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本身就是一条河流,它需要激流,但更多的时候,它得平静向前。“这是歌德说过的话。是的,淡泊更能体验人生真味。人们一旦心浮气躁,急功近利,必然盲目狂热,追名求利,希望快速发财,立即成名,就不可能脚踏实地,耐住性子,就不愿意去用脑子想问题,花力气干事情。其结果是:在物质和精神都毫无准备的情况下披挂上阵,轻狂浮夸,好大喜功,情绪烦躁,手忙脚乱,仓促从事,草草收场。1998年12月,钱钟书先生走了。一位深居简出、远避尘嚣的学者,何以在逝世之前和逝世之后引起这么大的社会关注?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这位老人坚守淡泊宁静的个人风范,以拥有自足自在的精神生活把所有的浮躁关在门外。虽然人们纷纷参与在追名逐利的喧闹中,但心中向往、暗许、肯定的,还是老人的价值尺度。浮躁是工作学习的大敌。患有此症者,轻则心绪不宁,无所事事,重则善恶不分,误入歧途。闲暇之余,或是双休日,虽有安静的学习环境,但现代媒体特别是电视、电话、电脑、广播等大量信息纷至沓来,使人难免有眼花缭乱之感。加之变化纷纭、多姿多彩的外部环境,又使人受极大诱惑,故如何远离浮躁,潜心学习,就成为对我们学海荡舟的考验。浮躁不仅使人失去思想上的冷静,失去心理上的平衡,更会使人不再用脑子去思想,而是用眼睛和耳朵去思想,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就是什么。浮躁的人不再考虑自己的长短优劣,只与别人比较所走的途径和结果。远离浮躁,就要志存高远。诸葛亮有句名言:”非淡泊无以明志,无宁静无以致远。“平和宁静的心态来源于淡泊寡欲的心绪,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来源于对自身差距和肩负责任的深刻理解,而强烈的求知欲望和责任意识来源于崇高的人生追求和正确的价值取向。只有把理想和追求树得高一些,把事业和责任看得重一些,把名利和享受看得淡一些,真正坚持不懈地把学习作为完善自身素质的根本途径,才会远离浮躁。远离浮躁,就要挡住诱惑。现代社会,成功的比例明显增大。这本是好事,可以鼓舞许多人不甘落后的进取心,但同时也会使人们产生盲目的攀比心理,眼红心动,沦于浮躁,再也坐不住了。他们不问别人成功背后的艰辛,只图别人令人羡慕的结果,于是自己也做起了”心想事成“的美梦,陷入了”这山望着那山高“的误区。在他们看来,自己的能力不比别人差,吃的苦不比别人少,而待遇、荣誉、地位却样样不如人,实在冤哉枉也。实际上,别人能够做到的,当然不是说这些人就一定不行,但要赶上别人甚或超过别人,有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首先必须远离浮躁。人贵有自知之明。只有冷静地分析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劣势和优势,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然后立足现实,确定目标,制定措施,付诸实践,才有成功的可能。中国近代学者王国维在他的《人间词话》一书中谈到,古往今来,凡能成就大事业、大学问的人,无不经过读书的三种境界:第一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是说必须站得高,看得远,选定自己的奋斗目标。第二种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是说一个人在认定自己的目标之后,就要刻苦学习,为实现自己的目标奋力拼搏,即使衣带宽了,人渐瘦了,也始终不悔。第三种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是说经过千百次寻求知识后,回头一看,忽然发现自己为之奋斗的目标就在眼前,成功正在向你招手微笑。有了这三种境界,浮躁之心自然会远离我们而去。喧嚣的都市,淡泊的心情,远离浮躁从不同的角度来体会淡泊的韵味,那真的是人生一大福事。淡泊,不是一种心如枯井的无所谓心情,它是空中的一轮明月,在静谧寂寞的夜里,我们依然会感受它生动的光辉;淡泊更非冷漠,它是山间的清风,无论世事如何沧桑,它依然会为我们展现其柔美,轻拂美丽人生。淡泊并不是要拒绝波澜壮阔,也不是叫我们放弃执著的人生追求,淡泊只是让我们在所有的成功和失败面前,始终保持一种平心静气、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淡泊不是排斥我们的责任,也不是叫我们放弃工作上的努力,它是要我们用一种超然的心情对待眼前的一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做世间功利的奴隶,也不为凡尘中的各种搅扰、牵累、烦恼所左右,在令人眼花缭乱、目迷神惑的世间百态面前,让自己神凝气静。既不放弃工作、生活中的努力和责任,也不为其伴随而来的虚幻名利、种种纷扰而改变自己的心境,守住自己的精神家园,达到”太行摧而不瞬,盛夏流金而不炎“。淡泊,会使我们的心灵更加鲜活生动,让人性回到本真状态,使心灵获得一种充实、丰富、自由和纯净;淡泊犹如天上的白云,地上的泉水,它是一种气质、一种修养、一种成熟而坚强的人生理念。一家有名的饭庄,有一位有名的厨师,谁都知道他最拿手的是最后那道羹:奇鲜无比,妙不可言。后来他的徒弟请教个中奥秘,他只用五个字道出玄机--淡些,再淡些。宋人欧阳修有一句诗云:”世好竟辛咸,古味殊淡泊。“世事都有辩证法在其中,情浓到了极致时,反而成为淡,就像人悲到极点时,常常无泪。而喜到极点时,反而泪雨滂沱。古往今来,中国人对”淡“的境界可说是情有独钟。”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这是人生最高境界;”大羹以有淡味“,这是品味知味的美食家们的经验之谈;”君子之交淡如水“,这是士人崇尚的交友之道;”品清似水,人淡如菊“,这是超凡之人推崇的品行高洁清雅之气;”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是忧国忧民者高洁而伟岸的人生境界!人的一生难免会有烦恼,淡然处之,你便会觉得,原来生活并没有亏待你,一切原来都很美!
同类推荐
18岁以后懂点心理学
无论你身在何处,无论你从事什么职业,无论你在家庭中担任什么角色,无论你处在人生发展的哪个阶段,心理学都会对你有所帮助。心理学不是一种可以教你成为心理学家的学问。然而我们在社会上生活,就要学会如何思考,学会变得更具有智慧,学会让自己更好地主宰自己的命运,学会让自己的每一天都过得充实、快乐!本书告诉你:18岁以后,你应该如何正确地认识自己、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如何摆脱心理困惑、如何获取成功等。没有抽象的理论,只有鲜活的案例,它能让你在精神享受中获得帮助。18岁以后,你能掌控自己的命运。改变命运先要改变自身,改变自身首先要敢于剖析自己的心理。人生与命运(漫漫求知路)
学会共处,不只是学习一种社会关系,它也意味着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入。从我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传统到当代世界倡导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无不指明了学会与自然“共处”的重要性。这种学习,像其他学习一样,也包括了知识、技能和态度、价值观念的习和和养成。知识经济的时代,人人需要终身学习。学什么?怎么学?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从本质上来说,成人一生的发展模式和对待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兴趣模式都与三个月的孩子几乎相同。世界上最神奇的24堂幸福课
有很多很多钱,就是幸福了吗? 人生的意义,究竟是要追寻什么? 不幸福的怪圈跳得出去吗?……幸福不是被上帝藏起来了,是因为它一直像尾巴一样跟随着你才没有引起你的注意!看到生活中光明的一面,肯定自己的能力,承认不完美,走出无法幸福的瓶颈,享受美丽人生。
热门推荐
左手民国课文 右手民国作文
《左手民国课文 右手民国作文(小学卷)(经典珍藏版)》从民国从《开明国语课本》《商务国语课本》《世界书局国语读本》等多个版本的老课本中,甄选出99篇极具童趣、童真,意境优美、文字活泼的老课文,同时在每篇老课文后面配一篇民国模范作文,二者编排相得益彰,全书图文并茂,读来颇为有趣。基督山伯爵(青少版)
人类智慧中蕴藏的神秘宝库,需要用逆境来挖掘。 这世界上无所谓幸福或不幸福,有的只是两者的相互比较而已。只有体会过极度不幸的人才能体会到幸福。应该幸福地生活下去,我心爱的孩子,永远不要忘记,在上帝俯允向人类揭示美好未来的那天来到之前,人类的全部智慧可概括为以下几个字:等待和希望!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600题让你精通心理学1
为什么有些人有自残倾向?为什么有些人比其他人更难以面对人生?是什么使人脱离现实?很多人,要么本人、要么通过家人或朋友,都曾经有过这方面的体验。变态心理和变态行为离我们关不遥远,它们就发生在我们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