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90000000008

第8章 第二辑读书随笔(1)

第二辑读书随笔(1)

“战国四公子”得失谈

之所以写这个题目,是追慕那个时代的一些风尚。虽然在那个时代,士并没有获得独立的政治和经济地位,但那毕竟是一个尊重知识、尊重文化的时代,是一个士可以尽情施展自己才华的时代。感谢司马迁,以其生花妙笔为我们塑造了几位古代名士的人格魅力和卓异风采。

“战国四公子”是指,齐国的孟尝君(田文),赵国的平原君(赵胜),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楚国的春申君(黄歇)。把一些有着共同志趣和嗜好的人归类,冠以“四公子”、“七贤”、“八老”什么的,这是中国品藻人物的一个特点。这四位中,除平原君娶了信陵君的姐姐为妻之外,其他人并无亲戚关系,把他们放在一起,主要是因为他们的共同志趣和嗜好。他们的志趣和嗜好是什么呢,或者说他们千百年来被人称颂的原因是什么呢,有两个,一是养士,二是重义。

作为一个有着强烈人文精神的史学家,司马迁欣赏“战国四公子”,并单独为他们写列传,但他对四人的评价是有高低之分的。在他的评价体系中,“义”是第一位的因素,所以他最欣赏的是信陵君,其次平原君,其次孟尝君,最后是春申君。

作为王室成员,出于统治的需要,当然要养一些士,但像四公子这样,一下子养数千人,而且可以不计一时功利,不计高低贵贱,礼贤下士,平等待之,这是比较难得的。这其中又各有特点。孟尝君最好客,平原君最贤,信陵君最义气,春申君最奢华。

一提“鸡鸣狗盗之徒”,大家就会想到孟尝君。只要有一技之长,哪怕是潜逃犯,都可以投到他的门下,以至于到了司马迁时,薛地还有很多的暴桀子弟,原因就是当年孟尝君招致天下的任侠、奸人等六万多家进入薛地。宋朝王安石批评他:“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平原君呢?同样是个对朋友很讲义气的人。当秦相范雎的仇人魏齐从魏国跑来投奔平原君的时候,他毫不犹豫地收留了魏齐。尽管秦昭王对平原君百般恫吓,他都不为所动。更极端的例子是,为了网罗人才,平原君可以当众杀美人。

平原君家楼临民家。民家有躄者,槃散行汲。平原君美人居楼上,临见,大笑之。明日,躄者到平原君门,请曰:“臣闻君之喜士,士不远千里而至者,以君能贵士而贱妾也。臣不幸有罢癃之病,而君之后宫临而笑臣,臣愿得笑臣者头。”平原君笑应曰:“诺。” 躄者去,平原君笑曰:“观此竖子,乃欲以一笑之故杀吾美人,不亦甚乎!”终不杀。居岁余,宾客门下舍人稍稍引去者过半。平原君怪之,曰:“胜所以待诸君者未尝敢失礼,而去者何多也?”门下一人前对曰:“以君之不杀笑躄者,以君为爱色而贱士,士即去耳。”于是平原君乃斩笑躄者美人头,自造门进躄者,因谢焉。其后门下乃复稍稍来。

这才有后来的毛遂自荐,帮助他达成了与楚国的合约。但视女人如草芥的他,心理上是有问题的。让人最不可饶恕的是他还有好利的毛病。因为贪图韩国献出的十七个城邑,平原君蔽于韩将冯亭的邪说,利令智昏,结果激化了秦赵之间的矛盾,十七个城邑没得到,反而酿成了赵国四十万大军在长平被坑,邯郸差点灭亡的悲剧。这事要发生在别人身上,早就该杀头了,好在平原君是赵王的弟弟,竟然毫发无损。

在四公子中,交友最没有功利打算的当数信陵君。用司马迁的话说是不耻下交。从看门的七十老人侯嬴到杀猪的朱亥,博徒卖浆者毛公、薛公,都是他的朋友。而且他不像孟尝君、平原君那样,鸡鸣狗盗之徒也好,杀美人以求士也罢,都是为了最终从他们身上获取回报,信陵君不这样,他真的是把他们当朋友——尽管后来这些人也帮了他的忙,甚至以死相报。

信陵君的讲义气主要体现在窃符救赵这件大事上。南怀瑾先生以为不可。他说:信陵君窃符救赵,只是为了自己的朋友平原君,是一种私人的义气。而且不是国家元首发布作战命令,也是不对的。这一做法虽然与赵国有功,但对于他自己的魏国来说,就不算合理了。他把义做得过了头,反而变成虚伪。

我不以为然。当时的情况是“魏王畏秦,终不听公子。”遇上一个鼠目寸光的胆小鬼国王,正常途径走不通,大兵当前,信陵君除了偷符救赵,还能有别的什么好办法吗?

明人唐顺之在《信陵君救赵论》中则分析得较为透辟:“故救赵者,亦以救魏;救一国者,亦以救六国也。窃魏之符以纾魏之患,借一国之师以分六国之灾,夫奚不可者?”唐顺之认为信陵君的错误不在于偷符,而在于“名高震主”,使赵知有信陵,不知有王,也就是失了名份。这一分析是立得住的。信陵君决非只是对平原君的哥们义气,而是有保存赵国也保存自己国家的大义存焉!

可惜,信陵君因此事而一直遭疑。在赵十年,秦使反间计。“诸侯徒闻魏公子,不闻魏王。”并且说他将南面而王。魏王日闻其毁,不能不信,就不再用信陵君做将领。“公子自知再以毁废,乃谢病不朝,与宾客为长夜饮,饮醇酒,多近妇女。日夜为乐饮者四岁,竟病酒而卒。”字里行间,我们可以读出司马迁对信陵君深深的同情与理解。

既称公子,这四位身上难免会有一些公子哥的脾气。孟尝君个不高,他跑到赵国,赵国人说:“乃眇小丈夫耳。”就因为这一句话,他杀了人家几百人,灭了一个县才离开。平原君赵胜则有些花花公子的味道。秦急围邯郸,“邯郸之民,炊骨易子而食,可谓急矣,而君之后宫以百数,婢妾被绮榖,余粮肉,而民褐衣不完,糟糠不厌。民困兵尽,或剡木为矛矢,而君器物钟磬自若。”春申君最奢华。赵平原君派使者去见春申君,春申君的座上客都穿着镶有珠宝的鞋子。

四公子中,孟尝君、平原君皆得善终,而信陵君是醉死的,春申君是被杀死的。后两位都是太聪明,犯了“功高震主”之大忌。

当年,魏公子信陵君正和魏王下棋,有人来报说赵国入侵。魏公子说是赵王打猎,不是入侵。魏王吓得心不在焉。过不多久,来报的说果然是赵王打猎。魏公子说:“臣之客有能探得赵王阴事者,赵王所为,客辄以报臣,臣以此知之。”这事以后,魏王害怕魏公子的贤能,不敢把国家大事交给他了。

春申君更是聪明反被聪明误。他看见楚王生不出孩子来,就越俎代庖,把一个美女的肚子弄大了献给楚王。后来果然生下来一个男孩,被立为太子。谁知这个美女有个相好的叫李园,他想杀春申君以灭口。有人劝春申君要防着点李园,他不听,说:“李园,弱人也,仆又善之,且又何至此!”结果楚王一死,李园就派杀手割了春申君的头,太子被立为楚幽王。这个故事,后世的吕不韦又重演了一遍,也是没有好下场,喝毒药自杀了。

在中国这套体制下,“功高震主”的悲剧是很难避免的。要干成一番大事,自己要有才,也得用别的人才。但如果做得过了,就会引起当权者的嫉妒和猜疑。像战国的范蠡、汉时的韩信、明代的刘伯温,都遇到和“战国四公子”相类似的难题。知道功成身退、“狡兔死,走狗烹”这一道理的,就活下来了;继续与君相伴的,都没有好下场。伴君如伴虎,真是难为了中国古代的士大夫们。

谏的悲剧

中国自古多昏君、多庸主,但中国自古亦多骨鲠劝谏之臣;即使是评价几个少有的好皇帝时,人们也往往把他是否乐于纳谏作为一个重要的标准。

唐太宗和魏征是纳谏劝谏配合得最好的一对了。《旧唐书》评价唐太宗:“听断不惑,从善如流,千载可称,一人而已。”所以谏来谏去,决定权取决于皇上。即使从善如流的唐太宗,对“不避犯触”的魏征也不能说毫无意见。在魏征刚刚死后,唐太宗就发现他把“谏诤言词往复”的记录抄给史官。当面顶撞也就罢了,死后还整“黑材料”!一怒之下,唐太宗撤销了把衡山公主下嫁魏征长子的婚约,又把亲笔给魏征撰写的墓碑推倒。只此一事,可见出唐太宗压抑已久的怨愤。从这个角度说,魏征能够终其天年,实在是圣主唐太宗的恩赐。

如果君主不那么圣明,谏他何用?这个问题,大约历代贤臣从来没有考虑过。他们只知道,劝谏是为人臣者的神圣职责,不管君主爱不爱听,也不管自己的小命能否保得住。可以说,谏是最没有功利打算,也最能显示一个大臣人格的行为方式。

翻开史书,大批大批的贤臣名相因谏而死就是明证。“死谏”是最常见的一种。商纣时的比干称得上是“始作俑者”。史书记载:“纣愈淫乱不止。微子数谏不听,乃与太师、少师谋遂去。比干曰:‘为人臣者,不得不以死争’。乃强谏纣。纣怒曰:‘吾闻圣人心有七窍。’剖比干观其心。”比干的以死谏纣,实在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有人会问:比干的死值得吗?

我说:值得。这是中华民族的正气之所在,也是中华民族绵延五千年而不衰的生命力之所在。

元朝的英宗问大臣拜住:“我们这个时代,能产生像魏征那样敢说话的人吗?”拜住回答说:“有什么样的皇帝,才有什么样的大臣。一个圆的盘子,水放进去,是圆的;一个方的杯子,水放进去,是方的。因为唐太宗有度量肯纳谏,所以魏征才敢说真话,才肯说真话。”

这仅仅道出了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的事实是:有什么样的大臣,才能造就什么样的皇帝。

从表面看来,比干的死谏没有改变商纣的昏庸,但他的作为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志士仁人为君进谏,为国尽忠,为民立命。比如,没有管仲,哪有齐桓公的霸业;没有魏征,难显唐太宗的圣明;没有宰相廉希宪,也就难有元世祖忽必烈的文治武功。

但是,在一个专制的社会里,谏的悲剧色彩往往过于凝重,以至于令今人望“谏”兴叹,不寒而栗。

比如,汉成帝时朱云为了劝谏皇上,把殿上的栏杆都给折断了,左将军辛庆忌替他求情,梆梆梆,磕得满头是血。这仍然属于以生命相逼的“死谏”。

还有“哭谏”。宋光宗时的傅良为了规劝皇帝按时上朝,扯住光宗的衣服,哭哭啼啼地说:“君臣如同父子,儿子劝父亲不听,一定要哭哭啼啼地跟着他!”

更有“骂谏”、“讽谏”等等。唐高宗外出行猎,遇上大雨,虽身穿“油衣”,还是被淋湿了。他就问身旁的大臣:“油衣究竟用什么材料缝制,才不至于渗透呢?”谏议大夫谷那律立刻接口:“照我看,用瓦做油衣最好,肯定不会渗漏。”他的意思是要劝谏皇帝少从事游猎,多呆在宫里为社稷民生操点心。唐高宗恍然大悟,“悦其直,赐帛二百段。”

什么谏议大夫、拾遗、补阙等人,属于专业谏官,他们比较注意揣摩皇帝的心理,能一门心思地研究谏的艺术,当然可以借此博得皇帝的欢心;更多的犯颜直谏之臣可就没这么幸福了。台湾的李敖曾把中国古代的谏诤与现代的言论自由做过比较。他说:“谏诤与言论自由是两回事。甚至谏诤的精神,和争取言论自由的精神比起来,也不相类。言论自由的本质是:我有权利说我高兴说的,说的内容也许是骂你,也许是挖苦你,也许是寻你开心,也许是劝你,随我高兴,我的地位是和你平等的;谏诤就不一样,谏诤是我低一级,低好几级,以这种不平等的身份,小心翼翼地劝你。”李敖的分析可谓一针见血之论。

这就是谏的悲剧:它是封建专制和封建等级制的产物。不管它在历史上曾发生过多大的作用,都遮掩不住那一群群被迫下跪的身影。

但我仍要向比干、管仲、魏征等人敬礼——在今天这样一个民主社会里,逢迎拍马之辈、自觉下跪之徒难道还少吗?或许这是一种更大的悲剧。这种悲剧的终结者只有一个,那就是:更加民主、真正的民主。

原载《华章》2000年第1期

论狂狷

狂狷不是什么时髦的东西,“至圣先师”孔子对此早有论述。他说:“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在孔子的心目中,中庸是最好的,狂狷是逼出来的。但他对狂狷没有丝毫的贬义,为什么?因为他本人就是一个狷者的形象。他的那一套仁、义、礼、智、信虽然被后世的统治者尊为国教,但他生前周游列国时,饿得脸上呈菜色,“累累如丧家之犬”,是一个彻底的现状下的失败者,于是退而教书育人,不再求仕。或许正是由于有这样的经历,他多次称颂不食周粟、饿死在首阳山的伯夷、叔齐是“不降其志、不辱其身”的清士。

除伯夷、叔齐之外,较早的狷者还有不要尧的天下的许由,逃避晋文公的封赏、隐居绵山的介之推等,但总起来说,这样的狷者并不多,而且上面提到的这些人都缺少狂的一面。既狂且狷,是后世出现的阮籍、嵇康、李白、李贽、徐渭等人。当代称得上狂狷的,一个是大陆的钱钟书,一个是台湾的李敖。

狂狷如此之少,原因有二:一是需要本钱,二是要付代价。

清人叶燮论诗,说诗人须具才、胆、识、力。做一个狂狷者,同样需要这些本钱。第一个本钱就是才,而且须是大才。古人说“恃才傲物”,这是有道理的,没有才,想狂也狂不起来。譬如李贽,平常说话“滑稽排调,冲口而发,既能解颐,亦可刺骨”,写文章“不阡不陌,摅其胸中之独见,精光凛凛,不可迫视。”咳唾珠玉的钱钟书则说,即使司马迁、韩愈住隔壁,自己也懒得去拜访。李敖更是脸不红心不跳地说:“李敖是五十年来五百年内中国人写白话文的前三名包办者。”“609年的唐宋两代才不过出了八大家,但是60岁不足59岁有余的李敖却是以一当八,早已超过古人今人。”

光有才,若没有胆、识和力,不过是个才子而已。真正的狂狷者,都是要有一身铮铮傲骨的。这身铮铮傲骨便是由才、胆、识、力经多年磨砺、淬火、凝铸而成。当年,徐渭给浙江巡抚胡宗宪当幕僚时,胡宗宪大权在握,就是达官贵人见了他,都得跪拜而言,曲身而行,不敢抬头正视;徐渭不过是一个秀才身份,却傲然相对,没有丝毫媚俗之气。在“文化大革命”中,当疯狂的红卫兵闯进钱府抄家时,一介书生钱钟书居然据理力争,最后与红卫兵以拳相向,大打出手。这与许多儒生的嗫嚅、萎缩是迥乎不同的。

今天,我们饭后闲谈或写文章论及狂狷的时候,当然觉得痛快淋漓,但狂狷者所处当世却是并不轻松的,有时要付出相当高昂的代价,甚至是一条生命。“非汤武而薄周孔”的嵇康死在司马昭的刀下;“天子呼来不上船”的李白不得不慨叹“行路难”。呼唤童心、率性而为的李贽以非圣无法、敢倡乱道的罪名被捕入狱。75岁高龄的李贽在狱中“作诗读书自如”。本来他罪不至死,可是他等不及裁决,“一日,呼侍者剃发。侍者去,遂持刀自割其喉”,两日后气绝身亡。他的死,何等刚烈!他的数百年后的本家李敖,骂蒋介石、斥国民党,于1970年和1982年两次被捉入狱,前后近十年之久。令人称奇的是,在遭受苦其心志的“皮肉生涯”之后,每次他都能重整旗鼓,挺枪再战,狂态丝毫不让当年赤身露体、击鼓骂曹的祢衡。

狂狷与杀头有时是划等号的,这一点狂狷者本人是清楚的。可是为什么在中国文人中居然形成了一个狂狷的传统呢(尽管为数不多)?

只能用老子的话解释:“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其实,谁都怕死,只是有值得以死相拼的东西存在,那就是道义、真理。

狂狷虽然在很多情况下被视为异端,但究其实,却是一种本真。只是这种本真,在乡愿、好好先生、和事佬、巧言令色之徒、小人、奴才、贪官污吏等充斥的现实面前,就显得有些扎眼,有些让当权派和假道学们不舒服。比如,李敖就说“我是真人,一切以本色相见”。他的这种本色,在“集体逃避现实”的台湾知识分子中间,就显得狂狷味十足。以身殉“日心说”的布鲁诺虽是真理的化身,在当时却被定为异教。由此看来,所谓狂狷就是名异实正。这是其一。

其二,对那些狂狷之士,世人多识其狂,不知其狷。因为狂多表现于言语,狷多见于行为,而言语往往比行动多长两条腿,流传得自然远些。李敖说自己“只是爱叫,其实人并不坏,所以,在我的家门口应钉上一块牌子,上写‘内有恶犬,但不咬人’”。他做的许多善事,就是他狷介耿直的证明。比如,救柏杨,省下早餐费接济严师母(严复的长孙媳妇),为台湾籍慰安妇举办“珍藏义卖会”,将所得3828万元台币悉数捐出等等。另一方面,在官方的政大国际关系中心任副研究员的13个月期间,他上班不到13个小时,而且拒绝研究,拒绝讨论,拒绝签到,拒绝请领书报,最后拒绝领取每月3万块的薪水。一代鸿儒钱钟书也说“人谓我狂,不识我之实狷。”他拒绝上电视,谢绝题签,不同意为自己的父亲、叔父举行学术纪念会,认为时下流行的各类纪念会不外是“招邀不三不四之闲人,谈讲不痛不痒之废话,花费不明不白之冤钱”,所有这些,正是“有所不为也”,但他却愿意将稿费捐赠中国社科院计算机室,为家乡赈灾捐款。此类作为,非狷而何?

其三,狂狷一时易,狂狷一世难。每个历史转型期,总会有一些“野马”跳将出来,指桑骂槐,哗众取宠,但时局一变,立刻三缄其口。这种人终究是乡愿,可学得一时狂狷,却不可能狂狷一世。

说到底,狂狷是本色,是学不来的。我们不必担心狂狷会成为一种时髦,也不必像呼唤崇高、呼唤圣洁一样呼唤狂狷。一个社会,狂狷多了肯定不是好事;但如果没有狂狷,也未必就是好事。

原载《华章》1999年第1期

生趣盎然

应试教育的弊端,很多家长和孩子都领教过了。在高考的指挥棒下,学生们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教科书,结果呢,培养出很多高分低能的“天才”。这种机制当然不是现代人的专利,可谓“古已有之”了。在古代,科举制和宋明理学像两道枷锁,束缚着中国士人的身心,既要为应付八股文而皓首穷经,又要“存天理,灭人欲”,结果制造了大批腐儒、学究、伪君子,要寻些富有生趣、健康活泼的身影,实在不容易,苏轼、辛弃疾、陆游、袁枚等就是不可多得的个例了。

仅以苏轼为例。东坡这个人命不怎么好,他自己说和唐朝大诗人韩愈一样,都是磨蝎宫的命,虽名重于当世,但遭遇坎坷。他22岁中进士,被仁宗皇帝称誉为宰相之材,可是在他的仕宦生涯中,任职地方官13年半,京官8年11个月,贬官却有12年之久(黄州5年,岭海7年),几乎占其生命的1/5时光。在常人看来,12年的蹉跎岁月,足以耗尽一个人的精气神,但东坡总结自己人生的时候,却说:“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余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是什么力量帮助东坡战胜苦难,成就自我的呢?其中有儒家“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士不可以不弘毅”的精神激励;有道家看淡生死、注重养生的功劳;有佛法在行住坐卧处、着衣吃饭处、屙屎撒溺处之类释家情怀的影响;有大自然的抚慰;有爱情、亲情的滋润,除此之外,还有东坡自身性情的因素——他本身是一个乐观主义者,一个生趣盎然的人。

东坡有多有趣?当年他参加科举考试的时候,为了立论的需要,杜撰了一个“皋陶杀人”的典故,说当年皋陶担任最高司法官,将要处决囚犯时,他三次说执行死刑,而尧帝却三次说宽恕赦免,用以阐明奖赏宁可过宽,处罚则应慎重的道理。主考官欧阳修读后,觉得这份卷子的论辨有孟子之风,很高兴,就给打了个第二名。事后欧阳修质询东坡典出何处,东坡竟笑着回答说:“何须出处,想当然耳!”

有一年,东坡一个人到河南尉氏出差,遇上大雪。有位客人来到驿站,呼人喝酒,东坡正愁着找不到酒友,于是两人推杯换盏,一直饮到天亮,等客人骑马离去的时候,东坡竟然连他的名字都不知道。还有一次,东坡与两位官员朋友同游南溪,溪水清清,引得东坡“醉中相与弃拘束,顾劝二子解带围。褰裳试入插两足,飞浪激起冲人衣。”想想看,挽起裤腿,赤着脚在溪水中嬉戏的东坡,是一副多么可爱的形象!

东坡的落难是从1079年“乌台诗案”开始的,当时,他正在湖州任知州。抓他的人来到州衙,出示了一纸革职逮捕文书,就把东坡五花大绑,要即刻押解回京。妻子王闰之带着全家老小,从后堂追赶出来,哭成一片。东坡突然想起从前和妻子讲过的一个故事:宋真宗时有一位隐士杨朴,有人向朝廷举荐他善于写诗,真宗召见他,让他当场做诗。杨朴推辞说不会,真宗就问,你这次进京有人写诗为你送行吗?杨朴回答说:“只有为臣的老妻写了一首绝句:‘且休落魄贪杯酒,更莫猖狂爱咏诗。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真宗听了,哈哈大笑,知道他志不在做官,就放他回山了。东坡知道闰之一定记得这个故事,就回头对她说:“你就不能像杨处士的老妻一样,写一首诗来送送我吗?”王闰之听了,不禁破涕为笑,而东坡已转身走出州衙。

东坡对饮食一直有浓厚的兴趣,堪称美食家,你可不要以为他是个追求享受的人;恰恰相反,他研究的美食都是在贬官期间,不得以而为之的发明。比如,东坡肉,就是他被贬黄州时,看到猪肉便宜,上层人不爱吃,下层人不会做,于是发明了净洗锅,少放水,小火慢炖的“东坡肉”。被贬广东惠州的时候,手头拮据的东坡买不起羊肉,只好买羊脊骨,骨缝间往往残留一点点肉,需上锅煮熟后才能把肉漉出,在酒中浸渍一下,加点盐,烤到微焦时吃,味美如吃蟹螯。东坡不无得意地给弟弟苏辙写信,向他推介这一美味,还补充说这个方法不能让更多的人知道,否则众狗就不高兴了——因为它们没得骨头可啃了。到了海南,东坡入乡随俗,克服怕腥的习惯,吃起各种海味来。有一次,当地百姓送来一些生蠔,东坡把它们剖开,肉与浆入水,与酒一起煮,味道十分鲜美,他写文章记下这道美食,还劝儿子苏过不要对外人说,“恐北方君子闻之,争欲为东坡所为,求谪海南,分我此美也。”哈哈,真亏东坡想得出,有哪个官员情愿为了一道“美食”而求自贬海南的呢?

东坡还富有好奇心,对各种领域保持浓厚的探索兴趣。1084年6月,东坡从黄州改贬汝州,途中,他居然有雅兴和儿子苏迈一起乘着小船,在一个月夜考察石钟山“声如洪钟”的秘密。且不说东坡做出的推论是否科学,他作为一名贬官能有这样的闲情逸致,就很难得。东坡是名墨收藏家,在儋州的时候,又和来自金华的潘衡琢磨起制墨来。没有场地,俩人就在家里设灶制墨。没想到半夜失火,差点把房屋烧成灰烬。次日清晨,潘衡从余烬里找到几两松煤,用牛皮胶和弄一下,做成一小块墨锭,虽不够坚挺,但东坡重其情义和精神,欣然为其墨题跋:“海南松煤东坡法墨”。二十年后,潘衡终成一代制墨名家。

是否可以这样说,正因为东坡对世界、对生活有着广泛的兴趣,所以当各种灾难袭来的时候,他才能够找到多种化解的途径,而不为灾难所困。一个人的内核再坚硬,如果缺少招架的方法,总会被刺伤或者刺死的。东坡命在磨蝎,被贬黄州五年而不悲,贬岭南七年而不死,靠的不只是顽强的生命力,更因为他有“金钟罩”、“铁布衫”,而织成它们的纺线就是东坡的性格、文化和生趣。

我们这里所说的生趣当然不仅指兴趣。一个人兴趣广泛,如东坡,诗书画俱佳,儒道释皆精,当然好;如果兴趣面较窄,像袁枚,只爱“红粉青山”(指好色、旅游),但因为他活得真实,有个性,也不失为一个生趣盎然的人。最可怕的就是,也素质教育了,也才艺表演了,可是人前人后,满身的铜臭气或颓废劲,又有何生趣可言!从这个角度来说,把书读通了,也是素质教育题中应有之义,“腹有诗书气自华”嘛,可惜这个道理很多家长和老师都不懂得,真是怪事。

同类推荐
  • 校园小语(少男少女文摘修订)

    校园小语(少男少女文摘修订)

    《少男少女文摘丛书》汇集的是近年来写得最优美真切、生动感人的少男少女作品。这里有少男少女们初涉爱河的惊喜、迷惘、痛苦和走出“误区”挽手无怨的历程,有对五彩纷呈的世界特殊的感受和选择,有在升学压力之下压弯了腰的哀怨和对父辈们关于人生关于命运关于社会的认从与反叛。
  • 草叶集(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草叶集(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美国现代诗歌之父沃尔特·惠特曼是十九世纪著名的诗人、人文主义者。由于早年受到民主主义者托马斯·潘恩和爱默生的深远影响。1839年起,他开始进行文学创作。1850年,开始在报纸上发表自由诗,表达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自由民主生活的赞颂。
  • 遥远的温泉

    遥远的温泉

    《阿来最新中篇小说系列:遥远的温泉》收录了《遥远的温泉》和《已经消失的森林》两部中篇小说。
  • 世纪转型期的湖北散文研究

    世纪转型期的湖北散文研究

    中国当代散文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内容,走过近半个世纪的坎坷历程。文学发展的动态过程必然伴随着历史、时代、社会的源流脉络获得同步发展。因此,从纵向的、发展的角度考察新时期湖北散文的发展态势,厘清来龙去脉,对整个中国散文史的建构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在这种历时的统照下,湖北散文的演进过程呈现出以下三个阶段的基本理路。湖北散文始终以沉寂之姿努力地寻求新的发展前景,它的艺术生命力在创作队伍、作品数量、审美拓展上顺应了时代需求,形成了色彩纷呈的局面。
  • 我读.5

    我读.5

    《我读5》用最简洁直白的方式,从作者、写作背景、内容等方面,向读者多角度地呈示一本书的内核。所选的题材范围颇广,比如《自由》《巨流河》《寻找家园》《寻路中国》《容忍与自由》《消逝的燕京》《隐居·在旅馆》《隐私不保的年代》……每本书的背后都有一个小故事,读来妙趣横生。
热门推荐
  • 只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借口

    只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借口

    作为一名集团老总,我很认同这本书的观点,即:只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借口。在工作中,我们都曾遇到过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和问题,这时候,有的人积极地想办法去解决问题,而有的人则去寻找借口,逃避责任。于是,前者成为了成功者,后者沦落为失败者。同样,我也经常对我的学员和客户说:成功必有方法,失败必有原因。
  • 王牌

    王牌

    骗术,不是邪术,而是一种武器。用之于善则正,用之于恶则邪。私家侦探,不是警察,但同样追求真相。当小骗子成为私家侦探,那一切都变了,因为真相不再只有一个。关键不在于真相是什么,而在于你需要什么真相。这是一个小骗子在都市中成长和奋斗的故事。PS:新书期间,推荐、收藏、点击,一个都不能少。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幻月传说之三

    幻月传说之三

    孤独、寂寞成为了他的一切,为了爱情征服了整个世界,对他而言中没有所谓的强大,没有任何不可能的事情,没有巧合的偶遇,有的只是纯洁的爱不论是魔、神、人,都充满了梦幻般的爱情。夜晚正是他回到属于他自己的那片世界,静静的等待着他,就是这个世界的君主……
  • 师傅是根草:渔女倾城

    师傅是根草:渔女倾城

    渔家有女初长成系列渔女完结了,椰子新书【和尼姑相关,希望大家能够支持呀!一个穿越异世捣蛋却立誓成为强人的丫头,她又能翻出多大的浪花呢?】闹翻三界,她是一代女皇?女帝?女魔?她究竟是什么?一切都将拉开莫辛鱼逃婚离家,却遇上七级地震,香消玉殒,灵魂穿越到十四岁女孩身上,以渔家女莫辛鱼的身份重生异世。初来乍到,却见二伯母和人‘赤诚相对’,原主被吓死,莫辛鱼好生无辜。鱼家村这一天正是祭祀水神的日子,不料狂风大作,乌云盖天,以打渔为生的鱼家村顿时陷入恐慌。爱人的‘背叛’是真是假?故事的发展又有什么变化,师傅究竟是谁?渔女要翻身,她要做异世女强人异世渔女,切看她如何化险为夷,找到真爱...
  • 资治通鉴故事精选大全(超值金版)

    资治通鉴故事精选大全(超值金版)

    在文化史上,《资治通鉴》不但具有不可替代的史学价值,共记载了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至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前403年-公元959年)共1362年的历史,而且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可以与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相媲美。重现著名战役的金戈铁马,本书由北宋政治家、历史学家司马光编撰的,既有对重大历史事件的记叙,也有对著名历史人物精彩的点评。本书精选《资治通鉴》中著名篇章,展现了历代朝代的兴衰更替,为使情节更完整、故事更生动,在合理翻译的基础上,对原作进行了适当的加工,其内容多为军事政治方面的史实,能帮助读者更了解我国的历史,获得阅读上的快感
  • 国学新声(第三辑)

    国学新声(第三辑)

    本书是山西大学文学院国学研究所主编的关于国学研究的专业性研究,收集了这一年来国学诸多方面的研究成果,是一本关于国学研究、学术动态、学人风范等方面风貌的集中展示,体现了国学研究的新动态,新思想、新发现,是一本集学术、文化、传承于一体的著作。
  • 嫡女疯后

    嫡女疯后

    她本是跨国安保公司的年轻女总裁,却在得到一件稀有的古董妆奁后穿越了,成为大盛朝武丞相秦徇的嫡长女秦听韵,众所周知的傻女,且看她如何颠覆人生。【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俏丫头穿越:朕的俏男妃

    俏丫头穿越:朕的俏男妃

    (女主先弱后强)千薰吐血而亡,却是一魂一魄回归原体,没想到原体的主人,却是一个坐拥七名男妃的白痴公主。七个男妃心怀鬼胎,潜伏在白痴公主的身边,意欲何为?看似甜蜜,却阴谋重重;看似忠诚,却居心叵测;火爆的他说,白痴公主,你想缠死我吗?冷傲的他说,“冷风凌生是公主的人,死是公主的鬼。”孩子般的他说,“小薰薰,千万不能和之白兄圆房哦……他们都想得到她所拥有的东西,可是却不如人愿,当风浪过后……多少年过去了,物是人非,她已成了王,而她的身边,男妃几个,到底谁,又是真心的,重生之女,猎爱无穷,一出女尊的多姿多彩的宫廷大戏开始了……小纪新文《黑道痴缠爱①:妖邪总裁迷糊小养女》,大家多多支持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