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一些准备,少一些盲目
没准备的勤奋是效率低下的勤奋;没准备的敬业是不断贬值的敬业;没准备的忠诚是盲目的忠诚;没准备的主动也许就是添乱的主动。
提起准备,每个人都懂得“有备无患”、“不打无把握之仗”的道理,几乎人人都有因有准备而获得,亦因无准备而失去的经历。
准备无处不在,又如此攸关成败,奇怪的是人们却普遍忽视它,即使有人认识到了准备的重要性,也很少能对它保持长久的热情。于是,“效率低下,差错不断”就成了较为普遍的现象。
许多企业都曾经辉煌一时,风光无限,最终却都因漠视准备而只能各领风骚三五年。只有那些能够重视市场调研,具备危机意识,能够在生产、市场、资金、人力等各个方面进行充分准备的企业,才能将竞争对手远远地甩在身后;在企业中也有许多员工,他们整天忙忙碌碌,但因为缺乏准备而经常差错不断,很难把工作做好。只有那些在工作中,不但积极主动、勤奋敬业,而且懂得准备是执行力的前提、是工作效率的基础的员工,才能成为企业中做事效率最高的人。
可以说,重视并善做准备,就能造就一个卓越的员工,一个一流的企业;而忽视准备,只能产生一个无能的员工,一个衰败的企业。准备决定差距。
我们都知道史玉柱的经历,1997年他在资金严重不足的情况下,仓促上马号称当时“中国第一高楼”的巨人大厦,最后造成了中国第一“烂尾楼”。但他痛定思痛,经过3年的精心准备,终于在2000年靠“脑白金”东山再起,第二年“脑白金”的销售额就达到了10亿元。对史玉柱来说,真是成也准备,败也准备。
同样得“准备”,当忽视它的时候,失败来了;当重视它的时候,成功来了。因此说,“每一次差错皆因准备不足,每一项成功皆因准备充分”,就是对准备的最好注解。无论在什么领域,这样的例子俯拾皆是。
我们以宝洁公司生产的婴儿纸尿布为例,它的销售市场遍布世界各地,在德国和中国香港市场一度非常畅销。
但好景不长,不久,德国的销售点向总公司汇报:德国的消费者反映,宝洁公司的尿布太薄了,吸水性能不足。而中国香港的销售点却向总公司汇报:香港的消费者反映,宝洁公司的尿布太厚了,简直就是浪费。
总公司感到非常奇怪:为什么同样的尿布会同时出现太薄又太厚两种情况呢?这让公司的管理人员有点摸不着头脑。
其实,这是宝洁公司的产品开发人员在设计产品时缺乏应有的准备,对产品销售的不同市场没有经过细致的调研和考察造成的。
总公司通过详细的调查后发现,同时反映尿布太薄又太厚的原因,是德国和中国香港的母亲使用婴儿尿布的不同习惯所致。虽然中西方婴儿一天的平均尿量大体相同,但德国人凡事讲究制度化,完全按照规矩行事。德国的母亲也是如此,早上起来的时候给孩子换一块尿布,然后就这么一整天都不去管他,一直到了晚上才会再去换一次。于是,宝洁公司的尿布相对于这样的情况显然是太薄了。可是中国香港的母亲却把婴儿的舒适当做头等大事,只要尿布湿了就会换上一块新的尿布,一天不知道要换多少次,所以宝洁公司的尿布在这种情况下就显得太厚了。
显然,宝洁公司的产品开发人员并没有考虑到产品市场中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在设计新产品的时候没有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结果弄得怨声载道,使宝洁公司蒙受了不少经济损失。
产品开发人员只不过在不同地域使用尿布的习惯上忽视了调研,等待他们的就是无情的市场风险。曾经省下的调研成本,现在却要付出十倍、百倍甚至千倍的代价。
这就是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的道理。
在职场中,许多员工常因为做事没有准备而错失大好机会。其实,只有准备充分,后面的工作才能真正收到水到渠成的效果。比如销售人员,在每次会见客户前,把所有可能用到的资料准备好,并提前调查清楚对方公司的实际情况以及最新的动态,掌握第一手资料,尽可能了解详细。当一切准备就绪后,会见客户时,就有了十足的把握。
同时,从客户的角度出发提出一些建议,为客户的利益着想,也是准备工作中需要考虑的因素之一。因为客户与企业的利益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完全一致的。
忙是最容易找到的理由,似乎越忙的员工越能干,越会受到上司的赏识。但我们往往发现,忙的真正原因,不是因为上司的赏识而承担了更多的责任,而是工作前缺乏准备,在工作时显得没有条理,导致的结果当然是没有效率,甚至事倍功半。
准备会占用一部分时间,于是,有的员工认为,只有尽快进入正题,才能越早把工作完成。但实际上,没有准备的工作更浪费时间,而且容易忙中出错,这样的员工是不会受人欢迎的。
没准备的勤奋是效率低下的勤奋;没准备的敬业是不断贬值的敬业;没准备的忠诚是盲目的忠诚;没准备的主动也许就是添乱的主动。
企业呼唤具有准备意识的员工,当一切准备就绪时,工作中的问题会因为你有所准备,而一个个被解决掉,工作也就不再是一件难事。
多一些奉献,少一些索取
奉献是敬业者毕生在做的事。他们为工作奉献自己的智慧,奉献自己的激情与青春,奉献自己的一切。他们是令人尊敬的“奉献者”。
敬业者是平凡的,也许他们是你我身边的普通人;敬业者又是伟大的,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做了许多不平凡的事情,他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地奉献着。
深山邮递员王顺友就是这样一个普通而又不平凡的人。他数十年如一日地奔走在马班邮路,视为人民服务为幸福,获得了“2005年度感动中国人物”、“全国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
1985年,王顺友成为四川省木里藏族自治县的马班邮路邮递员。木里的山太高太大,有时几天都难看见一个人影。白天他唱山歌,跟马儿说话;晚上,偌大的山里只有他一个人,周围什么也看不到,只有风声、水声和野兽的叫声。就这样,在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艰苦的工作条件下,在马铃孤寂的叮当声中,王顺友以超乎常人的坚韧,每年330天走在邮路上,孤独跋涉了20年,行程26万多公里,相当于走了21个二万五千里长征,相当于围绕地球转了6圈!他把党的声音、外界的信息、亲友的音讯传送给了大山里的千家万户,赢得了各族群众的欢迎和赞誉。在木里县邮政局的记录中,20年来,王顺友从来没有延误过一个班期、丢失过一份邮件。他平均每年投递各类邮件近万件,投递准确率达100%。
在这条路上,没人能替他分担这近乎残酷的艰苦,他一肩挑、一人扛。当万家灯火、家人团聚的时候,王顺友只能一个人蜷缩在山洞、牛棚、树林里或露天雪地上,只有骡马与他相伴。冬天一身雪,夏天一身泥,饿了就啃几口糌粑面,渴了只能喝几口山泉水或吃几块冰。雨季,他几乎没穿过一件干衣服。由于常年在野外风餐露宿、喝酒驱寒,王顺友的身体很不好,胃病常年伴随他,他的心脏、肝脏、关节也经常受到病痛的折磨。才40出头的他,脸色黝黑、眼窝深陷,皱纹犹如刀割,爬满了消瘦的脸庞,人看上去似乎50有余。
1995年冬天,王顺友像往常一样通过九十九道拐。一只山鸡突然惊飞,惊了骡马,骡子一个劲儿乱踢乱跳,后蹄突然蹬在他肚子上,老王倒在地上,汗水一直往下淌。但是想到邮件还没送完,乡亲们还在盼着他,他站起来,忍着剧痛没睡觉,边走边歇,边歇边走,一直坚持了9天,才把这班邮件送完。9天后,人们用拖拉机把几近昏迷的王顺友送到了木里县林业职工医院,医生们大为惊叹:从没见过一个人在肠子破裂的情况下还赶了9天路,这个人的毅力的确不一般!
1998年8月,木里县遭受百年不遇的洪水灾害,山体滑坡,冲断了从县城至白碉乡的道路。但邮件中有一封四川师范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收信人是白碉村的海旭燕。开学时间迫在眉睫,为了不耽误海旭燕的前程,王顺友昼夜兼程,冲过泥石流地段,蹚过湍急的山洪水,躲过山上的飞石,终于将录取通知书送到了海旭燕家中。海旭燕捧着通知书,看着泥人似的王顺友,感动得泪水直流。正是因为他拥有这样的赤子情怀,山区群众都亲切地称王顺友为“福音天使”。
白碉乡乡长曾对王顺友说过这样的话:“你的工作虽然不是惊天动地,但白碉乡离不开你。因为你是我们乡唯一对外的联络员,是党和政府的代表。藏民们有一个月看不见你来,他们就会说:‘党和政府不管我们了。’你来了,他们就觉得党和政府一直在关心着他们!”
“望到屋,走到哭。”木里县的山路多半如此。本可抄近道,把邮件送至乡政府签单了事,但王顺友偏偏舍近求远,绕行山间,图的就是“把邮件交到乡民手”。王顺友自编了一首歌:“翻一坡来又一坡,眼泪汪汪肚里流。不是人民需要我,哪个喜欢天天走……今年老王40岁,牵着马儿翻山坡。为民服务不算苦,再苦再累都幸福!”
王顺友以其勇于奉献的敬业精神赢得了全社会的尊重。我们从事的工作也许各不相同,但工作对我们的要求却是相同的。只有投入自己的满腔热情,在自己的岗位上勇于奉献,才能将工作做到优秀,才能得到他人的重视与尊敬。培养敬业精神,勇于为企业发展作出贡献,不仅是企业存在和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是员工实现自我价值的必然要求。
多一些完美,少一些缺陷
任何值得做的事,都值得做好;任何值得做好的事,都值得做到完美。成功的人绝不会以平庸的表现自满,不管做什么事情,他们都坚信:做到完美才是合格。
一个人,无论处于什么行业、从事什么工作,既然一件事情值得做,就应该坚持“多一些完美,少一些缺陷”的原则。正如成功学家格兰特纳所说:“如果你有自己系鞋带的能力,你就有上天摘星星的机会。”当你选择了一份工作的时候,你也在选择一种生活方式:你可以选择凑凑合合地把活干完,让别人在背后指责你;也可以选择把工作做得漂漂亮亮,用行动赢得别人的尊重。既然做了一件事,就要最大限度地追求完美,这才是敬业者应有的工作态度。
纳迪亚·科马内奇是第一个在奥运会上赢得满分的体操选手,她在1976年蒙特利尔奥运会上完美无瑕的表现,令全世界为之疯狂。
在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纳迪亚·科马内奇谈到她为自己所设定的标准以及如何维持这样的高标准时说:“我总是告诉自己‘我能够做得更好’,不断鞭策自己更上一层楼,要拿下奥运金牌,你不能过正常人的生活,而且要比其他人更努力才行。对我而言,做个正常人意味着必须过得很无聊,一点儿意思也没有。我有自创的人生哲学:‘别指望一帆风顺的生命历程,而是应该期盼成为坚强的人。’”
一般人认为还可以接受的标准,对于像纳迪亚·科马内奇这样渴望成功的人而言,却是无法接受的低标准。他们会努力超越其他人的期望,尽量让结果更完美。
在这样的追求过程当中,只要不是出类拔萃的表现,都不可能让人获得满足、心安理得。每一个敬业的人都会不断提高自己的标准,希望能够更上一层楼,而且他们非常注意细节的部分,愿意不断地鞭策自己摆脱平庸的桎梏。
今天,张艺谋神话已经由各类媒体争相渲染,成为众多成功名人中的主角。他的电影和他本人,甚至包括他的私生活,都成为产生文化效应甚至商业价值的原料。让我们把焦点对准过去,看看张艺谋的成长历程:从一个几乎回不了城的知青,到棉纺厂扛大包的工人,再到一名电影学院的大学生,而后一跃成为一个拍什么,什么获奖,拍到哪里,投资商就跟到哪里的,具有国际声誉的大牌导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