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牧童很奇怪:羊怎么了?这是不是吃了灌木叶引起的变化?为了探查个究竟,第二天,他又把山羊赶到那片草地上留心观察。他发现,山羊除了吃青草外,还吃灌木的叶子,吃灌木上的小白花和小浆果。到晚上,山羊又表现出很兴奋、不驯服的样子。第三天,他把山羊赶到另一块草地上,只让山羊吃青草。晚上,山羊终于恢复了以前那种安静和温顺。
看来,问题就出在那种灌木上。小牧童拔了几棵灌木带回家。他尝了尝毛茸茸的绿叶,有着淡淡的苦味。他又把摘下的浆果放到嘴里嚼,味道又苦又涩,他忙吐出来扔到炉子里,炉子里立即散发出馥郁的香味,非常好闻。小牧童就把果子放在火里烧一烧,再把烧过的果子放在水里泡着喝,味道好极了。那一天晚上,小牧童兴奋得彻夜未眠。
小牧童反复试了几次,每次都使他感到很兴奋,于是他就把这种香喷喷的、有很好提神作用的东西当饮料,来招待镇子上的人。从此,一种新的饮料就诞生了,并很快传遍了世界各地。这种新的饮料成了人们共同喜爱的东西。大概是因为它首先是从凯夫小镇传出的,人们就叫它“凯夫”。久而久之,“凯夫”被它的谐音“咖啡”取代了。
不知名的灌木只是羊的饲料,牧童卡尔迪经过认真观察和思考,移花接木,把它“移”过来自己吃,结果这一移为世间增添了一道美味。万事万物都有某种相通性,在学习中如果我们能认真观察和思考,也会为我们的学习带来意外的惊喜。
【木木小语】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为了让我们思维活跃起来,就应该养成多观察的好习惯。那么,该怎样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呢?
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写观察日记。写观察日记,是培养我们观察能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实践已经证明:写作能力强的学生,一般都是观察能力比较强,积累材料比较多的学生。那些感到无话可说的学生,往往就是不留心观察各种事物的人。
养成了良好的观察习惯,通过对生活的留心观察,我们就能够分辨出事物的真、善、美与假、恶、丑,就会对人生有自己的认识与思考;就可以更好地表情达意,写出具体、生动又有较深思想内涵的好文章。作文教学不就是要培养我们遣词造句、布局谋篇、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吗?从培养我们观察能力和良好的观察习惯入手,也正是达到作文教学目的的好方法。
“举一反三”让你获得好成绩
“木木,‘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是什么意思呢?”淘淘问道。
“意思是: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别人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别人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了。这句话告诉人们一个简单的道理,在学习后,应该具备一种举一反三的能力,能由一个道理而推知其他的道理。实际上,举一反三会在生活中激发我们的智慧。”
接着木木给淘淘讲了下面的故事:
罗宝和史迪一同外出。到了客栈,罗宝决定看看书,史迪便来到熙熙攘攘的大街上闲逛。忽然,史迪看到路边有一个老妇人在卖一只玩具猫。
那老妇人告诉他,这只玩具猫是她家的祖传宝物,因为家里儿子病重,无钱医治,才不得已要将此猫卖掉。
史迪随意地抱起猫,猫身很重,似乎是用黑铁铸造的。史迪一眼便发现,那一对猫眼是用珍珠做成的。他为自己的发现狂喜不已,便问老妇人:“这只猫卖多少钱?”
老妇人说:“因为要为儿子医病,所以三个铜板便卖。”
史迪说:“那么我就出一个铜板买这两只猫眼吧。”
老妇人在心里合计了一下,认为比较合适,就答应了。史迪欣喜若狂地跑回客栈,笑着对正在埋头看书的罗宝说:“我只花了一个铜板,竟然买下了两颗大珍珠,真是不可思议!”罗宝发现这两只猫眼的确是罕见的大珍珠,便问史迪是怎么回事,史迪把自己买猫眼的事情讲给他听。听了史迪的话,罗宝眼睛一亮,急切地问:“那位老妇人现在在哪里?”
罗宝按照史迪讲的地址,找到了那位卖猫的老妇人。他对老妇人说:“我要买这只猫。”老妇人说:“猫眼已经被别人先行买去了,如果你要买,出两个铜板就可以了。”
罗宝付了钱,把猫买了回来。史迪嘲笑他道:“你怎么花两个铜板去买这个没眼珠的猫呢?”
罗宝坐下来把这只猫翻来覆去地看,最后,他向店小二借了一把小刀,用小刀去刮铁猫的一只脚。当黑漆脱落后,露出金灿灿的黄金。他高兴地大叫道:“史迪,你看,果然不出我所料,这猫是纯金的啊!我们可以想象,当年铸这只猫的主人,一定怕金身暴露,便将猫身用黑漆漆了一遍,就如同一只铁猫了。”见此情景,史迪后悔莫及。
罗宝笑道:“你虽然能发现猫眼是珍珠,却缺乏联想思维,分析和判断事情还不全面。你应该好好想一想,猫眼既然是珍珠做成的,那么猫的身子会是不值钱的黑铁所铸吗?”
可见,养成举一反三、深入思考的习惯,会激发出无穷的智慧。实际上,举一反三也是学习好习惯之一。2006年江苏省南京市的中考状元林东阳就有这种好习惯。尤其在作文上,他分析研究了高分作文,通过反复的研究、比较、学习,举一反三,渐渐摸索出了高分作文的思路。
实际上,这种举一反三的学习习惯不仅仅应用在作文上,对于其他科目的学习都会有意象不到的好效果。
【木木小语】
举一反三会让我们的思维发散开来,高效学习知识。那么,怎样才能养成这样的好习惯呢?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在做数学题中加强训练。我们在做数学题的时候,经常是一道题有好几种解法,所以在你做完一道题的时候,不要仅仅满足于得到答案,还要多想想是否还有其他解题方法。
2.积累的东西经常拿出来应用,经常翻阅,善于运用,防止只摘不用。俗话说:“摘而不看一阵风,摘而不用一场空。”就是说,经常翻阅、运用,才能巩固记忆,把摘录的知识不断化为己有;经常翻阅、运用,才能温故而知新,举一反三,学到更多的东西。
3.在充分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基础上,举一反三。在平时的学习中先用看似微不足道的知识和方法解决较容易的问题,然后逐步向中档题、高难度的题目发展,先易后难,便于举一反三,逐步提高。
像季羡林一样给大脑“放个假”
广为流传的通俗歌曲《牵挂你的人是我》被改成了校园歌谣。一天,淘淘哼着这样的歌回家了。
淘淘唱道:“负担最重的人是我,心里最苦的人是我,起得最早的人是我,睡得最晚的人是我,是我是我还是我……”
木木听着被改编了的歌词,陷入了深思:这首校园歌谣在某种程度上确实表达了学生苦累的心情。紧张的学习,来自各方面的种种压力,使他们的身心和大脑常常处于疲惫状态,出现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思路不清晰、反应迟钝的现象。即使你再下工夫,再吃苦用功,成绩也总是提不高。这样循环往复,慢慢就对学习失去了信心,进而对自己的前途理想感到迷茫。其实这是一种大脑疲劳现象。如果他们懂得大脑疲劳的生理机能,进行适时调节,科学用脑,就能提高学习效率。
想到这里,木木对淘淘说道:“难道你比季羡林老先生还要累吗?他每天三四点就起床,除了应付学校里杂七杂八的事情,还研究出了那么多学术成果,被人誉为学术界的泰斗。他每天的工作也是很辛苦的,但他都能泰然处之。你知道他的高招是什么吗?”
“不清楚。”
“就是懂得休息,他经常会给自己的大脑‘放假’,有时候在开会期间,不重要的会议就悄悄地溜神。人的精力是有限的,精神高度集中容易引起大脑疲劳,就像弹簧一样,不能一直处于紧绷状态,那样迟早会断的。你要时常给自己的大脑‘放个假’,这样你才能让自己精力充沛地去学习,才能取得好成绩。”
大脑疲劳是由过度劳累,脑神经系统过度紧张引起的。我们的学习科目多,学习任务重,大脑每天要不停地接受、存储、筛选、发送各种无法统计的信息,进行频繁的思维活动。当大脑无法再承受超负荷运转时,大脑就会“罢工”,生理上称之为“保护性抑制”,就像电流使用过量,电闸就会自动跳闸一样。因此,在大脑“罢工”之前,我们要先给大脑“放个假”,以保证它正常运转,这样我们的好成绩才会有保证。
【木木小语】
面对大脑的“罢工”,我们该怎么办?除了给大脑“放假”,好好休息之外,最关键的是要学会科学用脑。那么,怎样才能养成科学用脑的习惯呢?
1.时常更换内容,调节用脑。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大脑是有严格分工的,各个部分的皮层都各司其职。例如,大脑左半球是优势半球,它具有高级的语言作用和认识分析工作的优势,抽象思维、数学计算以及形成概念的能力比较强。大脑右半球为非优势半球,非语言的或感受的工作占优势,对图形的空间感觉比较好,并且与音乐能力有密切关系。研究结果还表明:人在学习一种知识时,一部分脑细胞在工作,其余的脑细胞则处于休息状态。体力劳动时和脑力劳动时脑子的主管部位是不相同的;写作和文化艺术活动的指令,也不是从同一个脑区发出的。也就是说,大脑的工作忙闲是可以得到调节的。所以同学们在进行学习时,要注意学习内容的交叉,脑力与体力交替,形象性的活动和抽象性的思维穿插进行。如文理科课程穿插学习,不要整天学文科或整天学理科,体、音、美穿插于文理科目之间,每天坚持参加一些文体活动和体力劳动,这样既可以防止一部分脑细胞过度疲劳,使人精力不足,又可以调节整个大脑的积极性,提高其运转的效率。
2.增加营养,健全大脑。脑在人体各器官中是最活跃的,虽然其重量只占人体的2%,但消耗的能量却占全身总耗能量的20%。经专家研究测定,脑所需要的营养成分主要有脂肪、蛋白质、糖类、B族维生素、维生素C、维生素E和钙,其中脂肪占第一位。人脑如果缺乏以上营养,不仅脑重量达不到正常的水平,还会影响人脑的功能,使人智力低下。因此,为了提高大脑的工作效率,应多吃与大脑营养有关的食物,如动物脑、鸡蛋、豆制品、奶类、瘦肉、兔肉、羊肉、鸭、鱼、虾、牡蛎、水果、蔬菜、芝麻、核桃仁、花生米等。
3.情绪愉快,保养大脑。现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情绪与脑效率之间也有重要的关系。不论什么原因引起的精神紧张和长时间的精神苦闷、焦虑不安和思想矛盾,都能使脑细胞能量过度耗损,从而使大脑陷于衰弱状态。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认为,学生的情绪生活与其思维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如果伴随学习和思考的是兴奋、激动等愉快情绪,将能促进其智力的发展,而一切不愉快的消极情绪,将会阻碍智力的发展。所以,应始终保持愉快情绪进行学习与思考,保养好大脑,以提高用脑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