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71400000055

第55章 王安石的学术成就 (1)

王安石的学术,对于自身来说,是认识天命,激励节操,把握个人命运;对于外部来说,在于治理国家,用于社会实践。凡是他用来进行个人修养和施行于国家政治的,都是他的学术,为什么还要在此之外再去探讨他的学术呢?尽管如此,在这里也还是有可以探讨的地方。

两千年来谈起学术,没有不把经术作为根本的。但所谓经学究竟说的是什么?各种解释完全不一样。汉代刚开始的时候,传授经学的人都讲解经里面所包含的大道理,即经的主旨,不在章句上下工夫。而且,他们所讲的这些道理都靠口口相传,很少写到竹帛上面。因为是口口相传,一定是有所体会才讲得出来,不会凭想当然来进行解释,应当能得到经的本意。但是,由于他们很少写在竹帛上,听他们讲解的人很少,也就没有办法长久地流传下来,自从各位大师去世之后,经学就很难解说了。长安和洛阳的那些儒生,多半都用谶纬、灾异、阴阳、五行等学说来解释儒家典籍。他们果真是从孔氏一门得到的传授吗?已经不能确定了。即使有人说是得到了孔氏一门的传授,也不过是诸多解释的一种解释罢了,它并不能囊括对儒学典籍的所有解释,这是很明显的。其间有董仲舒以《繁露》来解说《春秋》,还有刘向以《新序》来解释《诗经》,都不是完全按照老师的意思,常常是根据自己的理解来推测经典的内涵,把经典中的意义加以引申和发挥,实际上是为经学研究开辟了一条新路。

到了东汉末年,离古代更远了,口口相传的方式也更少了,贾逵、马融、服虔、郑玄这几位大儒出现了,开始专门把章句训诂当作学问来传授,在分析文句方面用力最勤,而经的主旨大概就弄不清楚了。从魏晋六朝到了唐朝,文人不喜欢学习儒学典籍,他们互相推崇的只有文辞,有三五个学问渊博的,还是出于佛学门下,儒学很不成气候,没有像样的领军人物,其间出现的像徐遵明、刘焯、刘炫、陆德明、孔颖达、贾公颜等人,也不过是贾逵、马融、服虔、郑玄的追随者,虽然用力更勤,而理论上的新发现也更少。到了宋朝,周敦颐的濂学、程颐、程颢兄弟的洛学、张载的关学、朱熹的闽学兴起,削去枝叶,深入开掘,经学的局面又为之一新。而他们更关注的,却在于个人的身心性命,而用于治理国家、社会实践的学问,却很少有人去讲。说什么,只要在个人的身心性命方面,也就是个人的道德修养方面有了心得,治理国家、社会实践的学问,不过是举手之劳,自然而然的事。发展到极点,甚至于专门标榜《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这四本书,把它们摆在其他儒学经典之上,而汉朝以来所讲的六艺,几乎被束之高阁。

固然,身心性命即所谓个人修养是不能不讲的,然而,这就是孔子所说的众人以上的人才可以和他讲的话,性命与天道,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和他讲的,把这个当作普通的学问,怎么行呢?如果说治理国家、社会实践的学问,都包含在身心性命的学问中,只要掌握了关于身心性命的学问,其他的学问可以不学就能掌握,那么,六经可以删除其中的十之八九了,孔子还要留这些让后人玩物丧志的东西干什么呢?这就是说,宋儒的学问,虽然不得不说他们是儒学的一部分,但他们绝不是儒学的全部,这也是很明确的。明代王守仁的姚江学派兴起,他也在宋学的范围之内,但确实能独树一帜。说到经义学术,他的功罪与濂学、洛学、关学、闽学差不多是一样的。清朝承接着宋明以来学术的末流,而向着相反的方向用力,复古倾向十分严重。胡渭、阎若璩、江声、惠栋,开了清代学术的先河,戴震、段玉裁、王念孙、王引之,则建立起坚固的学术壁垒。

自从乾隆、嘉庆以来直到今天,每一种经典都有了新的注疏,每个词每一义,都要寻求它的出处,空洞的言辞和没有根据的推测,都被严格禁止,考证古代的名物制度,反复研究探索,刮去污垢,打磨出光亮,使事物露出了本来面目,于是,使得古代的各种经典没有不可读的字,没有不可以解释的句子,功劳真是很大啊。但实际上,他们的这种功劳,和徐遵明、刘焯、刘炫、陆德明、孔颖达之流没什么不同,只能像贾逵、马融、服虔、郑玄的臣子一样,就是再进一步,也只能成为贾逵、马融、服虔、郑玄的诤友,这已经是登峰造极了。一言以蔽之,都是致力于解读章句的学问,只是把这种技艺发挥到神乎其神的地步罢了。综上所述,两千年来的所谓经学都在这里了。由宋到明,是儒学发展出来的另一支脉,虽然在理论上有一些新的开拓,但没有成为主流。而两汉隋唐的余绪,在清朝发扬光大达到了极致,它的最伟大的成绩,没有超出章句这个范围。

当然,连章句都不能理解,更不用说主旨和道理了,但如果说只要把章句弄懂了,对典籍的研究就已经到头了,除此之外再没有可以研究探讨的问题了,天下难道有这种学术吗?即使是贾逵、马融、服虔、郑玄、徐遵明、刘焯、刘炫、陆德明、孔颖达、惠栋、戴震、段玉裁、王念孙、王引之等诸位经学大师,又怎么敢说他们的学问就是经学呢?不过话说回来,我做这件事,目的是让世上研究经学的人省去他在解读章句上所花费的劳动,让他能够专心致志地从事对经学主旨的研究。寻求经学的主旨,实际上是研究儒学典籍的唯一目的,解释章句,不过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而必需的手段。把手段误以为是目的,那么,终其一生对于典籍都不会有什么发现,人人如此,代代如此,经学也就成了一个无用的东西。必须能够阐明儒学的主旨然后才可以说是经学,这一点,已经没有什么可怀疑的了。但是,应当用什么方法来探求各个典籍的大义呢?这其实是最难解答的一个问题。

两千多年来,许多大儒互相谦让不敢做这件事,就是因为它太难了。当然,我想要明白的大义,也是想要明白这个大义的确是这一典籍的大义。然而,怎么做才能确定这个大义就是这部典籍应有的大义呢?这就要求必须得到删定这些典籍的孔子的亲自传授,即使做不到这一点,也应该从他的学生那里得到传授,更求其次则是应该从他的学生的学生那里得到传授,或从他的学生的学生的学生那里得到传授。从根本上说,没有口口相传,没有人可以了解怎么来取正、调节,使之适中。如果同意这种说法,那么,只有先秦的那些大儒,才可以讲经学,其次则西汉的那些大儒,还勉强可以讲经学,从此以后,口口相传既然已经消亡,经学势必已经成为绝学,后来的那些儒学大师,为什么不敢去探求儒学的大义?就是这个原因。

然而,就这样长此下去一直到历史的尽头吗?那么,孔子删定六经,能够流传下来,是为了让后人作玩物丧志的用途吗?整个天下的人在章句训诂和名物制度的考据方面耗尽一生的精力,对于国家则没有一点好处,何必要用这种东西来扰乱人们的精神呢?所以,后来的儒家学者,既然不能从孔子或孔子的学生那里得到口口相传的亲授,没有其他办法,于是有人独自抱着一本流传下来的典籍,根据自己的理解来推测典籍的含义,自己去探求它的主旨和意义。他们探求来的这种大义,果然就是孔子的大义吗?我不敢断定。然而,如果在十个意义中,有一个意义是和孔子一致的,那就没有白费力气。就算都和孔子的意思不一样,但人人都像这样去探求,那么,一定会有一个是和孔子一样的。即使没有一个一样的,但整个天下都能有思想的自由,人的性灵会因思想的沟通越来越深刻,也许有人能够发现古人未曾发现的奥妙,不专门做六经的注脚,而是要做六经的翅膀,他们的功劳不是更伟大吗?我认为,如果生在汉朝之后仍然想研究经学,除了这条道没有别的道。如果连这条道都不可取,那就等于说应当废除经学,不允许人们从事这项事业了。用这种办法研究经学的,开创者是西汉的董仲舒和刘向,而发扬光大的就是王安石。

王安石执政的时候,写了《三经新义》颁发给各位学官。所谓三经,就是《周礼》、《诗》和《书》。《周官义》是王安石亲自写的,《诗义》和《书义》出自他的儿子王雱和门人之手。下面把它们的序摘录在这里。

《周官义序》说:

士人被世俗流行的学问所蒙蔽已经很久了,皇上很同情你们,要用儒家的学说来改变这种状况,就集中了儒臣,来解释这些经典的宗旨,并将其传播到学校去,我就负责《周官》这部书。

道体现在政事上,就表现为人的贵贱是有一定位置的,做事是有先后次序的,得到的多和少是和命运有关的,变化的快与慢则要看时机是否合适。制定一项政策要能够施行,一定要有法律的保证,这项政策能否顺利地推行下去,要把希望寄托在合适的人身上。这个人可以胜任他的职务,这个官员可以很认真地遵守法律,这种情况没有哪个时期比周成王的时候做得更好。这种法律可以在后世实行,它的文字能在典籍之中见到,没有比《周官》这本书记载得更完备的了。大概是因为习惯造成了对它的推崇,而历代的延续则使它更加完备,到了后来,已经不能再增加什么了。这难道只是周文王、周武王和周公的作用吗?这就像四时更替的运动,阴阳之气的积聚变化形成了寒暑,但不是一天形成的。

自从周朝衰落之后,一直发展到今天,已经过去一千多年了。太平盛世的遗迹已经被扫荡得所剩无几了,学者能够看到的,也已经不是经典的全部了。在这个时候,却想要用它来教育学生,并阐发它的宗旨,我感到诚惶诚恐,希望能做到这一点,但我知道这是很难的。从阐释和发扬经典的难处,我又想到了实行新法,推行新的政策,并追随在经典的后面,把它所描述的理想变成现实的难处。不过,我也看到了皇上推行新法,成就功业的勇气和决心,如果能使《周官》的新义得到阐释和发扬,当今的学子能从这里得到教诲和启发,成为再造盛世的支持和帮助,就像给新政插上了翅膀,中原大地走向太平盛世的目标也就不远了。根据我今天看到的,结合我学过的古代经典,我就能将新义阐发得很好吗?我真感到诚惶诚恐,但我想还是可以的吧,所以才敢冒昧地接受这项任务,以为可以竭尽全力去完成它,而忘了我的才能也许达不到啊。

《周官新义》一书共有二十二卷,十余万字。本书先呈交给朝廷,副本送给有关部门,等到皇帝有了诏命再加以颁布。谨以此为序。

《书义序》:

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皇上要听关于《尚书》的讲解,我因此来到皇帝身边,于是参与了朝廷的政事。我的儿子王雱接替我实际负责讲解的工作。皇上下旨,要求把讲解的内容写出来,献给皇上。熙宁八年,公元1075年,又下旨把这些讲义颁发给太学,分赐给那里的学生。

《尚书》中的《虞书》、《夏书》、《商书》、《周书》等篇章,经历了秦朝之后几乎消亡了。到了汉代,才保存下来一部分,有赖于学者的背诵和讲说,才没有失传,但君主也许并不知道它对于如何治理国家是有帮助的。

上天给了皇上莫大的智慧,开始运用《尚书》的思想进行实际操作,并检验它的效果,把它作为处理事物的依据。又任命我们阐释发挥它的新义,使天下后世能因此了解这本书的价值,我们父子俩只好凭着有限的知识接受这项光荣的使命。

然而,《尚书》是渊博美好的,我们的解释却很浅薄,挂一漏万;使命是重大的,我们却是微不足道的。这种荣耀,只能使我们感到深深的愧疚!谨以此为序。

《诗义序》:

《诗经》三百一十一篇它们的内容都还保存着,其中失传的,只有六篇。皇上既派遣我的儿子王雱解释它的文辞,又派遣我阐发它的新义。这本书完成之后,皇上把它赐给太学,又颁布于天下,还让我为它作序。我只能恭敬地接受皇上的派遣。

《诗经》向上可以达到“道”和“德”的最高境界,向下又能不超越礼义的约束和规范。充分发挥出运用语言的才华,君子可以用这种方式寄托自己的情感;遵循着“道”的秩序,圣人可以成就他的事业。然而,我们看孔子的门徒端木赐和卜商,仅从《诗经》里得到一点体会,孔子就称赞和鼓励他们,可见要对它进行解说是多么的难。但是,从周朝衰落直到今天,对《诗经》的解释一片混乱,众说纷纭,难道不应该重新进行解说吗?

皇上的道德,纯正充实,连神灵对他都充满了好感,政令畅通无阻,通行于四方,没有人敢欺侮我们,我们每天都在进步,学问的积累日益深广,正在走向盛大光明的境界,即使用《颂》里的言辞来赞美,大概也不能将所有的美好都说出来。《诗经》中含义精微的言辞和思维深奥的道理,既然已经得到了,又派遣我们来阐发遗漏的部分,希望能和天下的人共享。我们所了解的那点知识,就像一支小小的火把,怎么能在太阳或月亮出来的时候,显示自己的那一点光亮呢?姑且领受皇上的旨意,作为一点补充罢了。

同类推荐
  • 瞿秋白传

    瞿秋白传

    想为大家辟出一条光明的路,却因为多余的话一度被误为多余的人。五四风云人物书系《瞿秋白传》,36年悲剧人生说历史误会,从容就义是书生,74载烟云过尽见个人性情,细节还原真秋白。
  • 晚清有个曾国藩

    晚清有个曾国藩

    把那个时代一个中国文化积薪传火者的负隅顽抗和心路历程写得淋漓尽致。写他的困兽犹斗,中兴勋臣,写他的忍辱负重,镇压太平天国的刽子手,写他的韬略智慧,从曾国藩的编年史入手,以细腻凝重的文笔透射了曾国藩的内心世界,写他的貌似虚伪,写他的治学精进,写他的无奈苍凉,这是完全的曾国藩吗?曾国藩这个乡下秀才一步步靠自我奋斗与忍辱负重走向权力的巅峰。,湖湘大儒。这个被称为“晚清第一汉臣”的湖南人如何达到孟子所说的“内圣外王”境地?又如何成为中国文化最后一座矗立的庙堂的?本书结合丰富的史料,写他的志存高远,写他的内心圆满
  • 荧河踏浪

    荧河踏浪

    本书收录了作者21篇新闻作品。其中1-8篇是作者在黄石人民广播电台实习期间采写的部分新闻稿件,除了在电台播发外,还被《黄石日报》刊发。9-21篇是我到湖北电视台工作后留存的部分稿件。
  • 卡帕传

    卡帕传

    英国是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的发源地,奠定了世界近现代的行为规则。不仅四大文明古国都有大英帝国灵机一动划分出的奇怪疆界,孕育的年轻国家,就连如今横行世界的英语语法,交往规则也大多出自大英帝国之手。现在好多人都批评美国世界警察,其实英国才是给警察制订法规布置任务的幕后人物。
  • 唐太宗十讲

    唐太宗十讲

    唐太宗李世民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是一位少有而独特的帝王。唐宗宋祖,历来是中国古代帝王的表率。提及唐太宗,盛世景象犹在眼前,干百年来难以消逝。唐太宗没有用权术和铁腕驾驭大臣,而是靠信任;他并不顾忌皇帝“永远正确”的面子,而是鼓励大臣进谏;他更没有搜刮天下以满足个人私欲,而是提倡以民为本,富国安民。他简直可以称得上是古代帝王的楷模,是古代帝王的道德标兵。
热门推荐
  • 元史是个什么玩意儿:话说元朝十五帝

    元史是个什么玩意儿:话说元朝十五帝

    纵观蒙元历史,就是血淋淋的征服与统治的历史。成吉思汗及其后继者在50多年的时间里, 以总数不到40万人的军队,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版图最大的国家一一蒙古帝国。本书以元朝十五位帝王为主线,从不同的角度再现了成吉思汗家族的兴衰荣辱。文中既有小故事的穿插, 又再现了历史原貌,极具知识性,是一部完整的元朝历史。
  • 腹黑宝宝天价妈

    腹黑宝宝天价妈

    (全本完)老公出轨,闺蜜背叛,白流苏带着难以保下的腹中孩子狼狈逃离了令她心碎的城市,甚至草草结束了她一厢情愿的童话婚姻。四年后,一场隆重的周年庆典,她带着一个有着磨菇头的萌宝高调出席,成了整个庆典的焦点。同时,她把前夫和闺蜜逼上了风口浪尖。“妈咪,他是拔拔?”黑溜溜的眼珠子盯着紧盯着他的男人,白小帅歪着头问妈咪。“宝贝,这么混蛋的男人怎么可能是你拔拔。”女人嗤笑出声,眼里流露出对男人的鄙夷。“妈咪,那我拔拔是谁?”小小脑袋立刻浮现了那张卓而不凡的深沉俊脸。瞬间,女人语塞了,她的笑容也僵住了,他的拔拔是谁,她也不知道啊……新题材,求各种支持,收藏、包~养一条龙服务的亲最有爱了,么么!
  • 新编营养菜大全

    新编营养菜大全

    本书帮您从花样繁多的菜式中精选出适合您的营养好菜,有针对性地介绍几百道常吃、易做的菜式,集科学性、实用性、知识性和全面性于一体,一定能够满足您和家人的需要。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关注自身的营养、健康问题。药补不如食补,一日三餐不仅仅只是为了充饥果腹,“怎样才能吃得可口?怎样才能吃出健康?”已经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 天才少女之香琴传说

    天才少女之香琴传说

    家传上古香琴,引领她穿越千年古城,遭遇重生之苦,遭遇孤儿之运,重新为人的她在这千年古城将掀起怎样的风浪。。。
  • 嫡妻攻略

    嫡妻攻略

    阴错阳差,她嫁入司家,举步维艰,只能逆境求生。姨娘阴险,弟妹狠毒,外室相逼,小姑子更是个能折腾的主,面对婆婆心机,为保性命只能借互斗来谋生。心思过深的夫君,又藏着什么秘密?她好不容易制造一次次的机会,自然不能让他们如愿。撕下他们的伪装,定要将他们狠狠的踩在脚下。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向来痛快。
  • 明星难降:妖妻撞进怀

    明星难降:妖妻撞进怀

    小时候,她觉得自己最大的不幸就是拥有一双能够看到别人无法看到东西的手,她不禁一次想过,是否她的父母将她遗弃,就是因为她的双手,小伙伴的咒骂、害怕和孤立,让她明白,不能让别人知道她的与众不同……而今,她的心愿小小的,只希望赚钱养活孤儿院的一家子,找一个好男人,平平淡淡的生活着,然而老天好像并没有听到她的祈祷,慢慢的,她发现,除了赚人钱,她还能赚吸血鬼、皇帝僵尸、狐女、猫妖的钱……他说:“笨女人,你怎么能笨的这么无可救药。”他说:“笨导游,不要每天都用刘海遮住你的眼睛,这样会看不到路。”他说:“第一次撞进我怀里,就把我的心撞伤了。”她说:“我不是你家养的小狗,需要时逗逗,不需要时扔在一旁,陪伴对于我而言是最重要的。”她说:“不是心甘情愿给的,我宁可不要。”她说:“爱情还你,骄傲还我。”她说:“你一直说爱我,可是却从未用心待我,我从不说爱你,做的点滴都是为了你。”
  • 丑妃无敌

    丑妃无敌

    传闻她长的可比夜叉,绿豆眼,大饼脸,血盆嘴,招风耳,扁平鼻传闻她晚上出恭时,吓死了相府的七个小厮,八个丫环传闻她的宰相老爹为了嫁掉她,愿意陪送万两黄金,一斗珍珠传闻她生性残暴,滥用私刑,谁敢违背她的意思,非死即伤,并且祸及全家然而传闻终只是传闻,她成了大漠王朝无人敢娶的女子却被王朝内最为优秀的男子求婚她坚信天上不会掉馅饼,她的婚事只能由她做主!于是完美的逃婚计划开始上演…传闻他是大漠王朝最为痴情的王爷,英俊潇洒,风流倜傥传闻他是最为得宠的王子,为了爱情却不屑太子之位传闻他的文治武功,举世无双,一战平天下传闻他性情温润如玉,是个谦谦君子然而传闻也只是传闻,他断情葬爱,远离女色却负气要娶天下间最丑的女子那女子丑也就罢了,居然在大婚之日就给他戴顶绿帽子!于是精彩的休妻事件开始上演…------------------------------------------------------推荐自己的文:《神骗皇妃》:女骗子的逃婚生涯《坏坏相公倒霉妻》:聪慧可人的女主,腹黑的男主《娘子你别太嚣张》:男扮女装,女扮男装反串《夫君,女子不好欺!》:《错惹狂帝》:《王爷让偶轻薄下》:被人退婚不是可耻的事情,而是生命的新生《劣妻》:夜给自己建了一个群,群号:45841753,非铁杆勿入,定期清理群成员,敲门砖:潇湘帐户名+喜欢的文名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拔剑

    拔剑

    三国之后,中原大地尸骸遍野,人口锐减;到了西晋,又发生了八王之乱。北方游牧民族乘机南下烧杀抢掠。汉人从2000万急剧下降到400万。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五胡乱华。
  • 我的武侠学长

    我的武侠学长

    隐密在你我所熟知的大城市中,有一所看似平常的高中学校,里头的每一个学生都身怀各种失传已久的绝技:降龙十八掌、弹指神功、百变神行、忍术、轻功、暗器、易容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