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发现自己”,探险家南森如是说,“因此,我们时常需要独处与自省。”
他还说:“我们的救济不会来自现代文明喧闹的都市,它应该来自安静的地方。那些在历史上留名的著名改革者都来自荒野。”
不但改革者如此,先知们也是如此。茨威格写过一本非常著名的戏剧《耶利米》,这出戏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人是如何在真理不被人接受的情况下,在沉默之中忍受巨大压力的。
不管我们怎样形容,沉默确实能带给我们某种“东西”,这种东西能够给予我们力量。如果我们不能重拾沉默,我们整个一代人就会迷失。在今天的社会里,生活中的事情是那么的喧闹。我们每天行色匆匆,来往于熙熙攘攘的人群之中,很难在这种喧闹的环境下找出一点安静的时间。
我们生活在这个嘈杂的世界中,没有时间让自己的灵魂安静下来,所以我们应该好好地学习一下。既然我们置身于这个现实的喧闹世界之中,我们就应该首先在家里寻求一份宁静,然后把这种宁静扩展到自己整个匆忙的生活之中。
如果你发现哪个人安静而又坚强,那么他一定是在沉默之中积蓄的力量。如果一个人想成为伟大的解放者或领导者,他必须通过沉默往内心之中积蓄力量。
沉默是金
祸从口出,说者无心,往往听者有意,如果不想被人看透,就要管好自己的嘴巴。那些修养高深的人常常都是少说话而多做事的人。古人常说:“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就是这个道理。
唐朝开国第一名将李靖性情非常稳重,与他在战场上尚奇、尚速、尚险的风格完全相反,生活中他可是个稳健的人。他遇事总是思之再三,谋之再四,绝不冲动地做任何一件事,在他生平中,未尝有过后悔之事。时间久了,他便养成了好静思的习惯,闲休无事时,别人高谈阔论、谈笑风生,而他却整日静思,不置一词。
李靖不善言辞,他是实践家而非演说家。每上朝时发生了一些争论,他总是一言不发。与宰相们议事时,他也是听得多而说得少。每闻人言,便先在心中掂量此话的分量与是非,若以为是,他便不再言语,因为多说也是无益;若以为非,就指出对方错在哪里,言简意赅总比言之无物要强。
李靖这种风格,使他在朝廷中树敌很少。当然,皇帝欣赏他,他不必惧怕谁,可他从不利用这点。当然有时他也会无意中惹恼一些人。李靖不好与人争,但认准了的方向不轻易回头,办事讲究原则。
征讨突厥时,他开罪于御史大夫温彦博。李靖大军横扫漠北、击破突厥之后,奏凯还朝。接踵而来的,本应是表彰、封赏,却未料当头便是一盆冷水:温彦博弹劾说:“李靖的军队,没有军纪,缴获突厥的珍宝,都散失到乱兵之中了。”
不管事实怎样,李世民闻知此事十分生气,他即刻召来李靖,怒斥于朝堂之上。李靖并不知情,可他无力自辩,唯有叩首谢罪。天子盛怒之时忤逆,无异于拿身家性命开玩笑,李靖只有等待,等待李世民平息了胸中怒火,再作打算。
几天后,李世民展颜对李靖说:“隋将史万岁击破了达头可汗,有功不赏,反以罪被杀。朕绝不会如此做。应该赦免你的罪过,记住你的功勋。”下诏授李靖左光禄大夫,赐绢一千匹,增封食邑共五百户。这已经是照常的封赏。又不久,李世民干脆挑明了向李靖道歉说:“从前有人谗害你,现在朕已明白,你不要介意。”由于少言寡语、谨慎从事,李靖的后半生基本上是平安的。贞观八年,李靖已64岁高龄,他患足疾上表请求辞官养老,言辞恳切动人。于是皇上准他告老还乡。
有人说:“深沉缄默是天才的标志。”此言确实有理。一切伟大的诞生都是在沉默中孕育的。智者们都从沉默中得到了好处,只有他们才理解沉默的价值。所以,甘地说:“沉默是信奉真理人的精神训练之一。”吉辛则说:“人世愈来愈吵闹,我不愿在增长着的喧嚣中加上一份,单凭了我的沉默,我也向一切人奉献了一种好处。”
孔子曾在金人背后铭刻:“古之慎之言也,戒之哉!无多言,无多事。多言多欲,多事多害。”他正是在劝诫人们:为人宁可保持沉默寡言的态度,不骄不躁,宁可显得笨拙一些,也绝对不可以自作聪明,喜形于色,溢于言表。
沉默是金,沉默是福,沉默的人,从表面上看好像显得愚钝木讷,其实不然,沉默是一种修养,是为自己镀上了一层保护膜。
不会说话时就保持沉默
萨伏那洛拉的动人言辞,使得15世纪的佛罗伦萨从荒淫奢靡转变为严谨自律的城市;千千万万的男女老幼因为听信了彼得的蛊惑,纷纷拥入中东,为把耶路撒冷从异教徒手中夺回,参与了那场徒然而血腥的“十字军东征”。而这种惊人的语言表达能力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学会,总有一些人在与人交流时会遇到各式各样的语言障碍,它们有的就像肢体伤残,需要施以整形外科的手术矫正;有的只需要像改旧衣服一样略加修整;有的则像一个松弛的腹部,要把它绷紧;还有些就像修理汽车一样需要调整零件;或者像车上的齿轮,要上点油来润滑。另一些人的毛病则很像小男孩的脏面孔,要用热肥皂水使劲擦洗一下才行。
如果你发现实在无法让自己的舌头跳起桑巴舞,那就管好你自己的嘴,练就古人所说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境界。
有一家汽车制造公司准备购买一大批用于车内装潢的布料,参与竞争的有三家纺织品厂商。在做最后决定前,该公司要求三家纺织品厂商各派一名代表于特定日期来该公司进行最后一轮洽谈。
道尔是其中一家纺织品厂商的业务代表,当时正好患了严重的咽喉炎,但这一点却使他最后“因祸得福”,获得了成功。他事后回忆当时的情景说:
“我被引进一间会议室,面对的是那家公司的多位高级主管,诸如丝织品工程师、采购经纪人、业务经理及该公司总裁等。我站起身,尽最大努力想讲几句话,却只是徒费力气而已。”
“众人环绕着会议桌而坐,都静静注视着我。我只好在纸上写道:‘诸位先生,我因咽喉炎发不出声来,我没办法讲话。真抱歉!”
“‘我来帮你讲。’该公司总裁说道。于是,他便代我展示样品,并说明那些样品的种种好处。接着大家开始讨论,也都极力称赞我的纺织品的优点。由于那位总裁取代了我的位置,便代替我参加讨论。而我自己唯一能做的,只是微笑、点头或打几个手势而已。”
“这个极其特别的会议,结果是:我得到了那份价值160万美元的合同——那是我有生以来争取到的最大订单。”
道尔带着庆幸的口气总结说:“我知道,如果不是我不能开口说话,我一定得不到那份订单,因为我对整个事情的估计完全错误。经过这次经验,我发现多让别人开口讲话,实在有极大的好处。”
“三思而言”,没有经过自己大脑思考的话,不但是废话,而且往往会招来不必要的麻烦和灾祸。所以深谙说话之道的人不是在胸膛上“开窗口”,而是在嘴巴上“装阀门”。说话快思考慢的人多是愚蠢的,因为他们总是说了又后悔;思考快说话慢的人多是智慧的,因为他们总是非常检点自己的语言表达。说话是为了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意见,而不是为了自己光图个嘴巴痛快,乱去发泄自己的情绪。有些人总是批评别人没有大脑,总是爱随便说话,但是却很少检查自己有没有大脑,有没有乱说话的时候。一个人的脑袋必须学会思考,一个人的嘴巴必须知道适时关闭。
在沉默中能够获得更大的价值
有一则幽默:某人参加会议,一言不发。事后,一位评论家对他说:“如果你蠢,你做得很聪明;如果你聪明,你做得很蠢。”这个评论似乎很机智、很有见地:蠢人因沉默而未暴露其蠢,所以聪明;聪明人因沉默而未表现其聪明,所以蠢。仔细琢磨,发现不然。聪明人必须表现自己的聪明吗?他必须把自己的才智暴露于众人之前,就像暴发户披金挂银唯恐别人不知道他暴发吗?没有这个必要。
有内涵的人绝不会像暴发户一样轻易显耀自己的聪明,在没有必要的情况下,他们宁可一言不发。结果,他们在沉默中获得了更大的价值。
林肯在做律师时,就曾利用沉默打赢了一场官司。
当时,在法庭上,原告律师滔滔不绝,把一两个简单的论据反反复复地讲了两个小时,法官和听众都显得十分不耐烦,一片议论声。有的人竟打起瞌睡来。最后,原告律师终于说完了,林肯作为被告律师登上讲台,但他却一言不发。台下一片肃静,人们都感到很奇怪。
过了一会,林肯把外衣脱下,放在桌上,然后拿起水杯喝口水,再把水放下,重新穿上外衣,然后又脱外衣又喝水。如此循环了五六次,法官和听众被林肯的哑剧逗得哈哈大笑,而林肯却始终未发一言,在笑声中走下讲台,他的对手最终被“笑”输了。
林肯因反复进行的小动作讽刺了对手,把那些微不足道的论据反复扯来扯去是多么的愚蠢,不正暗示了自己缺乏有力证据吗?但林肯并不直接去攻击他,而是用一场哑剧让听众自己去领会,等到大家发出会心一笑的时候,林肯的目的达到了。听众也不由自主将心中的天平向林肯这边再倾斜一些。
沉默的力量是无法衡量的。人们要学习怎样说话,而最主要的学问是,知道在什么时候保持沉默。阿拉伯有句俗语:“你要说话时,你的话必须要比沉默更有益。”
所以,如果你很想说话,就先问自己:你为什么想说话——是为了自己,为了自己的利益,还是为了别人的利益的方便。如果是为了自己,那就努力保持沉默。
对失去理智的人最好的回答就是沉默。回答他的每一个词都会反过来落到你头上。以怨报怨——就等于火上浇油。
在特定的环境中,缄默常常比论理更有说服力。我们说服人时,最头痛的是对方什么也不说。反过来,如果你什么也不说,对方的错误意见就找不到市场了。
沉默是重要的交流方式。只听见语言不会倾听、沉默的人,是被声音堵住了耳朵的聋子。懂得沉默的价值的人却有一双善于倾听、沉默的耳朵,如同纪伯伦所说,他们“听见了寂静的唱诗班唱着世纪的歌,吟咏着空间的诗,解释着永恒的秘密”。一个听懂了千古历史和万有存在的沉默的话语的人,他自己一定也是更懂得怎样说话的。
“语言是误会的根源。”我们常常会有词不达意的感觉,从我们的口中说出或笔端写出的必然是经过修饰的,必然掺杂着伪装的痕迹,况且,每个人的理解方式都不同,误会也就在所难免了。还好,有一种比语言更伟大的真理,那就是沉默。一切的含义都潜含在一个眼神、一个笑容,甚至一个木然的表情中,这恰恰能表白我们最真实的意图。
当你能表达沉默并读懂沉默时,已经参透了与人相处的最大秘诀。
未知孕育着希望,孕育着未来。我们所能经历的最难忘、最快乐、最美好的事物便是探索神秘的未知,这是所有艺术和科学的真正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