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幸福的人是教育的最高准则
作为关爱孩子的妈妈,我们要在家庭教育中弥补学校教育带来的不足,妈妈要为孩子提供一个幸福的源泉,让每个孩子都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教育思想:把每个学生培养成幸福的人。他说,教学大纲、教科书规定了给予学生的各种知识,但是没有规定给予学生最重要的一样东西,这就是:幸福。作为关爱孩子的妈妈,我们要在家庭教育中弥补学校教育带来的不足,妈妈要为孩子提供一个幸福的源泉,让每个孩子都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
孩提时代,理应是一个充满梦想和快乐的时代。所以,作为妈妈,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让孩子不断地感受幸福和快乐。
然而,很遗憾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却常常看到这样的情景——孩子在楼下玩耍,妈妈在旁边使劲催促:“好啦,疯玩什么,快点回去做作业。”晚上,看着孩子在灯下熬夜做作业的辛苦样子,妈妈就说:“孩子,好样的,‘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其实,这是一种非常不健康的心态。因为持这种心态的妈妈大多认为:童年是不重要的,快乐是不重要的。其实他们错了,让孩子学业有成、事业成功并非我们家庭教育的最大目标。成功,并不等于就幸福、快乐。排在成功前面,还有个更大的目标,那就是“让孩子感觉快乐”!这是家庭教育的最高境界,也是我们为人的最高境界。
在让孩子感受到幸福和快乐的过程中,妈妈的人生态度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消极的妈妈,会影响孩子看事情的眼界,一个带有灰色的“视野”的孩子,就算成功了,也不能体会到快乐,这是多大的悲哀。
金融危机让很多人一夜之间失业了,有这样一个母亲。她得知自己失业之后,心情很沉重地回到家。这时,6岁的儿子正在家里飞跑。“开飞机咯……呜呜……”孩子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没有注意到妈妈回家的神色。
妈妈耐着性子叫着孩子的名字,足足喊了十几遍,慢慢的,孩子感觉到妈妈的神情不对。
“最近公司遇到了问题,有一部分员工要失业,妈妈名列其中。这就意味着,妈妈这时没有工作了,不在原来的公司上班了。所以,妈妈这段时间也不能给你买各种东西了,你也就体谅一下妈妈,不要找妈妈要,好吗?以前的玩具,要知道心疼。弄坏了,暂时没有新的。”
孩子停下来,静静地听着妈妈把话说完。“妈妈,不要紧,你现在没有工作了,还可以再去找。万一不行,我们就去买一个箱子,在街上卖冰糕。你在前面推车,我就在后面喊:卖冰糕啦……卖冰糕啦……”妈妈被孩子的模仿声弄笑了,搂着孩子,觉得自己很幸福。
无疑故事中的妈妈是明智的,当她知道自己失业消息的时候。他并没有哭的稀里哗啦,而是心平气和地告诉孩子现在的状况,让孩子感觉到妈妈只是暂时的没有了工作,而不是走上的绝路,从而也就不会感觉到失业是一件很恐怖的事情,自然会想出另谋出路的办法,这就是妈妈传达给孩子的一种积极快乐的心态,让孩子明白了生活中没有过不去的坎,尽管生活中有风也有雨,但是快乐和幸福是生活的永恒主题。
妈妈需要明白,我们最应该给予孩子重要的礼物就是“幸福”。那么,怎样才能让孩子感受到幸福呢?
让孩子有机会享受“不受限制”的快乐。在家里,妈妈辛辛苦苦好不容易把屋子收拾得干干净净的,而且周围的邻居又喜欢安静。孩子一旦开始喊叫、跳跃,妈妈便会想办法制止,孩子只好越来越乖了。表面上,是妈妈管教有方,但由此带来的是,孩子的热情和活力在一点点丧失,孩子的心灵也感受到了压抑。想想看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需要带着童真的想象力尽情地玩耍,需要有时间去打雪仗、蚂蚁搬家——这些按照孩子自己的步伐去探索世界的活动,更能给他们带来真正的快乐。有些事情大人觉得没意思,孩子却很喜欢,大人认为孩子会喜欢的东西,小孩得到了却并不高兴。有的父母给孩子买很贵的玩具,孩子却宁愿玩水、玩泥巴、捉迷藏、过家家。所以,我们不要总把自己的好恶强加给孩子,要让孩子做他们喜欢做的事情,这样他们才在快乐的玩耍中感受到幸福。
一个幸福的孩子应该懂得调整心理状态。妈妈要使孩子明白,有些人一生快乐,其秘诀在于具有适应力很强的心理状态,这使他们很快地从失望中振作起来。在孩子受到挫折时,可为他指出前途总是光明的,使他在恢复快乐心情的环境中寻找安慰。幸福的感受就会多一些。
保持家庭生活的美满和谐。家庭和睦,也是培养孩子感受幸福的一个主要因素。有关资料表明,在和睦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成年后能愉快生活、健康成长的,比在不幸家庭成长起来的孩子要幸福的多。
被接受了的爱才是幸福的源泉
幸福并非是一颗美丽、难以寻觅的巨大宝石,无论孩子付出怎样的努力也无法找到它;只要妈妈的爱能让孩子接受,融化他那颗冷漠的心,同时还能感觉到他自己被人需要的价值,内心就会充盈,幸福就会不自觉溢出。
爱孩子是每一个妈妈的本能反应,但是有爱不代表就能让孩子感到快乐,不代表孩子
就能感受到生活的幸福。母亲的爱,只有被孩子接受了才能让孩子感到幸福。
既然爱要以孩子的接受为标准,那平常就应该多思考;孩子想要的到底是什么?怎么表达爱,孩子才更容易接受和理解?生活中总是有些母亲,宁可自己省吃俭用,也要让孩子在物质上应有尽有。但在精神上经常忽略孩子的需求,对孩子的情感和人格缺乏应有的尊重,这样也很难让孩子体会到母亲无私的爱。所以作为孩子的妈妈应该尽可能多地和孩子在一起。每个孩子都需要从妈妈那里得到足够的重视。在每天工作之余,妈妈要腾出一些时间参加孩子的游戏,和孩子一起读书,为孩子提供接触外界的机会,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有经验的父母提出,通过听孩子说话来了解他们的感受,是非常有价值的一种方式。与孩子谈话也为妈妈提供了一次了解和教导孩子的机会。这样,我们就能够在第一时间知道孩子到底需要什么,怎样的爱他们才能接受。在生活中能感受到妈妈爱的孩子才能被幸福的阳光照耀。但是不接受妈妈的爱,拒绝去关爱他们的冷漠的孩子不会被幸福垂青。
冷漠的孩子内心总是寒冷的,也许他得不到妈妈的关心,也许是不接受妈妈的关爱,也许是接受不了妈妈关爱的方式。他们总是在寒冷中挣扎,感受不到温暖,也感受不到生活的幸福。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才能让孩子冷漠的心感受到温暖,感受幸福呢?
这说难不难,说简单也不简单。面对生活中日渐冷漠的孩子,想让他们感觉到爱的幸福,教育专家的建议是要一步步来。
第一点,融化孩子的冷漠。改变冷漠就要让孩子从身边的小事开始,比如,每天多问候一声爸爸妈妈,多给朋友一个微笑,多为集体做一件好事,多看一眼今天明媚的阳光等。这样做,可使孩子得到爱与热情所带来的充实和快乐。
第二点,带领孩子到生活中去感受“热心”的暖流 。书画家为拯救灾民的义卖书画活动;社会各界为“希望工程”的捐助活动;为美化校园,每人献上一来花的活动……应创造条件、提供机会,让孩子去感受这些活动。
第三点,就是强化孩子的“热心”行为。当孩子扶起倒在地上的自行车,当孩子给上坡的三轮车助上一把力,当孩子把自己的新书送给贫困地区的同学,当孩子为正在口渴的奶奶送上一杯茶……当孩子出现这些“热心”行为时,妈妈应及时地给予表扬、鼓励。这样,在强化孩子热心行为的同时,就抑制了‘冷漠’心态的滋生。”著名的女作家刘继荣在这方面做得很棒,她每个周末就会带着孩子去广场上帮助有困难的人,时间久了孩子就养成了一种习惯,每当别人遇到困难的时候,他就会主动去关心。在别人痛苦消失中孩子得到了幸福的微笑。
最后一点,是训练孩子的“同理心”。所谓同理心,是指能站在他人的立场,从他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去体验情感。亦即能设身处地想他人之所想,急他人之所急,乐他人之所乐。例如,可以开展“假如我是……”的角色换位活动,使孩子理解、体验假想角色的内心感受,改变原来的冷漠态度。一位下岗职工的孩子正是通过“假如我是下岗的妈妈”的角色换位活动,体验到妈妈的烦恼,认识到妈妈的不容易,从此改变了原来的做法,与妈妈的心贴得更近了。
经过这样的训练,孩子逐渐能体谅妈妈的爱,同时还学会了去帮助别人。渐渐冷漠就会离他远去。不冷漠的孩子才能深切感受爱的含义,更容易沐浴爱的幸福的眼光。另外,妈妈要想孩子更多地去享受生活的幸福,还应该让他明白:人活着不只是为了享乐,人存在的最大价值在于被他人需要。当孩子感到被需要的时候,这种感情就会使他有旺盛的精力。这股力量会促使他不惧怕面前的困难和挫折,勇往直前。被别人需要,是人的一种天性,也能体现出一个人的价值。在某些特定情况下,一个人如果不被别人需要,生存也就失去了意义。
幸福并非是一颗美丽、难以寻觅的巨大宝石,无论孩子付出怎样的努力也无法找到它;只要妈妈的爱能让孩子接受,融化他那颗冷漠的心,同时还能感觉到他自己被人需要的价值,内心就会充盈,幸福就会不自觉溢出。
将快乐这种生存能力传递给孩子
女人天生注重表达情感和想法的特质,让母亲更易于夸奖孩子、关注孩子情绪的变化、在意孩子心情是否愉快等,并且会把这种快乐的心态传达给孩子。
观察一下你身边,就可以发现,那些阳光自信、充满乐观情绪的孩子们,几乎无一例外地都拥有一位极其疼爱他们、并乐于赞美的母亲。父亲的爱或许更多的是含蓄与深沉,他在潜移默化中教会孩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良好的品性,而母亲的爱与热情,正好将这种力量激发出来,使之发挥出最大价值。女人天生注重表达情感和想法的特质,让母亲更易于夸奖孩子、关注孩子情绪的变化、在意孩子心情是否愉快等,并且会把这种快乐的心态传达给孩子。
韩国18岁少女喜儿弹奏的钢琴曲非常动听,吸引了不少听众。
喜儿的双腿比正常人短,而且每只手上只有两根手指头,她并不聪明,只有七岁小孩的智力。但这个少女似乎对自己的命运很满意,她丝毫没有察觉自己的缺陷,还经常面带微笑和别人交流,而且非常刻苦地练习弹奏钢琴。在她看来,正是因为自己只有4根手指头,所以很多人才喜欢听她演奏,她觉得幸福极了。
她喜欢自己,接纳自己,丝毫不在意旁人怪异的目光。这种健康快乐的心态取决于她有一位懂得教育的妈妈。
曾经有记者采访喜儿的妈妈:“当您第一次看到孩子的手指时,您是什么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