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世选择与放弃——铸就做人的金字招牌
@为人处世贵在选择
一个人在开始做任何事情之前,必须要对自己进行两方面的评估。一方面要对这件事的价值进行一番考察,决定它是否值得下工夫去做,另一方面也要对自己的能力进行正确地估价,应当尽量选择那些自己有一定基础,或有些了解的事情去做。这样,你就容易尽快地有所收获。
找准人生位置
一个知道给自己正确定位的人。无疑会取得成功的。美籍华人物理学家杨振宁就是这样的人。他之所以取得非凡的成就,就是找准人生位置的结果。
杨振宁被认为是自爱因斯坦和狄拉克之后20世纪物理学出类拔萃的设计师,他与李政道及密耳斯的合作取得的成就是“物理学中最重要的事件”,是对物理学影响深远和奠基性的贡献”。1957年,杨振宁与李政道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1938年秋天,年仅十六岁的杨振宁跨入了西南联合大学的校门。在选择事业方向的时候,杨振宁有自己的考虑:本来他的数学学得很好,父亲杨武之又是西南联大的数学教授,具有得天独厚的家庭条件,但杨振宁觉得纯数学太虚、不实用,
他认为自己具有学物理的气质和风格,物理学才是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潜能的领域,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物理学作为自己终生研究的方向。
杨振宁对自身进行了准确的定位,这成为他日后获得重大成就的良好基础。
杨振宁到美国后,立志要写一篇实验物理论文。因为从本质上来说,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实验是理论的源泉、科学的根本。没有科学实验,也就没有科学理论。
1946年杨振宁进入费米主持的博士研究班之后,就提出希望在费米的指导下写篇实验论文的设想。当时,费米正忙于在阿贡国家实验室指导科研人员从事军事秘密研究工作,而像杨振宁这样初到美国的中国人,是不能随便进入阿贡国家实验室工作的。所以费米建议杨振宁先跟泰勒做些理论研究工作,而实验可以到艾里逊的实验室去做。
艾里逊是芝加哥大学物理系的一名教授,当时,他的实验室正准备建造一台40万电子伏特的加速器,这是当时最先进的。在费米的推荐下,杨振宁成为艾里逊手下的六名研究生之一。在实验室工作的十八至二十个月,对于杨振宁后来的工作有着深远的影响。通过这段时问,杨振宁了解到搞物理实验的人在做些什么事情。他知道了他们的困难,他们为什么事情着急,他们考虑一些什么事情。换言之,他了解了他们的价值观。更重要的是,杨振宁发现动手能力是自己的弱项,实验常常不顺利。那时候艾里逊实验室有个笑话说:“凡是有爆炸的地方就有杨振宁!”
由于费米的推荐,被誉为“美国氢弹之父”的泰勒博士一直关注着杨振宁的举动。有一天,泰勒去找杨振宁,关切地询问他在实验室里工作的情况:“你做的实验是不是不大成功?”
“是的。”面对令人尊敬的前辈,杨振宁实话实说。
“我认为你不必坚持一定要写一篇实验论文,你已经写了一篇理论论文,我建议你就把它充实一下,作为博士毕业论文,本人可以做你的导师!”泰勒直率地对杨振宁说。
杨振宁听了泰勒的话,心情十分复杂。一方面他对自己的动手能力很失望,因为他从到达芝加哥大学的第一天起,确实是一心一意想写一篇实验论文的;一方面他从心底也感到自己在实验方面的确是力不从心,写理论性的毕业论文肯定能发挥自己的优势。对于泰勒的关怀,杨振宁十分感谢,但要他立即下决心打消自己的念头实在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我想考虑一下,两天后我再回答您!”杨振宁恳切地对泰勒博士说。
杨振宁认真地考虑了两天,鉴于自己的理论素养确实比动手能力要强许多,他决定接受导师泰勒的建议,放弃写实验论文的打算。在作出这个决定之后,杨振宁如释重负,毅然把自己的主攻方向转向理论物理的研究。
“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如果当时杨振宁仍一味坚持自己的想法,不顾主观条件的限制,把自己摆在一个不适合的位置上,恐怕今天的物理学界就会少了一位杰出的理论大师。
因此,一个人在开始做任何事情之前,必须要对自己进行两方面的评估。一方面要对这件事的价值进行一番考察,决定它是否值得下工夫去做,另一方面也要对自己的能力进行正确地估价,应当尽量选择那些自己有一定基础,或有些了解的事情去做。这样,你就容易尽快地有所收获。
抓住机遇 改变自己
在生活中,每个人都有机会,但是,只有有准备的人,才能抓住机会。
担任多样化经营,旗下拥有数个子公司的美国主要建设公司副经理,现年32岁的路易斯?M?休特,他对把握机会的诠释为“替自己的才华安装聚光灯”。
他认为,人应该在让大家看得到的地方工作,并尽力让自己的才华在众人之中突显出来。路易斯指出:“现在这个时代,能人辈出,但许多人空有才华而无人赏识,就这样浮浮沉沉地过了一生,令人为之惋惜!”
而他则绝不甘心被人忽视。于是,一开始他便将自己安排在容易把握机会的地方。休特为能达成自己的人生计划,首先在学校里主修法律,一方面他认为以此业既安全又可靠,另一方面他认为作为一名法学家可以有许多机会在众人面前展露自己的才华。在这种观念的支持之下,他以十分优异的成绩毕业于佛罗里达州立大学。他的所学并没有白费,毕业之后,他便马上进入塔拉哈希市一家法律事务所工作。
实务方面,他把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作为自己的行动方针。没有多久时间,他便得到青年商会、在乡军人组织等团体的认同。
如此热情参与社会活动的结果,使他获得了第一次发展机会。他在事务所工作不到一年的时间,即被塔拉哈希市的人们公认为是最有才华的年轻法学家。直至今日,在佛罗里达州,他仍然是年纪最轻的法律推事纪录保持人。
这项职位,使他在当地的声望愈来愈高,政府对他也颇为器重。三年后,当他被任命为佛罗里达州饮料局长时,他的第二次发展机会亦翩然降临。此时的他已成为全州人们所瞩目的对象,但他并不以此满足,他知道自己仍然有发展的机会,并深信在周围的人群当中会有人带领他走向事业的另一座高峰。
果然不出其所料,在关注他的人群里,美国最成功的年轻实业家之一路易斯?M?沃弗逊也在其中。充满雄心的这两个人志同道合,很快就成了好朋友。
三个月后,休特非常自信地告诉沃弗逊说:“你恐怕不知道,有一天,我将成为你们那个团体中的一员。”沃弗逊更想象不到的是,那一天竟然达么快就来临。三午后,在休特30岁那年,他被沃弗逊任命为公司的总经理助理。这个旁人求之不得的天大机会,就是休特六年来不断展示自己才华的结果。
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有机会改变自己,但是,只有极少数人能够抓住机会,实现自己的梦想。所以,你要不想留下终身遗憾,你就要抓住机会,改变自己的命运。
@打造自己的金字招牌
生活中,我们会发现那些受欢迎的人,大多都有优良的品质,他们不仅聪明、仁慈、有活力、美好的外貌等,而且诚实守信,有着高尚的人格魅力。这是人类成功的秘诀。如果,你以前没有运用这个秘诀,那么,你现在便开始。
做一个魅力无穷的人
在我们生活的四周,总是有这种魅力无穷的人,他们非常易于察觉人际往来的微妙互动关系,只要有他们出现的地方,总是很能带动气氛,使人如沐春风,乐于和他们接近。那么,魅力究竟是什么?
你可能想到的是,聪明、仁慈、有活力、美好的外貌等。不错,这些 都是构成一个人是否受欢迎的条件。但是,人际沟通专家认为,魅力并不是一项单纯的性格或特征,而是一个人多方面能力的综合体现。
不过,具有这样的魅力,看来还真不是件简单的事。根据观察,有魈力的人,几乎都是从丰富多样的社交技巧中磨炼出来的。
譬如,“印度圣雄”甘地被公认为是一个非常具有魅力的人。然而,甘地的魅力并非天生。据说,从年轻的时候开始,甘地就有心打入英国上流社会的社交圈,立志成为一位“英国绅士”,因此,他十分有计划地克服自己的各项弱点,训练自己面对群众的演说技巧与沟通的能力。
身为一个外国人,甘地明白他的皮肤颜色及外国口音是绝对改不了的特征,但是,他改变发型,勤练英国式腔调,装扮适当,频频出入各种社交场所。
甘地的魅力,在于他能运用简洁诚恳的语言和人交谈。无须讳言,经过长时间培养出来的社交能力,日后对甘地的政治生涯产生了很大的助益,使他不但能与英国的领导阶层平起平坐,畅谈政治,而且也抓住了全印度甚至全世界人的心。
用微笑铸就你的金字招牌
微笑的后面蕴涵的是坚实无比的力量,是生活的热忱和信心,是高格调的真诚与豁达,是直面人生的智慧与勇气,是改变容貌,改变心境的良药。
百货店里,有个穷苦的妇人,带着一个约莫四岁的男孩在转圈子。走到一架快照摄影机旁,孩子拉着妈妈的手说:“妈妈,让我照一张相吧。”妈妈弯下腰,把孩子额前头发拢在一旁,很慈祥地说:“不要照了,你的衣服太旧了。”孩子沉默了片刻,抬起头来说:“可是妈妈,我仍会面带微笑的。”
每当人们讲起这则故事,都会被那个小男孩所感动。
寓兰克林说:“懿行美德远胜于美貌。”这句话被许多鲜活的现例所证实。
在某一学校里,有一个长得很丑的女孩,学校的人常常讥笑她,甚至给她取了一个封号:“丑八怪”。
每当别人这样叫她时,她都气得要命,有时甚至气得大哭起来。有一天当她又因为别人的取笑在那里痛哭时,有一位慈祥的老工友经过,问明她难过的原因后,老工友告诉她变漂亮的秘方:第一,脸上常常挂着笑容,碰到同学就亲切地打招呼。第二,绝不自怨自艾,不再去管自己的长相如何。第三,乐于帮助人,用一颗善良的心去服务别人。老工友告诉她只要切实遵守这些秘诀,三个月后她一定会变成全校最美丽的姑娘。
于是这女孩听了老工友的话,全心全力地去实践这些秘诀。没有多久,她果然成为全校同学最欢迎,最有人缘,最乐于相处的人了!
言必行 行必果
生活中,我们会发现那些受欢迎的人,大多都有优良的品质,其中最显著的便是任何时候都坚持守信、遵约的美德。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一。自古以来,中国人都十分注重讲信用、守信义。不论在生活上或是工作上,一个人的信用越好,就愈能成功地打开局面,做好工作,你应对的客人愈多,你的事业就做得愈好。因为一个人的诚实与信誉是他获得良好人际关系,走向成功的基础,而能否兑现他许下的诺言是一个人是否讲信用的主要标志。
许诺是非常严肃的事情,对不应办的事情或办不到的事情千万不能轻率应允。一旦许诺,就要千方百计地去兑现。否则,就像老子所说:“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所以,你必须重视你自己所说的每一句话,生活总是照顾那些讲活算数的人,食言则是最不好的习惯,你必须改正自己的缺点,成功地推销你自己。
不管你在什么情况下办什么事情,总要对自己所说的话负责。你用自己的行动说服别人的异议,让他们亲眼看到你所做的都是为了他们的利益。为了遵守诺言,你可以放弃其他,给人一个可信的面孔。
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商鞅为了尽快实施自己的变法主张,不惜设定计谋树立“守信誉”的形象。
公元前350年,商鞅积极准备第二次变法。
商鞅将准备推行的新法与秦孝公商定后,并没有急于公布。他知道,如果得不到人民的信任,法律是难以施行的。为了取信于民,商鞅采用了这样的办法。
这一天,正是咸阳城赶大集的日子,城区内外人声嘈杂,车水马龙。
时近中午,一队侍卫军士在鸣金开路声的引导下,扩卫着一辆马车向城南走来。马车上除了一根三丈多长的大杆外,什么也没装。有些好奇的人便凑过来想看个究竟,结果引来了更多的人,人们都弄不清是怎么回事,反而更想把它弄清楚。人越聚越多,跟在马车后面一直来到南城门外。
军土们将木杆抬到车下,竖立起来。一名带队的官吏高声对众人说:“大良造有令,谁能将此木搬到北门,赏给黄金10两。”
众人议论纷纷。城外来的人问城里人,青年人问老年人,小孩问父母……谁也说不清是怎么回事。因为谁都没听说过这样的事。有个青年人挽了挽袖子想去试一试,被身旁一位长者一把拉住了,说:“别去,天底下哪有这么便宜的事,搬一根木杆给10两黄金,咱可不去出这个风头。”有人跟着说:“是啊,我看这事儿弄不好是要掉脑袋的。”
人们就这样看着、议论着,没有人肯上前去试一试。官吏又宣读了一遍商鞅的命令,仍然没有人站出来。
城门楼上,商鞅不动声色地注视着下面发生的这一切。过了一会儿,他转身对旁边的侍从吩咐了几句。侍从快步奔下楼去,跑到守在木杆旁的官吏面前,传达商鞅的命令。
吏听完后,提高了声音向众人喊道:“大良造有令,谁能将此木搬至北门,赏黄金50两!”
众人哗然,更加认为这不会是真的。这时,一个中年汉子走出人群对官吏一拱手,说:“既然大良造发令,我就来搬,50两黄金不敢奢望,赏几个小钱还是可能的。”
中年汉子扛起木杠直向北门走去,围观的人群又跟着他来到北门。中年汉子放下木杆后被官吏带到商鞅面前。
商鞅笑着对中年汉子说:“你是条好汉!”商鞅拿出50两黄金,在手上掂了掂,说:“拿去!”
消息迅速从咸阳传向四面八方,国人纷纷传颂商鞅言出必行的美名。商鞅见时机成熟,立即推出新法。第二次变法就这样取得了成功。
你在做人办事时,一定要让你的信用代表你,让你的名字走进每一个与你打过交道的人中,你要使对方信赖你,觉得你是一个可靠的人。
清代顾炎武曾赋诗言志:“生来一诺比黄金,哪肯风尘负此心。”表达了自己坚守信用的处世态度和内在品格。因此,中国人历来把守信作为为人处世、齐家治国的基本品质。
东汉时,汝南郡的张劭和山阳郡的范式同在京城洛阳读书,学业结束,他们分别的时候,张劭站在路口,望着天空的大雁说:“今日一别,不知何年才能见面……”说着,流下泪来。范式拉着张劭的手,劝解道:“兄弟,不要伤悲。两年后的秋天,我一定去你家拜望老人,同你相聚。”
落叶萧萧,篱菊怒放,这正是两年后的秋天。张劭突然听见天空一声雁叫,不由自言自语地说:“他快来了。”
说完赶紧回到屋里,对母亲说:“妈妈,刚才我听见天空雁叫,范式快来了,我们准备准备吧!”“傻孩子,山阳郡离这里一千多里路,范式怎么会来呢?”他妈妈不相信,摇头叹息:“一千多里路啊!”张劭说:“范式为人正直、诚恳、极守信用,不会不来。”老妈妈只好说:“好好,他会来,我去备点酒。”其实,老人并不相信,只是怕儿子伤心,宽慰宽慰儿子而已。
约定的日期到了,范式果然风尘仆仆地赶来了。旧友重逢,亲热异常。老妈妈激动地站在一旁感叹地说:“天下真有这么讲信用的朋友!”范式重信守诺的故事一直为后人传为佳话。
在现实生活中,讲信用、守信义是立身之道,是一种高尚的情操,它既体现了对他人的尊敬,也表现了对自己的尊重。一个守信用的人,走到哪里都会受人欢迎,不守信用的人只能处处受到人们的鄙弃。守信用的习惯,不仅会影响一个人的人际关系,是否守信用对事业成败也有巨大影响,有多少人信任你,你就拥有多少次成功的机会。
信守承诺,讲究信誉,是人类成功的秘诀。如果,你以前没有运用这个秘诀,那么,你现在便开始。
@明智处世 不尊不卑
在生活中,我们要有自己的主见,要保持独立自主的人格魅力,既不能凡事都能听从别人,也要学会宽以待人,不尊不卑,大度处世,不然,就会一事无成。
大度为怀 广纳百川
人们往往把宽广的胸怀比作大海,能广纳百川之细流,也不拒暴雨和冰雹;也有人把忍耐性比作弹簧,具有能屈能伸的韧性。谁若想在困厄时得到援助,就应在平时待人以宽。这就是说,相容接纳、团结更多的人,在顺利的时候共奋斗,在困难的时候共患难,进而增加成功的力量,创造更多的成功的机会。
历览古今中外,大凡胸怀大志,目光高远的仁人志士,无不大度为怀;反之,鼠肚鸡肠、竞小争微,片言只语也耿耿于怀的人,没有一个成就了大事业,没有一个是有出息的人。郭沫若是一个大度之人。他虽与鲁迅之问“曾用笔墨相讥”,但他在鲁迅逝世后,没有趁“公已无言”时前来“鞭尸”,而是挺身站出来捍卫鲁迅精神,同时对以前“偶尔闹孩子气和拌嘴”,还“深深地自责”。他曾经诚恳地表示:“鲁迅先生生前骂了我一辈子,先生死后,我却要恭维他一辈子。”其情多么可敬,其辞多么可感。
豁达大度要求人们抑制个人的私欲,不为一己之利去争、去斗,也不能为了炫耀自己而贬低他人。要求人们不应用苛刻的标准去要求别人,要尊重人家的自由权利,理解、容纳他人的优点和缺点的人。也只有大度做人,你才能有好的人际关系。当你被别人误会或受到别人指责时,如果你偏要反复解释或还击,结果就有可能越描越黑,事情越闹越大。最好的解决方法是,不妨把心胸放宽一些,没有必要去理会。对于上班族来说,和同事总会有摩擦,但是切记要理性处理,不要非得争个你死我活才肯放手。就算你赢了,大家也会对你另眼相看,觉得你是个不给朋友留余地,不尊重他人面子的人,以后也会防着你,于是你会失去真正的朋友。而且被你损害了尊严的同事,还可能对你记恨在心,这样你就无意中多了许多敌人,这样做人岂不太傻了吗?
人应当有广阔的胸怀,宏大的气度。大河里生活的鱼,不会因遇到一点风浪就惊慌失措;而小溪里的鱼就不同了,一感觉到有点异常动静,立刻四处逃窜。人也是这样的,胸怀狭窄的人没有一点气度,常常争先恐后地与他人争夺蝇头小利,但这点小利到手后,却又发现丢了大利,如同人们所说的,“丢了西瓜捡了芝麻”。胸襟坦荡的人不是这样。
市场上.果贩遇到了一位难缠的客人。
“这水果这么烂.一斤还要卖50元吗?”客人拿着一个水果左看右看。
“我这水果是很不错的,不然你去别家比较比较。”
客人说:“一斤40元,不然我不买。”
小贩还是微笑地说:“先生,我一斤卖你40元.对刚刚向我买的人怎么交代呢?”
“可是,你的水果这么烂。”
“不会的,如果是很完美的,可能一斤就要卖100元了。”小贩依然微笑着。
不论客人的态度如何,小贩依然面带微笑,而且笑得像第一次那样亲切。
客人虽然嫌东嫌西,最后还是以一斤50元买了。
有人问小贩何以能始终面带笑容,小贩笑着说:“只有想买货的人才会指出货如何不好。如果我不接受他的意见,用几句话把他顶撞回去,他就不会成为我的顾客。”
小贩完全不在乎别人批评他的水果,并且一点也不生气,不只是修养好而已,也是对自己的水果大有信心的缘故。我们在生活中却真的不如这个小贩,平常有人说我们两句,我们就已经气在心里口难开,更不用说微笑以对了。
所以,要想做到豁达大度,就要看透一切,把一切都看做“没什么”,把目光投向生活的深度和广度,这样,你做起事来才会从容不迫。
才能在慌乱时,从容自如;忧愁时,增添几许欢乐;艰难时,顽强拼搏;得意时,言行如常;胜利时,不醉不昏,那么,你就能容天下之事,你就是豁达大度的人
他们不为犹如芝麻般的小事而忙得团团转,他们把目光投向生活的深度和广度,他们是做事稳重,态度从容不迫的人。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人的幸福是在“分享”中升值、在“给予”中升华的。
现实中难以有个人“独享”的快乐和幸福。尤其在精神生活领域里更是如此。这一点,卢梭说得很透彻:“排除他人而独享乐趣,反而使乐趣化为乌有。只有同人家分享的快乐才 是真正的快乐;要想独自一个人乐,是乐不起来的。如果我在花园周围修建的墙使它变成一块凄凉的禁地,那么花了很的钱反而使自己失去了散步的步趣,使我不得不到远处去 散步。”假如任何乐章都不能与人共享,必然使独处的生活变得毫无趣味;只有与人共享的幸福,才让人体验到它的甜蜜、醇厚和强烈。
至于那种损人利己的人,不可能知道幸福为何物。何以见得?费罗姆这样解析说:“自私者不是过分自爱。而是爱得太少;其实,他简直痛恨自己……痛苦不可避免地接踵而至。”对这种人来说,损人是利己的前提,他们办不到也不愿意把“自私”限制在“不损人”的范围内,其结果自然是不幸的。当年,弗兰西斯?培根也看到自私的人“最终总是没有好结果的”。他还认为:“我主张在选择官员时决不能挑这种人。一旦任用这种自私的家秋,他们就将为一己私利而牺牲与公众有关的一切,成为最无耻的贪官污吏。他们所谋取的不过是一身一家的幸福,所损害的却是整个国家和社会。”俗话有云:“点着别人的房子煮自己的一个鸡蛋。”这正是极端自私者的本性。然而可怕的是,正是这种人最容易获得主人的信任。因为为了达到利己的目的。这种人是宁愿不惜一切手法去拍马逢迎的。
“给予”是人的幸福至高和至深的境界。在具有创造性格的人身上,“给予是能力的最高表现。正是在给予行为中,让人我体验到人的力量,所以,给予之比接受更为欢乐。
不以权势决定亲疏
尽管人们的社会角色和社会地位不同,但都需要受到尊重,维护面子的精神需求是一致的。所以,为人处世,在处世时,不要过分亲近权势,不要势利眼。不然,会刺伤后者的自尊。
有这样一场家宴:宴席上坐着男主人、男主人单位的领导以及男主人的几位同事,圆桌上的酒菜已经摆得让人感觉全心全意了,可是,围着花布裙的主妇还是一个劲地上菜,嘴上直说:“没有什么好吃的,请领导对付着用点!”
男主人则站起来,把领导面前吃得半空的菜盘撤掉,接过热菜又放在他面前,热情有余地给领导夹菜、添酒,而对其他同事只是敷衍地说声“请”。
男主人的同事将很难堪,其中两位竟愤然起来,未等宴席告终,就“有事”告辞了。
像这样的宴席,男主人眼里只有当官的,而慢待他人,使同事们的自尊心和面子受到损伤,同事当然会“有事”告辞。
以权势视其关系亲疏,实则是亲一时,疏一世。凡是这样“套”来的亲,没有长久的。因为权势本身就不是永恒的,而是无常的,那么以此为筹码的亲疏一定不会长远,这是必然的。但“权势”确实有用,这在“官本位”的社会思潮盛行时尤其如此。所以真正做到不以权势为标准来决定亲疏远近,十分了不起,那是真正“禅”透了,想开了。
汉代有一位非常有名的清廉又重义的人,叫朱晖。他在读书的时候,偶尔结识了一位大官张堪,恰是他的同乡。张堪很看重他,但朱晖却因为自己只是一个大学生,不敢与之过从太密。有一次,张堪对朱晖说,你真是一个自持的人,值得信赖,我愿以身家子妻托付于你。朱晖因为张堪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前辈,对此重言不晓得作什么反应,只是恭敬地拱手相应。后来,张堪死了,身后没有留下什么丰厚遗产。朱晖其时早已与张堪无甚交往,但闻讯之后,感于张堪的知遇,竟千方百计地济以钱粮,甚至前去嘘寒问暖。朱晖的儿子对他说:“爸爸,我们以前并不曾听到你与张堪有什么厚交,你为何如此善待他的家人?”朱晖回答说:“张堪生前,曾对我有知己相托之言,我当时已有备于心。做人不能分其尊卑欺骗别人,更不能欺骗自己即可。”
人们在社交中需要分清主次,有轻有重,不可能平均用力,等齐划一。但聪明的人在保证“重点”的时候。绝不忽略“一般”。比如,去某单位办事,恰巧遇见了三个都认识的人,都好久未见了,其中一位正是自己急于寻找求助办事的,你怎么对待呢?是抓住一人,不计其余,还是逐个关照,热情寒暄一番,然后和其他人说明情况,保证重点?这就是一个技巧。除了技巧是必需的之外,根本问题是要一视同仁,不尊不卑,惟有这样处世,才是明智的选择,不然,一定会引起他人的反感,以致众叛亲离。
保持独立自主的人格魅力
在社会生活中,不管干什么,都要有自己的原则、自己的立场,不能够一点主见没有,没有自己一定的原则。这里的原则既包括办事的方法,也包括日常生活中为人、处事的立场、原则,少了哪个都会给你带来困难,并将影响你的生活。
从前有个人想挖鱼池养鱼,有人建议坑底要铺上一层砖,这样既干净还又会节省水;又有人建议说,不能铺砖,铺了砖鱼就接触不着泥土,对鱼的生长不利;还有人说……于是, 我们这位养鱼者开始犯难了,左也不是,右也不是,不知该听谁的好。其结果是,事情就此搁了下来,最终放弃了计划。
所以,在生活中,我们要有自己的主见,不能凡事都能听从别人,不然,就会一事无成。
没有自己的主见,办事没有原则,常常表现为一味地迁就、顺从别人。迁就别人,表面看来是和善之举,但实际上则是软弱的表现。软弱到一定程度,就会逐渐失去自信力,而没有自信力的人是很难成就什么大事业的。
没有主见与原则的人还也禁不住他人的诱惑,自己的意志比较薄弱,什么事情,最初还能遵循自己的原则,但一经别人三言两语一劝,马上防线就崩溃了。举个日常生活中最简单、最普遍的小例子:拿喝酒来讲,几个朋友坐在一起,常常要推杯换盏,边喝边聊。几杯酒下肚之后,本来规定自己只喝三杯,而且开始时方能坚持,但经不住多久,在朋友的再三劝说之下,脑袋一热,什么三杯原则,五杯又能怎么样?于是,原则丢在了脑后,放开肚子喝了起来。其结果常常是酩酊大醉,误了其他的事不说,对自己的身体损害极大。这是多么不合算的事啊!
因此,为人处世,一定要保持独立的人格,一定要有自己的主见,独立的人格不仅一个人成熟的标志,更是一个人的修养与智慧的体现。
一个急需工作的年轻人去一家杂货店应聘。老板问他:“假如我雇用了你,你能保证完全听从我的吩咐吗?当然,我是指在做生意方面。”
年轻人回答:“我非常乐意听从你的吩咐,老板!我保证我会是一个好店员。”
老板又问:“如果我告诉你白糖的质量上乘,而它实际上却含有杂质,你会怎样对顾客说?”
“我会告诉顾客白糖质量上乘,并劝他们放心购买,”
“很好!如果我告诉你咖啡是纯净的,而里面却掺了大豆,你又怎样向顾客推销呢?”
“很简单,”年轻人微笑着说,“我会告诉他们,本店一向重誉守信,绝对不可能卖掺了大豆的咖啡。”
“好极了!如果我告诉你黄油是新鲜的,而它们事实上已经存放了一个月之久,你又怎样把它们推销出去呢?”
“我会说这批黄油是昨天刚进的货,可以放心食用。”
老板满意地点点头,拍拍年轻人的肩,笑容满面地说:“你真是个聪明的小伙子,一定能成为一个好店员。说吧,你希望得到多少薪水?”
年轻人对老板说:“我不是一个很贪心的人。你只要每周付给我一万美元,我就感到相当满意了。”
“什么?每周?一万美元?”老板大吃一惊,“你没说错吧?
难道你认为我会付给你这么高的薪水吗?”
年轻人冷冷地说:“一流的骗子就要有一流的价钱。假如你是想雇我在这里当骗子,你就得付每周一万美元。否则,我只要每周一百美元就够了。”
在这个正直的年轻人面前,老板感到十分惭愧。他说:“小伙子,我不想改变你的思考方式。你就在这里干吧!每周给你一百美元。真见鬼,因为你这个坏蛋,我也许得改变做生意的方式。”
以上这个故事中的年轻上是一个独立有主见的人,是一个正直的人,他才坚持了自己的主见,从而让贪婪的老板改变了经营方式,并且自己也得到了一份工作,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遗憾的是,我们民族传统中,感情的成分既浓且重:亲情、友情、人情、世情……感情所涉太多,就像不加节制地进补一样,反倒使身体虚弱。长行不衰的亲帮亲、友帮友,本来是好意。却养就一个互依互赖的“靠”字。“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既使都失了依靠,还有个“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靠”不仅压抑了生机。而且腐蚀着心灵——依赖变成了一种“幸运”,一种“荣耀”。小小年龄的儿童.就开始比谁的压岁钱“挣”得多;中学生口不离‘‘潮’’字,眼不离父母的钱袋;上大学,学会了数理化,得出一个不等式,“不如有个好爸爸”。不如什么呢?不如他毕业后可以安坐在办公室里无所事事地“侃大山”,还是不如他结婚时能够不费劲地置下一套房子及一应家什?说穿了,萦萦于怀的,仍是一个“靠”字。
为什么不去摆脱,不去轻视或干脆蔑视那个“靠”字呢?为什么不会学会独立呢?
美国的著名喜剧演员戴维?布瑞纳出身于一个贫穷但是很和睦的家庭。可是,在中学毕业时,他得到了一份难忘的礼物。
“我的很多同学得到了新装,有些富家子弟甚至得到了新的轿车。”他回忆说,“当我跑回家,问父亲我可以得到什么礼物时,父亲的手伸进上衣口袋,取出一样东西,我伸过手去,他把我的礼物轻轻坠落到我手上——一枚硬币!
“父亲对我说,用这枚硬币买一张报纸,一字不漏地读一遍,然后翻到分类广告栏,自己找一个工作。到这个世界去闯一闯,它现在已经属于你了。
“我一直以为这是父亲同我开的一个天大的玩笑。几年后,我去部队服役,当我坐在散兵坑道认真回忆我的家庭和我的生活时,我才认识到父亲给了我一种什么样的礼物。我的那些朋友得到的只不过是轿车或者新装,但是父亲给予我的却是整个世界。这是我得到的最好的礼物。”
做一个独立自主的人,一个独立自主,事事不依赖他人的人不仅可以天马行空,可以发挥自己的才干,而且也可以发掘自己的潜力与智慧,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有所失 有所得
人生总是有得失,一个人只有将个人得失置于脑后,才能够轻松对待身边发生的事,遇事从大局着眼,从长远利益考虑问题。所以,面对失去我们要坦然,胸襟更豁达一些,眼光更长远一些,只有摒弃不必要的留恋与顾盼,把集精力中于人生的更美好的设计。
人生总是有得有失
世界上总是有这么两种人,他们的健康、财富以及种种生活享受等都大体相同,但是一种人生活得非常幸福。另一种人却并不幸福。这点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他们对人对事的不同看法,以及这些看法对他们心灵所造成的影响。
没有大把钞票,也未必没有快活。最起码,不会因为钞票太多而提心吊胆,睡不好觉,生怕小偷入屋行窃。歹徒拦路打劫。不是富翁,可以活得轻松些。
没有炙手可热的职权,固然领略不到众星拱月的威风.却因此独处一份真实的清醒而不至于骄横跋扈而遭人痛恨。
没有做名人,就不会被别人瓜分掉自己的时间,就无需经常往返于宴席与酒会之间,使肠胃受满载之苦,自然也不必总是衣冠楚楚规行矩步不苟言笑。
没有漂亮姑娘的青睐,或许使你更珍惜那一份默默的关怀;没有了英俊的面孔便不必去应付那些人的追逐;真情、自然、坦荡、幽默会使你受周围人的欢迎;没有高贵的家世、时髦的“背景”,你便大可完整而真实地直面众俗.靠自己的每一个进取来证明一种真实的人生价值。
世上的事往往相辅相成:拥有之中便有失去,缺乏当中又自有获取。将人生的镜头调到不同的角度,便会产生奇妙的结果。“没有”之中的快乐,就是我们把人生当成一种得与失的循环而顺其自然寻其明亮的结果。
我们的周围,有许多患得患失的人,他们大多把个人的得失看得过重。其实人生百年,贪欲再多,钱财再多,也一样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而过于注重个人的得失,使一个人变得心胸狭隘、斤斤计较、目光短浅。
《老子》中说:‘‘祸往往与福同在,福中往往就潜伏着祸。”得到了不一定就是好事,失去了也不见得是件坏事。正确地看待个人的得失,不患得患失,才能真正有所收获。人不应该为表面的得到而沾沾自喜,认识人,认识事物,都应该认识他的根本。得也应得到真的东西,不要为虚假的东西所迷惑。失去固然可惜,但也要看失去的是什么,如果是自身的缺点、问题,这样的失又有什么值得惋惜的呢?
人生总是有得失,一个人只有将个人得失置于脑后,才能够轻松对待身边发生的事,遇事从大局着眼,从长远利益考虑问题。
对遗憾不必遗憾
人生是一段不长不短的旅途,而遗憾似乎是否每一个人必睹的风景,必经的小站。
当我们站在母亲的墓前,咀嚼着“子欲养而亲不在的悲哀时;当空间与时间的不吻合而改变了一生的命运;当一段美丽的情缘,最终刻在心坎上的,只是惆怅的回忆:当滚滚红尘中,寻觅到一张亲切的面孔,却又在擦身而过的瞬间消逝;当逝水年华、岁月跟着蹉跎,留下了一个个苍白,空虚的印记……遗憾,竟是如此悲凉、无奈。
一位美国宾夕法尼亚艺术学校的教授,在不惑之年,竟然尝试去实现童年梦想,不惜放弃优职高薪,从养狮开始 到驯狮、驯虎豹,最终成为美国一代马戏大师。当他向万千观众致谢时,盈泪的双眼,令他看不清那无数个兴高采烈的欢颜。在舞台探照灯的辉煌照耀下,他的梦想实现了,事业达到了顶峰。然而,这期间结婚十几载的妻子因无法理解他行动,离开了他。生命,最终留下了遗憾。
遗感,令人流泪,也令心灵更加温柔。世上再没有一种东西。让你能如此快乐而忧伤。只要我还有一双眼睛,这眼睛里装满了如洗的碧空,天色蓝得让瞳仁里满是细碎的小蓝点在跳跃.人生就依然有希望,那已逝去的无数个遗憾,点缀了平淡的日子;涟漪过后,更留下点点余韵,回味无穷。
大作家沈从文曾给自己的表侄大画家黄永玉这么一 条人生忠告:摔倒了赶快爬起来,不要欣赏你砸的那个坑。
为什么这样说呢?第一,已经摔倒了,只要能记住这次摔跤的教训就行了,再继续欣赏这个坑,顾影自怜,自怨自艾,于事无补,还把心情搞坏了;第二,这种欣赏会 耽误以后的路程,而且由于心情不好,注意力不集中,再摔跟头的概率反而会更大。
不要总去“欣赏”那些坑,不要总把遗憾挂在嘴上。
人生中会有数不清的遗憾,这也是人生的一种魅力,十全十美的人生也许才是最没意思的人生呢!
陶渊明说:觉今是而昨非。用今天的眼光与标准来评判昨天的事物,就会发现其中的诸多问题,有些遗憾可能有机会去补救,但还有许许多多的遗憾则永无机会去弥补了。
每个人在对每件事做决策时,已知的确定性因素是决策的依据,但总会有许多未知的、不可确定的因素,需要大家用经验、能力去分析判断,这种感觉与判断同样是决策的重要依据。对现有信息的占有不可能完全充分,对未知因素的估计不可能完全正确,这就注定了摔跟头、犯错误是难以避免的。所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永不犯错的想法本身就是个错误。
是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遗憾,遗憾是一串串省略号,空白之处,蕴含深刻的哲理;遗憾不就是一个个休止符,无声之中,酝酿着新的活力!一瞬间的寂静.凝聚起下一个乐章的序幕。所以,面对遗憾,与面对痛苦一样,我们要学会遗忘,学会在遗忘中放弃,学会在放弃后重新出发。
笑看人生得失
孟子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舍生而取义是君子的高风亮节,舍鱼而取熊掌是凡夫俗子的行为。君子也罢,凡夫俗子也好,在得与失的选择面前总会有一种无奈。
人生得失无定时,要笑看人生起伏。弗斯特的公司曾经与劳埃德?弗莱公司有过一年的合作关系,弗斯特以规定的价格向他们购买材料。弗斯特的公司是他们最大的客户之一。
一次,他们的副总裁,伍迪?伍德沃德提出想要与弗斯特在匹兹堡全面讨论一些重要的事。弗斯特前一天晚上到达,第二天早上的早饭时和他会面。弗斯特知道他在想什么。果真他说:“我仔细地考虑了丁下我们现在的合同,发现我们现在无法按照合同上的价格给你提供材料。”
弗斯特本来可以对他说:“你自己找的麻烦自己受吧,我们7个月以后再谈。”这样,他将不得不按合同给弗斯特供货,但他无疑会因此而感到不愉快。弗斯特还可以对他说: “好呀,我听你的。但是记住,你欠了我的,是吗?”
但弗斯特的事业正在发展,他需要与这个重要的供货商保持长期的、稳固的关系,于是,弗斯特说:“请你告诉我你打算出什么价?”
他说:单价20分。”他解释了一下这一要价的原因。
弗斯特在房间里踱了一会儿步子,然后在纸上写下了一个数字——他已经想好自己要做什么。弗斯特说:“我给你25分。”
他非常吃惊:“等一下,我说过我只要20分。”
弗斯特说:“我知道,但是我可以出25分。”
他问:“为什么?”
弗斯特说:“请告诉我你打算与我合作多长时间?”
他说:“三年。”
弗斯特得到了一个长期的承诺,对方得到了一个好的价钱。当他向他的总裁,一个十分强硬的人汇报时,伍德沃德将被视为一个英雄。弗斯特几乎可以想象他们会议室里的谈话:如果对方主动愿意多提供给我们5分钱的价格,那说明他是值得长期合作的。”
人生得失无常,以上的故事就是最好的佐证。所以,面对失去我们要坦然,胸襟更豁达一些,眼光更长远一些,只有摒弃不必要的留恋与顾盼,才能集中精力于人生的更美好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