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贷危机——美国老太太与中国老太太的故事新解
【经济学释义】
美国次贷危机又称次级房贷危机,也译为次债危机。它是指一场发生在美国,因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引起的金融风暴。它致使全球主要金融市场出现流动性不足危机。
【与读者侃经济】
2007年年初,大西洋彼岸刮起了一场“金融飓风”,以美国著名的住房抵押贷款公司为代表的贷款机构、以美林为代表的投资银行,以及以花旗为代表的金融超市等成为这场“金融飓风”的直接风眼,同时,大大小小的对冲基金、海外投资者等都遭受了飓风的波及。众多金融机构暴露出的巨额亏损消息,一时成为美国社会的热点新闻。美国大多数人认为这只是美国金融的一次小感冒,直到2007年下半年,有关金融危机的报道和评论逐渐平息下来,人们似乎又恢复了平静的生活,人们已经暂时忘记了次贷事件。
然而,2008年初,有关次贷危机的报道再次成为媒体关注的热点,不断出现的坏消息提醒人们次贷危机不仅没有结束,反而是在向纵深方向发展。这不是一场感冒,而是实实在在的一场危机,从虚拟经济波及实体经济,人们的生活已经受到影响,破产、倒闭、裁员、减薪,坏消息一个接一个,全世界的神经都随之紧绷了起来。
美国到底发生了什么?危机怎么来得如此急促?接下来还会发生什么?伴随着经济下滑、工作岗位减少、收入降低等一系列的连环事件,人们切实感受到一场新的危机已经来到身边。要了解这场危机的来龙去脉,必须首先了解什么是“次贷危机”。
有一个故事曾被中国人所津津乐道:有一个中国老太太和美国老太太,中国老太太攒了一辈子的钱,到了临死前才攒够了买新房的钱,才住上了新房,而美国老太太则先贷款,住进了新房,到死贷款也还完了,她也因此住了一辈子的新房。但是这个故事的结局在次贷危机发生时完全发生了改变。
在美国,大多数人崇尚提前消费,在住房方面更是如此,“贷款买房”的制度就是一种非常好的金融制度。
但是问题是,并不是每个美国人都能有资格申请贷款买房。这时候,美国人利用自己的聪明智慧创新出了“次级债”。美国抵押贷款市场的“次级”(sub—prime)及“优惠级”(Prime)是以借款人的信用条件作为划分界限的。根据信用的高低,放贷机构对借款人区别对待,从而形成了两个层次的市场。信用低的人申请不到优惠级,只能在次级市场寻求贷款。两个层次市场的服务对象均为贷款购房者,但次级市场的贷款利率通常比优惠级贷款高2%~3%。次级抵押贷款由于给那些受到歧视或者不符合抵押贷款市场标准的借款者提供贷款,所以在少数族裔高度集中和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很受欢迎。从这一点来看,应该说美国次级抵押贷款的出发点是好的,在最初的l0年里,这种金融产品的适度发放也取得了显著的效果。l994~2006年,美国的房屋拥有率从64%上升69%,超过900万的家庭在这期间拥有了自己的房屋,这很大部分应归功于次级房贷。
那么,“次贷危机”是如何引发的呢?通俗点来说,“次贷”就是为那些本来没有资格申请住房贷款的人创造一个市场,使这些信用不足的人或者贷款记录不良的人也可以来贷款。这些次级贷款是需要通过中介机构来申请,中介机构本来应该把住第一关。但是,中介机构为争取更多的业务,他们开始违规、造假,提供假的数据和假的收入证明。银行看到过去的信用记录很好,于是就向这些申请人贷款,然后银行又把这些贷款转化成债券,卖给房地美和房利美,房地美和房利美再把这些债券分割成面值更小的债券,卖给普通投资者。
就这样,连收入证明都拿不出来的人也可以贷款,通过中介机构的包装欺骗银行,银行再把债券卖给房地美和房利美,房地美和房利美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将其分割成面值更小的债券卖给全世界,包括AIG等公司。终于有一天,这些次级债的借款人开始还不起利息了,银行拿不到利息,就不能向房地美和房利美兑现,房地美和房利美拿不到钱就无法给社会大众,于是引发了一连串的经济崩溃。
正是如此,一场原本只涉及单一地区、单一金融产品的危机已经通过蝴蝶效应演变成了一场波及全球的金融风暴。
金融危机——都是贪婪惹的祸
【经济学释义】
2007年8月开始席卷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美国金融风暴掀起的浪潮一波高过一波,美国金融体系摇摇欲坠,世界经济面临巨大压力。
【与读者侃经济】
“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在金融市场中混迹的人多会对自己的财富如此感叹。由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使得曾经令人瞩目的“华尔街模式”一夜坍塌,令无数财富荡然无存。普通百姓也已经切身感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因此对我们来说,十分有必要了解金融危机在美国的演变历程。
突然之间,拥有85年历史的华尔街第五大投行贝尔斯登贱价出售给摩根大通;拥有94年历史的美林被综合银行美国银行收购;历史最悠久的投行——158年历史的雷曼宣布破产;139年的高盛和73年的摩根士丹利同时改旗易帜转为银行控股公司。拥有悠久历史的华尔街五大投行就这样轰然倒下,从此便成了历史。华尔街对金融衍生产品的滥用就是导致此次“百年一遇”的金融灾难的罪魁祸首。
鉴托·约·邓宁格曾有一句名言:“有20%的利润,资本就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有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金融危机的爆发原因可以归结为一句话:当欲望变成魔鬼时,贪婪必然铸成危机。
我们可以简单地演示一下金融危机是如何爆发的。
1.杠杆
许多投资银行为赚取暴利,采用杠杆操作,假设一个银行A自身资产为30亿,30倍杠杆就是900亿。也就是说,这个银行A以30亿资产为抵押去借900亿的资金用于投资,假如投资盈利5%,那么A就获得45亿的盈利,相对于A自身资产而言,这是150%的暴利。反过来,假如投资亏损5%,那么银行A赔光了自己的全部资产还欠15亿。杠杆是一柄双刃剑,在牛市中,利用杠杆借款可以获得暴利;相反,熊市来临,地产行业出现危机并导致市场转折的时候,杠杆就变成自杀工具。
2.CDS
把杠杆投资拿去做“保险”,这种保险就叫CDS。比如,银行A为了逃避杠杆风险就找到了机构B。A对B约定,B帮A的贷款做违约保险,A每年付B保险费5千万,连续10年,总共5亿,假如A银行的投资没有违约,那么这笔保险费就直接归B。假如违约,B要为A赔偿,为A承担风险。对于A来说,如果不违约,就可以赚45亿,这里面拿出5亿用来做保险,还能净赚40亿。如果有违约,反正有B来赔。所以对A而言既规避了风险,还能赚到钱。B经过认真的统计分析,发现违约的情况不到1%。如果做100家的生意,总计可以拿到500亿的保险金,如果其中一家违约,赔偿额最多不过50亿,即使两家违约,还能赚400亿。A、B双方都认为这笔买卖对自己有利,因此双方成交并皆大欢喜。
3.CDS市场
B做了这笔保险生意之后并且赚到钱后,C也想分一杯羹,就跑到B处说,只要B将100个CDS卖给他,C可以将每个合同2亿成交,总共200亿。对于B来说,400亿要10年才能拿到,现在一转手就有200亿,而且没有风险。因此B和C马上就成交了,这样一来,CDS就像股票一样流到了金融市场之上,可以交易和买卖。当C拿到这批CDS之后,并不想等上10年再收取200亿,而是把它挂牌出售,每个CDS标价2.20亿;D看到这个产品,算了一下,认为自己还是有赚头,立即买了下来。一转手,C赚了20亿。从此以后,这些CDS就在市场上反复的炒,以至于CDS的市场总值炒到了何种程度已经没人知道。
4.次贷
A、B、C、D、E、F……所有的人都在赚大钱,那么这些钱到底从那里冒出来的呢?从根本上说,这些钱来自A以及同A相仿的投资人的盈利。而他们的盈利大半来自美国的次级贷款。享受次级贷款的这些人经济实力本来不够买自己的一套住房,但次贷为他们解决了这个问题。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房地产市场中,房价持续上涨,尽管次级贷款的利息一般比较高,但是享受次级贷款的人们在此时并不担心贷款利息的问题,只要房子处于升值的过程中,穷人还是赚钱的。此时A很高兴,他的投资在为他赚钱;B也很高兴,市场违约率很低,保险生意可以继续做;后面的C、D、E、F,等等都跟着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