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只满足于“完成任务”的员工算不上好员工。你也许会迷惑,已经完成任务了怎么还不算好员工?这就需要我们对“执行”一词进行深层次的解析。长久以来,人们都将“执行”等同于“做”,只要去“做”就算“完成任务”了,以致造成了诸如“办事不利”等问题。殊不知,正确的“执行”不只是“做”,还要“做对”、“做好”。所以我们说只满足于“完成任务”的员工不是好员工,好员工应该“出色地完成任务”——得到办事的结果。
比如领导让小刘去买书,小刘先到了第一家书店,书店老板说:“刚卖完。”之后又去了第二家书店,营业人员说已经去进货了,要隔几天才有。小刘又去了第三家书店,这家书店根本没有。
快到中午了,小刘只好回公司,见到领导后,小刘说:“跑了三家书店,快累死了,都没有,过几天我再去看看!”领导看着满头大汗的小刘,欲言又止……
什么是任务?什么是结果?买书是任务,买到书是结果,小刘有了苦劳,却没有功劳,因为他没有为公司提供结果。而公司是靠结果生存,为“结果”支付报酬的,没有结果公司如何生存?
如果我们要任务,那么我们多半得到的是借口。如果我们要结果,那么我们多半得到的是方法。
比如买书,去买是任务,买到书是结果。小刘的确跑了三家书店都没有书,这就意味着小刘已经付出了劳动,却没有结果。如何让自己的劳动不白费?只要小刘执著地想办法,就有很多办法:
方法一:向书店打听,或者上网查这本书是哪家出版社出的,直接向出版社邮购。
方法二:打电话问其他书店是否有这本书,这样可以大大节省跑书店的时间。
方法三:到图书馆查是否有这本书,如果有,就问领导愿不愿花钱复印。
这三种方法都可以保证小刘得到书,但他却没有这样做。原因在哪里呢?就因为小刘没有将“任务”和“结果”分清楚,只停留在完成任务(去买书)的阶段,而没有考虑结果(买到书)。而且他的内心也没有“结果意识”,不了解执行的终极目的是要一个好的结果。
姜汝祥先生在其著作《请给我结果》一书中还举了一个“九段秘书”的例子。
总经理要求秘书安排次日上午九点开一个会议。那么,通知到所有参会的人员,然后秘书自己也参加会议来做服务,这是“任务”。九个段位秘书的做法便会得到九种不同的结果。
一段秘书的做法:发通知——用电子邮件或在黑板上发个会议通知,然后准备相关会议用品,并参加会议。
二段秘书的做法:抓落实——发通知之后,再打一通电话与参会的人确认,确保每个人都被及时通知到。
三段秘书的做法:重检查——发通知,落实到人后,第二天在会前30分钟提醒与会者参会,确定有没有变动,对临时有急事不能参加会议的人,立即汇报给总经理,保证总经理在会前知悉缺席情况,也给总经理确定缺席的人是否必须参加会议留下时间。
四段秘书的做法:勤准备——发通知,落实到人,会前通知后,去测试可能用到的投影、电脑等工具是否工作正常,并在会议室门上贴上小条:此会议室明天几点到几点有会议。
五段秘书的做法:细准备——发通知,落实到人,会前通知,也测试了设备,还先了解这个会议的性质是什么。总裁的议题是什么。然后给与会者发去与这个议题相关的资料,供他们参考(领导通常都是很健忘的,否则就不会经常对过去一些决定了的事,或者记不清的事争吵)。
六段秘书的做法:做记录——发通知,落实到人,会前通知,测试了设备,也提供了相关会议资料,还在会议过程中详细做好会议记录(在得到允许的情况下,做一个录音备份)。
七段秘书的做法:发记录——会后整理好会议记录(录音)给总经理,然后请示总经理是否发给参加会议的人员,或者其他人员。
八段秘书的做法:定责任——将会议上确定的各项任务,一对一地落实到相关责任人,然后经当事人确认后,形成书面备忘录,交给总经理与当事人一人一份,并定期跟踪各项任务的完成情况,及时汇报总经理。
九段秘书的做法:做流程——把上述过程做成标准化的“会议”流程,让任何一个秘书都可以根据这个流程,把会议服务的结果做到九段,形成不依赖于任何人的会议服务体系!
从以上九个不同段位的秘书的工作方法我们可以看出,由于对执行的理解程度不同,秘书的工作内容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所以,我们在做工作时不能将目光只停留在“完成任务”上,我们应该看得更长远一些,将执行的着眼点放在“结果”上,而且,最好是一个能够创造价值的好结果。
在工作中融入你的创新智慧
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老和尚,他身边有着一帮虔诚的弟子。
这一天,他嘱咐弟子每人去南山打一担柴回来。弟子们匆匆行至离山不远的河边,人人目瞪口呆。只见洪水从山上奔泻而下,无论如何都休想渡河打柴了。
无功而返,弟子们都有些垂头丧气,唯独有一个小和尚与师傅坦然相对。
师傅问其故,小和尚从怀中掏出一个苹果,递给师傅说,过不了河,打不了柴,见河边有棵苹果树,我就顺手把树上唯一的一个苹果摘来了。
后来,这位小和尚成了师傅的衣钵传人。〖HT〗
这个故事非常有价值,因为,它提示了一个基本道理:执行就是要结果,一个比较差的结果也比没有结果强!
而在创新的路上,永远都是动作最快的人能得到结果。
卡莉在担任惠普公司首席执行官的时候,曾提出过一个著名的速度理论:先开枪,再瞄准!
她表示:“过去我们的新产品要在各方面都要达到95分以上才推出,现在我们应当改变这种思维方式了,产品做到80分就该推出,然后再求慢慢改进。”
对这一速度理论,卡莉有一个形象的比喻:“你滑水冲浪,要保持一个速度才站得起来。在这一过程中,尽管我们很难精确抓住行径路线,但我们不能为了抓住路线而将速度放慢。网络的时代,要抓住速度,才能进入竞争的门槛!”
按照一般人的思维模式,应该先瞄准,后开枪,否则就可能对不准目标。可是卡莉却偏偏反其道而行之,她上台之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求惠普“先开枪,再瞄准”。
因为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年代,速度是决定胜负的关键。无数人都盯着同一个市场,你如果不立即做,马上就会有人捷足先登。
如果我们总在追求完美,要想到最好、做到最好才敢创新,那么就只能在没完没了的铺垫中打转,恐怕永远也不会得到什么结果了,哪怕一个比较差的结果。
所以,在创新时就要求速度要快,先开枪,再瞄准,先迈出第一步,然后再逐步完善和调整,很多商界成功人士的创业之始之所以与众不同,就在于他们起步就快人半拍:金花集团总裁吴一坚初涉商海以600元人民币闯海南,半年搏回3个亿;兴宝董事长张兴民第一次向俄罗斯出口20万吨积压白糖,就净赚4亿元;软件大王宋朝弟第一次营销,一天净赚500多万元。起步的成功,为他们走向巨富打下了基础,缩短了成功的距离,成为行业的领跑者,先人一步抢占了市场制高点。
我们总是要求完美,在百分之百满意后才着手开始做。但是,盲目追求完美,可能会导致你只关注100,而忽略了01。我们常常会遇到这种现象,曾经为了追求100而放弃1,结果得到的却是0。无数的实践告诉我们:如果你总是追求完美的结果,多半你得到的是一个完美的借口或理由。
完美的结果,永远是长期努力的结果。如果要追求快速而有力地执行,我们就要习惯接受不完美的结果。
完美,是一个执行的陷阱。
比如,我们服务顾客,永远做不到百分之百的客户满意度。但是虽然如此,我们却可以让客户更满意一点儿,然后努力、努力再努力。
我们经营公司,不可能一下就成为世界500强中的大公司,但至少我们可以不让公司亏损,然后再努力做到“致富”。
可是,假若有人说:“我们不能让顾客百分之百满意,所以干脆咱们不做了。”如果有人说:“既然我们不能发大财,那么这点小利也不要赚了。”
结果又会怎么样?
不言而喻,我们什么都得不到。哪怕一个差的结果都比没有结果强,有了01,就有02。
01永远大于0,这是一个最基本的数学原理,更是一个不需要证明的执行真理!
那么,为了要一个结果,哪怕一个不很完美的结果,我们在执行一个创新方案时就要抱着“先开枪、再瞄准”的信念。只要创新的方向正确,行动的思路明了,哪怕开始会有一些不完美,也要把它拿出来,推出去。
正确的做事<做正确的事
在《赢在中国》节目里,马云说过这样一句话:“首先要做正确的事,然后再正确地做事。如果你做的不是正确的事,那么你做得越正确,走向失败的速度就越快。”
“做正确的事”、“正确地做事”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下面这个故事能帮助你理解。
某天中午,李先生出门办事,和同事在一家餐厅,想吃顿较为简单的午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