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竞争——竞争是进步之源
【经济学释义】
竞争又称为自由竞争,是指一个市场完全靠价格来调节供求。完全竞争具备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所提供销售的物品是完全相同的,不存在产品差别;买者和卖者都很多且规模相当,以至于没有一个买者或卖者可以影响市场价格。
【与读者侃经济】
亚当·斯密所建立的经济理论的一个基本观点,就是竞争是好的。现在看来这观点稀松平常,但在三百年前却是革命性的理论。当时,各个帝国、各种宗教、各派哲学都在为限制竞争辩护——竞争意味着混乱,并给每个人的生活带来痛苦。
一般来说,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只有农业生产等极少数行业比较接近完全竞争市场。因为在农业生产中农户的数量多而且每个农户的生产规模一般都不大,同时,每个农户生产的农产品产量及其在整个农产品总产量中所占的比例都极小,因而,每个农户的生产和销售行为都无法影响农产品的市场价格,只能接受农产品的市场价格。如果有的农户要提高其农产品的出售价格,农产品的市场价格不会因此而提高,其最终结果只能是自己的产品卖不出去。如果农户要降低自己农产品的出售价格,农产品的市场价格也不会因此而下降,虽然该农户的农产品能以比市场价格更低的价格较快的销售出去。但是,不可避免地要遭受很大的经济损失。这样,农户降低其农产品价格的行为就显得毫无实际意义了。
例如,小麦市场就是一个很典型的完全竞争市场,有成千上万出售小麦的农民和千百万使用小麦和小麦产品的消费者。由于没有一个买者或卖者能影响小麦价格,所以,每个人只是价格的接收者,竞争地位平等。
完全竞争市场是很多经济学家心目中最完美的资源分配机制。完全竞争市场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这些条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市场上有众多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任何一个生产者或消费者都不能影响市场价格。
2.企业生产的产品具有同质性,不存在差别。
3.生产者进出市场,不受社会力量的限制。
4.市场交易活动自由、公开,没有人为的限制。
5.市场信息畅通、准确,市场参与者充分了解各种情况。
以上几个方面是完全竞争市场必须具备的前提条件,实际上也是完全竞争市场所具有的明显特征。
在人类经济生活中,竞争对人类发展的促进作用是异常明显的。实际上,竞争对于整个社会而言,所起的作用仍然是积极的。
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对消费者和生产者都不会有什么不利,因为完全竞争的存在,迫使商品生产者竞相在降低成本、压低售价上做文章,可以使消费者按实际可以达到的最低价格来购买,而生产者按此价格出售也可获得正常利润。
从社会角度来看,完全竞争促使社会资源可以有效地分配到每一个部门、每一种商品的生产上,使之得到充分利用。生产效率低的企业在竞争中逐步被打败,就使得它的资金、劳力、设备等社会资源重新组合到生产效率高的企业中,这是社会的一种进步。
完全垄断——你痛恨“垄断”吗
【经济学释义】
垄断意思是“唯一的卖主”,它指的是经济中一种特殊的情况,即一家厂商控制了某种产品的市场。比如说,一个城市中只有一家自来水公司,而且它又能够阻止其他竞争对手进入它的势力范围,这就叫做完全垄断。
【与读者侃经济】
理论上纯粹的完全垄断市场必须同时满足以下三个条件:市场上只有一家企业;该企业的产品不存在相近的替代品;进入该市场存在着障碍。现实中真正满足这三个条件的市场几乎是没有的,因为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他们总能找到各种替代品。
然而,要打破垄断绝非轻而易举。通常,完全垄断市场有三座护卫“碉堡”,其一是垄断企业具有规模经济优势,也就是在生产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垄断企业能打败其他企业,靠的是生产规模大,产量高,从而总平均成本较低的优势。其二是垄断企业控制某种资源。像美国可口可乐公司就是长期控制了制造该饮料的配料而独霸世界的,南非的德比公司也是因为控制了世界约85%的钻石供应而形成垄断的。其三是垄断企业具有法律庇护。例如,许多国家政府对铁路、邮政、供电、供水等公用事业都实行完全垄断,对某些产品的商标、专利权等也会在一定时期内给予法律保护,从而使之形成完全垄断。
既然整个行业独此一家,别无分号,显然这个垄断企业便可以成为价格的决定者,而不再为价格所左右。可以肯定的是,完全垄断市场上的商品价格将大大高于完全竞争市场上的商品价格,垄断企业因此可以获得超过正常利润的垄断利润,由于其他企业无法加入该行业进行竞争,所以这种垄断利润将长期存在。
微软作为一家垄断企业,美国司法部起诉微软捆绑销售IE浏览器软件,涉嫌违反美国《反托拉斯法》,要求将它一分为二。哈佛大学教授高里·曼昆对分拆微软计划提出了质疑,并且在文章中讲了一个寓言故事:
某人发明了第一双鞋,并为此申请了专利,成立了公司。鞋很快卖疯了,他成了最富裕的人。但这时他变得贪婪了,把袜子和鞋捆绑销售,还声称这种捆绑销售对消费者有利。于是政府出面说话了,认为他试图把其垄断地位从一个市场扩展到另一个市场。现在关键的问题出现了:政府应该怎么处置他呢?政府可以把他的公司拆成两个公司:一个卖黑鞋,一个卖白鞋,让它们相互竞争,这样消费者会得到好处。但是政府却要把它分拆成这样两个公司:一个生产左鞋,一个生产右鞋:这种分拆使事情变得更糟,因为生产像左鞋和右鞋这样互为补充的产品的垄断公司,双方都会要求得到更多的垄断利润,生产右鞋的公司根本不用考虑左鞋的需求就提高价格,生产左鞋的公司也会紧跟而上,这样消费者买一双鞋就要花比原来还要高的价钱。政府的正确做法是取消鞋的发明专利,让别人也来开鞋厂,从而消除垄断。
经济学家们对于垄断并不一定是全盘否定的,要看这个垄断是怎么形成的,限制了它对技术创新有没有好处。像微软这样的企业是靠技术创新形成的,分拆了它对鼓励创新没有好处,应像专利一样在一定时间内允许它拥有垄断地位。
通常认为,完全垄断对经济是不利的。因为它会使资源无法自由流通,引起资源浪费,而且消费者也由于商品定价过高而得不到实惠。不过,由政府垄断的某些公用事业,虽免不了因官僚主义而效率低下,却并不以追求垄断利润为目的,对全社会还是有好处的。
市场失灵——市场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
【经济学释义】
市场可对资源进行有效配置,但市场机制不是万能的,它不可能有效地调节人们经济生活的所有领域,于是就有了市场失灵。所谓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本身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情况,或者说市场机制的某种障碍造成配置失误或生产要素浪费性使用。
【与读者侃经济】
在经济学中,古典经济学家认为,每个人从利己的目的出发,就能达到市场优化的效果。但事实证明,如果人人利己,放任自由,也会造成“市场失灵”的悲剧。
1929~1932年大危机就是一次典型的市场失灵。1933年,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下降40%,各国工业产量倒退到19世纪末的水平,资本主义世界贸易总额减少2/3,美、德、法、英共有29万家企业破产。资本主义世界失业工人达到3000多万,美国失业人口1700多万,几百万小农破产。
一般意义上的市场失灵是指成熟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运行所存在的缺陷,是对市场不灵敏或完全不起作用的描述。从西方国家的实践历程来看,这包括两个层次:一个是指在国家安全、公共秩序与法律、公共工程与设施以及公共服务等领域“天然”存在的“市场失灵”;另一个层次主要是指与市场经济的外部性、垄断、分配不公、经济波动、信息不对称等相关的“市场失灵”。这些缺陷导致市场机制运行出现低效率、两极分化、盲目竞争与浪费、对环境的破坏等市场经济成本,使得市场经济不能正常、有效地运转。
“市场失灵”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市场不能保持经济稳定发展
市场调节往往具有相当程度的自发性和盲目性,由此产生周期性的经济波动和经济总量的失衡。在粮食生产、牲畜养殖等生产周期较长的产业部门更会发生典型的“蛛网波动”。此外,市场经济中个人的理性选择在个别产业、个别市场中可以有效地调节供求关系,但个人的理性选择的综合效果却可能导致集体性的非理性行为,如当经济发生通货膨胀时,作为理性的个人自然会作出理性的选择——增加支出购买商品,而每个人的理性选择所产生的效果便是集体的非理性选择——维持乃至加剧通货膨胀;同样,经济萧条时,也会因每个个体的理性选择——减少支出而导致集体的非理性行为——维持乃至加剧经济萧条。
2.市场竞争最终必然会走向垄断
因为生产的边际成本决定市场价格,生产成本的水平使市场主体在市场的竞争中处于不同地位,进而导致某些处于有利形势的企业逐渐占据垄断地位,形成对市场的垄断。
3.市场机制的负外部性
有些当事人蒙受外部不经济性造成的损失却得不到补偿,如工厂排放污染物会对附近居民或者企业造成损失,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开来和对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等。
4.市场不能提供公共产品
市场经济中的个人都希望别人来提供公共产品,而自己坐享其成,其结果便很可能是大家都不提供公共产品。
5.市场机制会造成分配不公
竞争规律往往具有强者愈强,弱者愈弱,财富越来越集中的“马太效应”,导致收入在贫富之间、发达与落后地区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由于市场失灵的存在,要优化资源配置,必须由政府进行干预。正因为市场会失灵,才需要政府的干预或调节。市场规律和政府调控相结合,才能有效遏制“市场失灵”现象。
柠檬市场——劣币为什么会驱逐良币
【经济学释义】
“柠檬”在美国俚语中表示“次品”或“不中用的东西”,“柠檬市场”是次品市场的意思。当产品的卖方对产品质量比买方有更多信息时,柠檬市场会出现,低质量产品会不断驱逐高质量产品。
【与读者侃经济】
阿克洛夫在1970年发表了一篇名为《柠檬市场:质量不确定性和市场机制》的论文,他本人也于2002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劣币驱逐良币”是柠檬市场的一个重要应用,也是经济学中的一个著名定律。金属货币作为主货币有较长的历史。由于直接地使用金属做货币有不便之处,历史上人们将金属铸造成便于携带和交易、也便于计算的“钱”。人为铸造的“金属货币”,有了一个“面值”,或称为名义价值。这一点变化,使得铸币内在的某种金属含量(如黄金含量)产生了与面值不同的可能,如面值1克黄金的铸币,实际含量可能并不是1克,人们可以加入一些其他低价值的金属混合铸制,但它仍然作为1克黄金进入交易流通中。
这就是劣币驱逐良币效应,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当事人的信息不对称。因为如果交易双方对货币的成色或者真伪都十分了解,劣币持有者就很难将手中的劣币花出去,或者,即使能够用出去也只能按照劣币的“实际”而非“法定”价值与对方进行交易。
“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在市场上是普遍存在的。在信息不对称的市场中,因为产品的卖方对产品的质量拥有比买方更多的信息。在极端情况下,市场会止步萎缩和不存在,从而产生柠檬市场效应。柠檬市场效应则是指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往往好的商品遭受淘汰,而劣等品会逐渐占领市场,从而取代好的商品,导致市场中都是劣等品。“二手车市场模型”可以形象地解释这种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