芳心医院(患肝硬化、肺痨),享年48岁。8月21日,灵柩运回祖国黎巴嫩,贝鲁特举行了空前的迎灵仪式。8月22日送葬行列把纪伯伦遗体送回故乡,葬于贝什里圣徒谢尔基斯修道院内。

这座修道院本来是纪伯伦幻想买下同父母兄妹一家人团聚的地方,如今成了他的墓地和纪念馆。这里收藏有他的大量绘画作品,展厅陈列了一些他生前的日用品和他个人的艺术收藏品。

人们在山洞里凿进一个更深的套穴,放进诗人朴素的棺木。套穴和山洞之间,放置了一块被称为黎巴嫩国树的雪松树根。躬身向前,可以清楚看到套穴里的棺木。挂在洞口一旁的雪松木板上,镌刻着诗人为自己写下的墓志铭:我就站在你的身边,像你一样地活着。把眼睛闭上,目视你的内心,然后转过脸,我的身体与你同在。

同类推荐
  • 世界文学知识大课堂:世界近代文学发展概论

    世界文学知识大课堂:世界近代文学发展概论

    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与社会、政治以及哲学、宗教和道德等社会科学具有密切的关系,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它能深刻反映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特定时期的社会生活面貌。文学的功能是以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是用具体的、生动感人的细节来反映客观世界的。优秀的文学作品能使人产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感觉,并从思想感情上受到感染、教育和陶冶。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是以语言为工具来塑造艺术形象的,虽然其具有形象的间接性,但它能多方面立体性地展示社会生活,甚至表现社会生活的发展过程,展示人与人之间的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和人物的内心精神世界。
  • 我想试着理解这个世界

    我想试着理解这个世界

    每个人都在问,这世界究竟怎么了。为什么我们生存的盛世,让我们感觉迷惘、不安和焦虑?郭宇宽带着自己先锋媒体人的多年观察和思考的累积,给国人提供了观看当今世界的富有同理心的视角,在他笔下,所有的歧视、崇拜、误解与敌意都化作深刻的“理解”。
  • 怎能忘记(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

    怎能忘记(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

    《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从喧嚣中缓缓走来,如一位许久不见的好友,收拾了一路趣闻,满载着一眼美景,静静地与你分享。靠近它,你会忘记白日里琐碎的工作,沉溺于片刻的宁谧。靠近它,你也会忘却烦恼,还心灵一片晴朗。一个人在其一生中,阅读一些立意深远、具有丰富哲学思考的散文,不仅可以开阔视野,重新认识历史、社会、人生和自然,获得思想上的盎然新意,而且还可以学习中外散文名家高超而成熟的创作技巧。
  • 有朋·有书

    有朋·有书

    本书分为有朋自远方来、一生与书为伴两部分,内容包括:初识庐山、中国的世纪、企鹅与麦肯森、东方书店的山田、剑桥与潘仕勋、圣智陈锦煌、又一个大伟、做中国图书走向世界的推动者、胜利的回忆与纪念、天津与世界零距离、关于中国图书“走出去”的思考等。
  • 烟雨纷繁,负你一世红颜

    烟雨纷繁,负你一世红颜

    民国大师经典作品系列共十册,本册为民国大师张恨水作品精选集,张恨水是民国时期最受欢迎的通俗小说家,其散文也十分佳美,本书精选了张恨水的《两都散记》等精美小品文。读者可以通过这些文章了解当时社会及大师的思想,并在文章中了解大师的人生。
热门推荐
  • 财务工作制度规范与流程设计

    财务工作制度规范与流程设计

    本丛书分为五个分册,分别为《人力资源工作制度规范与流程设计、《市场营销工作制度规范与流程设》、《行政工作制度规范与流程设计》、《财务工作制度规范与流程设计》、《生产工作制度规范与流程设计》为读者提供了在管理工作中所需要的制度范例和工作流程通过最新流程图的绘制方法,将每一个工作流程以清晰、简单的方式呈现出来,使企业管理工作者可以得到最实用的工具制度规范从现实工作中的细节入手,对每一项工作细节都作了全面、科学的论述,使企业管理工作者可以得到科学的考评依据和培训蓝本。
  • 上错床,嫁个“狼”

    上错床,嫁个“狼”

    前男友被别人吃干抹净却想吃回头草。现任领导却是个gay,赌气和那个男人一夜之后,丢下10元钱,记着,是姐买的你,这钱是你的服务费。谁知那个人却阴魂不散,纠缠不休,“既然这样,那我就是你的人了。”他说,“你要对我负责。。。。。。”从此,林清然栽了。。。。。。她被男友换了!不因为爱情,他们感情很好,不因为容貌,那个女孩儿比她还丑。也不是因为运气,她的桃花运正泛滥。。。。。。在宾馆免费观看活春宫!不是因为好奇,是因为心地善良,拔刀相助。被助的人却要她赔偿损失,而另一个人却要她以身报恩。靠!这都是些什么人?听说合欢花开的时候,就有一对远离的恋人要重逢,这么狗血的事情竟然也能让她碰上!如果真的是缘,那还要有这么多的波折干什么?这小子,也不是什么好“狼”!看来,缘份这东西,靠不住!推荐:《云天诀》
  • 美人煞,暴君诛心

    美人煞,暴君诛心

    她新婚之日,他破了她的城,杀她父兄悬于城墙之上!夫君更将她双眸弄瞎推到他身边!他寿辰之日,她为报国恨家仇,谋算他血洗后宫、弑母杀弟、令他青丝瞬成白发!他曾因她一句话,活埋数万人,尸体填满路中沟壑。他曾因她一蹙眉,悬千人之首于城门,造就一座血城。他曾为博她一笑,用血筑高台,造酒池肉林,斛珠铺红妆,烽火戏诸侯!他曾说,“阿瑾,你看不见,我就是你的眼睛,高山流水,天涯海角,你想去哪里,我带你去哪里,不死不离不弃。”可如今,他在阴暗地牢中,纠缠于她。“阿瑾,你以为你这样就算报了仇?就可以回到他身边做他的皇后?!”
  • 拐个妖孽做男友

    拐个妖孽做男友

    她靓么?靓!她优秀么?优秀!像她这种集美貌与智慧并在的女生,怎么会入不了他的眼?他是高高在上,宛如妖孽帝王般,不可亲近,不可攀靠?她偏偏不信这个邪!她一定会把这妖孽收入囊中以免再祸害人间。情节虚构,切勿模仿
  • 技术性人力资源管理

    技术性人力资源管理

    2008年是作者进入高校工作的第五个年头。在进入高校前,他先后在两家企业工作十多年,担任过驻外分公司经理、特大型企业集团的办公室副主任和人力资源部经理等职。也正是因为有这些经历,使他对人力资源管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对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进行了较为系统和深入的研究,书中内容大多都出自亲自操作和实践的经验总结和学习心得。
  • 达尔文传(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六辑)

    达尔文传(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六辑)

    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最新《语文课程标准》,统称新课标,对中、小学语文教学指定了阅读书目,对阅读的数量、内容、质量以及速度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语文素养,陶冶情操,促进学生终身学习和终身可持续发展,对于提高广大人民的文学素养具有极大的意义。
  • 傲娇甜心的霸气总裁

    傲娇甜心的霸气总裁

    她相信她一定会等到幸福,即使要很久很久,他第一眼见到她,便知道她今生会是他的唯一。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二战经典战役全记录

    二战经典战役全记录

    在整个20世纪,能用“命运决战”来形容的,非“二战”莫属。正是这场战争造就了许许多多的经典战役,让人刻骨铭心、回味无穷。不列颠上空,战鹰搏击;大西洋海上,狼群猖狂……无尽的灾难让人们看不见曙光,暗无天日。莫斯科红场、斯大林格勒、列宁格勒,火炮齐鸣,殊死抵抗。世界格局在战争中逐渐改变。从西西里到诺曼底,盟军敲开了纳粹的大门;从库尔斯克到易北河畔,苏联红军战战告捷。第三帝国在硝烟中轰然倒塌。从中途岛到硫磺岛,从菲律宾到冲绳……在海陆空各个空间都留下了双方厮杀的身影。
  • 歌剧的误会

    歌剧的误会

    《杨燕迪音乐文丛:歌剧的误会》收入杨燕迪教授近年有关歌剧的散文和评论。歌剧作为特殊的艺术体裁,其间必然涉及音乐、文学、戏剧、景观、舞蹈等各类艺术品种的交叉与融通。就“音乐人文”的关切而论,歌剧自然是最适合这一解读视角的音乐种类之一,这也是杨燕迪教授近年持续关注歌剧并从事歌剧解读和批评的个中缘由。这些篇什中,有的属于歌剧原理性的散议,有的是具体歌剧的导赏性剖析,有的则是歌剧演出之后的评论……所涉及的歌剧作曲家和剧目基本属于在国内舞台上演过的“主流”,但也有一些针对从未在中国舞台上亮相过的现代歌剧的引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