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71400000055

第55章 王安石的学术成就 (1)

王安石的学术,对于自身来说,是认识天命,激励节操,把握个人命运;对于外部来说,在于治理国家,用于社会实践。凡是他用来进行个人修养和施行于国家政治的,都是他的学术,为什么还要在此之外再去探讨他的学术呢?尽管如此,在这里也还是有可以探讨的地方。

两千年来谈起学术,没有不把经术作为根本的。但所谓经学究竟说的是什么?各种解释完全不一样。汉代刚开始的时候,传授经学的人都讲解经里面所包含的大道理,即经的主旨,不在章句上下工夫。而且,他们所讲的这些道理都靠口口相传,很少写到竹帛上面。因为是口口相传,一定是有所体会才讲得出来,不会凭想当然来进行解释,应当能得到经的本意。但是,由于他们很少写在竹帛上,听他们讲解的人很少,也就没有办法长久地流传下来,自从各位大师去世之后,经学就很难解说了。长安和洛阳的那些儒生,多半都用谶纬、灾异、阴阳、五行等学说来解释儒家典籍。他们果真是从孔氏一门得到的传授吗?已经不能确定了。即使有人说是得到了孔氏一门的传授,也不过是诸多解释的一种解释罢了,它并不能囊括对儒学典籍的所有解释,这是很明显的。其间有董仲舒以《繁露》来解说《春秋》,还有刘向以《新序》来解释《诗经》,都不是完全按照老师的意思,常常是根据自己的理解来推测经典的内涵,把经典中的意义加以引申和发挥,实际上是为经学研究开辟了一条新路。

到了东汉末年,离古代更远了,口口相传的方式也更少了,贾逵、马融、服虔、郑玄这几位大儒出现了,开始专门把章句训诂当作学问来传授,在分析文句方面用力最勤,而经的主旨大概就弄不清楚了。从魏晋六朝到了唐朝,文人不喜欢学习儒学典籍,他们互相推崇的只有文辞,有三五个学问渊博的,还是出于佛学门下,儒学很不成气候,没有像样的领军人物,其间出现的像徐遵明、刘焯、刘炫、陆德明、孔颖达、贾公颜等人,也不过是贾逵、马融、服虔、郑玄的追随者,虽然用力更勤,而理论上的新发现也更少。到了宋朝,周敦颐的濂学、程颐、程颢兄弟的洛学、张载的关学、朱熹的闽学兴起,削去枝叶,深入开掘,经学的局面又为之一新。而他们更关注的,却在于个人的身心性命,而用于治理国家、社会实践的学问,却很少有人去讲。说什么,只要在个人的身心性命方面,也就是个人的道德修养方面有了心得,治理国家、社会实践的学问,不过是举手之劳,自然而然的事。发展到极点,甚至于专门标榜《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这四本书,把它们摆在其他儒学经典之上,而汉朝以来所讲的六艺,几乎被束之高阁。

固然,身心性命即所谓个人修养是不能不讲的,然而,这就是孔子所说的众人以上的人才可以和他讲的话,性命与天道,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和他讲的,把这个当作普通的学问,怎么行呢?如果说治理国家、社会实践的学问,都包含在身心性命的学问中,只要掌握了关于身心性命的学问,其他的学问可以不学就能掌握,那么,六经可以删除其中的十之八九了,孔子还要留这些让后人玩物丧志的东西干什么呢?这就是说,宋儒的学问,虽然不得不说他们是儒学的一部分,但他们绝不是儒学的全部,这也是很明确的。明代王守仁的姚江学派兴起,他也在宋学的范围之内,但确实能独树一帜。说到经义学术,他的功罪与濂学、洛学、关学、闽学差不多是一样的。清朝承接着宋明以来学术的末流,而向着相反的方向用力,复古倾向十分严重。胡渭、阎若璩、江声、惠栋,开了清代学术的先河,戴震、段玉裁、王念孙、王引之,则建立起坚固的学术壁垒。

自从乾隆、嘉庆以来直到今天,每一种经典都有了新的注疏,每个词每一义,都要寻求它的出处,空洞的言辞和没有根据的推测,都被严格禁止,考证古代的名物制度,反复研究探索,刮去污垢,打磨出光亮,使事物露出了本来面目,于是,使得古代的各种经典没有不可读的字,没有不可以解释的句子,功劳真是很大啊。但实际上,他们的这种功劳,和徐遵明、刘焯、刘炫、陆德明、孔颖达之流没什么不同,只能像贾逵、马融、服虔、郑玄的臣子一样,就是再进一步,也只能成为贾逵、马融、服虔、郑玄的诤友,这已经是登峰造极了。一言以蔽之,都是致力于解读章句的学问,只是把这种技艺发挥到神乎其神的地步罢了。综上所述,两千年来的所谓经学都在这里了。由宋到明,是儒学发展出来的另一支脉,虽然在理论上有一些新的开拓,但没有成为主流。而两汉隋唐的余绪,在清朝发扬光大达到了极致,它的最伟大的成绩,没有超出章句这个范围。

当然,连章句都不能理解,更不用说主旨和道理了,但如果说只要把章句弄懂了,对典籍的研究就已经到头了,除此之外再没有可以研究探讨的问题了,天下难道有这种学术吗?即使是贾逵、马融、服虔、郑玄、徐遵明、刘焯、刘炫、陆德明、孔颖达、惠栋、戴震、段玉裁、王念孙、王引之等诸位经学大师,又怎么敢说他们的学问就是经学呢?不过话说回来,我做这件事,目的是让世上研究经学的人省去他在解读章句上所花费的劳动,让他能够专心致志地从事对经学主旨的研究。寻求经学的主旨,实际上是研究儒学典籍的唯一目的,解释章句,不过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而必需的手段。把手段误以为是目的,那么,终其一生对于典籍都不会有什么发现,人人如此,代代如此,经学也就成了一个无用的东西。必须能够阐明儒学的主旨然后才可以说是经学,这一点,已经没有什么可怀疑的了。但是,应当用什么方法来探求各个典籍的大义呢?这其实是最难解答的一个问题。

两千多年来,许多大儒互相谦让不敢做这件事,就是因为它太难了。当然,我想要明白的大义,也是想要明白这个大义的确是这一典籍的大义。然而,怎么做才能确定这个大义就是这部典籍应有的大义呢?这就要求必须得到删定这些典籍的孔子的亲自传授,即使做不到这一点,也应该从他的学生那里得到传授,更求其次则是应该从他的学生的学生那里得到传授,或从他的学生的学生的学生那里得到传授。从根本上说,没有口口相传,没有人可以了解怎么来取正、调节,使之适中。如果同意这种说法,那么,只有先秦的那些大儒,才可以讲经学,其次则西汉的那些大儒,还勉强可以讲经学,从此以后,口口相传既然已经消亡,经学势必已经成为绝学,后来的那些儒学大师,为什么不敢去探求儒学的大义?就是这个原因。

然而,就这样长此下去一直到历史的尽头吗?那么,孔子删定六经,能够流传下来,是为了让后人作玩物丧志的用途吗?整个天下的人在章句训诂和名物制度的考据方面耗尽一生的精力,对于国家则没有一点好处,何必要用这种东西来扰乱人们的精神呢?所以,后来的儒家学者,既然不能从孔子或孔子的学生那里得到口口相传的亲授,没有其他办法,于是有人独自抱着一本流传下来的典籍,根据自己的理解来推测典籍的含义,自己去探求它的主旨和意义。他们探求来的这种大义,果然就是孔子的大义吗?我不敢断定。然而,如果在十个意义中,有一个意义是和孔子一致的,那就没有白费力气。就算都和孔子的意思不一样,但人人都像这样去探求,那么,一定会有一个是和孔子一样的。即使没有一个一样的,但整个天下都能有思想的自由,人的性灵会因思想的沟通越来越深刻,也许有人能够发现古人未曾发现的奥妙,不专门做六经的注脚,而是要做六经的翅膀,他们的功劳不是更伟大吗?我认为,如果生在汉朝之后仍然想研究经学,除了这条道没有别的道。如果连这条道都不可取,那就等于说应当废除经学,不允许人们从事这项事业了。用这种办法研究经学的,开创者是西汉的董仲舒和刘向,而发扬光大的就是王安石。

王安石执政的时候,写了《三经新义》颁发给各位学官。所谓三经,就是《周礼》、《诗》和《书》。《周官义》是王安石亲自写的,《诗义》和《书义》出自他的儿子王雱和门人之手。下面把它们的序摘录在这里。

《周官义序》说:

士人被世俗流行的学问所蒙蔽已经很久了,皇上很同情你们,要用儒家的学说来改变这种状况,就集中了儒臣,来解释这些经典的宗旨,并将其传播到学校去,我就负责《周官》这部书。

道体现在政事上,就表现为人的贵贱是有一定位置的,做事是有先后次序的,得到的多和少是和命运有关的,变化的快与慢则要看时机是否合适。制定一项政策要能够施行,一定要有法律的保证,这项政策能否顺利地推行下去,要把希望寄托在合适的人身上。这个人可以胜任他的职务,这个官员可以很认真地遵守法律,这种情况没有哪个时期比周成王的时候做得更好。这种法律可以在后世实行,它的文字能在典籍之中见到,没有比《周官》这本书记载得更完备的了。大概是因为习惯造成了对它的推崇,而历代的延续则使它更加完备,到了后来,已经不能再增加什么了。这难道只是周文王、周武王和周公的作用吗?这就像四时更替的运动,阴阳之气的积聚变化形成了寒暑,但不是一天形成的。

自从周朝衰落之后,一直发展到今天,已经过去一千多年了。太平盛世的遗迹已经被扫荡得所剩无几了,学者能够看到的,也已经不是经典的全部了。在这个时候,却想要用它来教育学生,并阐发它的宗旨,我感到诚惶诚恐,希望能做到这一点,但我知道这是很难的。从阐释和发扬经典的难处,我又想到了实行新法,推行新的政策,并追随在经典的后面,把它所描述的理想变成现实的难处。不过,我也看到了皇上推行新法,成就功业的勇气和决心,如果能使《周官》的新义得到阐释和发扬,当今的学子能从这里得到教诲和启发,成为再造盛世的支持和帮助,就像给新政插上了翅膀,中原大地走向太平盛世的目标也就不远了。根据我今天看到的,结合我学过的古代经典,我就能将新义阐发得很好吗?我真感到诚惶诚恐,但我想还是可以的吧,所以才敢冒昧地接受这项任务,以为可以竭尽全力去完成它,而忘了我的才能也许达不到啊。

《周官新义》一书共有二十二卷,十余万字。本书先呈交给朝廷,副本送给有关部门,等到皇帝有了诏命再加以颁布。谨以此为序。

《书义序》:

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皇上要听关于《尚书》的讲解,我因此来到皇帝身边,于是参与了朝廷的政事。我的儿子王雱接替我实际负责讲解的工作。皇上下旨,要求把讲解的内容写出来,献给皇上。熙宁八年,公元1075年,又下旨把这些讲义颁发给太学,分赐给那里的学生。

《尚书》中的《虞书》、《夏书》、《商书》、《周书》等篇章,经历了秦朝之后几乎消亡了。到了汉代,才保存下来一部分,有赖于学者的背诵和讲说,才没有失传,但君主也许并不知道它对于如何治理国家是有帮助的。

上天给了皇上莫大的智慧,开始运用《尚书》的思想进行实际操作,并检验它的效果,把它作为处理事物的依据。又任命我们阐释发挥它的新义,使天下后世能因此了解这本书的价值,我们父子俩只好凭着有限的知识接受这项光荣的使命。

然而,《尚书》是渊博美好的,我们的解释却很浅薄,挂一漏万;使命是重大的,我们却是微不足道的。这种荣耀,只能使我们感到深深的愧疚!谨以此为序。

《诗义序》:

《诗经》三百一十一篇它们的内容都还保存着,其中失传的,只有六篇。皇上既派遣我的儿子王雱解释它的文辞,又派遣我阐发它的新义。这本书完成之后,皇上把它赐给太学,又颁布于天下,还让我为它作序。我只能恭敬地接受皇上的派遣。

《诗经》向上可以达到“道”和“德”的最高境界,向下又能不超越礼义的约束和规范。充分发挥出运用语言的才华,君子可以用这种方式寄托自己的情感;遵循着“道”的秩序,圣人可以成就他的事业。然而,我们看孔子的门徒端木赐和卜商,仅从《诗经》里得到一点体会,孔子就称赞和鼓励他们,可见要对它进行解说是多么的难。但是,从周朝衰落直到今天,对《诗经》的解释一片混乱,众说纷纭,难道不应该重新进行解说吗?

皇上的道德,纯正充实,连神灵对他都充满了好感,政令畅通无阻,通行于四方,没有人敢欺侮我们,我们每天都在进步,学问的积累日益深广,正在走向盛大光明的境界,即使用《颂》里的言辞来赞美,大概也不能将所有的美好都说出来。《诗经》中含义精微的言辞和思维深奥的道理,既然已经得到了,又派遣我们来阐发遗漏的部分,希望能和天下的人共享。我们所了解的那点知识,就像一支小小的火把,怎么能在太阳或月亮出来的时候,显示自己的那一点光亮呢?姑且领受皇上的旨意,作为一点补充罢了。

同类推荐
  • 秦汉帝王文治武功全纪录

    秦汉帝王文治武功全纪录

    本书汇集了从秦到汉23位帝王的小传,涵盖了他们的人生轨迹、朝廷政务、后宫生活及得位根由、身死原因,截取他们生平中最得意之事、最失意之事、最痛心之事,历数品评他们的千秋功过,层层揭开他们的身后留下的谜团,以史实为依据,兼涉轶闻、生活。因而,具有史料性、知识性、趣味性、可读-陛。秦汉帝王的贤愚仁暴、国运的兴衰更迭、政治的清浊荣枯、民生的安乐艰辛,都能给后世以镜鉴。今天我们品读历史,钩沉帝王的史迹,传述他们的轶闻,小而言之,于今之借鉴、增知、休闲,不无裨益;大而言之,个人的修养成长,家庭的维系安顿,处世的进退取予,行事的韬略谋断,也都可以从中受到启迪!
  • 哲学宗师:笛卡尔(创造历史的风云人物)

    哲学宗师:笛卡尔(创造历史的风云人物)

    《创造历史的风云人物》遴选了人类历史上最富影响力、最具个性的一百多位中外名人,作者结合青少年的阅读习惯,用生动活泼、严谨细腻的笔触向读者介绍了这些世界知名人士的生平故事、理想追求和光辉业绩,为广大读者描绘了一幅幅极具传奇色彩而又引人入胜的名人人生画卷,是青少年学生最佳的成长伴侣。本书为该系列中的一册,介绍了理性哲学家——笛卡尔的生平事迹。
  • 好莱坞首席明星代理人:迈克尔·奥维茨传

    好莱坞首席明星代理人:迈克尔·奥维茨传

    在本书当中,作者向读者披露了奥维茨的发家史;在贝弗利山的某家大饭店,他将百元美钞撕成两半,以预订前排最好的包间,来引起大家的注意;为了赢得一位犹豫不决的客户,他在全议桌上跳起四不像的踢踏舞;他时刻记得给客户送一些礼物,尽力帮助他的客户和朋友,事无巨细,把它当作自己的义务——以及他的同事用飞机载客户去晚餐等等壮举。
  • 元史是个什么玩意儿:话说元朝十五帝

    元史是个什么玩意儿:话说元朝十五帝

    纵观蒙元历史,就是血淋淋的征服与统治的历史。成吉思汗及其后继者在50多年的时间里, 以总数不到40万人的军队,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版图最大的国家一一蒙古帝国。本书以元朝十五位帝王为主线,从不同的角度再现了成吉思汗家族的兴衰荣辱。文中既有小故事的穿插, 又再现了历史原貌,极具知识性,是一部完整的元朝历史。
  • 十八学士

    十八学士

    本书是《千古数风流丛书》之一,记述了唐代十八学士的生平事迹和替补队员陈孝孙。语言通俗易懂,人物形象既真实可信,又生动活泼,并配插图,为广大读者了解古代英雄人物提供参考。玄武门之变以后,高祖被迫禅位,李世民终于登上天子之位,他立刻重新组建朝廷,用自己的心腹取代高祖近臣,十八学士也全都受到重用,成为李世民所依赖的朝中重臣。勿庸讳言,十八学士的确是当时杰出人才,李世民慧眼独具,将他们吸收到自己的周围。他在政变成功以后,将十八学士全部吸纳到朝中,与他们一起讨论天下政事,为太宗朝政治的清明以及贞观之治的形成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热门推荐
  • 老公要扶正

    老公要扶正

    海城是南方一座海滨城市,经济尤其发达,作为全国最高学府之一的海城大学自然的是深受高官显贵子弟的厚爱。每年开学那停在校门口的各种名车里就可以看出这学校有多受人欢迎。当下课的铃声一响,如潮水的学生从教室里蜂涌而出,宁静的校园倾刻间人声鼎沸,热闹非凡。林静好从教室里出来就把手里的几封情书撕碎丢进了垃圾桶里。每一次上这样的公共课时,别的系的男生就会用这样老土的方法追她。……
  • 茅山道士异闻录

    茅山道士异闻录

    清末民初,袁世凯窜权称帝,镇压革命,欺压百姓,民间苦不堪言,混乱世道更是妖魔鬼怪横行。茅山道长观天象寻找一位有道明君拯救天下苍生,于是带领徒弟下山,中途险遇各种妖魔鬼怪,一场正义与邪恶的较量由此拉开序幕。
  • 重生之错爱千金

    重生之错爱千金

    【重生古代的励志文!慢热型,非女强,女主慢慢成长型,男主忠贞不二型,结局是1对1,欢迎各位读者跳坑!】10岁的桑榆,小小县丞的嫡长女,却是个懦弱木讷的受气包,没曾想娘亲更是朵软弱不受宠的白莲花,连带着亲生女儿也饱受妾氏庶女的欺辱。26岁的安茜是资深宅女一枚,喜欢“宅”在家里,最大的爱好就是对着兵哥哥的疙瘩肉流哈喇子,一次好心的见义勇为却不料丢了小命,结果倒霉的穿越重生在更加苦逼的县丞嫡女身上。前世的她好歹看了不少穿越小说,重生后的桑榆还YY了一把各种宫斗宅斗,她这个重新嫡女灰常高能,还有各色美男左拥右抱。可谁知,她却穿越成了个不受宠的小娃,既然日子依旧苦逼,反正闲着也是闲着,那就捞个男人来爱吧。谪仙般的清冷少年不搭理她?那就死缠烂打。洒脱的少年将军是个不摆谱的人?那正好沾点光,谋点福利。可惜死缠烂打,却换来了不情不愿,无心插柳的勾搭,倒是促成她桃花朵朵开。当迷糊执着的女主,杠上冷情OR爽朗的楠竹,能擦出怎样的火花,我们拭目以待!---------♂---------♂---------♂---------♂----------♂---------♂---------片段【一】:“我不喜欢欠别人人情,所以你需要我帮你什么,你只有一次机会。”安成珏冷淡至极的眼神里,看不出任何情绪,可他唇角鄙夷的笑容,显露出他的不屑。她在安成珏最落魄的时候帮了他,换来他的报恩,她想抓住机会,可她没听出他话里的百转千回,傻乎乎的告白了。“你能试着跟我相处,留在灵州吗?”她的语气是那样小心翼翼,可是她成功了。当她被别人告白时,那反应就有点差水准了。看着她为情所伤,薛少宗沉着脸,毫不犹豫的告白道:“我想追你,让你做我的女人。”他对她的爱,蓄谋已久。桑榆呆愣了几秒,不可置信道:“你——你在胡说什么?”他们只是朋友啊!片段【二】:“来,让我看看有没有受伤?”他趁机拉着她的手,肆无忌惮的揩油。桑榆嘴角抽了抽,猛地抽回手,一本正经的:“你别动手动脚。”可某人依然堂而皇之的为自己谋福利,“生那么大气干嘛,容易老啊,我现在都是你的人了,让我拉下手有什么好害羞的。”于是她开始装可怜,让他放过自己,“可我们并不是那种关系,你这样我很不习惯。”某人眨巴着眼睛,更加委屈滴说:“我们这是培养感情,怎么能是动手动脚?我这是在追你,你感觉不到吗?看来我还不够努力。”
  • 好一个馊主意

    好一个馊主意

    《好一个馊主意》活灵活现地展现了吴小钢老师和同学们的校园生活,包括学生对老师的秘密的打探,学生们和老师们一起堆雪人等和谐相处的情景的描述,等等,令人印象深刻。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心灵鸡汤精粹版3

    心灵鸡汤精粹版3

    有一种距离叫做远,有一种东西却叫缘,有一种情怀叫思念,有一种关心叫无言。最幸福的事就是和自己所爱的人在一起,守住一生的幸福约定。
  • 财富思想家(语文新课标课外读物)

    财富思想家(语文新课标课外读物)

    《财富思想家》讲述了孔子、马克思,列宁等这些创造了人生财富的名人的生平事迹。
  • 最秦

    最秦

    赳赳老秦,舍我其谁?他还是胡亥,只不过不是那个教着历史课,没事儿上上网的闲散老师,而成了这个末世帝国的皇帝,千古第一昏君胡亥。是胡亥又不是胡亥的他,决定挽救这个濒临灭亡的时代,与赵高斗智斗勇,重用蒙氏家族,大胆启用新人,与刘邦、项羽逐鹿中原。大秦老臣泪流满面,我大秦终于看到希望!大秦甲士群:215208375唠嗑,聊天,说话,O(∩_∩)O哈哈~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