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23200000002

第2章

蒙古包

各地民居有各地的特色。北京的四合院,上海的石库门,内蒙的蒙古包就是我国知名度较高的几种一方民居。它们不仅是人们解决“住”的问题的物质条件,而且也是一种具有观赏价值的艺术品。当你出外旅行时,坐在车船上,留心视察从车(船)窗外匆匆掠过的各方民居,不失为一种美的享受。

十年前,有人去过常熟,看到当地的大多数民居,是朝南的平房正屋西侧镶上厢房,呈直角尺形状,很有特点,留下深刻的印象。十年后此君再度去常熟,行前想,现在各地农村,普遍造起新房,当年常熟民居的特色怕已荡然无存了吧。结果并非如此,一方面那里绝大多数民居,的确已翻建成二层楼房;然而另一方面,大部分楼房仍保留着镶有一层厢房的格局,只不过厢房的房顶不再是瓦片,而是随着正屋的变化变成平顶的晒台了。常熟民居的风格依然存在。苏州地区的大部分民居,屋脊的两头向上翘起,有的还有装饰图案。这与本市郊县大多数民居平直的屋脊两头,是完全不同的格调。那里有不少民居的外墙,刷成乌黑色,这在许多别的地方,就难觅踪影。民居的式样,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一个地方的色彩,是一件值得研究的学问。

福建独特民居:生土楼

生土楼

在闽西的永定,闽南的南靖、漳浦、平和,以及闽中的闽清等地山区,坐落着数以千计造型独特、构筑精巧、气势非凡的古堡式建筑,它就是福建的独特民居——生土楼。人也称“客家土楼”。198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顾问史蒂文斯·安德烈考察后发出这样赞叹:“这是世界独一无二的生土建筑——神话般的居民住宅,也是世界住宅史上一个值得研究的重大课题。”

生土楼是以竹片、木条为筋骨,以生土、细砂、石灰为主要原料,再拌以糯饭、红糖,经过反复揉、舂、压而夯筑成墙的土木结构楼房,有二至五层高,上用火烧瓦盖顶,三四代人或数十户共楼而居。其外观式样主要有圆形、方形、“交椅”形三种,此外也有三角形、曲尺形、扇形、五边形、综合形的。

圆形楼最为典型,当地人称“圆楼”或“圆寨”,是一种呈圆柱状的生土楼,远看宛如地下冒出的巨大蘑菇,分布在闽西、闽南一带。直径多在30~60米之间,高13~16米,内分3~5层。每层30~50多个房间,中间设庞大天井、环形走廊、水井及各种生活设施。其中,最大的要数平和县芦溪乡芦峰村的叶姓圆楼。该楼建于清代康熙年间(1662—1722年),楼的外径77米,底层墙壁厚近两米。分内外两圈,外圈为平房,内圈为楼房,高15米,有4层。楼内居民最多时达400户,约1800人。该楼由于年久失修,部分楼户破损较为厉害。

保存较好的圆楼是永定县古竹乡高头村的承启楼(又称天助楼)。它也建于清代康熙年间,整座建筑分内外三圈,外高内低。外圈为圆楼,共4层,每层有房72间,第二圈为二层楼,每层有房40间。第三圈为平房,有房32间。圆圈中心还建有一座四方形大厅,作为全楼族人举办婚丧喜庆典礼的公共活动场所。全楼总面积为5376.17平方米,共有房400间,最盛时住80多户,六七百人。圆楼是一个大世界,住在里边的人要真正认清楼里的居民可不容易。打个比方:要是你到承启楼里做客,每家做客一天,就要花近3个月时间。邮电部1986年发行的“福建民居”邮票,就是以该楼为原型绘制的。

方楼雄伟壮观,宛如古代城楼。楼墙与墙内布局和圆楼相近。不同的是,楼前中央开一个大门,楼的东西南北方向都设楼梯。其中,永定县高洋乡上洋村“遗经楼”为世界最大客家方楼,占地10336平方米,建于1806年,高5层,用了70年、经三代人才建成。

福建客家楼的建筑史长达1000余年。晋代永嘉之乱(308)及以后历次战乱中,一批批中原汉族人从黄河流域南迁闽粤赣边区及桂、川、琼、台湾等地,当地人以他们是客籍户口而称为“客家人”。目前总人数4500多万人。客家人所到之处,大都是偏僻山区,为防野兽和盗匪,不得不聚族而居,并就地取料,设计建造形同要塞的庞大坚固住宅——客家楼。这种生土楼兼有防匪、防盗、防震及冬暖夏凉、日光充足等优点,历经几百年风雨侵蚀,甚至战火的洗礼,至今巍然屹立,成为客家人精神风貌的象征。

结构奇巧的旋螺殿

旋螺殿

四川南溪县有一座古色古香、结构奇巧的宫殿式古建筑,这就是闻名于世的旋螺殿。

金碧辉煌的旋螺殿呈八角形,分三层三檐,高25米,殿顶青色筒瓦,角顶飞檐,翘指蓝空,风格独特,造型瑰秀。旋螺殿内部结构之精巧,运用力学之绝妙,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上堪称一绝。它的梁架采用抬梁支柱法,不同于一般同类型的古建筑所采用的层层爬梁叠砌而上的技法;其斗拱结构,三层殿檐各别,在同一层殿檐中,格式又互异,与历代宫式建法毫无雷同,旋螺殿的顶部藻井,尤其引人注目,它的八面都用斗拱叠架成网目状花纹,并向右侧转至殿顶,形如旋螺,高敞奇丽,令人叹为观止。

独特的住宅:竹楼

竹楼是傣族人民的传统住宅,以西双版纳地区的竹楼最为典型。竹楼近似方形,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住人,距离地面大约7尺左右,以楼根木桩(或用大青竹)为柱。下层无墙,用以饲养牲畜及堆放杂物。房顶为双斜面,覆以“草排”(现在有的已用瓦)。拾级登楼,有走廊、晾台,可以晾物和纳凉。室内用竹篱笆墙隔为两间,内室为主人卧室,男女数代同室而宿,席楼而卧。外间为客室,客室右侧设有火塘,供烹饪取暖照明之用,外间用于接待宾客,也是室内活动的中心。竹楼的墙壁和楼板均为粗竹直剖压平而成。竹楼板富有弹性,走在上面犹如踏上地毯一般,壁多无窗,阳光和风都是从这些竹片缝中透入。楼外以竹为篱笆,宅院内长着劲秀挺拔的树木和婆娑苍翠的竹丛。

四合院的姊妹

居住的艺术

白族是个酷爱艺术的民族,在他们的居住建筑上就能充分体现出来。

位于苍山脚下,洱海之滨的大理喜洲,是白族民居建筑的精华所在。据史书记载,这里曾是唐代南诏王异牟寻的都城。在那古文化兴盛的年代,白族工匠吸取了丰富的中原建筑艺术并发挥了自己的创造才能,逐渐形成了自己民族的建筑风格。

另类的四合院

喜洲的民居建筑均为独立封闭式的住宅,有点像北京的四合院。一座端庄的 民居院落主要由院墙、大门、照壁、正房、左右耳房组成。由于过去的人民生活地位不同,所以房屋的建筑格调和形式也有所区别。一般的建筑形式是:“两房一耳”,“三房一照壁”,少数富户住“四合五天井”,即四方高房,四方耳房,一眼大开井,四眼小天井。此外,还有两院相连的“六合同春”;楼上楼下由走廊全部贯通的“走马转阁楼”等等,真是五花八门,犹似迷宫。不过这 古老而又造价昂贵华丽的住宅已不被当地白族人采用了。现在多是一家一户自成院落的二层楼房。但雕刻、彩绘仍不减当年,而且有所发展。

白族民居往往注重门楼、照壁建筑和门窗雕刻以及正墙的彩绘装饰。门楼是整个建筑的精华部分。门楼建筑艺术水平的高低,可以确定其主人的经济地位,也是一 光宗耀祖的标志。它通常使用泥雕、木雕、大理石屏、石刻、彩绘、凸花砖和青砖等材料组成一座串角飞檐,花访轻巧,斗拱重叠、玲拢剔透、雄厚稳重的综合性艺术建筑。白族门楼建筑不仅富有民族特色,而且在建筑结 技巧上也独具风格。有的地方整个门楼不用一颗铁钉或其他铁件,而联结却十分牢固,几十年风雨如故,再装上两扇较有厚度的铁黑色木大门,甚是庄重威严。

白族居民门窗木雕,无处不闪现着剑川木匠高超的手艺。一般均用剔透和浮雕手法,层层刻出带有神话色彩和吉祥幸福的白鹤青松、骂鸶荷花、老鹰菊花、孔雀玉兰,以及几何图案。门窗的表面上还涂有 红色的油漆,显得光滑明亮,古朴典雅。

室内清洁、整齐,左右为卧室,当中为客厅,放有嵌 彩花大理石的红木桌椅和画屏。

照壁是白族民居建筑不可缺少的部分,院内有照壁,大门外有照壁,村前也有照壁,可见照壁的作用和重要性。照壁均用泥瓦砖石砌成。正面写有“福星高照”、“紫气东来”、“虎卧雄岗”等吉祥辞句。照壁前设有大型花坛,花坛造型各异,花木品种繁多,一年四季,花香四溢。

哈尼族蘑菇房

蘑菇房

村寨错落有致

哈尼族居住在向阳的山腰,依傍山势建立村寨。村寨一般为三四十户,多至数百户。村寨背后是郁郁葱葱的古树丛林,周围绿竹青翠,棕榈挺拔,间以桃树 梨树,村前梯田层层延伸到河谷 底。离村寨不远有清澈酣凉的泉水井。一栋栋哈尼族住房结合地形沿坡布局,高低错落有致,别有一番朴实多变的景象。

满山遍野长蘑菇

传说远古时,哈尼人住的是山洞,山高路陡,出门劳作很不方便。后来他们迁徙到一个名叫“惹罗”的地方时,看到满山遍野生长着大朵大朵的蘑菇,它们不怕风吹雨打,还能让蚂蚁和小虫在下面做窝栖息,他们就比着样子盖起了蘑菇房。

蘑菇房琳麋美观,独具一格。即使是寒气袭人的严冬,屋里也是暖融融的;而赤日炎炎的夏天,屋里却十分凉爽。以哈尼族最大的村寨红河州元阳县麻栗寨最为典型。

蘑菇分层散香气

哈尼族的蘑菇房状如蘑菇,由土基墙、竹木架和茅草顶 成。屋顶为四个斜坡面。房子分层:底层关牛马堆放农具等;中层用木板铺设,隔成左、中、右三间,中间设有一个常年烟火不断的方形火塘;顶层则用泥土覆盖,既能防火,又可堆放物品。

房屋建筑以土石为主要墙体材料。屋顶有平顶的“土掌房”和双斜面 四斜面的茅草房。因地形陡斜,缺少平地,平顶房较为普遍,既可防火,又便於用屋顶晒粮,空间得到充分利用。

客人来到,热情的主人就会请你围坐在火塘边,让你吸上一阵长长的水烟筒,饮上一杯热腾腾的“糯米香茶”,喝上一碗香喷喷的“闷锅酒”。趁着酒兴,主人敞开嗓子,向你展示哈尼人像哀牢山的竹子一样有枝有节有根的歌声,并祝愿宾客吉祥如意、情深谊长。

有史以来,哈尼人迁徙到哪里,蘑菇房就盖到哪里,遍布哈尼山乡,经长期的发展与改进,现在的蘑菇房既有传统特色又日臻完善,与巍峨的山峰,迷人的云海、多姿的梯田, 成了一幅奇妙的哀牢山壮景。

黎族船形屋

船形屋

船形屋是黎族的一种传统居住房屋,关于它的历史,有一个动人的传说。

据说,古时海南岛上没有人烟。大禹坐天下时,南海有一个俚国,国王有个叫丹雅的公主。她嫁了三个丈夫,三个丈夫先后都死了。相师传言她是扫帚星下凡,在家家破、本国国亡。一时弄得满城风雨,人心惶惶,纷纷请求处死丹雅公主。此时,丹雅公主已身怀六甲,国王不忍下手,便在一个北风呼啸的清晨,备了一只无舵无桨的小船和一些酒食,以及一把山刀和三斤谷种,把丹雅公主放到船上。丹雅公主养的一条小黄狗也跟上了船,小船在风中飘人了茫茫大海。

不知过了多长时间,历尽劫难的丹雅公主的船在一个荒岛岸边搁浅了。她看到了远处的高山岭岭,也看到了成群的猴子无忧无虑的穿行于林间,所有的忧郁和恐惧一下子消失了,在饱餐了野兔和鸟蛋之后,丹雅公主在这个荒岛定居下来。

为了躲避风雨,防御野兽的侵袭,丹雅公主在海滩切竖起几根木桩,然后把小船倒扣在木桩上当屋顶,又割来茅草围在四周,她有了属于自己的家。白天,她带着小黄狗上山打野兽,采野果。晚上睡在这船屋里,小黄狗忠实地守在门口。后来,船板烂了,她割下茅草盖顶,这就是后来黎族人所居住的船形屋的雏形。

羌族的碉楼

碉楼

羌族建筑以碉楼、石砌房、索挢、栈道和水利筑堰等最着名。

历尽沧桑

羌语称碉楼为“邓笼”。早在2000年前《后汉书'西南夷传》就有羌族人“依山居止,垒石为屋,高者至十余丈”的记载。碉楼多建于村寨住房旁,高度在10至30米之间,用以御敌和贮存粮食柴草。碉楼有四角、六角、八角几 形式。有的高达十三四层。建筑材料是石片和黄泥土。墙基深135米,以石片砌成。石墙内侧与地面垂直,外侧由下而上向内稍倾斜。修建时不绘图、吊线、柱架支撑,全凭高超的技艺与经验。建筑稳固牢靠,经久不衰。1988年在四川省北川县羌族乡永安村发现的一处明代古城堡遗址“永平堡”,历经数百年风雨沧桑仍保存完好。

技艺精湛

羌族民居为石片砌成的平顶 房,呈方形,多数为3层,每层高3米余。房顶平台的最下面是木板或石板,伸出墙外成屋檐。木板或石板上密覆树丫或竹枝,再压盖黄土和鸡粪夯实,厚约35米,有洞槽引水,不漏雨雪,冬暖夏凉。房顶平台是脱粒、晒粮、做针线活及孩子老人游戏休歇的场地。有些楼间修有过街楼(骑楼),以便往来。

羌族地区山高水险,为便利交通,1400多年前羌民就创造了索挢(绳挢)。两岸建石砌的洞门,门内立石础或大木柱,础与柱上挂胳膊般粗的竹绳,少则数根,多则数10根。竹索上铺木板,两旁设高出挢面1米多的竹索扶手。

栈道有木栈与石栈两 。木栈建于密林,铺木为路,杂以土石;石栈施于绝壁悬崖,绿岩凿孔,插木为挢。

羌族民间石匠农闲时常外出做工。举世闻名的四川灌县都江堰工程,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仍在造福利民,其中就凝聚有古代芜人的血汗和智慧。

淳厚的古遗风,悠久的历史与长期闭塞的生活环境,使羌族的精神文化中保留了不少淳朴厚重的古代遗风。

侗族吊脚楼

吊脚楼

1965年,郭沫若同志曾题“程阳挢”三字,并赋诗一首:“艳说林溪风雨挢,挢长廿丈四寻高。重瓴联阁怡神巧,列砥横流入望遥。竹木一身坚胜铁,茶林万载茁新苗。何时得上三江道,学把犁锄事体劳。” 长廊和楼亭的瓦檐不均有雕刻绘画,人物、山水、花纹、兽类等,色泽鲜艳,栩栩如生。远眺风雨挢,如彩龙飞降,似虎踞龙盘,气势极其雄伟。这是侗乡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国建筑中的艺术珍品。

吊脚楼

侗族人住房具有本民族特色,山区多居外廊式二 三层小楼房,楼下安置石碓,堆放柴草杂物,饲养牲畜。楼上住人,前半部为,农工商明亮,光线充足,为一家休息或手工劳动之所;后半部为室,其中设有“火塘 ”,这是“祖宗”之位,也是取暖烧饭的或第三层楼上设卧房,一般一家一栋,也有的村寨,如广西三江县的苗江 八江 林溪一带,多聚族而居,将同一房族的房子连在一起,廊檐相接,可以互通,喜庆佳节,聚集于此,设宴接待宾客。居平坝地区者,如天柱、新晃、榕江县的连江一带,大都是两层楼房,楼下住人,楼上存放粮食 杂物。堂屋中设有“神龛”,两侧为卧室 厨房 猪牛圈皆设於屋侧房后。也有的豪绅富房,住高楼深院,雕枋刻柱,龙凤花窗,门悬金字大匾,室内悬吊宫灯,摆镂刻漆椅,富丽堂皇,与汉族富户无异。居于泔工河畔或陡坡陡坎的寨子,则依地形而建,屋檐柱脚高达数尺以至丈许,室内陈设,基本上与平坝住宅大同小异,差别不大。

湖南省通道侗族的住房,仍保留了百越民族“干阑”式建筑的特色,多为三屋以上的干阑式木楼,底层为猪、牛等养牲杂屋,人居于楼上,大楼都有走廊伸出,饰以栏杆,栏杆边备有固定式长凳供人休息,俗称“吊脚楼”。这种木楼,有高达五 六层的,结构谨严,不许用一颗钉子,全系卯榫嵌合,显示了侗族建筑工艺的高超。

室内布局,二层楼有火塘,是做饭和待客的场所。他们还保留了越人“坐皆蹲居”的古俗,饮食用矮脚几案。坐的是原始木凳,很难找到高脚桌椅。做饭时柴火要由西方放进。因为传说西方是侗族发源的地方,火种是祖先从西方带来的。 侗族是个爱美的民族,喜欢把环境打扮得十分美丽,如房屋的柱头,喜把它雕成竹子的形式,木楼喜配上走廊和雕花栏杆。寨里的水井,喜用雕花的青石板砌个小屋盖起来,井内还要放些红、白、黑相间的花鱼。寨前寨后都有古树遮荫。就连寨里的道路也以青石或卵石铺砌时,人们总是把它砌成各种图案,十分美观,故称“花街”。所以,进入侗乡,使人有如进入画廊之中的感觉。

侗寨建筑:鼓楼

鼓楼

汉族有鼓楼,侗族也有鼓楼。鼓楼和吊脚楼,同是侗族建筑艺术的代表。

侗寨鼓楼实在多,仅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就有100多座,其中独洞乡38个寨子,就有50座鼓楼。黔、湘、桂三省区列为省(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侗族鼓楼就有6座。

鼓楼的建筑形式多种多样,厅堂式、楼阁式、密檐式、门阙式都有。它的平面都是偶数,常见的有正方形、六边形、八边形;立面则为奇数重檐,少则3层,多则15层,最高可达20多米。楼的正中以四根粗大的老杉木(底直径近1米)为主承柱,从地面直通屋顶。周围有12根檐柱,通过穿枋衔接组成外环柱。外环柱不同的排列,就构成形态各异的鼓楼。鼓楼的装饰十分讲究。在楼顶、翼角和封檐板下都有精美的彩雕彩画,有飞禽走兽,有花鸟虫鱼,有人物风情,各具情态,绚丽多彩。

令人叹为观止的是,这雄伟壮观、结构复杂的鼓楼,在建造时竟不用半张图纸,不费一颗铁钉。4根主柱、12根环柱、上百根挂柱、长短各别的千多条穿枋,全以榫卯相接。4根主柱的卯眼就有几十个,大大小小的枋条从不同的角度向它们斜穿直套,犹如蜘蛛网一般。凿制时各位工匠各干各的,拼接时却榫卯相合、不差毫厘,严丝合缝,坚固无比,任凭长年风吹雨打,仍巍然屹立。如湖南通道侗族自治县的马田鼓楼,建于清代顺治年间,距今300多年,依然风雨不动安如山。

大型建筑不用图纸,秘密就在“丈杆”上。所谓“丈杆”,就是用以丈量的半边楠竹条。用竹笔在竹条上面写写画画,鼓楼的主要构件尺寸等数据尽列无遗,使用起来横比竖画,相当方便。至于尺寸匹配,工匠们心中都有祖传口诀,可以说图纸就在他们心中。

在侗语里,鼓楼最早只称“楼”、“百”、“耿”、“得卡”(各地有差异)。“百”、“得卡”有堆垒、聚集之意,可能指建筑的重叠形式,也可能指村民聚集议事的地方。“耿”有遮盖的意思,可能指鼓楼荫庇村寨而言。后来称“鼓楼”,是因为鼓楼上都备有一面大鼓,这鼓很特别,是用整节粗大的桐木挖空,两头蒙上牛皮做成的。

鼓楼是侗寨的心脏。制定乡规民约,整顿村寨秩序,解决民间纠纷,讨论修桥补路,约集狩猎捕捞,都在鼓楼。老人闲谈,乡佬讲古,歌手弹唱,青年男女集体做客,比试歌才手艺,全寨欢宴,送芦笙匠,无不在鼓楼。

藏北西部的“拉萨”

在藏北西部的大漠荒野中,还有一个“拉萨”,静卧在遥远的羌塘。

距那曲地区申扎县东南约70公里处的加若地方的扎岗山,有一片奇特的建筑群。

该建筑群,从选址上看,扎岗山坐北朝南,避风向南,依山傍水,举目可望百里,极有气派。达玛藏布江平缓地流到这里。从布局上看,约有百余间石屋散布在扎岗山陡峭的南坡上,山脚下有一座类似祭坛的建筑,很有整体感,布局奇特而合理。从建筑上看,每座小屋均取该山石片,没有任何木料铁料。石屋都依悬崖而筑,其中有不少半壁石洞,有的还外有山门小院,颇具匠心。

但这些建筑规模很小,石门高约1米,只能爬身进出。石屋内面积狭窄,在其内只能蜷曲身躯,很不适合人类生存。此外,石屋内未见有生活痕迹,既没有宗教感,也没有文化感。这个建筑群的建筑者,建筑年代,建筑目的都成了一个不可思议的谜。

藏族住宅

农区房舍设计周到

四川藏族人的住宅,由于自然条件不一,各地区的建筑形式也因之而有所差异。草原农区房屋,先用泥土建砌成壁,然后用木板间隔成若干房间。屋的最下层一般是饲养牲口和堆集草料、牛粪等物。住、睡、炊饭,放置家具等都集中在第二层,中间没有火塘,火塘上经常放着铜锅,烧开水或熬条,旁边一般都有一个铜制火盆,随时擦得很亮,火盆边缘放置茶碗。夏天当茶几用,冬天用以烤火,人们席地围火而坐,喝茶、进餐或闲谈。室内没有椅凳,也没有高桌。房屋的第三层则多为经堂,室中整齐清 ,有贵客光临,在这里招待,表示尊敬,但一般贫苦人家,多半只有两层,很少设有经堂。屋顶用泥土铺平,秋收时在这里打晒青稞。房屋周围习惯上还筑有一道高约三公尺的围墙,使牲畜不能随意跑出,并防止被盗。

牧区居住灵活方便

牧区的家庭设备更为周到,一般人家都居住在适应于游牧生活的牛毛帐篷里。帐篷大小不一,有二十四幅,三十二幅,也有四十八幅的,每幅约一尺馀宽,呈长方形,帐脊中央高五尺许,两边倾斜及地,用牛毛绳累系于地下木桩,帐篷入口处贴有经文,或布上印有经义的“嘛呢旗”,插于门前。帐篷内同样设有灶炉,灶炉是男、女座位的分界线,入口左方为女席,右方为男席,睡卧没有固定铺位,男睡男方,女睡女方,形式上男、女不能相互叁错或混淆铺位和座位。

农历十月草原开始封冻,牧民结束游牧生活,返回定居的冬帐房──藏语称“更沙”里度过严冬。冬帐房是用木料搭成短小屋架后,四壁糊上牛粪,屋顶用泥土填平,使不透风,矮小狭窄,形如窑洞,因制造简陋,每年都须修补。个别土官如墨、安曲士官等的住房与群众不同,为一间小木头房,有地板、木门、布窗、黄铜火盆,伊如经堂,技着喇嘛教神像和政府所赠画报,枪架上经常有十几支枪,不通风,很温暖,夏天帐房也较平民的大六七倍。

在关内即黄关以东的整个农业区,住房也分两层或三层,下层四壁用石块砌成,上层用木板,其层次分配与草原农区相同。屋的四角多用柴块树立或平堆成笆,以作围墙。屋内用木板间隔成若干房间,一般没有床铺设备。房顶盖木板,不用针,只是将较厚的石块压上,以免被风吹落,其屋顶大部起脊,部分与草原平顶房相同。

南坪房屋矮小,均用木料建成,无围墙,一层或两层。两层屋的,人住第一层,第二层多用以储放粮食。住宅形式,均与该地双区无别,平武藏胞住屋,规模较大,底层空出,高约五尺,不装板,人住二层,周围多有栏杆,三层用以悬挂杂物,屋顶用木板铺盖,形式独具特色。芦花马河坝一带藏族人民以石砌碉房两层,类似附近羌族的建筑。

墙包房广的藏族碉房

甘肃藏族人的传统住房为碉房。从外面看不见一根木头,以石砌墙,窗户少而小,群众称这房屋的建筑形式叫做“墙包房广”。除寺院建筑而外,这形式的房屋已逐渐减少。现在甘南藏族自治州的藏族群众的住房分农业区和牧业区两大类。

农业区和半农半牧区,多建楼房或土平房。楼房上层居住人,底层圈牲口。一般院子较小,有一走道直通内屋,藏语叫“切木囊”。内屋多为两大间,一间为锅灶,一间为住房,有连锅的暖炕。房内周围放碗架、面等器物,正中间置佛。屋里有天窗无壁窗,光线较暗。没有木板楼梯或藏区特有的独木梯通搂上。楼上有房廊,阁楼里光亮净。卓尼和迭部林区,群众住房内的天花板和板培,全为木结,即所谓“外不见木,内不见土”的建筑。卓尼县恰盖、康多一带群众住搭板房。舟曲一带房屋建筑得较高,房子正中有一火塘,支一只口径很大的铁三角架,上放大锅可生火做饭,房内可以取暖。

便于迁移的帐篷

藏区牧民向以游牧为主,定居游牧,多住帐篷。篷帐分两类,一类为牛毛黑帐篷,较宽大,是用牛毛织成粗揭子制作的。帐篷内以两根木杆为住,一根木杆为梁支撑起来,外面用毛绳拉紧,再用木派于固定,中间高,四周低,中央筑锅台,以于牛羊粪为薪。进入帐篷男坐左而女坐右,以羊皮、牛皮为垫,或坐毛毡地毯。另一为布帐篷。遮盖面较小,夏季无雨时住人佳,锅台需筑于帐外。夏日浪山季节,在青山绿水的旷野,撒布点点白帐,缕缕炊烟,别具一番情趣。夏河县的科才尚有住蒙古包的,它体形高而圆,“穹窿为室毡为培”,温暖舒,御寒于帐篷。

近年来,牧区的根多定居点已建设起了新式砖木结的住房,红瓦白墙,窗户明亮,室内宽敞净,游牧季节还可将老弱孩童留住其间。青海藏族人为了迁移方便,住的都是帐篷。帐篷是用犊牛毛线组成的,质料结实,不易漏水;周围用木棍、皮绳绷起,顶端留长方形通风孔道。帐篷内无床铺和桌椅,只在地面铺上毯子、毡或羊皮。晚上睡觉也没有被子,只是将身子缩做一团,裹上皮袄。帐房的中间,用土、石垒成长带形锅台,好像一堵矮墙,隔开了主、宾的地位。进了帐房门,左边是主人的地方,右边是客人的地方。主、客有别,不能乱就座位。客人座位的最首位,就是供奉佛爷的地方。

居住的地点,都选择在依山傍水处。头人为了显示其“尊贵”,不与牧民混居,在帐圈的最上位,水的上游,独立帐房。大头人门外还要竖立一根铜顶“麻尼杆”,土面绷着经文布伪木杆,以示炫耀。其他人则只能在帐戾杆上绷一绺“麻尼布”。

九大名楼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楼阁繁多,闻名天下的主要有以下9座:

1.黄鹤楼在武昌蛇山黄鹄矶上,始建于三国东吴黄武二年(223)。

2.岳阳楼位于岳阳西门城楼上,滨临洞庭湖,建于唐代开元四年(716)。

3.滕王阁位于南昌市西,赣江之滨,唐永徽四年(653)所建。

4.大观楼位于昆明西部的滇池北岸,始建于公元1696年,现存建筑为1860年修建。

5.蓬莱阁耸立在山东蓬莱县城以北的丹崖山的绝壁之上,始建于宋朝嘉祐年间(1056)。现存建筑是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重修的。

6.望江楼在成都东门外锦江南岸,始建于清代。

7.甲秀楼位于贵阳市城南的南明河上,始建于明代。

8.寨楼位于四川忠县的石宝寨,有12层高。

9.石楼亦称三清阁,位于辽宁锦州市笔架山,建于民国元年(1911)。

钟楼和鼓楼

诗经曰:“钟鼓锽锽。”《史记》记秦始皇仿建六国宫殿,“钟鼓美人充之”,可见钟鼓早就是重要的乐器。

钟楼和鼓楼是我国古代在城市、宫殿、寺院中用作报时和显示威仪的建筑。汉唐时期城市实行里坊制,规定宵禁,晨昏都要击鼓为启闭坊门的信号。北宋以后,里坊制取消,却保留了钟鼓报时的习俗。在元大都、明南京和明清北京及许多地方城市的显著位置都建有高大的钟楼和鼓楼。采用“楼”的形制、是因为可利用其下层为共鸣腔,使声音悠扬远播;而且钟、鼓楼以其突出的体形体高成为城市主要街道的对景和周围地区的构图中心,对城市景观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附近往往形成繁华的商业区。现存建于明代的西安钟楼便处在城市中心点上。北京现存的钟、鼓楼处在全城中轴线北端,初建于明永乐年间。

佛教寺院在唐以前设有钟楼和经楼,对称地放在寺院前部或后部,宋代以后又引入鼓楼,东钟西鼓,多放在寺院前部,藏经楼则被安排到了全寺最后面。钟和鼓在寺院不仅用于报时,也具有宗教宣传作用,《增一阿含经》说:“洪钟震响觉群生”,“昼夜闻钟开觉悟”。清钟夜响,发人思绪,无怪唐代诗人张继写下“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佳句,使得苏州寒山寺一举闻名。清光绪年间重修寒山寺,在大殿后左廊建钟楼,内藏清铸大钟,至今每逢除夕午夜,不少中外游人还要专程到寒山寺听钟。

有关“鼓楼”的来历,有人认为是北魏李崇所创,初用以传递信号,便于擒贼缉盗。据民国十九年《重修滑县志》记载:“北魏时,兖州多盗。李崇为刺史,乃村置一楼,盗发之处,双槌乱击。四面诸村始闻者,挝鼓一通,次复闻者,以二为节次。后闻者以三为节次,各击鼓千槌。诸村闻鼓,皆守要路。是以俄顷之间,声布百里之内。其中险要,悉有伏人,盗窃始发,便尔擒送。诸州置楼悬鼓,自崇始也。宋,薛季宣令武昌亦乡置一楼,盗发伐鼓,瞬息遍百里。盖世多盗,弥道之法,莫良乎此。故后世效之,州县多置鼓楼。”

古代的角楼

角楼

城池是战争的产物,是战争中重要的防御设施,因而它的组成部分如城墙、城门、雉堞、敌台、城楼、角楼等必须紧紧围绕着防御这一目的。城墙的拐角,两墙垂直相交,有两个受敌面,这对于城池的防守者来说,有利也有弊。为了扬长避短,古代城池的构筑者便把城墙拐角构成一个防守中心,把此处的城墙加高加厚,以提高此处的防护能力和屏障效果;而居高临下也利于观察、射击;增筑战斗平台,上起楼舍,加大了作战活动范围,可以集结更多的防守兵力,利于最大限度地消灭敌人保存自己。

角楼的发展历史相当久远。“角楼”二字最早出现于《三国志·魏书》。至于其雏形出现的年代,则众说不一,但“肇源于三代”的提法似乎可靠一些。春秋晚期齐国官书《考工记·匠人》“营国”一节规定:“天子之城高七雉,隅高九雉。”城隅即城角,即是说城的四角处比城的其他墙面要高出二丈。这一筑城形式,虽然其上有无楼橹尚无定论,但大概可以看作为角楼的雏形。就连少数民族女真的金国,其上京城也仿效汉制,把城池的四角作为防御重点,建有角楼。到了明朝迁都北京,其在内城和宫城所建的角楼,则已经达到相当完善的程度。

四大名亭

醉翁亭在安徽滁县琅琊山中。北宋庆历六年,欧阳修被贬到滁州任太守时,常与宾客饮酒亭中,自称“醉翁”,遂名此亭为醉翁亭,并撰写了脍炙人口的《醉翁亭记》。

陶然亭在北京先农坛,是清康熙三十四年工部郎中江藻所建,初名“江亭”,后以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句“更待菊黄家酿熟,与君一醉一陶然”而命名为陶然亭。

爱晚亭位于湖南长沙的岳麓山半山腰上,修建于清代乾隆年间,后人取唐诗人杜牧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诗句,改为“爱晚亭”。

湖心亭位于西湖中心的小岛上,又叫振鹭亭,初建于明嘉靖三十一年,万历年间重建后改称湖心亭。亭子一层二檐,明张岱在《西湖梦录》里赞美湖心亭的风姿说:“游人希之如海市蜃楼,烟云吞吐,恐滕王阁、岳阳楼俱无其伟观也。”

廊·厅·堂·轩·馆·舫

廊我国古建筑中的廊子,有悠久的历史,原始社会晚期就已出现,到商、周,规模宏大,以后每个朝代的宫殿、坛庙、园林、寺观、王府、宅第等建筑中,都少不了它。其中“廊庑”(又叫“周围廊”、“副阶”)是指殿堂、楼阁前面或周围的檐廊,而不包括独立的、凌空的、飞跨的廊子。

廊子的种类和形式很多。按其所在的位置有宫殿廊庑、坛庙寺观廊庑、桥廊、爬山游廊、临水游廊、跨水游廊、正廊覆道等等;按其形式又有半壁廊、凌空廊、双面廊等等,特别长大的称为长廊、千步廊。

厅在古代园林、宅第中,多具有小型公共建筑的性质,用以会客、宴请、观赏花木。因此室内空间较大,门窗装修考究,造型典雅、端庄,前后多置花木、叠石,使人身置厅内就能欣赏园林景色。

堂居住建筑群中的正房,是长者居住或举行家庭重要庆典的场所。多位于居住建筑群的中轴线上,体型严整,装修瑰丽,室内常用隔扇、屏门、落地罩、博古架等分隔空间。

轩园林中观赏性的小建筑,起点景作用,与“亭”相似。轩中往往陈列有简单家具,供人们喝茶、下棋、鉴赏书画。它可建在水边,亦可隐于半山,布局自由,风格轻盈。

馆在古典建筑中有几种含意。一般认为“离宫别馆,弥山跨谷”。如在帝王的御苑内,则为皇帝游乐休息、观赏戏剧的地方。在私家园林宅第里,“馆”为客舍。城市中的“馆”,乃系招待来往官员、客商和赶考文人的住所,与近代的“旅馆”相似。

舫模仿船的形式,多建于水边,一侧与岸相连,仿跳板之意。舫的平面和船一样分前后舱。前舱较高,中舱略低,尾舱多为两层楼,可登楼眺望湖景。如颐和园的石舫、苏州狮子林的石舫。

古代屋脊的装饰

在汉以前,我国较为重要的建筑物上,人们多用凤凰、孔雀或朱雀置于正脊两端,以示高雅、吉祥。到了汉代,因为宫殿经常起火被焚,道士们便献策说,蚩是东海中的一种鱼,能喷浪降雨,把它安设在屋顶上,可消除火灾。于是,在建造建章宫时,就设蚩鱼之象于屋脊。为了防止蚩鱼逃走,还在蚩尾部插上一把扇形宝剑,称之为“蚩尾”。后因蚩与鸱同音,人们把蚩讹传为鸱;又因鸱尾均在脊与脊相吻合之处,故逐渐称之为“鸱吻”。及至宋朝以后,鸱吻的形象愈来愈近于龙形,蚩鱼便演变成龙的九子之一的螭兽。这是因为当时都认为,龙既有驱邪厌胜之力,又有行云布雨之能,比蚩鱼更能避灾化难。

至明清时,鸱吻改叫吻兽,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屋脊装饰,大多是那时的产物。吻兽因在屋脊上的不同位置,而有不同的名称,踞于正脊两端的,形体最大,叫“正吻”或“大吻”;重脊上的叫“重兽”;戗脊上的叫“戗兽”;围脊转折处的叫“合角吻兽”。此外在重兽和戗兽的前边,还常常排有一队禽兽,呈前趋之势,俗称“走兽”。它们依次是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押鱼、獬豸、斗牛、行什。在这些走兽的前面,往往有一个骑着似凤非凤、似鸡非鸡的人领队,称作“仙人”。

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屋脊装饰的规格和数量有着严格的规定。如故宫太和殿是皇帝举行大典的场所,建筑规模最宏伟,正吻的尺寸也最大。每个正吻由13块琉璃构件拼成,宽、高均为7尺7寸(这里指的是营造尺),重量达7300多斤,值银180多两。它戗脊上的走兽也最多,达10个。乾清宫是皇帝居住和处理日常政务的场所,地位仅次于太和殿,走兽为9个。坤宁宫是皇后的寝宫,小兽为7个。东西六宫是妃嫔的居所,小兽为5个。至于配殿,按等级递减。有的仅1个。除太和殿外,所有建筑上的走兽均为奇数,而且是减后不减前,如此用7件,则减掉行什、斗牛、獬豸。

吻兽,最初是作为迷信之物而出现的,但它并非没有实用价值。正吻是正脊与重脊相结合的关节,有起承转合的作用;走兽下面皆有很长的钉子,有固定脊瓦、防止下滑的作用。我国古代许多建筑屡经地震而岿然不动,不能不说有吻兽的一份功劳。

古建筑中的窗

窗,本作“囱”。古人在建筑物中置窗,主要是为了通风和采光。但上古的“窗”专指开在屋顶上的天窗,开在墙壁上的“窗”叫“牖”。后来“窗”和“牖”才渐渐通用。

从西安半坡村原始社会房屋的复原图来看,那时还没有窗,而从西周青铜器中则可窥见窗的影子了。如“兽足方鬲”中的图案,在建筑物的正面下部设双扇板门,反映建筑物入口的形状,其余三面开窗,窗中仅施简单的棂格。这是可见到的最早反映窗的形制的实物。在汉代的明器中,则可见到斜方格、正方格和直棂的窗格。唐、宋、辽、金、元建筑物的窗格以直棂为多,棂子称为破子棂,截面是三角形的,尖端朝外,里面是平的,以便糊纸或糊纱。明清以后,窗的装饰日趋精巧,形制也更为丰富。特别是用于园林中的透花窗,变得更加艺术化了。

中国建筑的框架结构决定了窗的式样和图案变化十分灵活丰富。它往往和门结合在一起,以美丽的图案构成建筑立面的屋身,即通透的“幕式墙”,门实际上成为落地的窗。这是西方古建筑所不及的。

中国古建筑中的窗有如下几种:

格扇窗一般用于厅堂的前檐,常以四扇或六扇作为一樘。其上下或两侧常加设雕饰或镂空的余塞窗或横风窗。

半窗多用于厅堂的次间以及暖阁、暖廊的檐柱间,与下部的白粉或清水磨砖的半墙配合使用。

漏窗亦称漏明窗或透花窗,用于外院墙和院内隔墙上,主要作用在于打破墙面或廊子的单调感。

洞窗又称框窗或空窗,主要用于园林建筑中,造成墙体空洞的装饰趣味。

花窗是一种开在房屋壁面上,仅供换气用的固定窗式。多用木格,以便夹纱、糊纸或夹砺壳(也称明瓦)、云母片。此外,还有落地长窗以及拆装灵便、遮挡视线的窗栅和单取装饰效果的假窗。农村民居中,又常设带壁柜的宽窗台窗以及简易粗朴的直棂栅窗。

中国建筑中的窗在图案装饰上又有种种不同:明清的宫廷建筑中,格扇窗的细棂常有很细巧的图案,如三交六椀、双交四椀等菱花,周边并配以精致的雕刻,造成一种淡雅肃穆的气氛,与宫廷建筑的富丽堂皇相谐调。民居中棂条多组成步步紧、灯笼框等图案,以求生动活泼,造成亲切谐美的建筑气氛。

南方建筑中,似乎更注意利用色彩的对比效果。如棂条便使用不同木质的雕刻饰件或在棂条分割的图案中衬以不同颜色的窗纸。另外,还可以利用光影效果变化,如斜棂格纹图案,当日光照射时,受光面可表现出丰富层次,在民居中较为常见。

清代李焕说:“尺幅窗,无心画。”古代文人喜欢借“窗”抒情,写下了不少名句。如“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半窗图画梅花月,一枕波涛松树风”(赵范)。“檐飞宛溪水,窗落敬云亭”(李白)。“窗影摇群动,墙阴载一峰”(岑参)。“山月临窗近,天河入户流”(沈佺期)。“栋里归白云,窗外落余晖”(阴铿)。“窗前远岫悬生碧,帘外残霞挂熟红”(罗虬)。“帆影多从窗隙过,溪光合向镜中看”(叶会仪)。“云影一磐出林杪,窗放群山到榻前”(谭嗣同)。“胎花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贺铸)。

“四雅”漏窗

漏窗为园林建筑中的装饰小品。它是在窗洞中饰以各种花纹或美术图案,但不妨碍向外观看,故又称漏花窗、花窗。漏窗本身有景,窗内窗外景又隐约可见,打破了封闭的空间,具有含蓄的造园效果。

在传统园林中,建造漏窗的材料主要是砖瓦泥灰。题材多为花卉、鸟兽、山水或几何图形,其中最为奇特的当推苏州狮子林的“四雅”漏窗。

所谓“四雅”,即古人所好的琴、棋、书、画四桩雅事。狮子林小方厅北面天井的粉墙上,四个精致的漏窗,依次塑有琴棋书画的图案。“琴”,花窗中塑一古琴,周围加饰梅花图案;“棋”,花窗中塑围棋棋盘模样,四周饰以花卉;“书”,花窗中塑一函线装书模样,周围托一花卉;“画”,花窗中塑画卷模样,周围为几何图形,并有藤蔓维系。

“四雅”漏窗,活跃了平板的粉墙。窗内外双向“泄景”、“引景”;白色的图案在不同光线的照耀下,产生富有变化的灰黑色阴影;窗下,植有四季常青的南天竺、石竹和罗汉松,整个情调幽雅古淡。

墙文化

墙文化的诞生是原始初民抵御有害自然的最初尝试。因为人类从树上到穴居的进步没有墙保护不行。墙文化发展到长城的屡废屡兴而为地球之荣耀,并迎来了自身的全新世纪。这是实用美在墙文化领域的印证。

墙文化由实用美到艺术美是又一次飞跃。宫闱里的花墙,国门中的人墙,园林中的风墙,围墙萧墙苫墙院墙,甚至农家小院的篱笆都可进入墙文化艺术美行列,可谓琳琅满目。到了这种时候,人不再是自然的俘虏,也就不必用墙来抵挡什么。于是,墙,成了主人炫耀财富的门窗和广告画。琉璃砖镶边,琉璃瓦压顶,大理石砌门,五彩涂料装饰,威风凛凛,显示了墙内的实力。艺术美取代了实用美。

当墙文化的实用性开始复归时,复归的主题是抵挡有害的自身社会,但仍旧是防君子难防小人。

墙文化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分子。现在重审传统文化,墙文化这一分支也有不足,即禁锢了墙内人的视野与思维。

现代墙文化的研究对象及任务乃是查清中国墙的所有种类、形式、规格、创造者,认真分析现代墙文化的起源及发展趋势预测。但四顾中国大地上的许多墙,我们或许能窥见一种民族的心态。

宫殿庙宇的墙为何是红色

到过北京的人,首先会感觉到天安门、故宫、中南海的红墙。细思量,不论是皇帝君王住所、佛门境地,或是后人崇祀先贤之祠,都有一个共同之处:所有的墙垣都是红色的。民族学家与考古学家联合考察后认为,这与祖先最久远的原始崇拜有关。

在偏远的云南山区,至今有的少数民族常常用血把全身抹得通红,他们相信这可以避免恶魔的侵害,免除灾疾。在湘西苗族的祭祀活动中,巫师身着红袍,手摇铜铃来驱散妖魔,红袍的直接作用是防止邪魔靠身,北京山顶洞人被发掘时,奇特的埋葬习俗令人费解:死者周围撒了一圈赤红色的铁矿粉,考古学家认为,山顶洞人当时已有灵魂观念,他们在下葬时陪葬一些生活用品以供死者继续生活,而火是不能缺少的。火是红色的,便用赤铁矿粉来表示红色,代表火。世代相袭,火、血、太阳便都用红色来表示。皇帝、神灵所居之处,大墙刷上红色,庇佑君王贤灵不受骚扰,这红色便成了心理上的保护屏。

同类推荐
  • 我是涂装工能手

    我是涂装工能手

    介绍了涂料分类及质量、涂料分类及命名、涂料质量及检验、涂料调配、涂装工艺、涂装方法及其特点、打磨与抛光、涂装工艺设计要点、金属表面涂装、木制品表面涂装、涂料工艺、涂装缺陷及防治、涂装工程概算及安全卫生等知识。
  • 建筑知识

    建筑知识

    《建筑知识》是全国高等职业教育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推荐教材之一。内容按照《高等职业学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领域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指导方案》的指导思想和该方案对本课程的基本教学要求进行编写,重点突出职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养的提高
  • 建筑与园林(和谐教育丛书)

    建筑与园林(和谐教育丛书)

    寄畅园林学术界一般认为,东方三大建筑体系为中国、印度、伊斯兰教系建筑。在浙江余姚县河姆渡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已发现运用榫接技术建造木结构房屋的实例,这是中国建筑体系的萌芽。到了秦汉时代,中国古建筑的独特体系已基本形成。不同文化系统决定着不同的美学深层结构。
  • 我是木工能手

    我是木工能手

    本书为“金阳光新农村丛书”之《我是木工能手》分册,由刘金洪、李祖辉等编著,主要介绍了木工基本技能、木工安全知识、木结构施工、建筑模板、建筑装修等内容。全书新颖实用,简明易懂。希望本书的出版,让农民朋友买得起、看得懂、用得上,用书上的知识指导实践,用勤劳的双手发家致富,早日把家乡建成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热门推荐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最神奇的24堂美容课

    最神奇的24堂美容课

    美容可以很有趣,变美可以很简单。2千万网友翘首以待,三大中文社区在线美容秘诀一册全收。十大美容编辑联合推荐,时尚美容最佳读本。 美丽人生,完美肌肤。不花钱的食物疗法和美容法,你还在等什么呢?
  • 六年级决定孩子一生的关键期

    六年级决定孩子一生的关键期

    书中给家长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使家长既能够全面了解孩子,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又能解决孩子成长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困惑和问题,能给每位家长带来一份喜悦,更带来一份沉甸甸的收获,让孩子以一个全新的姿态奔向人生的又一个驿站。
  • 重生复仇:异能废嫡女

    重生复仇:异能废嫡女

    上一世,她是南宫将军府的废物嫡女,为庶母庶妹所迫害,被打入天牢,与鼠蛇蚁虫为伍,最后被庶妹一箭穿心而死。这一世,她因恨重生,身上还带着不为人知的异能,她誓要将那些害过她的人都千刀万剐,下斩庶母庶妹,上将太子拉下马。南宫凰:“我欠你一条命,你有什么要求?”拓跋战睿:“我只想宠你、纵你一世!”
  • 恶霸皇后

    恶霸皇后

    床上翻云覆雨,皇后从床底爬了出来,细细品味了现场直播数秒,爆出一句惊人之话:“你们这动作,真它奶奶的小儿科!”话落,看了看自己的身体,顿时如晴天霹雳——shit!喝着酒也能穿越?!傲月国皇后香离笑,身体虚弱,大婚之日被贬冷宫。遭受后宫上下百般欺凌,被人害死丢在皇上和宠妃欢爱的床榻下。再次醒来,迎来的却是一位来自现代的黑道女恶霸,重情重义,豪迈大气。制服后妃,撂倒皇上,单挑太后,顺便抓抓奸,恶整小人。从此,皇宫之中,此女风彩飞扬,无人不惧。某日,皇帝被绑架,太后遭勒索。一桩自导自演的绑架勒索案,此女带着金银珠宝和手下,大摇大摆出宫,一去不回。从此,江湖上多了逍遥楼,震撼四国,成为天下第一帮。片段一:四国相聚,夜宴相斗。以某女为伍,带领着众宫女,身穿露大腿的旗袍,为众人表演一曲。“IwantnobodynobodybutYou!”一个媚眼,一个手势,这可是风靡一时的现代流行舞曲…岂料,众人震惊!片段二:一抹霸气十足的小身板,双手环抱在胸前,看着上首的男子,邪气道:“外面都是本少爷的人,乖乖的放了我娘,本少爷方可放你一条生路。”“这可是朕的地盘。”声音浑厚,霸气十足。小男孩脸色一沉,沉声道::“狗皇帝,再不放了我娘,本少爷炸掉你的老窝!”此男孩,就是某恶女的天才儿子,小恶霸!本文一对一,从皇帝和妃子欢爱的床下爬出来的恶霸皇后即将发生的一系列幽默,感人,与众不同,奇特的爱情故事。谁说女儿不敌男,女主同样可以重情重义,豪迈大气,男主先保密,绝对劲爆!结局待定!喜欢的亲记得收藏噢!****推荐朵的皇后系列文一:【纨绔皇后】强烈推荐:《女人不狠,地位不稳》十八年青梅竹马,三年婚姻,原来,只是一场戏,一个谎言。这是一部弃妇的成长和奋斗史,高干文,豪门恩怨情仇,涉及商战和职场,励志。
  • 斜眼的吉利

    斜眼的吉利

    温亚军,现为北京武警总部某文学杂志主编。著有长篇小说伪生活等六部,小说集硬雪、驮水的日子等七部。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第十一届庄重文文学奖,《小说选刊》《中国作家》和《上海文学》等刊物奖,入选中国小说学会排行榜。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 妃来横祸:赤焰妖孽寒冰妻

    妃来横祸:赤焰妖孽寒冰妻

    一朝穿越,成为了世人口中缠绵病榻的呆儿。刹那间,锋芒外泄,霸气四散。宫宴上,未婚夫誓死退婚:“臣弟自认为配不上夜家三小姐,令人闻风丧胆的杀手,请皇上收回赐婚的圣旨。”却有人替她回答:“轩王说的对,确实配不上。”面对退婚的羞辱、死缠烂打的追求,身世的未解之谜,她终究不能淡然处之......
  • 八荒御兽

    八荒御兽

    八荒之上,一注定庸碌一生的废材,因一本传奇武决获得重生,这本来自大能的炼体之术让他走上强者之路。强悍的肉体,万能的丹药,奇妙的精神,飘渺的剑术,好似无所不能的他,能不能真正放下心中的桎梏,达到真正的八荒称王。
  • 暖心24小时:步步为营

    暖心24小时:步步为营

    【本书已完结,请放心阅读。暖心+绝宠】她是天之娇女,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呼风唤雨无所不能,却是个不折不扣的情感弱智。他是商业奇才,冷静睿智果敢狠绝,却又温柔呵护危险致命。头脑聪明又怎样,只不过被人算计的时间长些而已...她抱着被子滚作一团,笑的如巫婆一般,原来天上真的会掉馅饼...而且一掉就是一大堆。虽然她不缺钱,不缺爱,不过,这免费送上门的不要白不要。
  • 唐僧写给观音的36封信

    唐僧写给观音的36封信

    官场、职场、道场、情场,无论是否看上去很美,都只是一个道理:人人在实现着利用与被利用的价值。在《唐僧写给观音的36封信》一书中,辛可大师通过36封托名唐僧的书信,对经典名著《西游记》加以另类解读。作者无情奚落了原作中的偶像,把吴承恩不忍明说的真相全部曝光,辛辣批判了中华历史文化中的“优良传统”和“正统观念”。作品以经典为原料,展示了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以及令人瞠目的现代作风和有悖常识的历史观察,是近年来最具颠覆力、最让“正人君子”失眠的文字作品。正史野传信手拈来,说古论今笑骂不羁。酣畅淋漓,舒经解闷,辛辣戏讽的文风,纵横驰骋的笔墨,一卷在手,非让你一口气读完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