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相信今天会过得很好,而且明天会过得更好,你就会往好处去做,尽力地把日子过好。工作中也是这样,如果你有一个信念,认为自己能够很好地完成自己承担的工作,这时你就会觉得在工作中很有信心。你常常这样想,并落实到行动中,想方设法去做好工作,信心就会更强。反之,如果你看不到希望,总觉得未来没什么好期待的,人生就这样了,那就难免陷入颓废消沉的状态,这样的人工作和生活就很难有起色。
有这样一则寓言:
两兄弟相伴去遥远的地方寻找人生的幸福和快乐,一路上风餐露宿,在即将到达目的地的时候,遇到了一条风急浪高的大河,而河的彼岸就是幸福和快乐的天堂。关于如何渡过这条河,两个人产生了不同的意见。哥哥建议采伐附近的树木造成一条木船渡过河去,弟弟则认为无论哪种办法都不可能渡得了这条河,与其自寻烦恼和死路,不如等这条河流干了,再轻轻松松地走过去。
于是,建议造船的哥哥每天砍伐树木,辛苦而积极地制造船只,还顺便学会了游泳;而弟弟则每天躺着休息,抽空到河边观察河水流干了没有。直到有一天,已经造好船的哥哥准备扬帆的时候,弟弟还在讥笑他的愚蠢。
不过,哥哥并不生气,临走前只对弟弟说了一句话:“去做每一件事不一定都成功,但不去做就一定没有机会获得成功!”
能想到等河水流干了再过河,这确实是一个“伟大”的创意,可惜这却是个注定永远失败的“伟大”创意。
这条大河终究没有干枯掉,而造船的哥哥经过一番风浪也最终到达了彼岸,两人后来在这条河的两岸定居了下来,也都有了自己的子孙后代。河的一边叫幸福和快乐的沃土,生活着一群我们称之为积极进取的人;河的另一边叫失败和失落的原地,生活着一群我们称之为消极空虚的人。
由此可见,积极和消极两种截然相反的心态会带给人们多大的反差。
一块有磁性的金属,可以吸起比它重1倍的物体,但是如果你除去这块金属的磁性,它甚至连轻如羽毛的东西都吸不起来。同样,人也有两类:一类是有磁性的人,他们充满了信心和信仰,他知道他们天生就是胜利者、成功者;另外一类人,是没有磁性的人,他们充满了畏惧和怀疑。机会来时,他们却说:“我可能会失败,我可能会失去我的钱,人们会耻笑我。”这一类人在生活中不可能有任何成就,因为他们害怕前进,他们只愿意停留在原地。
生活中,拥有一颗积极进取的心,比什么都重要。
人生如同足球赛场,在场上奋力奔跑的运动员,尽管快跑未必一定入球得分,但若慢跑而不出脚,没有进球取胜的信心,就不会有进球获胜的辉煌。
人生态度决定人生的成败,积极的人生态度,尽管不能保证一个人事事成功,但它是成功的先决条件。
“可能思想”:困境中的排山倒海之力
对于缺乏信心者来说,他们的口头禅永远是“不可能”,这已经成为他们的失败哲学。他们遵循着“不可能”哲学,就只能一直走向失败,做什么都不会成功。
这个世界上不可能的事太多了,“我的公司不可能在一夜之间东山再起”,“我永远不可能再重新拥有一百万”——人们常常被消极的心态支配着,才导致大部分人一生平平庸庸。但是,实际的情况是怎么样的呢?
曾经有一本非常畅销的励志书《方法总比问题多》,在雅虎里能够搜索到高达1100万条的读后感,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再版19次之多。这本书为什么能够如此受欢迎?
在众多的读者评论中,可以发现,是因为这本书中有些理念引起了读者的共鸣,成为人们走向成功的指路标:
“这世界上没有什么不可能,只是暂时还没有想到方法!”
“只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借口。”
“改变你的发问方式,‘绝不可能’就变为‘绝对可能’!”
其实,把这些掷地有声的口号归结成一条,就是:没有不可能,积极进取,把“不可能”变成“不,可能”!
只要敢于蔑视困难,把问题踩在脚下,最终你会发现:所有的“不可能”,最终都有可能变为“可能”!
“不可能”只是失败者心中的禁锢,对生活充满信心的人,从不将“不可能”当做一回事。
1883年,工程师约翰·罗布林雄心勃勃地意欲着手建造一座横跨曼哈顿和布鲁克林的大桥。然而桥梁专家们却说这个计划纯属天方夜谭,劝他趁早放弃。罗布林的儿子华盛顿·罗布林——一个很有前途的工程师——也确信这座大桥可以建成,父子俩克服了重重困难。在构思建桥方案的同时,他们也说服了银行家们投资该项目。
然而大桥开工仅几个月,施工现场就发生了灾难性的事故,约翰·罗布林在事故中不幸身亡,华盛顿·罗布林的大脑也严重受伤。许多人都以为这项工程会因此而泡汤,因为只有罗布林父子才知道如何把这座大桥建成。
尽管华盛顿·罗布林丧失了活动和说话的能力,但是他的思维还同以往一样敏锐,他决心要把他与父亲倾注了很多心血的大桥建成。一天,他脑中忽然一闪,想出一种用他唯一能动的一根手指和别人交流的方式,他用那根手指敲击妻子的手臂,通过这种方式由妻子把他的设计意图转达给仍在建桥的工程师们。整整13年,华盛顿就这样用一根手指指挥工程,直到雄伟壮观的布鲁克林大桥最终落成。
这个令人难以置信的奇迹蕴涵着一个道理:脚不能达到的地方,眼睛可以达到;眼睛不能达到的地方,心可以达到。只要心存必胜的信念,就没有扭转不了的败局。
“只要有足够的意志力、足够的头脑和足够的信心,几乎任何事情都可以做到。”不是不可能,只是暂时没有找到方法。不要给自己太多的限制,不要总是“自我设限”,应该将注意的焦点集中在找方法上,而不是找借口上。正如哈瑞·法斯狄克所说:“这世界现在进步得太快了,如果有人说某件事不可能做到,他的话通常很快就会被推翻,因为很可能另一个人已经做到了。在信心和勇气之下,只要我们认为可以做到,就可以以科学的方法推翻‘不可能’的神话,我们就可能做成任何我们想做的事情。”
抱团过冬:有你、有我、有信心
羚羊是草原上跑得最快的动物,但它们常常成为狼群捕食的对象,而速度比它们慢的马群却很少被狼当做捕食的目标。狼为什么能够捕获到跑得快的羚羊,而很少捕获跑得慢的马群呢?
原来马是群居动物,它们也有像狼一样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它们知道如果不紧密地团结在一起,它们就很可能成为狼群的食物。每当有食肉动物来袭击时,强壮的成年马就会头朝里、尾巴朝外,自动围成一圈,把弱小的和衰老的马围在中间。只要敌人一靠近,外围的马就会扬起后蹄去踢敌人。一旦被马踢到,即使不死也会受重伤,所以很少有食肉动物愿意去袭击马群,即使是最具合作意识的狼群。
相比较之下,食肉动物们就更喜欢把灵巧快速的羚羊作为捕食对象。羚羊没有互相保护的团队意识,当遇到敌人袭击时,羚羊群就会四散逃跑。分散开的羚羊即使跑得再快,也逃不过敌人的围追堵截,因此最终会成为敌人的美餐。
马群的合作精神,让它们在适者生存的竞争考验中,成为千百年来领先其他动物的优秀群体之一。
这种精神正如一幅令人感动的漫画所描述的:两位都只有一条腿的残疾人,扔掉拐杖,互相搀扶着向前走去。画面的背景辽阔空远,前方的道路绵延无尽。旁边题有一首打油诗:你一条腿,我一条腿,我们一起,走南闯北。
天地之间,生命存在极其艰难,物种本身无法摆脱的局限,让合作成了物种活下去的最优策略。尤其是在困境之中,合作往往能产生意外的惊喜。
无论是在狼群的袭击下自动排序、整合队伍、共同御敌的马群,还是两个互相搀扶闯天下的残疾人,面对彼此共同的苦难,发扬可贵的合作精神,所有的你、所有的我,加上必胜的信心,就能为自己赢得未来。
施乐公司地区经理法兰克·派斯特曾将施乐团队制胜的故事写成Don't fire them,tire them up一书中文译本名为《抱团打天下》,一时洛阳纸贵,书中的“独行侠难成大事,胜利来自团队”一语成为美国企业家的口头禅。
在经济困境的大环境下,“抱团”和“携手”又一次成了两个热门的、具有强大鼓舞力量的词汇。
“抱团过冬”原本说的是南极的企鹅群在抱团取暖的时候遵循一种独特的规则,也就是圈子中心的企鹅总是不断绕到外围,为外围的企鹅取暖,通过这种热量循环传递,最终所有的企鹅都存活了下来。所以,不仅是企业内部要团结一心、彼此温暖,且国与国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抑或是具体到个人之间,合作已经成为必然选择。
在如今这样一个知识经济时代里,缺乏合作精神的人不可能成就事业,更不可能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强者。人们只有承认个人智能的局限性,懂得自我封闭的危害性,明确合作精神的重要性,才能有效地以合作伙伴的优势来弥补自身的缺陷,增强自身的力量,也才能更好地应对知识经济时代的各种挑战。
对企业而言,一个人的成功不是真正的成功,团队的成功才是真正的成功。对个人而言,个人主义在职场上根本行不通,作为职场中的个体,你可能会凭借自己的才能取得一定的成绩,但你无法取得更大的成功。如果你善于合作,把自己融入整个团队中,依靠集体的力量,你就能把个人所不能完成的工作任务完成,老板也会因此对你另眼相看,从而提拔你。所以,一个人要想发挥出更多的才华,取得更大的成功,就必须学会与同事们抱团打天下,与企业发展共进退。
信心传送带:从我开始,带动我们
一只远在南美洲的蝴蝶轻轻扇动翅膀,就能导致一个月后美国的一场飓风,即所谓“蝴蝶效应”。它讲的就是信息传递和累积带动的力量。信心也是可以传递的,团队或组织中的每一个人在一定程度上都是他人的风向标,每个人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其他人产生引导和带动作用。尤其是其中的重要人物或者意见领袖,其影响力应该胜过蝴蝶的翅膀。
信心也能表现为一种凝心聚力抓发展的浓烈氛围。万众一心,同谋发展,团结奋进,是困境中企业不断快速发展的强劲动力。每一位成员期望企业更好更快发展,期望自己的事业和家园建设得更加美好,大家从企业的每一步发展变化中既有了切身的感受,也提升了信心指数,这样的信心指数反过来又不断激发起全体人员支持发展、服务发展、投身发展的巨大热情,形成了凝心聚力抓发展、团结一致同心干的可喜局面。
因此,信心是一种很微妙的信息和能量,一个人只要拥有,就可以通过不自觉的言行举止和行为模式“传染”给周围的人,一个接一个地传递下去,从每一个个体开始,达到影响全局的目的。
修曾是个多虑的人。但是,1934年的春天,他走过韦布城的西多提街道时,有个景象扫除了他所有的忧虑。
事情的发生只有十几秒钟,但就在那一刹那,修对生命意义的了解,比在前十年中所学的还多。那两年,修在韦布城开了家杂货店,由于经营不善,不仅花掉了所有的积蓄,还负债累累,估计得花七年的时间偿还。他结束营业,准备到商矿银行贷款,好到堪萨斯城觅份工作。修像只斗败的鸡,没有了信心和斗志。突然间,有个人从街的另一头过来,那人没有双腿,坐在一块安装着溜冰鞋滑轮的小木板上,两手各用木棍撑着向前行。他横过街道,微微提起小木板,准备登上路边的人行道。就在那几秒钟,他们的视线相遇。只见那人坦然一笑,很有精神地向修招呼:“早安,先生。今天天气真好啊!”修望着他,体会到自己是何等富有。“我有双足,可以行走,为什么却如此自怜?这人缺了双腿仍能快乐自信,我这个四肢健全的人还有什么不能的?”修挺了挺胸膛,本来预备到商矿银行只借100元,现在却决定借200元;本来说到堪萨斯城试着找份工作,现在却很有信心地宣称:“我到堪萨斯城去找一份新的工作!”结果,他借到了钱,也找到了工作。
信心的传递就是这么简单,不用大张旗鼓地讨论和宣传,不用费尽心机地劝导或说教,只要人们的充满信心的心态和其他人共同生活在一起,信心是可以被感知到的,是可以被体会到的。
一个民族要有志气,一个企业要有士气,一个人要有骨气。这志气、士气、骨气,就是信心、力量和精神。
越是在困难的时候,就越是需要信心的传递。个体的信心不仅是企业自身克服困难、战胜危机的法宝,更是一种集体责任,有利于增强整个组织的信心。相反,一个如果丧失了信心,个人行为会通过上下游关系链传导为一种共同的行为,形成悲观共振,从而对整个团队的信心和发展进步造成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