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前总统西奥多·罗斯福曾说:“成功的第一要素是懂得如何搞好人际关系。”一般来说,你的人脉越广,你成功的机会也就越大。
成功学大师卡耐基说:“专业知识在一个人成功中的作用只占15%,而其余的85%则取决于人际关系。”
美国著名的人际关系专家哈维·麦凯曾经问过这样一个问题:“如果凌晨两点,你急需70万元,你有多少个朋友会不问理由、二话不说、迅速到银行汇钱给你?”也许我们周围还没有那么有钱的人,你可以设想一下,相同的场景下,你需要1000元或者1万元,你有多少个朋友会这样做?
这就要靠你平时积攒的人脉了。人脉即人际关系、人际网络,体现人的人缘和社会关系。不论做什么行业,不论是谁都需要人脉关系。特别是贸易人士更需要拓展人脉来获得更多的贸易机会。
人脉如同金钱一般,也需要管理、储蓄和增值。美国前总统西奥多·罗斯福曾说:“成功的第一要素是懂得如何搞好人际关系。”一般来说,你的人脉越广,你成功的机会也就越大。
一个人的人脉圈子可以分为三层:最近的圈子是亲情圈子,这是你一出生就拥有的,几乎固定不变;中间的圈子是我们经常接触的邻居、朋友、同学、同事等,关系相对稳定;最外围的圈子是广泛的社会交际,合作过一两次的客户、参加某个活动多聊了几句的某个人,等等。这其中有的人你可能会把他们发展成为朋友,有的人则是一辈子再也不会遇到。
在这些人脉中,对我们最有帮助的往往是第一层和第二层,因为熟悉和了解,他们往往是最牢固可靠的圈子。这些亲戚、朋友、同学、同事,都可能成为你人生中的“贵人”。而第三层的人,都是我们可以发展为第二层的备选对象。一个人的人脉越多,你可能的“贵人”就越多,你成功的机会也就越大。
就像马云,在他创建阿里巴巴时,启动资金就是来自他的亲戚、同学和朋友。其中有几个人曾经跟他从杭州到北京,再从北京回杭州,共同经历了几次失败,都不离不弃。
所以说,拓展你的人脉圈子很重要。首先要善待你周围所有的亲人和朋友,再从他们那里去逐渐挖掘和积累人脉。也就是说要先善待你的亲人、朋友、老师、同学等,然后让他们介绍他们的亲人、朋友、老师、同学给你认识,慢慢地扩大你的交际圈。现在同学之中很多人已经在各自的行业里逐渐进入角色,这个同学网络就成了非常宝贵的人脉资源。
有一个熟悉的人在中间介绍,就会很容易产生一种亲近感,可以让人打消很多顾虑,更快地相互信任。很多人的成功都是得到了朋友的帮助。
阎焱——软银亚洲信息基础投资基金CEO。作为软银亚洲信息基础投资基金团队的领头人,阎焱曾给投资人带来97%的年回报率,是全世界投资回报最高的基金之一。
阎焱属于非常聪明的那种人,中学时期成绩就非常优秀,原本计划报考北京大学,不过那一年安徽只有一个考古专业的名额;他另一个愿望是做导演,但那一年北京影电影学院导演系恰好没有招生。于是,他以安徽省总分第二的成绩进入南京航空学院,就读于飞机设计专业。
大学毕业后,他于1984年报考了北京大学社会学专业的研究生。也正是在北大的一次机会,让他可以赴美留学,从而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那一次,普林斯顿大学的一位访问学者RogerMichiner教授到北大讲课,阎焱给他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RogerMichiner很欣赏阎焱,两人经常一起聊天。有一次他主动说:“你应该去美国读书,我可以帮你写推荐信。”
1986年的时候,可能是出国留学最理想的时期,推荐信加上阎焱撰写的几份体制改革的报告,再加上托福成绩,普林斯顿大学很快录取了他,并且给予了4年奖学金,以攻读国际政治经济学博士学位。RogerMichiner又在生活上给予了阎焱很大的帮助。阎焱回忆说:“我到美国的第一天晚上,就住在Michiner教授家里,他的家也在普林斯顿。Michiner教授待我非常好,在普林斯顿,他仍然是我的专业教授。我毕业多年以后,他也离开了普林斯顿大学。我们的友谊一直到现在。”
所以,处理好你身边的人际关系,善对你周围的亲友,就是扩展人脉最好的起点。
我们每个人都会有一些人脉。有些是先天的,例如家人和亲戚;有些是我们后天交往的,例如同事、同学、朋友等。而这些都属于我们的“一度人脉”,也就是和我们直接相关的,在生活中了解与信赖的人。另外,我们还有很多“二度人脉”,也就是我们“一度人脉”的亲戚、朋友、同学、同事等。这些“朋友的朋友”是你最容易找到并结识的。
以认识朋友的朋友为基础,利用网络的特性,我们可以无限地扩展我们现实生活中的社交圈,在需要的时候得到该人脉的帮助。你根本无法清楚地了解你拥有的人际网络到底有多大。你或许会与那些可能对你一生有益的朋友、机会失之交臂,而那个人可能就是你朋友的朋友。
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米尔格伦提出了一个“六度理论”。要结识任何一位陌生的朋友,这中间最多只要通过六个朋友就能达到目的。即使另外一个人是美国总统,你也一样可以最多只需要六个朋友就能与他发生联系。
所以千万不要小看你的人脉网络,尽量多地去结交一些朋友的朋友,你会有让你受益终生的良师益友。
董思阳,凤博国际(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关心下一代大学生发展基金秘书长,被媒体评为“80后美女总裁”“中国十大美女企业家”。20岁前曾留学新加坡,21岁回国创业。22岁时,董思阳出版了自己的个人传记《21岁当总裁》,23岁时,她捐出了《21岁当总裁》一书60万册的版税100万元,并倡导成立了国内首个专注于大学生自己的基金——“关心下一代大学生发展基金”。
在董思阳很小的时候,她就在新加坡参加了成功学的课程,在那些成功学大师身上学到了很多。她总是会抓住各种机会去结识众多良师益友,当自己创业遇到困难时,想尽办法向这些业内的前辈和专家请教。
董思阳结识了很多朋友,但其中同龄人却很少。“可能因为我总是考虑公司的事情,经历也比较丰富,反而和同龄人有了代沟,朋友都是30岁左右甚至40岁以上的人。”即使和前辈老师相比,董思阳仍有着极大的自信心,“年长的企业家经验和判断力比我强很多,但我初生牛犊不怕虎,不怕失败,创新精神更强”。
这些朋友在她成功的道路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是比较开朗的人,想到就去做。但做了之后肯定会发现有不了解的地方,除了买专业书籍研读,我还会向前辈和关键人物请教,迅速学到精华,将书本知识大而化小,更快上手。要勤于向他人请教,虚心求问。书本知识固然可贵,但要学到人生和工作经验,就一定需要向人学习。”
在筹备有机餐厅的过程中,董思阳遇到了一个困惑:当时,有机食品才刚刚起步,国内很多消费者都不是很相信,只有30%的人会试试看。而接受有机食品肯定需要一个过程,除了进行宣传和教育,如何做才能确保自己的利润长期增值才是最重要的。带着这个问题,她找到了必胜客中国品牌总经理,并向其请教,得到的经验是:第一,要有两份菜单,有有机的特色菜,也要有普通的菜单。第二,采用薄利多销的策略,既保证了利润,又扩大了有机菜品的宣传。
董思阳接受了这两条建议。首先,她把有机餐厅与日常的茶餐厅整合起来,这样遇到不接受有机食物的顾客,也可以选无机菜。另外,她还兼顾到女士、老人等各类消费群体的需求,推出了营养早餐,以酸奶、奶酪、麦片等食物为主;特色套餐,专为糖尿病、高血脂患者食用的阿斯巴甜糖和料理;以及减肥养颜套餐,以橄榄油和纯净水烹调,以有机蔬菜为主要原材料,确保了食品的天然营养和健康价值。
此外,就是薄利多销。以芥蓝为例,无机的成本是1.5元,有机的成本是3元。其他店里无机的普通芥蓝卖18元,她们的有机芥蓝就卖22元,虽然价格略高,但是也不会让消费者明显感觉贵。
就这样,董思阳的有机餐厅着力稳定发展,在餐厅的服务和口味等稳定之前,没有进行大规模的宣传。就这样,她打赢了第一场仗。做餐饮前三个月都会赔钱,但她的有机餐厅第一个月就实现了收支平衡。
董思阳满怀感恩地说,自己之所以能有现在的成就,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遇到了无数良师和伯乐。
在现代商业社会中,无论一个人的能力多么全面,都不可能只靠自己的力量解决所有问题。那些高端的人脉就算我们可以从“父亲”手中继承过来,但如果本身没有高超的人脉维护能力也不可能维持长久。所以一个成功者要知道构建什么样的人脉圈子最能带给自己帮助,要知道如何才能拥有充足的人脉,更要知道如何处理人际关系来经营和维持自己的人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