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伦传》中写道:像拜伦那样任性奔逸于无限大宇宙的诗人,是“不能够有他的同行人的”。他独自在幻想和感情的世界中漫游,就连他的父母、妻子和朋友都无法理解他。
毋庸讳言,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某种孤独感。当然,每个人所体验的孤独在性质上、时间长短上以及表现形态(如骤然爆发、持续性、周期性等)上、深度和广度上,是因人而异、颇不相同的。
对于人类的创造性劳动,孤独感从来都不是一件坏事。意大利电影明星索菲娅·罗兰在千百万观众与崇拜者的包围中仍感到孤独,但她喜欢孤独,更喜欢孤独时的寂寞。她说:“在寂寞中,我正视自己的真实感情,正视真实的自己。我品尝新思想改正旧错误。我在寂寞中犹如置身在装有不失真的镜子的房屋里。”这位艺术家把孤独作为她灵魂的过滤器,使自己不断地重复青春,滋补内心世界的营养。
带有深沉思想的创造者总是孤独的。他们的机遇有的甚至是在身后。因为他们有独特的见解和独特的个性,在任何场合下他们都有与众不同的表现和格局,不为当时社会和同时代人所容,所以内心常有难以排遣的孤独。他们的作为也往往不为同时代人所理解,因此,必须有一种崇高的信念支撑着他们。
海明威说:“写作,在最成功的时候,是一种孤寂的生涯。”他认为:“一个在稠人广众中成长起来的作家,自然可以免除孤苦寂寞之虑,但他的作品往往流于平庸。”
成才需要孤独,机遇与孤独相随。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理解如下这句格言的含义:“缺少了寂寞,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幸福。”我们也可以说:缺少了孤独,就不可能获得机遇。
35岁以前的你是不是还在为你的寂寞、孤独而烦恼,甚至发一些牢骚?没有必要,其实孤独、寂寞是一种美丽,一种享受,是一股推你上进、走向成功的东风。
聪明的你,何不享受一下独处的时刻呢?
与寂寞相安
西方有位哲人在总结自己的一生时说过这样的话:“在我整整75年的生命中,我没有过过四个星期真正的安宁。这一生只是一块必须时常推上去又不断滚下来的崖石。”追求宁静,或者说追求寂寞对许多人来说都成了一个梦想,寂寞并不是每个人都能享受的。
许多人把失意、伤感、无为、消极等与寂寞联系在一起,认为将自己封闭起来就是寂寞。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倘使这样去超越生活,不仅会限制生命的成长,还会与现实产生隔阂,这样的人其实是逃避生活。
寂寞是心灵的避难所,会给你足够的时间去舔舐伤口,重新以明朗的笑容直面人生。懂得了寂寞,便能从容地面对阳光,将自己化作一杯清茗,在轻啜深酌中渐渐明白,不是所有的生长都能成熟,不是所有的欢歌都是幸福,不是所有的故事都会真实,有时,平淡是穿越灿烂而抵达美丽的一种高度,一种境界。
在人生的某一刻你总会感到疲于奔命,于是你不再追赶快乐,不再搜寻记忆,你想捞获些别的有趣的东西。像一个劳拙的蜘蛛,在昏晓中织起捕虫的网,你也织网了。你用感情的粘丝,织成了一个友谊的网,用来捞捉一点儿人世的温存,想不到你捞住的却是意外的冷落。无由的风雨又吹破了你的经营,教你无从补缀。像风雨中的蜘蛛,你蜷伏在灰心的檐下,望着被毁的一番心机,体味到一种悲凉,这又是空劳了,你和你的网!
“在你空劳之后,请接受我的安慰吧。”于是寂寞向你发出了邀请。
岁月使你的年龄和责任同时长大,你长大了四方奔走,为了寻找黄金和幸福。不,你是寻找自由和职业。你离开温暖的屋子,暴露在旅途上,你在路上度过许多寒暑。你孤单地登上旅途,孤单地行路,孤单地栖息,没有一个人做伴。世上,尽有的是行人,同路的却这般稀少!夏之晨,冬之夕,你受等待和焦盼的煎熬。你希望能有人陪伴你,和你促膝长谈,把你的劳神和辛苦告诉他,促膝把你的希望和志愿告诉他,让自己听取他的意见、他的批评……
但是无人陪伴你,于是,寂寞又来接近你说:
“请接受我的陪伴。”
如同欢迎一个老友,你伸手给它,你终于开始和寂寞相伴了。
就这样,你和寂寞相安了。沉浮的人世中也许你有时也会疏离寂寞,但寂寞却永远陪伴着你,守护着你,只是你不自知。人,就是一条河,河里的水,流到哪里都还是水,这是无异议的。但是,河有狭、有宽、有平静、有清澈、有冰冷、有混浊、有温暖等现象;人也一样,心情是易变的、世事是难料的,这些东西犹如水面的小波纹,一漾即灭,又如镜里的花影,待你伸手去捡拾,它的影子便被遮断消失,而你只有一只空手接触在冰冷的玻璃面上。只有寂寞沉在水底,永远忠贞不渝地聆听你的心声。
寂寞如一枚镜子,在它的面前你可以照见自己,发现自己。你可以在寂寞的围护中和自己对话,和另一个“自己”对话,那是真正的独白。音乐是银的,无声的音乐是金的,寂寞就是这无声的音乐。你好像能够看到它,触摸到它,它就像是没有光波的颜色,没有热的温度,和没有声浪的声音。它接近你,包围你,如水之包围鱼,使你的灵魂能够在它的氛围中游泳、安息。
人生寂寞如水,滚滚红尘中,一杯清茗,一卷书籍,让它拂拭你蒙尘的心灵,让它涤荡你身上的浮躁、空泛和沮丧,这样你才能叩问自己的灵魂,看清梦里的花朵以最美的形式在生活中绽放,听到远方空山的鸟语。正像梁实秋先生所描绘的:
“寂寞是一种清福。我在小小的书斋里,焚起一炉香,袅袅的一缕烟线笔直地上升,一直戳到顶棚,好像屋里的空气是绝对的静止,我的呼吸都没有搅出一点波澜似的。我独自暗暗地望着那条烟线发怔。屋外庭院中的紫丁香还带着不少嫣红焦黄的叶子,枯叶乱枝的声响可以很清晰地听到:先是一小声清脆的折断声,然后是撞击着枝干的磕碰声,最后是落到空阶上的拍打声。这时节我感到了寂寞。在这寂寞中我意识到了我自己的存在——片刻的孤立的存在。”
35岁以前的你,要耐得住寂寞
布雷斯巴斯达曾经说过:“所有人类的不幸,都起始于无法一个人安静地坐在房间里。”
许多人抱怨生活的压力太大,感到内心烦躁,不得清闲。于是,追求清静成了许多人的梦想,但却害怕寂寞。而其实寂寞才是人生中的一种大境界,它是一首诗,一道风景,是那种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桥上看你的美丽。
洗尽繁华,褪去铅华,在这喧嚣的尘世之中,要保持心灵的清静,必须学会享受寂寞。寂寞就像个沉默少言的朋友,在清静淡雅的房间里陪你静坐,虽然不会给你谆谆教导,却会引领你反思生活的本质及生命的真谛。寂寞时你可以回味一下过去的事情,以明得失,也可以计划一下未来,以未雨绸缪;你也可以静下心来读点书,让书籍来滋养一下干枯的心田;也可以和妻子一起去散散步,弥补一下失落的情感;还可以和朋友聊聊天,古也谈谈,今也谈谈,不是神仙,胜似神仙。
寂寞,当你想要躲避它时,表示你已经深深感受到它的存在。此时,不妨一个人独处,细心品味寂寞的滋味。虽然它静寂无声,却可以让你更好地透视生活,在人生的大起大落面前,保持一种洞若观火的清明和远观的睿智。
在人生的漫漫长路中,寂寞常常不请自来地出现在我们面前。在广阔的田野上,在“行人欲断魂”的街头,在幽静的校园里,在深夜黑暗的房间中,你都能隐约感受到寂寞的灵魂。
在现代社会中为生存而挣扎的人总会有一种身在异国他乡之感:冷漠、陌生,好像“站在森林里迟疑不定,未知走向何方”;好像“动物引导着自己”,“感到在众人中比在动物中更加危险”,又好像“独坐在醉醺醺的世人之中”,“哀诉”人间的不公正。总之,互相猜忌,彼此欺诈,黑暗笼罩着去路,危险隐藏在背后,这些就是现实人生的写照。
而保留一点寂寞的空间则可以使你“远看”事物,即“从事物远离”,对事物“作远景的透视”,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天人合一、生命永恒的境界。在这种境界中,你“可以倾诉一切”,“可以诚实坦率地向万物说话”,“人们彼此开诚布公,开门见山”。这也是一种艺术审美的境界,它能“使事物美丽,诱人,令人渴慕”,使人成为自己的主人,使人生获得意义和价值。
尘世中,无数人眷恋轰轰烈烈,以拜金主义为唯一原则而利令智昏地聚集在一起互相排挤、相互厮杀。而生活的智者却总能以寂寞之心看寂寞之事,自始至终保持独立的人格,流一江春水细浪淘洗劳碌之身躯,存一颗娴静淡泊之心寄寓无所栖息的灵魂。
这是寂寞的净化,它让人感动,让人真实又美丽,它是一种心境,氤氲出一种清幽与秀逸,营造出一种形胜独标的自得和孤高,去获得心灵的愉悦,获得理性的沉思,与潜藏灵魂深层的思想交流,找到某种攀升的信念,去换取内心的宁静、博大致远的菩提梵境。
寂寞是一种难得的感觉,只有在拥有寂寞时,你才能静下心来悉心梳理自己烦乱的思绪,只有在拥有寂寞时,你才能让自己成熟。不在寂寞中升华,就在寂寞中死去。 我们对物质不能一味地排斥,毕竟精神生活是建立在物质生活之上的,但不能被物质约束。面对这个已经严重超载的世界,面对已被太多的欲求和不满压得喘不过气的生活,我们应当学会把生活中不必要的繁杂除去,好让自己去享受平淡生活的快乐和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