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世纪,一场改革的风暴席卷了欧洲大陆,在涤荡清洗之余,也免不了一番蹂躏。风暴的前锋在罗马登陆。当时,罗马教廷想为重建圣彼得大教堂筹资。这座长方形的新教堂耗资巨大,一时间无法筹齐资金,于是,贪污腐败的教会领袖就想出一个筹得所需款项的捷径——向教区的信徒出售名为“大赦”的特权,又称赎罪券。所谓大赦,就是由罗马教皇的使者签署的一纸文书,宣告被赦者“提前”从炼狱中得到释放。根据罗马天主教的传统,炼狱是人死后灵魂遭受折磨的地方。信徒的灵魂在上天堂之前要在那里经过火的洗礼,将他们一切的罪都烧灭。
赎罪券一经推出,卖得很快。毕竟,哪个有爱心的丈夫不肯省下给孩子买面包的钱给亡妻买来一纸赦令,使她免于炼狱之中那可怖至极的煎熬呢?他们无非会想,罗马教廷对赎罪券收取的几个便士还不算太多,这笔额外的开销,自己和家人还能付得起。谁料,人心不足蛇吞象,罗马教廷对金钱的欲望越发膨胀起来。他们在心里打起了如意算盘:除了圣彼得教堂,他们还有几场战争要打,还有几位皇帝等着加冕,还有权、利、尊荣要去获得呢。哪一项能少得了钱?罗马的空气中充斥着贪婪的气息。
风暴一路酝酿,终于在一位年轻神甫的心中划过一道闪电。这位神甫名叫马丁·路德,他指斥教廷滥用权力,反对教皇教令至上,呼吁人们回归《圣经》真理,以《圣经》为教会的最高权威。路德的这个呼吁,很快就导致狂风大作,引起了一场神学和政治上的风暴,带来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在这本书中,我们跟随路德的脚步,看着这位16世纪的奥德修斯如何大踏步地走过这场风暴中的那些年月。他的每一步都走得惊心动魄,仿佛是才出龙潭,又入虎穴。在一个毫无恩典的时代,路德站出来力挺恩典。他劝告基督徒们,在他们去亲吻圣物储藏所中的使徒彼得的尸骨时,应当去亲吻圣子耶稣。当罗马教廷向他伸出“橄榄枝”想要收买他,当催促他妥协的声音从四围响起,诱惑他改变立场时,他将自己绑定在《圣经》的桅杆上,持守着自己的方向。他不退缩,也不动摇,在整个风暴进行的过程中,始终站得稳稳当当,坚持他对公义和真理的信仰。不过,他并没有用口舌来告诉我们怎么做到这一点,而是身体力行地示范给我们该怎么去做。
这时,我们听到了隆隆的雷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