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方为何索要彩礼
现实生活中,骗子正是靠谎言来骗人的,骗子的语言和行为千变万化,但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那就是:让别人相信他的谎言,并引导其去做对他有利的事。一般来说,就是把别人的钱通过某种方式转移到自己的手中。骗子们专门盯着人的弱点,遇事不考虑、轻信、不善于思考、爱占小便宜、贪婪、欲望等人性的弱点都会左右人的判断,给骗子以可乘之机。但是谎言毕竟是谎言,它们毕竟是建立在错误的基础上的,或者是用错误的推理方式得出结论。数学里进行证明的严谨思维,如果用来对付谎言会特别有效,用符合逻辑的推理方式去判断骗子所说的话,则骗子的谎言是站不住脚的。
在婚姻中,人们也要注意防止虚假信息的危害。
现在有些地方仍保留着送彩礼的习惯。男子娶亲时,要给女方一定数额的钱,多则上万,少则几千,视男方的家庭状况而定;另外,还要准备一定数量的猪肉给女方,此肉称为“礼肉”或“离娘肉”,这是数十种彩礼中必不可少的一种。
“离娘肉”的选择很有讲究,一般是整头猪或一半。有些地区送肉的数量要根据新娘亲戚的数量来决定,像新娘的外祖母、姨、舅、叔、伯、爷等亲属,每家都有享受一块礼肉的权利。
但是这种风雅而有趣的“彩礼”现在是越来越少了。如今,中国人结婚时的“彩礼”都是直指金钱,让那些穷困而盼媳妇的家庭不堪重负,甚至因此而闹出打官司的事情来。湖北荆州就发生了这么一件事:
结婚仪式已举行,但老岳父却因女婿没给5000元彩礼而不准女儿回婆家,并让女婿回家拿钱来才放人。男方盖房、结婚已花光了积蓄,一时无法凑这么多现金,刘老汉就一直把女儿留在娘家。女婿一怒之下把老丈人给告了。
一般而言,在农村结婚,房屋是必需的。此外,还需要一系列家用电器(包括彩电、冰箱、音响等)、日常生活用品以及大量的衣物和婚宴酒席费用。这样平均算起来,在农村结婚所需的全部费用在5~7万元。这笔钱在城市工薪阶层中也不是一个小数目,何况是经济落后的农村。大部分人为了这件人生中的头等大事都背上了沉重的债务,伤透了脑筋。
为什么索要“彩礼”的行为成风?经济学为我们解开了这个秘密。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婚姻是一桩交易,交易双方为男方和女方,其中男方为需求方,女方为供应方。供与求,双方必然涉及信息的因素。城市中讲求自由恋爱,男女双方在交往过程中具备充分了解的机会,信息较为对称;而农村中大多数人还沿袭着古老的传统——经人介绍,然后步入婚姻殿堂。男女双方几乎没有经历过真正意义上的恋爱阶段,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现象。
信息不对称,就会导致交易双方对对方的情况出于某种原因而了解不充分,因此也会导致供求双方在交易中不能真正体现自己的意图。根据现实条件,通过自由恋爱、正常交往来了解男方的可能性不大。在由媒妁之言促成的婚姻中,媒婆似乎成了信息传递的唯一渠道。但媒人在促成一门亲事后还大有利益可图,因此通过媒人来了解男方,也不能尽识“庐山真面目”。男女双方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就很难消除。
有这样一家婚姻介绍所,他们在给一位单身女郎介绍男朋友时,从中挑了一位男士的征婚广告,广告说这位男士长得英俊潇洒、仪表堂堂。单身女郎可能不会相信有这么好,这时婚介所的人就让她看了一小段关于此男士的录像。如此一来,再加上婚介所小姐的一番夸赞和劝说,这位单身女郎也极为动心,于是与婚介所达成这笔“交易”。
但过了一段时间,这位女郎发觉上当了,这位男士的确是仪表堂堂,但他有严重的口吃症。但是婚介所绝不会因此负任何责任,因为他们当初提供的信息的确是真实的,他的确长得帅,但这个信息是不完全的:他有口吃症。
而婚后男性的生活能力以及精神上对女性的关怀程度又都是女性在婚前必须要考虑到的,而这些来自媒婆和婚介所提供的信息又都是不确定的,为了弥补这可能造成的损失,女性在婚前通过彩礼预先得到补偿,无疑是非常明智的。而且彩礼本身作为信息传递的工具,也促使了交易的达成,即婚姻关系的确立。
吉祥号码为何能卖出好价钱
近些年的中秋节市场上最活跃的恐怕是形态各异的月饼了,有的月饼还镶上了钻石,开出“开价”,但依然深受消费者欢迎,令众人趋之若鹜。其实生活中还有很多类似的事情:
一个吉祥手机号码价值多少?
一个最后7位都是“8”的手机号的价格高达22万元。
类似的还有天价车牌号。
……
谁为这些天价埋单?
据调查,这些天价商品无非是买来送人,或是一些商场上的有钱人的个人嗜好。这些天价商品的价值在哪里呢?据介绍,买家几乎全部是生意人,他们不仅仅是出于便于记忆和对吉祥数字的崇拜,更重要的是用来“撑门面”,当然也可当做礼物送人。
正因为天价商品有市场价值,还成了收藏爱好者的宝贝。有一个收藏爱好者从事吉祥号码收藏已两三年,一共收藏了20多个吉祥号。其中多数号码都是花钱买来的,像尾数为7个“8”的号码,2年前的收购价就超过10万元。此外,尾数为5个“8”或 “6”的号码,他的手头还有好几个。
“吉祥号码”又称为“个性号码”,是指由于人们的传统观念和个人喜好而产生的对某个或某组数字的崇拜。有人认为这些数字能够给自己带来好运,于是这些数字就像我们通常所说的“图腾崇拜”一样,受到人们的青睐。
对这些数字的崇拜往往是由于谐音或传统的思维习惯形成的。就像图腾崇拜一样,不同的部落和民族,往往有各自不同的崇拜对象。不同地方的人由于有不同的观念和生活习惯,即使是对同一个号码,也会产生不同的吉祥观念。比如说,我国许多地方都有人认为“8”字能给自己带来好运,主要是因为8与“发”谐音,常让人联想到“发财”。何人不希望发财呢?于是“8”就受到人们的喜爱。还有“168”作“一路发”解释,“888”是“发发发”的意思,“666”意为“六六大顺”,等等。
正是出于对“吉祥号码”的崇拜,我国普遍存在着吉祥号码拍卖的现象。吉祥日子、吉祥时辰早已成为人们迎新嫁娶、开张庆典、签约剪彩等经济活动的首选日子。许多地方也曾经在这些所谓的吉祥日子里出现了交通拥挤异常、喜庆气氛非凡等现象。相反,一些数字则被人们所厌弃,比如带有4的手机号码,往往可以免费赠送,有些楼盘甚至不设13、14层,迎合了一些业户的喜好。
这些天价月饼、天价号码的价格远远高出了它们本身的价值,这正常吗?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是吉祥号码数字的需求和供给共同决定了它的高价位,这种供给和需求都是“物以稀为贵”的市场规律的正常表现。
资源的稀缺性,有些是天生的,如金子、钻石;有些是衍生的,如中国土地,一百年前就是如此大,因为人口越来越多,使今天的土地越来越稀缺。有些稀缺可以创造,如上海的地铁磁卡,每天大量供应,只值票面价格,永远有求必有,无增值可能;但地铁旅游公司发行的纪念卡,比如《水浒》人物系列,限量发行1.5万套,凭空创造出一个稀缺资源,求大于供,于是80元面值一套9枚,现在的市面溢价280元。
经济学上有个著名的理论:有用的水,不值钱;无用的钻,天上价。水,源源不断,随地可掬,所以不值钱;钻石,稀罕物,所以值钱。当然也有例外,“上甘岭”上一滴水,比生命还珍贵;水在沙漠里,比油珍贵。
聪明人有意消灭多余,牟取暴利。如果世间只剩两张清朝大龙邮票,各值十万,善贾者必然撕毁一张,另一张不是两枚之和的二十万,而可能是三十万、四十万,因为它的唯一性。唯一比稀缺更稀缺,无竞争比价。
虽然吉祥号码的拍卖也许会给社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但是,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它的出现是完全符合经济规律的。
因为人们对稀缺资源的偏爱,有时会发生“劣币驱逐良币现象”。
在很长的一个历史时期,人们在市场交易活动中使用的货币不是我们今天大量使用的纸币,而是用金属铸造的铸币——类似我们今天的硬币。但不同的是,今天的硬币只是作为辅币使用,而在当时,有钱人出门则要带上一袋沉甸甸的货币——金币或银币,这是财富的象征。
与今天纸币不同的是,当时的铸币本身即有价值——其所采用的金属的价值,其面值的基础就是其重量和成色。随之而来的有两个问题:一是在铸造的时候,不能保证每一个货币都有一样的成色和重量;二是在长久的使用和流通中,有一定的磨损而导致重量的下降。换句话说,同样面值的货币,其实际价值会有差别。
那么,每个人都想着把“好”的钱(良币)留在自己手里,把“差”的钱(劣币)花出去。时间长了,市场上流通的就都是“差”的钱,于是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产生了。
“劣币驱逐良币”是经济学中一个古老的原理,它说的是铸币流通时代,在银和金同为本位货币的情况下,一国要为金币和银币之间规定价值比率,并按照这一比率无限制地自由买卖金银,金币和银币可以同时流通。由于金和银本身的价值是变动的,这种金属货币本身价值的变动与两者兑换比率相对保持不变产生了“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使复本位制无法实现。比如当金和银的兑换比率是1∶15,当银由于开采成本降低而价值降低时,人们就按上述比率用银兑换金,将其贮藏,最后使银充斥于货币流通,排斥了金。相反,如果银的价值上升,而金的价值降低,人们就会用金按上述比例兑换银,将银贮藏,流通中就只会是金币。这就是说,实际价值较高的“良币”渐渐为人们所贮存离开流通市场,使得实际价值较低的“劣币”充斥市场。这一现象最早被英国的财政大臣格雷欣(1533~1603年)所发现,故称之为“格雷欣法则”。
商家为什么爱扎堆
人们常说买东西要“货比三家”,如果三家商店分别分布在城南、城北、城西,这显然不如三家商店一家挨着一家更能吸引消费者的到来。人流对一个店面来说是最宝贵的资源,品牌扎堆正是为了吸引人流,也就是说,只有商家先扎堆制造出热闹氛围,顾客才会过去凑热闹。
经常光顾麦当劳或肯德基的快乐一族们不难发现这样一种现象,麦当劳与肯德基这两家店一般在同一条街上选址,或在相隔不到100米的对面或同街相邻门面。不仅麦当劳与肯德基的布局如此,大多类型相似的商场、超市的布局也同样存在这样的现象,如在北京的北三环不到15公里的道路两侧,已经驻扎了国美、苏宁、大中三大连锁家电的8家门店。从一般角度考虑,集结在一起就存在着竞争,而许多商家偏偏喜欢聚合经营,在一个商圈中争夺市场。这样选址会不会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会不会造成各超市或商家利润的下降呢?
假定市场上有甲、乙两个超市,他们向消费者提供的是相同的商品和服务,两者具有优势互补关系;假定甲、乙两个超市的行为目标都是为了在理性的基础上谋求各自的利益最大化;假定甲、乙两个超市的经营成本是一致的并且没有发生“共谋”;假如甲乙都选择分散经营,他们各自经营所获得的利润各为3个单位,如果甲选择与其他超市聚合经营,乙选择分散经营,他们各自经营所获得的利润分别为5个单位和1个单位,总效用还是6个单位。
这是因为聚合经营能够聚集“人气”,形成“马太效应”,从而能够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前来购买,进而使企业获得更多的利益。分散经营使企业无法获得与其他企业的资源共享优势,市场风险明显增大,导致获利能力下降。同理,若甲选择分散经营,乙选择聚合经营,他们各自经营所获得的利润分别为1个单位和5个单位,而甲乙两家超市都选择聚合经营时,由于两家企业具有优势互补作用,所以,两者的利润都会增加为8个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