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71400000008

第8章 王安石的时代(下) (1)

王安石所处的时代,虽然是内忧外患,贫弱交困,弊端丛生,危机四伏,但是,作为若干世纪才出现一个的人才,又遇到一个想有很大作为的皇帝,他要拨乱反正,改革政治,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几乎是易如反掌。然而看他的成就并不像人们所期待的那样,原因何在呢?显然是受到了朋党的拖累。宋朝的朋党之祸患,虽说兴盛于王安石之后,实际上却又滥觞于王安石之前,这一点是必须追述的。政党作为一种事物,产生在政治进化之后。国家产生了政党,不是一件坏事,而是一件值得庆贺的好事。虽然如此,也是有条件的。其一,政党只能生存于立宪政体之下,是与专制政体不相容的。其二,作为政党,应该坦然接受结党这个事实,尤其不应该讳言结党的名声。其三,争辩讨论的问题,应当集中在政治问题,宫廷问题、个人私德问题、学术异同问题等,都不应该掺杂在里面。

但是像宋朝的所谓党,和上面所说的政党没有任何相同之处,所以,我不能称它为政党,而只能用它的旧名,称之为朋党而已。中国在此之前的党祸,像汉朝的党锢,唐朝的牛李之争;在此之后的党祸,像明朝的东林党和复社,都可以说是小人陷害君子。只有宋朝不是这样,其性质复杂而且非常混乱,无论聪明还是愚蠢,无论贤明还是不肖,都自投罗网,掉在那锅鼎沸的热汤中。用一句话来概括,无非是士大夫们意气相争而已。推算宋朝朋党之所以特别兴盛的原因,一是由于尊崇文人而轻贱武将,二是由于中央权力过度集中造成的。宋太祖的政策,是要千方百计抑制他的臣属,使他们不能凭借武功来自我炫耀,而有才华,有本事的人,势必都要走从政做官这条路。他把兵权、财权,完全集中于中央,管理民众的部门,统辖一方的官署,其官吏的升迁罢免,也由中央来决定,实际上都集中到皇帝一个人的手中。

那些年老旧臣在他的优养之地,并不像汉代的郡国守相那样,可以按照他的意志行使种种权力,而且,对他们也要严格考核,来决定对他们的罢免和升迁,使其明白这是不容易的。所以,优秀的人才,想要建立功名的人,都集中到京师来了。而宋朝的京师,又和当今世界上那些立宪国家有国会不大相同,可以让很多读书人在那里展示他们的才华,在这里可以参与讨论国家政治的人,不过两三个执政者而已。其次还有少量的翰林学士和御史纠察官员,作为执政者的后备晋升之人。这样一个大国,人才如此众多,却只有很少一些这样的位置,可以让读书人借此而建功立业,他们相互争夺,也是很自然的。所以,宋朝这一代历史,说它是争权夺利的历史,也是可以的。品性不好的人争这个职位是为了谋私利,贤明的人争这个位置是为了实现他的志向,争来争去,争得形同水火,势不两立,意气也就从这里产生了,他们结成朋党,彼此之间相互诋毁,这样一来,党祸可就与宋朝相始终了。

宋朝的朋党之祸,虽然在宋哲宗的元祐、绍圣年间(公元1086—1098年)闹得非常厉害,但它的兴起却在宋仁宗和宋英宗这两朝。宋仁宗时,范仲淹与吕夷简发生矛盾,这是朋党之祸的初始阶段。后来到了宋英宗在位时,发生了著名的“濮议”之争,就使得朋党之祸更加铺张扩大了。最初,范仲淹上《百官图》讽刺宰相吕夷简任用亲信,又上疏批评时弊,被吕夷简指责为离间君臣、引用朋党,罢了权知开封府职事的官。士大夫之间,有人同情范仲淹,有人支持吕夷简,互相指责为朋党。后来,吕夷简的宰相兼枢密使职务被罢免,宋仁宗任命范仲淹为参知政事,石介作了一首诗,称赞革新派,批评保守派,指责反对革新的夏竦等人为大奸。石介的行为使夏竦等人深深衔恨在心,自此成为死敌。当时,与石介同朝为官的孙复读了这首诗提醒他说:“你的灾祸从此开始了。”宰相一职,范仲淹只做了几个月,史书记载,他严格限制各级官员享受恩荫的子弟及亲戚的人数,对在职官员的政绩进行严格考核,按优劣分别升降。他不分昼夜,为国家操劳,希望能使天下得到太平。但是,他的改革大刀阔斧,急于求成,涉及的范围又很广,很多人都认为不可行。

当时,范仲淹亲自到各地考察官员们的工作,遇到不称职的官员,坚决罢免,闹得很多人怨声载道。他还觉得自己不讲情面,考核官员的制度非常严密,不给侥幸者一点机会。正因为如此,主持“新政”的范仲淹等人遭到各种无端的诽谤,攻击他们结为“朋党”的论调也渐渐影响到了皇帝。反对党乘此机会,大肆攻击,不惜造谣中伤,使得范仲淹与杜衍、韩琦、富弼同时被罢免。王拱臣公开说:“我把他们一网打尽了。”这种气焰和石介的诗,好像出自一人之口。后代研究历史的人,没有不抬高范仲淹,贬低吕夷简的。

当然,范仲淹胸怀广大,拥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绝不是吕夷简这种人能够相比的。然而,吕夷简也不过是个平庸之辈,贪恋权势,想做高官的人,如果把他说成是大奸大恶,那么,宋朝百余年来的宰相,像吕夷简这样的人比比皆是,难道都把他们说成是大奸大恶吗?何况当时与吕夷简一起攻击范仲淹的人,也有许多被后世看做君子的人,这又如何解释呢?事实上,宋朝的朋党,无所谓君子还是小人,纯粹是读书人之间的意气之争,最后发展到相互倾轧。庆历年间(公元1041—1048年)已然如此,这种风气一形成,到了宋英宗治平年间(公元1064—1067年)自然就有了“濮议”这一大公案。

“濮议”是怎样一件事呢?宋仁宗死后(公元1063年),没有留下后代,便过继了堂兄的儿子继承皇位,就是后来的宋英宗。仁宗的堂兄赵允让曾封为濮安懿王,濮即濮阳,在今河南省。英宗即位的第二年,也就是治平二年(公元1065年),下诏讨论如何举办崇奉其生父濮王的典礼。朝廷之上大臣们分成两派争相哄吵,气势汹汹,如临大敌,朋党之祸,到此时就变得极其严酷了。御史谏议大臣等请求杀了韩琦、欧阳修以谢先帝(宋仁宗),甚至因为这样一件有关皇家名分的事,诋毁对手的私人品德,有人就诬蔑欧阳修乱伦不耻之举。

但当时因为“濮议”受到攻击的人,像韩琦与欧阳修,后世都被称为君子的。而因“濮议”攻击别人的人,像吕诲、范纯仁等人,后世也是称为君子的。宋朝朋党的真相,在这里完全显露出来了。这件事虽然好像与王安石新法的争吵无关,然而,作为一种现象,还是有相似之处。而且,在这里首先攻击濮议的人,也就是后来首先攻击新法的人。所以,我不怕别人讥笑我离题太远,把欧阳修关于“濮议”的原文全部作为附件放在这里,可以看到在当时所谓士大夫中,其风气就是这样的。也就可以了解后来王安石的地位,就像当时的韩琦和欧阳修,而新法这件公案,也就是另一个“濮议”事件而已。

(附)欧阳修《濮议》:

宋英宗皇帝即位之初,普天同庆,群臣都加官晋爵,不管生者死者,都得到了皇帝的恩泽,宗室中原来的那些王,也都给予了新的封赏。只有濮安懿王,因为是皇上的生父,中书省认为,不能和其他那些王一样,于是上奏请求让有关部门商议一下举行典礼的事,皇上下旨说,要等到服丧期满之后再说,这个提议就被搁置起来了。

治平二年(公元1065年)四月,皇上服丧期满,就把那个奏章下发给两制,即翰林学士和中书舍人详细研究。翰林学士王珪等主张给濮安懿王特别尊贵的高官大爵也就行了,但中书认为,要给他官职并改封大的王号,应当下旨进行册封,而册封的诏令是有特定规格的。诏令应当这样写:“某亲具官某,可赠某官,追封某国王”,封册上则应当这样写:“皇帝若曰咨尔某亲某官,某今册命尔为某官某王”。但是,濮王与皇上是父子关系,不知道制册上怎么称呼他,还有就是写不写他的名字?于是又把这个奏章发下去,要求再议。王珪等人提出来可称“皇伯”,但不写名字。中书根据《仪礼·丧服记》中所记载的:“做儿子的要为他的父母服丧。”又根据唐《开元》和宋《开宝礼》的要求,其中都说:“做儿子的要为生父‘齐衰’一年,要为后父‘斩衰’三年。

”这里的后父、生父都称父母,在古今的典礼中,都没有将生父改称“皇伯”的记载。又查证前代以藩侯继承皇位的君主,不幸都处在衰败的乱世,不能效法他们,只有汉宣帝和汉光武帝,是有盛德的君主,都称他们的父亲为“皇考”,也没有称“皇伯”的。“皇伯”这个称呼不仅典礼上没有用过,在历史上也没有依据,所以,不能这样做。于是将古今的典礼以及汉宣帝、光武帝的材料,并附上“皇伯”的提议,送给三省的官员和御史台的官员一起详细讨论。讨论还没有开始,皇太后就亲自写了信来责备中书不应该称“皇考”。中书写了材料说明为什么这样做。皇上见到皇太后的手书后大惊,马上手写诏书要求停止讨论这件事,追封的事也就停了下来。过了几天,礼官范镇等人坚决要求讨论有关皇伯的问题。他们的奏章留在皇上那里没有再发下来,不久,御史台的官员们也都对此发表了各自的看法。

皇上既然因为皇太后的缘故,决意停止讨论这件事,所以,凡是上疏谈论这件事的都被皇上留下。皇上聪明果断,很通情达理,对待大臣都很谦虚恭敬,但是绝不姑息。御史台的官员所说有关濮王的事既然都不再下发,他们提出的其他建议,不可行的也大多被搁置起来,没有施行。御史台的官员因此开始有意见并发出怨言,并指责中书不去施行。中书也曾经上奏说,现在御史台的官员气愤朝廷不用他们的谏言,说我们阻塞了言路,使得皇上成了拒谏的皇上,请求能简单施行一两件事。皇上说:“朝廷应当以公平的心对待天下的事,如果他们说的可行,就应该立即施行,何止‘略行一二’呢?如果他们说的不可行,难道应当为了应付人情,将不能做的事勉强去做,那样不是对事情有害吗?”中书觉得皇上所说句句在理,不敢再有别的请求。皇上仍然问道:“他们说的有没有可行但是没有施行的呢?”韩琦以下的官员相互看了看说:“确实没有。”皇上说:“既然如此,就这样吧。”

这时有几名杂端御史(御史中的一种,知杂事),都是新提拔的,锐意进取,希望尽快取得成就,见到什么事都发表意见,也不管是不是自己分内的事。所以,他们提出来的建议都比较荒谬,不能施行。这时,京城正下大雨,官、私房屋倒塌了很多,军营倒塌得尤其厉害。皇上想到军人都在露天居住,心中非常焦虑。两府的大臣也都非常担忧害怕,不分昼夜地操劳,费尽心思,进行安排处置,已经有了一些效果。这时的范纯仁刚当上御史,初次上殿,大家都想听听他说什么。他上的第一个折子就是催修营房,责怪中书省为什么还没有完成,请求每一营派遣监官一名,由中书省审核议定。

京城里倒塌的军营有五百二十座,如果按照范纯仁的请求,就应该派遣监官五百二十人,每个监官还要有四个随从,这时正是国家的非常时期,事情多,人手少,却要派出两千士兵和五百监官,而瓦木等建筑材料还没有着落,仍然不能将营房修起来。他的轻率、张狂、空疏、乖谬就是这样。所以,中书省讨论这件事的时候,我就忍不住笑了。而御史们也觉得这事不妥当。过了几天,吕大防又上疏,请求两营派一名监官。他所提的事都是一些非常琐碎,不符合实际,无法施行的事。但他们不知道自己提出的建议不可行,反而报怨朝廷阻止不去施行。所以吕大防又说,今后他们提出什么要求没有施行的,中书省要说出原因为什么不办,并且报告给御史台。他们竟然蛮横无礼到这种程度。他们怨愤的言辞在士大夫之间流传,一些亲朋故友就和他们开玩笑,激他们的火:“近来御史提谏议,中书省都批为‘进呈’,就算完事了,外人都说,御史台应该改称进呈院了。”这样的话很多,朝中官员传来传去以此来开玩笑。

御史官员更加不满,甚至愤怒,于是想着最好弹劾一些人,他们认为,如果因为弹劾人而获罪,还可以留下敢说话的美名。这时皇上的品德,恭敬节俭,行为没有什么不合适的地方,两府大臣也没有什么大的过错,没有什么可以让他们弹劾的,只有濮议这件事还没有定论,就说这可是个好题目啊,这样的好机会是不能错过的,于是都来尽力说这件事。但这时皇上的手诏已经不许再谈这件事了,“皇伯”“皇考”的说法也还不知采取哪一种,其他追封的事情,又还没有讨论,朝廷对于濮议,并没有做错什么,所以,御史们也只有请求早一点施行“皇伯”的建议而已。

同类推荐
  • 科学巨人:牛顿(创造历史的风云人物)

    科学巨人:牛顿(创造历史的风云人物)

    名人创造了历史,名人改写了历史,那些走在时代最前列、深深影响和推动了历史进程的名人永远会被广大人民所拥戴、所尊重、所铭记。古往今来,有多少中外名人不断地涌现在人们的目光里,这些出类拔萃、彪炳千古、流芳百世的名人中,有家国天下的政治家,有叱咤风云的军事家,有超乎凡人的思想家,有妙笔生花的文学家,有造福人类的科学家,有想象非凡的艺术家……他们永远不会被人们忘记!
  • 中国古代贪官传

    中国古代贪官传

    古今中外,治阮大铖国之道,治吏为要。吏治清则国脉旺,吏治浊则国势颓。毋庸置疑,吏治腐败是最大的腐败,是社会政治生活中诸多腐败的源头,为害最烈。而吏治腐败的基本形式是贪污受贿。
  • 嘉庆帝师:王尔烈大传

    嘉庆帝师:王尔烈大传

    清末官场流传说:有四种人最当红,分别是:帝师、王佐、鬼使、神差。这话拿来检视王尔烈,却不管用,因为他不爱权、不爱钱,他唯一热爱的,就是才——教育英才。他有很多机会可以发财,却都鄙夷之,这种追求公义、坚守清贫的观念,源自儒家思想对他的熏陶……从这里,可以看到读书人的价值观;也可以让我们反躬自省:知识分子的人生理念中,有没有一个永恒的价值?能不能起积极正面的领导作用?能不能发挥向上提升的功能?(台湾作家王寿来)
  • 中国历史名人之五

    中国历史名人之五

    隋朝大官僚李渊父子,乘农民起义之机起兵,于公元618年建立唐朝。他们消灭了各地割据势力,夺取了隋末农民起义的胜利果实,重新统一中国。唐太宗李世民即位以后,唐朝在经济上逐步得到了恢复,军事上也逐步强大起来。唐朝和亚洲各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往,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唐朝后期,土地兼并剧烈,赋税征收繁苛,迫使广大农民失去土地,纷纷破产。874年王仙芝在河南发动起义,同年七月黄巢在山东起义响应。黄巢的农民起义军,在公元880年底打进长安,建立大齐农民政权。农民军在唐军与沙陀军队的联合进攻之下,退出长安。黄巢战败自杀,而唐朝的统治也因之而瓦解。
  • 毛泽东的情趣

    毛泽东的情趣

    《毛泽东的情趣》共分七篇,分别是体育篇、览胜篇、博览群书篇、 交友篇、诗词篇、书法·题词·对联篇、戏曲·文娱篇。全书从毛泽东日 常生活、娱乐等的七个侧面,全面展示了毛泽东的爱好、习惯、娱乐、趣 味等鲜为人知的故事,让人们看到毛泽东在工作之余,是怎样生活、休闲 的,有哪些特殊的文化娱乐和爱好,从而可以从这些方面探寻毛泽东人格 魅力和过人才能的源泉。
热门推荐
  • 爱神迷踪馆

    爱神迷踪馆

    在一场山泥倾泄的灾难里,夏雨瞳借助尹熙妍的身躯复活了,这令她和尹熙妍的男友日凉产生了痛苦悱恻的感情。日凉的好友沐小轩决定拯救夏雨瞳,协助她到伍德切斯特公馆寻找复活的机会,却先后遇到九宫王族背叛者偃柒夜和吸血鬼殇夕。殇夕因此发现了夏雨瞳的纯吸血鬼体质,为得到她的能力而搞出许多是非,并且利用尹熙妍来打击她这段复杂的感情。
  • 重生之凤祸江山

    重生之凤祸江山

    她是惊才绝艳的民女,他是冠绝天下的太子,她救了他,他与她立下白首之约,然而她千里入宫寻他,等待她的却是惨绝人寰的凌辱与死亡。一夕成骨,她怎能瞑目?附身重生,立地成魔,誓屠尽仇人,令他痛悔一生。深宫风云变幻,杀戮重重,在不断被揭开的谜团和真相之后,却是更多的阴谋与阻碍,无尽黑暗中可有她与他的未来?面对权倾天下的仇家,她与他血染江山,扭转乾坤,负尽了天下,不求来世轮回,只求今生无恨,守住那一场惊世骇俗的誓言……
  • 木乃伊的黄金面具

    木乃伊的黄金面具

    黄沙掩隐的死灵之城,神秘莫测的黄金面具,棺椁里的木乃伊突然复活……
  • 替身太子妃

    替身太子妃

    身穿之后,长乐的目标就是嫁给村头的软柿子林秀才,可是万万没想到,她最后嫁给了当今太子,自己变成了软柿子。【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川菜菜谱

    川菜菜谱

    本书主要讲述了肉菜类、水产类 、豆蛋类、 素菜类 、果品类 、汤羹类 、凉菜类各类才的做法,
  • 脑筋“过山车”之聪明转转转

    脑筋“过山车”之聪明转转转

    《脑筋过山车之聪明转转转》主要是猜谜底来开发儿童思维,可以帮助儿童在学习的过程中解瞬间的烦脑,在过多的娱乐中可以当作游戏来玩,可以让你有意想不到的乐趣。
  • 十三福晋失踪之谜

    十三福晋失踪之谜

    大婚之际,准福晋不翼而飞。三阿哥临危受命,帮助十三弟找寻未来老婆。关键证人接连失踪,精巧绣帕暗藏玄机。福晋身世之谜难解,贴身丫鬟敌友莫辨。一桩普通寻人案竟牵扯出多桩大案……
  • 半部论语治企业

    半部论语治企业

    《论语》是儒家思想的经典著作,儒家思想的由近及远、由小及大、由己及人的思维方式正好符合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理念。在《论语》中、我们不但能找出许多高效率的管理方式,而且还能找到许多现代企业管理所必不可少的管理方式和方法。
  • 一世浮沉宫心计:帝妃策

    一世浮沉宫心计:帝妃策

    一代影后,拍戏过程中,竟穿越至剧本所在的时空,唯有假戏真做,本以为只要按着历史演好自己的角色便能安然无恙,谁料人事皆非,步步惊险……本该帮助自己最多的贴身丫鬟却死于非命;本该对自己厌恶入骨的他,却看似有爱,但又若即若离,暧昧不明;本该谋朝篡位的父亲却对朝廷忠心不二誓死效忠;本该对自己疼爱有加的太后却冷漠无情……她,失去了自己所熟知的剧本,该如何安然演完这出戏?究竟,宫廷之中藏着什么为今人所不知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