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醒语:
拥有一种专门的技能要比有十种心思来得有价值,有专门技能的人随时随地都在这方面下苦功求进步,时时刻刻都在设法弥补自己的缺陷和弱点,总是会想到把事情做得尽善尽美。而有十种心思的人就和他不一样,他可能会忙不过来,要顾及这一点又要顾及那一个,由于精力和心思分散,事事只能做到“尚可”为止,结果当然是一事无成。
通才鼯鼠
你最适合站在哪里,你就应该站在哪里。
——歌德
鼯鼠掌握了五种技能:飞翔、游泳、攀树、掘洞和奔跑。他为此感到非常自豪:在动物世界里,有谁像我这样多才多艺?雄鹰飞得高,但他会游泳、掘洞、攀树、奔跑吗?老虎跑得快,但他会飞翔、游泳、攀树、掘洞吗?海豚是游泳能手,但他会其他四种技能吗?鼯鼠把自己和各种动物都比了个遍,越比越觉得自己的本领高,越比越觉得自己了不起。在他看来,老虎当兽中之王,雄鹰为鸟中之王,都是徒有虚名而已。真正的动物首领,非他莫属。
然而,人们还是把他与老鼠并列,划入啮齿目;又将他与弱小动物排在一起,归进松鼠科。鼯鼠为此愤愤不平:“胡闹,胡闹!老鼠、松鼠算什么东西?我可是动物中的通才、全才啊!”
有一天,鼯鼠正在向几只老鼠炫耀自己的五种技能,突然,一只老虎出现在他面前:“小兄弟,你在说什么?”
鼯鼠吓得魂飞魄散,撒腿就跑。但是,他用尽力气跑了半天,老虎几步就追上来了。没办法,他慌忙爬上一棵树,这时,一只金钱豹又蹿了过来,三下两下就蹿上了树顶。情急之中,鼯鼠张开四肢飞到空中。但是,他的“翅膀”并不能像鸟一样扇动,只能滑翔。一只雄鹰轻轻扇了两下翅膀,眼看就要抓住他。无路可走了,鼯鼠“扑通”一声钻进水里。他刚想喘口气,一只水獭已箭一般地向他扑来。鼯鼠狼狈地爬上岸,伸出利爪掘洞藏身。水獭跟踪追来,没费吹灰之力,就扒开了他的洞穴,把他抓在手中。
“兄弟,我想领教领教,你还有什么招数吗?”水獭讥讽地问。
鼯鼠浑身像筛糠一样颤抖不止,后悔不迭地说:“拥有一身平庸的本领,不如掌握一件过硬的技巧啊!”
是啊,正如鼯鼠的感悟所得:“业广不如业专”。与其掌握许多平庸的本领,不如精通一门过硬的技术。
万事通不如一事精
我不愿鼓励每个人都变为同一类型,我宁愿用粉笔在每个人的周围画个圆圈,劝告他们不要踏出圈外,而尽力发挥独特的自我。
——珍恩·卡莱尔
现代社会是一个专业化的社会,你只有业有所精、技有所长,使自己在某一领域中有过人之处,你才能获得更多成功的机会。否则,自认为是多才多艺,实则是样样不精。
多年前,当电脑自动化的新技术还未面世时,在工商管理方面极负盛名的哈巴德曾经这样说:“一架机器可以取代50个普通人的工作,但是任何机器都无法取代专家的工作。”
果然,现代数以万计的普通工作都已经由机器取代了,但专门人才的地位还是稳如泰山。因为没有这些专家来操纵机器,机器就会像废物一样毫无用处。
因此,你只要能把自己锻炼成为某一领域中不可或缺的人物,你就能有所作为。
古代天津有位小名叫“狗子”的生意人,只是对蒸包子有所专长,他成功地创下了一个名扬中外的包子老字号;北京的王麻子只是剪刀做得好,他却凭它成功地开创了自己的事业。相反,许多知识涉猎广博的人,对各个领域都是浅尝辄止,结果一生平庸,默默无闻。
对于一个人的事业而言,最大的危机就是业不精专,没有一项自己的特长。根据调查,人们还发现这样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现代教育培养起来的工商管理硕士往往更执着于自己的方法,发展专长的范围虽然有限,但十分专精;而自行创业的人比较喜欢凡事一把抓,以至于专业无法专精。没有人限制他们在某一专业领域发展所长,他们也认为没有必要总把自己局限在那里。他们常常庆幸能有较多的发展机会,而这些恰恰正是造成他们失败的最主要因素。但更为可怕的是,这些多才多能的人,往往认识不到自己之所以失败的真正原因。
所以,如果你想获得更多的成功,你最好放弃“懂得越多,机会越多”的想法,而接纳“钻得越深,机会越多”的想法。你必须让自己在某一方面有所特长,出类拔萃。
另外,你在某一方面很精通,而在其他方面懂得不多,甚至一窍不通,这时,你不要不好意思承认某方面的无知,不要充当这方面的专家,你应该向别的专家请教。你要记住: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通才加专长
一流的拉砖夫,比其他任何行业的三流人物要更好。
——欧里森·史威特·马登
亚当·斯密在1776年的《国富论》中提出:分工是经济增长的根源。一个社会的发展程度往往与劳动分工和专业化有关,劳动分工越深化、专业化程度越高,经济发展水平也就越高。到了20世纪末,人类社会的分工与专业化水平已经达到相当高的程度。而且,分工与专业化的程度仍然在加深。这就使得任何职业对一个人专业知识与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后工业化社会的另一个主要特征是:知识在经济发展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知识经济已经成为一个很流行的术语。知识经济大体上是说,知识在经济增长中具有主导性的作用。一般呈现两个特征:一是很多产品以非实物形态存在,而表现为信息、知识以及各种智力成果的组合;二是知识越来越成为竞争优势的基础。美国与日本相比,之所以在信息技术领域占有如此巨大的优势,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美国集中了世界上最优秀的科学家。北京的中关村为什么会成为中国计算机行业的中心,也是因为这里集中了中国最优秀的头脑。
在这样一个社会,我们的成功学又增加了一条新的内容,那就是要求你尽可能成为专家。根据经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学提出了这样一种看法:最有价值的人才往往是“T”型结构的。所谓“T”型结构,最简单地说就是“通才+专长”。如果你智商很高,有良好的情绪控制能力,知识面很宽,同时又有管理方面的才能,就可以说你是一个通才。但最好你还有一个专长,比如善于编写电脑程序、熟悉印刷行业的各种问题、精通会计、是个法律专家、擅长广告策划、精于证券投资等。如果你是一个专家,那么就大大的提升了你自己的价值。
在几十年前,你只要是个聪明的人就容易成功,但现在不一样了。几十年前,福特可以一个人制造出一辆汽车,爱迪生一个人就发明了无数电器。但如今,恐怕没有人能够单枪匹马制造波音飞机或者编写视窗软件,而每一个人从事的都是很专门领域的一个具体工作。比如你研究的是发动机里的一个小部件,他研究的是飞机的电路控制系统等。所以,你要是不成为专家,你就很难跻身于最出色的人之列。最简单的来说,现在大部分高薪的工作都是提供给专业人士的。
但任何人要想成为专家,都需要艰苦的努力、坚韧不拔的毅力、甚至是对枯燥乏味工作长时间的忍受。下面我们讲讲格雷厄姆的故事。美国人本杰明·格雷厄姆是著名的“现代证券分析之父”。20世纪20年代,他在哥伦比亚大学毕业后,放弃了哥伦比亚大学文学、哲学和数学三个不同的学系同时邀请他执教的难得机会,毅然进入证券经纪公司工作。由于他勤奋钻研、细心观察,很快熟悉了证券市场的运作技巧。1929年股市暴跌时,他运用自己发明的证券投资价值评估方法,帮助客户避免了资金的巨大损失,因而声誉鹊起。1934年,他和戴维·多德合著了《证券分析》,此书迄今已出了第五版,有些学者把它奉为“华尔街的圣经”。《证券分析》奠定了现代证券分析理论的基础,这本书也曾对证券投资专家沃伦·巴菲特、马里奥·加贝利等产生过很大的影响。为了纪念和表彰他在证券分析领域的卓越建树,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已设立了永久性的“格雷厄姆-多德教授讲座”。
发挥自己的特长
只要是学有专长,就不怕没有用武之地。
——雨果
社会上各行各业,需要的素质与才能各不相同。比如:做一个杰出的临床医生,必须具有很好的记忆力;研究理论物理学,抽象思维能力不可少;一个数学家没有必要一定具备实际操作、设计和做实验的能力,虽然这种能力对于一个化学研究者来说是必不可少的;而天文学主要是一门观察科学,需要很好的观察能力,浓厚的兴趣和长久细致进行观察的毅力。人的兴趣、才能、素质也是不同的。如果你不了解这一点,没有能把自己的所长利用起来,你听从事的行业需要的素质和才能正是你所缺乏的,那么,你将会自我埋没难以成功。反之,如果你有自知之明,善于设计自己,从事你最擅长的工作;你就更易获得成功。
这方面的例子实在是太多了:达尔文学数学、医学呆头呆脑,一摸到动植物却灵光焕发……阿西莫夫是一个科普作家的同时也是一个自然科学家。一天上午,他坐在打字机前打字的时候,突然意识到:“我不能成为一个第一流的科学家,却能够成为一个第一流的科普作家。”于是,他几乎把全部精力都放在科普创作上,终于成了当代世界最著名的科普作家。伦琴原来学的是工程科学,他在老师孔特的影响下,做了一些物理实验,逐渐体会到,这就是最适合自己干的行业,后来果然成了一个有成就的物理学家。
汤姆逊由于“那双笨拙的手”,在处理实验工具方面感到很烦恼,因此他的早年研究工作偏重于理论物理,较少涉及实验物理,并且他找了一位在做实验及处理实验故障方面有惊人能力的年轻助手,这样他就避免了自己的缺陷,努力发挥自己的特长。珍妮·古多尔清楚地知道,她并没有过人的才智,但在研究野生动物方面,她有超人的毅力、浓厚的兴趣,而这正是干这一行所需要的。所以她没有去攻数学、物理学,而是进到非洲森林里考察黑猩猩,终于成了一个有成就的科学家。
一些遗传学家经过研究认为:人的正常的、中等的智力由一对基因所决定。另外还有5对次要的修饰基因,它们决定着人的特殊天赋,起着降低智力或升高智力的作用。一般说来,人的这5对次要基因总有一两对是“好”的。也就是说,每个人总有可能在某些特定的方面具有良好的天赋与素质。
所以,要想成功就应该努力根据自己的特长来设计自己,量力而行。根据自己的环境、条件、才能、素质、兴趣等,确定进攻方向。不要埋怨环境与条件,应努力寻找有利条件;不能坐等机会,要自己创造条件;拿出成果来,获得了社会的承认,事情就会好办一些。每个人不仅要善于观察世界,善于观察事物,也要善于观察自己,了解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