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社交的地方就有“场面话”。“场面话”是一种礼节和客气,你既要会讲,也要会听。很多年轻人往往把别人的场面话当成承诺,结果弄得自己自作多情。等你经历得多了,就会明白应酬话就像应景的烟花,当时欣赏是很好的,过去了就会不留痕迹。
不要轻信“场面话”
在社交场合,我们要学会说点场面话,给别人一点甜头,但万万不可轻信别人的一时之言。轻信别人的场面话,有时不只是一种天真,更是一种愚钝,还会让自己的真诚之心受到伤害。
俾斯麦35岁时,担任普鲁士国会的代议士,这一年是他政治生涯的转折点。当时奥地利是德国南方强大的邻国,曾经威胁德国如果企图统一,奥地利就要出兵干预。
俾斯麦一生都在狂热地追求普鲁士的强盛,他梦想打败奥地利,统一德国。他是个热爱军事的好战分子。他最著名的一句话就是:“要解决这个时代最严重的问题并不是依靠演说和决心,而是依赖铁和血。”
但是令所有人惊异的是,这样一个好战分子居然在国会上大谈和平。其实这并不是他的真实意图,他连做梦都想着统一德国。
他说:“没有对于战争后果的清醒的认识,却执意发动战争,这样的政客,请自己去赴死吧!战争结束后,你们是否有勇气承担农民面对农田化为灰烬的痛苦?是否有勇气承受身体残废、妻离子散的悲伤?”
在国会上,他盛赞奥地利,为奥地利的行动辩护,这与他一向的立场背道而驰。那些期待战争的议员迷惑了,其中好多人改变了主意,最后,因为俾斯麦的坚持,避免了战争。
几个星期后,国王感谢俾斯麦为和平发言,委任他为内阁大臣。几年之后,俾斯麦成了普鲁士首相,这时他对奥地利宣战,统一了德国。
胸有城府的人总是懂得潜藏隐秘,所以他们说的话大都只是些场面之言。“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如果你把别人的这些话都当真了的话,那就只能证明你的天真和幼稚了。
在人性丛林里,人往往会呈现多面性,在不同的时空,善与恶会因不同的刺激而以不同的面貌出现。也就是说,本性属“恶”的人,在某些状况之下也会出现“善”的一面;本性属“善”的人,也会因为某些状况的引动、催化而出现“恶”的作为。而何时何地出现“善”与“恶”,甚至人自己也无法预测及掌握。所以,当萍水相逢之人在你面前做出许诺时,不能被这一时的“善”意冲昏了头脑,应保持理智,让自己回到真实的生活轨道上来。对于称赞或恭维的“场面话”,你尤其要保持冷静和客观,千万别因别人的两句话就乐昏了头,因为那会影响你的自我评价。冷静下来,可看出对方的用心如何。
对于拍胸脯答应的“场面话”,你只能持保留态度,以免希望越大,失望也越大,只能“姑且信之”。因为人心的变化无法预测,你既然测不出别人的真心,就只好做最坏的打算。要知道对方说的是不是场面话也不难,事后求证几次,如果对方言辞闪烁、虚与委蛇,或避不见面、避谈主题,那么对方说的真的是“场面话”了。所以对于“场面话”,要有清醒的头脑,否则可能会坏了大事。
俗话说得好,“蜜比醋更能吸引苍蝇”。在社交场合,我们要学会说点场面话,给别人一点甜头,但万不可做被别人的场面话所吸引的“苍蝇”,轻信别人的一时之言有时并不是一种善良,而是一种愚钝。
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
遇到不同的人要说不同的话,以便满足对方的心理需求,从而赢得对方的好感。这是因为只有赢得对方的好感,才有可能获得所想获得的东西。因此,掌握好说“场面话”是成大事的一大技巧。
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一样的人,因为人有民族、地域、年龄、性别、经历、文化程度、性格特征、兴趣爱好、心理状态和所处环境等的区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有时是惊人的。独特的个性、爱好,独特的知识结构、心理态势,使某个人只能是“这样”而不能是“那样”。因此,与不同的人交谈,就要采取不同的谈话方式,说不同的应酬语言。
俗话说,“看碟下菜,量体裁衣”,见什么人说什么话。特别是在说“场面话”的时候也是需要技巧的。
1.看对方年龄说话
(1)与长辈说话要保持谦虚
长辈教育后辈时常说:“我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还多。”这是很有道理的。老年人虽然接受的新知识较后辈少,可是无论怎样,其经验要丰富得多。因此在与长者谈话时,要保持谦虚的态度。
由于老年人一般讲话缓慢,有时碰上一位融洽的闲聊者便会滔滔不绝,话无止境。因此,听他讲多长时间应随自己的兴趣而定。不管他如何漫谈,可以让他讲完一个完整的故事,然后借机离开。离开时对他的谈话表示热情的感谢,再礼貌地告别。
(2)与晚辈说话要保持深沉
懂得“见什么人说什么话”的人在与晚辈说话时会保持深沉、慎重的态度。这是因为晚辈的思想虽然超前,但有些方面的知识不及自己,因而不宜降低身份。但也应注意,不要在晚辈面前摆老资格。如果是跟晚辈说话,首先,不要摆老资格。经验这个东西绝非万能之物,如果你张口闭口就是“我当年如何如何……”、“你们年轻人该如何如何……”这样的话,相信没有哪个年轻人爱听。这就是与晚辈说话不讲分寸的一个体现。与晚辈可说一些他们感兴趣的事物,让他们相信自己是从他们的立场来观察事物的,让他们能够明白自己也有与他们一样年轻的观念,这样谈话就能顺利地进行下去了。
2.看对方身份地位说话
身份职务不同并不妨碍人际交流,下级对上级、晚辈对长辈、学生对老师、普通人对于有名气地位的人等,不应当也不必要表现得屈从、奉迎。但在言谈举止上则不要过于随便,应当表现得更加尊重一些。如学生与老师之间发生了矛盾,可以像同学之间发生矛盾一样平等地交流、沟通,在说话上应当注意方式和讲究措辞。如与地位高于自己的人说话时,可保持自己的个性,维持自己的独立思考,不去做一个“应声虫”。但要注意态度表现出尊敬,不随意插话,回答问题简练适当,尽量不讲题外话,说话自然不紧张。
3.看对方的性格和心理状态说话
性格外向的人易于和人交谈,性格内向的人多半沉默寡言,不善于主动与人交谈。同性格开朗的人谈话,你可以侃侃而谈;同性格内向的人谈话,就应注意分寸,循循善诱。孔老先生的因材施教用在这里也很恰当。一次,孔子的学生仲由问:“听到了,就去干吗?”孔子说:“不能。”又一次,另一个学生冉求又问:“听到了,就去干吗?”孔子说:“干吧!”公西华在旁听了犯疑,就问孔子:“两个人的问题相同,而你的回答却相反。我有点儿糊涂,故来请教。”孔子说:“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意思是,冉求平时做事好退缩,所以我给他壮胆;仲由好胜,胆大妄为,所以我劝阻他。孔子教育学生因人而异,我们谈话也要因人而异。
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情况下有不同的心态,有时候甚至不会从外部表现上明显地表露出来,这时作为表达者就应当洞察对方的心理,以便进行有效的交流。
不同年龄段、不同职业、不同社会地位的人,他们的语言都是有差别的,老舍说过:“话是表现感情与传达思想的,所以大学教授的话与洋车夫人的话不一样。”既然大家日常说话有差别,同样的话,可能对这个人说,他很愿意接受,而对另外一个人说,不但不接受,而且还产生了反感,不利于交流。所以遇到不同的人要说不同的话,“见什么人说什么话”,才能真正获得对方的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