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里德曼认为通货膨胀会带来很多社会危害,它们主要有:
1.物价上涨,百姓的日常生活开支增加
对此进行进一步分析:在通货膨胀下,个人的工资可能增加也可能不变。如果工资增加的比率小于价格上涨的比率,个人的生活水准就会降低。一般来说,高收入者的工资增加比率相对较高,生活不一定受影响,而低收入者的情况则恰恰相反。
2.让财富减少
弗里德曼认为,在经历了通货膨胀后,财产会“缩水”。因为在经济领域里,任何事情都要考虑时间因素和未来的风险。若其他条件不变,在通货膨胀的影响下,今年的一美元同明年的一美元的价值是不一样的。
3.损害经济效率
弗里德曼认为,通货膨胀会造成物价上涨。向更深一步推进,就会发现通货膨胀造成了整个价格体系的扭曲。在市场经济中,价格是市场经济中的信号系统,资源配置和市场运行都依靠价格信号来完成。而在通货膨胀时,很难分清哪些价格反映了通货膨胀,哪些价格没有。这使得人们无法在价格地引导下有效完成资源配置,从而导致市场运行混乱,经济效率降低。
4.增加社会成本
弗里德曼指出,在通货膨胀时,价格的飞涨,会带来很多隐性的成本。这其中就包括一种常为经济学家提到的“菜单成本”,它是指当价格发生变动时,企业必须消耗真实的资源以调整价格。如,饭店要重新印制菜单,商店需要重新印刷价格标签,出租汽车公司必须重新定计价表,等等。
5.影响社会安定
弗里德曼认为,持续长久的恶性通货膨胀带来的长期、过度的价格上涨,将加剧贫富差距和社会的不稳定性,会给社会带来诸多的不安全因素,甚至还会引发革命和变革。关于这点,在前面就提到了相关的例子,即巴西、智利等政府的案例。弗里德曼还曾在他的《货币的祸害》一书中提过,如果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能够控制通货膨胀,压制物价的漫天飞涨,就不会有后来的社会动荡。
总而言之,通货膨胀问题是不可忽视的,它关系着国计民生,关系着百姓的生活和命运,也关系着整个社会的安宁和谐,绝对不能对其掉以轻心。
失业的原因是什么?
弗里德曼及他领导的货币主义学派认为,失业主要是由摩擦性和结构上的原因引起的。所以他们将失业总体分为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
摩擦性失业是指人们为了找到最适合自己嗜好和技能的工作而在换工作的过程中发生的失业现象,这是因劳动力市场运行机制不完善而造成的。因为劳动力市场上的信息不完备,所以初次求职者及有工作经验的求职者,在找工作的时候,即便市场上存在职位空缺,也需要花费时间才能找到合适的工作。而在这一过渡期间内,求职者没有工作。
摩擦性的发生多少与劳动力市场上的信息不完备有关,这是市场本身存在的缺点和信息存在时间、空间的局限性导致的,是无法完全消除的。所以摩擦失业在任何时期都存在,但如果工作的信息流通变顺畅,就会降低该类失业的比率。
高校毕业生的“刚毕业就失业”很大程度上就是摩擦性失业的体现。
在每年的毕业生求职旺季,总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些毕业生无法在短时间内找到工作。尤其每年的6~8月,既是求职高峰期,也是失业高峰期。
刚工作的毕业生在寻找工作的过程中,对自己的兴趣特长、对所求职的工作以及劳动市场上空缺职位的相关信息认识很有限,即便找到工作,也在工作上缺乏稳定性,容易因觉得不适应而辞职或者跳槽。于是,便有人戏称这种现象为“刚毕业就失业”。
结构性失业则是指一国或者区域因经济结构变化,产业兴衰转移,导致人们的技能与要招聘的技能不能配合而形成的失业。例如,在2000年底,我国台湾地区网络经济泡沫化,加上产业结构调整,许多劳动密集型产业纷纷转移到东南亚地区,于是2001年,台湾地区的失业人口剧增。
虽然在结构性失业的情况下,失业与职位空缺也并存,但它与摩擦性失业不同,此情况下失业工人是能够获得劳动市场有关职位空缺的信息,只是无法填补空缺的职位。因为该职位所需技能与失业工人所具备的劳动技能不相符。可以减少这种失业,加强教育及接受新的职业培训的方式培养劳动者的相关技能。
例如,某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计划从原来的农业国转型为工业国,原来的农业劳动者则因缺乏相应的技术而失去就业机会,造成社会上大批量的人员失业。
另外,其他西方经济学者认为,根据引起失业的原因不同,还有需求不足型失业,即因社会经济对劳动者有效需求过低或者增长过慢造成的失业;自愿失业,指工人所要求得到的实际工资超过了其边际生产率,或不愿接受现行的工作条件而未被雇佣,因此造成的失业;周期性失业,指经济周期中的衰退或萧条阶段因需求下降而造成的失业循环性失业等。
由上述的内容可知,造成失业的原因多种多样,并且有时候失业可能是在几种不同原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比较复杂。但分析后,你便会发现,社会中必然会有摩擦性业和结构性失业,因为它们是社会经济活动不断变动、企业对劳动力资源要求的变动以及个人对工作的要求变动的结果。而这些变动在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中具有必然性,所以失业也具有一定必然性。也就是说,社会中必然存在着失业。
弗里德曼为了概括社会中必然存在的失业状态,提出了一个概念——自然失业率。它是指在没有货币因素影响下,劳动力市场和商品市场自发供求力量发挥作用时应有的处于均衡状态的失业率。一般情况下,确定自然失业率对判断一国经济是否实现了充分就业十分重要。 弗里德曼认为自然失业率在任何时候都存在,并与劳动力市场的现存真实情况相适应。他还指出,一定时期中自然失业率的大小取决于与货币因素相对立的“实际”因素,如劳动力市场的有效性、竞争或垄断程度、阻碍或促进到各种职业部门去工作的因素等。
怎样的市场才是理想的市场
西方有许多经济学家都为自由市场而痴迷,弗里德曼也不例外,他一生都在维护并宣扬自由市场理念,有时他甚至自认为是一个激进的自由主义者,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宁愿采取政治剧变的方式来实现自己的经济学主张。
弗里德曼认为,自由市场和个人创造力是社会进步的源泉,所以在他的理论中,极力倡导自由的市场模式。他常常在学术中以完备和具有较强逻辑性的论述表明自己的观点和立场。可以说,他是一位自由市场信念的宣传家,一位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家。
英美政府采纳了弗里德曼的主张,逐渐恢复自由市场,使经济重新拥有活力,向世人证明了弗里德曼主张的正确性。紧接着,这一理念席卷全球,甚至开始向发展中国家推广。由此可见,自由市场的确是具有不凡的魅力。
在弗里德曼眼中,最理想的市场就是完全不受政府控制 、自由竞争的市场,而这样的市场将是极其美妙的。曾经,他在文章中对自由市场有这样的表述:“自由、私有、市场这三个词是密切相关的。在这里,自由是指没有管制的、开放的市场。”而这样的市场具有如下的优点:
1.能使交易的任何一方都获益
弗里德曼指出:“在一个自由贸易的世界里,任何交易的条件,都由参加各方协议。除非各方都相信他们能从交易中得到好处,否则就做不成交易。结果,各个方面的利益取得了协调。”所以,当一切运行正常时,自由市场能够让交易的双方都获益。
2.能使资源达到最优配置
在自由市场下,资源能够得到最优配置,此时,市场能够将社会中有限的资源很好地转化为人们需要的产品和服务。
3.能使收益达到最大化
弗里德曼相信,在自由竞争市场上不存在浪费或者无效率生产。因为,企业只生产那些能让世界变得更富足的产品,所以其生产出的产品成本将达到最低,并且有限的资源将被用来生产那些收益超过成本的产品。自由市场上收益远远大于成本。
4.能让就业充分
弗里德曼认为,在自由市场中,市场机制能够充分发挥作用,所以,市场经济具有达到充分就业的自然趋势。虽然这可能需要一定时间,但要比政府强制干涉的效果好。
弗里德曼指出, 设想中的自由市场存在需要条件,而其正常运行需要满足如下几点:
1.产权明晰
在自由市场中,双方要进行交易,其行为的基础就是交易的标的产权明晰,而且在资本主义世界,私有制为基本经济制度,所以,就更强调对产权的明确。
2.市场上的供给和需求呈自发状态
当市场上的供给和需求不受过多市场外因素的干扰,呈自发状态时,是自由市场正常运行的最佳时机。因为此时,价格作为市场调度资源的信号,能最大化发挥其功能,使得供给和需求基本相适应。
3.买卖双方掌握充分的信息
买卖双方作为市场上的交易者,应当彼此掌握足够的信息,从而使交易更具有公平性。
4.市场的参与者都是价格接受者
这是一个西方经济学家常用的假设——价格接受假设,即市场上的参与者,无论是卖者还是买者,都是价格的接受者,谁都不能影响价格。
这就是弗里德曼畅想的自由市场。他坚信,在由私人产权制度下的私人企业作为经济活动主体的自由市场中,既能够实现效率,也最有利于人们扩展自由。
当然,弗里德曼也清楚自己所畅想的自由市场过于理想化,而绝对的自由市场在生活中是没有的,所以他并不主张无政府主义。他说:“我们生活在一个相互依赖的社会中,对我们的自由施加某些限制是必要的,以免遭受其他更坏的限制。”但是,针对当时凯恩斯的政府全面干预经济的观点,他也提出:“现在,我们已经远远超过了这一点,当今迫切需要的是取消限制而不是增加限制。”
对此,弗里德曼很推崇亚当·斯密的观点,即“自由竞争市场能够自行准确地生产出社会最优的产出水品,完全没有必要再专门委托某位政府官员或者别的中央计划着去细心指导”。所以,弗里德曼坚持,现实中的自由市场强调的是小政府大市场原则,即在充分发挥市场作用的前提下,政府的干预越少越好。
什么主宰着你的消费
为了满足日常生活所需,人们会购买、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务。这些对于我们来说都是司空见惯的事情, 不过,你是否好奇,是什么在背后主宰着你的消费?
弗里德曼认为,消费是人类通过购买商品或服务,满足自身欲望的一种经济行为。每天,每周,每月,人们都会消费——为了满足生存的需要,为了娱乐,为了健康,等等。对于这种常见的社会现象,弗里德曼也进行了相应的研究。
弗里德曼认为,消费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有收入的大小、利率、一些偏好的因素、消费者的年龄、文化方面的客观因素(如种族或国籍),等等。现将它们与消费的关系解释如下:
1.收入。弗里德曼认为,收入的多少、增加(减少)等因素对消费都有影响。
2.利率水平。它之所以会影响消费,是因为弗里德曼在研究中,假设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人们在生活中与金钱有关的主要行为就是储蓄与消费。当利率水平高时,储蓄的收益较高,人们就更愿意储蓄,从而使得消费水平降低。
3.对消费时期的偏好。这里主要指消费者心理上的差别,即是愿意更多地现期消费,还是远期消费。如果消费者倾向于现期消费,则当前的消费支出水平就较高,但若消费者希望远期消费,结果就相反。
4.消费者的年龄。一般中老年人消费水平较低,而年轻人消费水平较高。这主要是因为年轻人有更多的消费欲望,处于消费高峰期,倾向于多消费;而老年人因生理、心理及收入等因素的影响,其消费欲望减退,消费水平也就相对下降。
5.文化习惯等方面的因素。这与一个社会长期以来形成的生活习惯、潜在的文化中的消费观念有关。在有些国家和民族中鼓励超前消费和奢侈消费,而有的国家则提倡减少消费,相比来说,前者的消费就较高,后者较低。
在这些因素中,弗里德曼认为收入是影响消费的最主要因素,即消费的主宰,因为:
1.消费是建立在收入基础之上的
现代社会,个人消费建立在有稳定的收入之上,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可以说,如果没有收入,就不会有消费。因为只有拥有被社会普遍认可并能进行流通的货币收入或实物收入,经济主体才能通过支付等行为,达到在市场上购买商品和服务的目的。所以,消费作为经济主体,为了生产、生活的需要而进行的行为,必然要以收入为依托。
2.收入的水平决定消费水平
据有关专家研究表明,一般,高收入的群体,消费水平比较高;低收入的群体,消费水平较低。因此可以得出结论——消费水平与结构是同收入的水平基本相适应的。虽然也有高收入的消费群体消费水平较低的个例,但毕竟是少数。
3.收入的变动决定消费变动
弗里德曼认为,若在较长一段时期内,收入持续增加,则消费支出便增加,而若收入持续减少,消费支出便减少。两者同方向变化。
弗里德曼指出,个人在消费的时候,一般会参考自己的收入来消费,所以我们的消费不是永无止境的,是有限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