捉弄别人是对别人的不尊重,会让人认为你是恶意的,而且事后也很难解释。它绝不在开玩笑的范畴之内,是不可以随意乱做乱说的。轻者会伤及你和同事之间的感情,重者会危及你的饭碗。记住“群居守口”这句话吧,不要祸从口出,否则你后悔也晚矣!
7玩笑要适可而止
在办公室开开玩笑,一两句话说过便罢。绝大部分人都是可以接受的。如果你专对一个人不停地大开玩笑,则绝大多数人是不可能忍受的。
开玩笑如果使对方太难堪,那就失去了开玩笑的意义。你笑你的同学考试不及格,你笑你的同事怕老婆,你笑你的亲戚做生意因上了别人的当而亏了本,你笑你的同伴在走路时跌了一跤……本来这些都是应该抱以同情的,而你却拿来取笑别人,不仅使对方难以下台,而且表现出你的残酷无情。同样,不可拿别人生理上的缺陷作为开玩笑的题材,如对眼、麻子、跛脚、驼背等。生理缺陷是一个人的不幸,你应该是怜悯而不是取笑。不可使开玩笑成为你的谈话习惯。除了开玩笑就不会说话,只能表示你的浅薄。故意在别人的苦恼上开玩笑的人,一定是个无情的人。
诙谐而不下流,且具有浓厚风趣的语句,能使人快乐,更会发人深思,这种智慧型的幽默,是玩笑中的上乘之做,在不伤害别人的同时,使大家开心。如果你能诚心诚意地这样做,你一定可以获得更多人的信赖、更多人的钦佩,并将会获得更多的朋友。
学会使用“小手段”
每天在一个办公室工作的人就好比呆在一个范围很小的圈子里,近距离的接触使得彼此之间的关系不得不亲密起来。而新人刚刚到来的时候,很不容易跨进这个圈子,常常会有一种徘徊在圈外的孤独感。
珊珊大学毕业后已经换了三次工作,虽然每次在一个地方呆的时间并不是很长,她却能和同事成为很好的朋友,并且在离开的时候让人感到依依不舍。
珊珊认为,办公室里的同事关系也需要用一点心思来“经营”。初到一个新的工作环境,只有靠自己找机会增加与周围同事的接触,尽早与大家熟悉起来,才能很快地适应新工作。除了工作中的接触,珊珊还有她特别的“小手段”。比如午间休息时到超市买来一包漂亮的小糖果,回到办公室后把它分发给每位同事,有的人即使不会吃糖,至少也会以一个微笑作为回报。如此过了不到一个月,珊珊便和同事们“打成一片”了,大家都亲切地称呼她“小兔子”(珊珊属兔)。
出差或外出旅行时,一定记得要准备一些礼物送给公司同事。对于送礼物给同事,中国人似乎不太习惯。其实把带回来的礼品送给每位同事和朋友,这是一个很好的联络感情的方法。俗话说,礼轻情意重,这份心意会让你的同事感动。
毫无疑问,赠送给大伙薄礼一份是较理想、经济的选择,因为接受者和未获得礼物者之间的差距将缩小。如果无法赠送全体同事,那么在购买礼物时,就应该考虑到未获得者的感受。如果购买高价礼物送给特定某人,此人和未获得礼物者的差距将受到凸显。有时甚至会引起未获得礼物者的反感,从而恶化自己的人际关系,这种负面效应会随着某人所获礼物价值越高而越大。所以,此种类型的礼物,不宜带回公司送,应该私下以朋友的身份送给他。
对于上班族而言,礼物的赠送方法也是一项重要的能力。虽然大多数人总是无法避免地以上司为中心赠送礼物,那却是一种蹩脚的方式。对于上司而言,部下在出差过程中获得的成果远比任何礼物更为重要。所以,不如将礼物赠送给平时无出差机会的人们。比方说,尽管和这次出差相关,却未被当作计划小组成员的同事们。换言之,人应该为会计、人事、总务等管理部门的人购买礼物。其中尤其应对为你做出差费计算或保险安排的会计人员好好地表示谢意。
向同事求救,也是一个很好的拉近距离的“小手段”。
我们在工作的时候,经常会遇到自己把握不定的事情,有些事情可以采用偏于安全的方法处理,而有些事情是既要定性又要定量的,也许由于你的经验的缺乏不能做出最终的判断,多一个人作参谋,就多一份安全感。更重要的是,通过“不耻旁问”,可以使同事获得一种被尊敬的感觉,改变了以自我为圆心的状态,展示出合作的意向,彼此之间的关系会变得更加融洽。
程城毕业后被分配到一家大型医院胸腔科,经过一年的实践,很快有了一些小名气,一时科室之中赞美声不止。但程城始终谨慎小心,生怕出现什么漏洞。在整个科室之中,刘烨算是公认水平高的了,但神情冷落,很少有人找他,生怕遭到拒绝。
一次,程城接待了一位病人,既有结核病的症状,又有些肺炎的表征,而化验需要三天后出来结果。程城犹豫不定是否送往隔离病房,病人认为自己没事,坚决不去隔离间。于是,程城找到了刘烨,请求帮忙。刘烨听完情况后没有吭声。程城恳求说:“刘老师,您经验丰富,对这种情况肯定比较在行,我得多向您请教。这件事情直接涉及医院的安全性,您就帮一下忙吧。”刘烨听到言辞恳切的请求,翻出了原来的一个特例的病历记载,详细说明了判断方法。程城在刘烨的帮助下,终于妥善地处理了这一奇特病例。
周末的晚上,程城专门请刘烨吃饭,谈话间,刘烨说:“你们刚刚毕业没有多长时间,经历的特殊病例并不是很多,特殊的问题都被别人解决完了,又怎么能够锻烁自己呢?”程城连连点头。
之后,刘烨对程城特别关照,程城的进步也非常的快,同事们说:“程城这小子,不知道怎么把刘烨给糊弄的团团转,交了好运了。”
其实,程城的好运是自己争取来的。刘烨的水平虽高,但有些孤僻,所以很少有人敢向其请教,有水平只好自己闷在肚子里,其实他非常希望能够展示自己,获得同事的尊敬。程城的请教正好迎合了刘烨的这种心理,于是,双方各取所需,合作愉快。
遇到难题向同事请教,会使同事感到被重视和尊敬,从而改善与同事之间的关系,获得好感。
轻易不求人,这是对的。因为求人总会给别人带来麻烦。但任何事物都是辩证的,有时求助别人反而能表明你对别人的信赖。你不愿求人家,人家也就不好意思求你;你怕人家麻烦,人家就以为你也很怕麻烦。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以互相帮助为前提的。因此,求助他人,在一般情况下是可以的。当然,要讲究分寸,尽量不要使人家为难。
遇到困难,你首先应该积极地改变自己的想法和做法,以求取得突破。如果经过证实,你已经无法自己解决,就不要羞于开口,而错失可能的帮助。诚实地提出你的问题,倾听别人的回答,广求建议。这样,你将会发现,别人是多么乐意帮助你,你的问题顺利解决了,同时也拉近了同事间的距离。
那些比你先来的同事,相对来说会比你积累了更多的经验,有机会不妨聆听一下他们的见解,从他们的成败得失里寻找可以借鉴的地方,这样不仅可以帮助我们自己少走弯路,更会让他们感到我们对他们的尊重。尤其是那些资历比你长,但其他方面比你弱一些的同事,会有更多的感动;而那些能力强的同事,则会认为你善于进取,便会乐于关照并提携你。我们也常常会看到这样的反例,有些人能力强,可在单位里自视甚高,不买那些老同事的账,结果弄得老同事很反感,而这些老同事毕竟根基深厚,方方面面都会考虑他们的意见,因此关键时候你可能还会由此受挫,岂不是得不偿失。
所以,对年长的同事,最好谦虚些、服从些。当然,尊敬是最起码的,年长的同事往往是高你一辈的,经验比你丰富得多。与他谈话,切不可嘲笑其“老生常谈”、“老掉牙了”,应该持尊重的态度。即使自己认为不正确也要注意聆听,而后再提出自己的意见。此外,对于年长的人,最好不要轻易问他们的年龄,因为有些人很忌讳这一点。所以,在与年长的同事谈话时,不必提起他的年龄,而只去称赞其成就,你的话肯定会温暖他的心,使他感到自己还年轻。
当然,不是什么事情都要向同事请教,一些略微思考就能够得出答案来的问题,不仅不会收到好的效果,还会使同事看不起。
但是使用这些“小手段”有一个前提,你必须是真心诚意地与同事交往。如果仅仅为了功利的目的,那不仅于事无补,反而会招人讨厌。在我们的工作环境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得到大家的尊重,无疑对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有着极大的帮助。而且有一个愉快的工作氛围,可以使我们忘记工作的单调和疲倦,也使我们对生活能有一个美好的心态。遗憾的是,我们常常听到不少人对怎样处理好办公室里的人际关系感到棘手,抱怨甚多。其实,只要我们为人正直,用心并努力,做个受人喜爱的同事并不是一件难事。
多用“我们”这个词
新婚燕尔,新娘对新郎说:“从此以后,就不能说‘你的',‘我的',要说‘我们的'。”新郎点头称是。一会儿,新娘问新郎:“亲爱的,我们今天去哪啊?”新郎说:“去我表姐家。”新娘就不乐意了,纠正说:“是去‘我们’表姐家。”新郎去洗手间,很久了还不出来。新娘问:“亲爱的,你在里面干吗呢?”新郎答道:“我在刮‘我们’的胡子。”
这虽然只是一则笑话,可是它体现了一个问题,即“我们”这个词可以造成彼此间的共同意识,拉近双方的距离,对促进人际关系将会有很大的帮助。
有一位心理学家,做了一项有名的实验,就是选编了三个小团体,并且分派三人饰演专制型、放任型、民主型的三位领导人,然后对这三个团体进行意识调查。
结果,民主型领导人所带领的这个团体,表现了最强烈的同伴意识。而其中最有趣的,就是这个团体中的成员大都使用“我们”一词来说话。
经常听演讲的人,大概都有过这样的经验,就是演讲者说“我这么想”不如说“我们是否应该这样”,更能使你觉得和对方的距离接近。因为“我们”这个词,就是要表现“你也参与其中”的意思,所以会令对方心中产生一种参与意识,按照心理学的说法,这种情形是“卷入效果”。
小孩子在玩耍时,经常会说“这是我的东西”或“我要这样做”,这种说法是由于小孩子的自我显示欲直接表现所造成的。有时在成人世界中,也会出现如此说法,这种人不仅无法令对方有好印象,可能在人际关系方面也会受阻,甚至在自己所属的团体中形成被孤立的局面。
人心是很微妙的,同样是与人交谈,有的说话方式会令对方反感,而有的说话方式却会令对方不由自主地产生共鸣。
事实上,我们在听别人说话时,对方说“我”、“我认为”带给我们的感受,远不如他采用“我们”的说话,因为采用“我们”这种说法,可以让人产生团结意识。
一次聚会,有位先生在讲话的前三分钟内,一共用了36个“我”,他不是说“我”,就是说“我的”,如“我的公司”、“我的花园”等。随后一位熟人走上前去对他说:“真遗憾,你失去了你的所有员工。”
那个人怔了怔说:“我失去了所有员工?没有呀,他们都好好地在公司上班呢!”
“哦,难道你的这些员工与公司没有任何关系吗?”
在人际交往中,“我”字讲得太多并过分强调,会给人突出自我、标榜自我的印象,这会在对方与你之间筑起一道防线,形成障碍,影响别人对你的认同。
因此,会说话的人,在语言传播中,总会避开“我”字,而用“我们”开头。下面的几点建议可供参考:
1尽量用“我们”代替“我”
很多情况下,你可以用“我们”一词代替“我”,这可以缩短你和大家的心理距离,促进彼此之间的感情交流。
例如:“我建议,今天下午……”可以改成:“今天下午,我们……好吗?”
2说话时应用“我们”开头
在员工大会上,你想说:“我最近做过一项调查,我发现40%的员工对公司有不满的情绪,我认为这些不满情绪……”
如果你将上面这段话的三个“我”字转化成“我们”,效果就会大不一样。说“我”有时只能代表你一个人,而说“我们”代表的是公司,代表的是大家,员工们自然容易接受。
3非得用“我”字时,以平缓的语调淡化
不可避免地要讲到“我”时,你要做到语气平淡,既不把“我”读成重音,也不把语音拖长。同时,目光不要逼人,表情不要眉飞色舞,神态不要得意洋洋,你要把表述的重点放在事件的客观叙述上,不要突出做事的“我”,以免使听的人觉得你自认为高人一等,觉得你在吹嘘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