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总是为不期而来的意外烦恼不已,他们悲观失望,结果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糟糕。这样做其实是很愚蠢的,我们既然改变不了既成事实,为什么不去接受它呢?
人的一生要经历许许多多的变故,有许多是自然发生的,你只能被动地去面对、去接受、战胜,比如疾病、衰老甚至是死亡,这些突如其来的变故我们是无法改变的,面对这些不可避免的事实,我们就应该学着做到诗人惠特曼所说的那样:“让我们学着像树木一样顺其自然,面对黑夜、风暴、饥饿、意外与挫折。”
一个有12年养牛经验的牧人说过,他从来没见过一头母牛因为草原干旱、下冰雹、寒冷、暴风雨及饥饿,而会有什么精神崩溃、胃溃疡的问题,也从不会发疯。
面对现实,并不等于束手接受所有的不幸。只要有任何可以挽救的机会,我们就应该奋斗!但是,当我们发现情势已不能挽回了,我们就最好不要再思前想后,拒绝面对。恬淡地接受突如其来的变故,唯有如此,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掌握好平衡。
接受不可避免的事实
在荷兰阿姆斯特丹,有一座15世纪建造的寺院,寺院的废墟里有一个石碑,石碑上刻着:既已成为事实,只能如此。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人活在世上,谁都难免遇上几次灾难或某些难以改变的事情。世上有些事是可以抗拒的,有些事是无法抗拒的,如亲人亡故和各种自然灾害,既已成为事实,你只能接受它、适应它。否则,忧闷、悲伤、焦虑、失眠会接踵而来,最后的结局是,你不能改变这些事实,而是让它们改变了你。
有一位老教授,他有一只祖传三代的玉器,每天擦了又擦、看了又看,真是爱不释手。一天不小心掉在地上摔碎了,老教授心痛万分,从此茶饭不思,人变得越来越憔悴。时隔一年,他离开了人世。最后咽气时,手里还紧紧攥着那只破碎的玉镯子。
沉重的忧郁和焦虑,会给各种疾病大开方便之门。许多名医的医疗实验证明:癫狂症、胃肠疾病、高血压症、冠心病及乳腺癌等,都与人的情绪有着直接的关系,有的则完全是由于强烈的情绪波动所引起的,老教授的死与他忧郁的情绪直接有关。
覆水难收,徒悔无益。据说一位很有名气的心理学教师一天给学生上课时拿出一只十分精美的咖啡杯,当学生们正在赞美这只杯子的独特造型时,教师故意装出失手的样子,咖啡杯掉在水泥地上成了碎片,这时学生中不断发出了惋惜声。教师指着咖啡杯的碎片说:“你们一定对这只杯子感到惋惜,可是这种惋惜也无法使咖啡杯再恢复原形。如果今后在你们生活中发生了无可挽回的事时,请记住这破碎的咖啡杯。”这是一堂很成功的素质教育课。学生们通过摔碎的咖啡杯,懂得了人在无法改变失败和不幸的厄运时,要学会接受它、适应它。
被称为世界剧坛女王的拉莎·贝纳尔,就是这位心理学教师的得意学生。她有一次在横渡大西洋的途中突遇风暴,不幸在甲板上滚落,足部受了重伤。当她被推进手术室,面临被锯腿的厄运时,突然念起自己所演过的一段台词。记者们以为她是为了缓和一下自己的紧张情绪,可她说:“不是的!是为了给医生和护士们打气。你瞧,他们不是太正儿八经了吗?”
接受无法抗拒的事实,这是克服不幸的第一步。拉莎手术圆满成功后,她虽然不能再演戏了,但她还能讲演。她的讲演,使她的戏迷再次为她而鼓掌。
拉莎·贝纳尔在面对无法抗拒的灾难时,能跳出焦虑、悲伤的圈子,又跨上一个新的里程,这就是她的情绪“转换器”在起作用。
任何人遇上灾难,情绪都会受到影响,这时一定要操纵好情绪的转换器。面对无法改变的不幸或无能为力的事,就抬起头来,对天大喊:“这没有什么了不起,它不可能打败我。”或者耸耸肩,默默地告诉自己:“忘掉它吧,这一切都会过去!”
紧接着就要往头脑里补充新东西,因为头脑每时每刻都需要东西补充,这种补充能使情绪“转换器”发生积极作用。最好的办法是用繁忙的工作去补充、转换,也可以通过参加有兴趣的活动来抚平心灵的创伤。如果这时有新的思想和意识突发出来,那就是最佳的补充和转换。
有一个人,他的性情并不很开朗奔放,但他对待事情几乎从不见有焦躁紧张的时候。这并不是他好运亨通。细细观察体会,会发现他有一些与众不同的反应方式:比如,他被小偷扒走了钱包,发现后叹息一声,转身便会问起刚才丢失的身份证、工作证、月票的补办手续。一次,他去参加电视台的知识大赛,闯过预赛、初赛,进入复赛,正洋洋得意,不料,却收到了复赛被淘汰的通知书。他发了几句牢骚。中午,却兴致勃勃地又拜师学起桥牌来。这些,反映出他的一种很根本的思维方式,那就是承认事实。事实一旦来临,不管它多么有悖于心愿,但这毕竟是事实。大部分人的心理会在此时产生波动抗拒,但一个懂得情绪转换的人,他的兴奋点会迅速绕过这种无益的心理冲突区域,马上转到下边该做什么的思路上去了。事后,也的确会发现,发生的不可再改变,不如做些弥补的事情后立刻转向,而不让这些事情在情绪的波纹中扩大它的阴影。这堪称是一种最大的心理力量。
物理学家普朗克,在研究量子理论的时候,妻子去世,两个女儿先后死于难产,儿子又不幸死于战争。面对这一系列的不幸,普朗克没有过多的怨悔,他用加倍的工作来转移自己内心巨大的悲痛。情绪的转换不但使他减少了痛苦,还促使他发现了基本量子,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所以,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才能解救自己。
从忧虑的沼泽地中走出来
很多人在遭遇了人生的失败或者不幸之后,就陷入无尽的悲痛、沮丧和自卑之中,甚至从此自暴自弃。让一个人面对不幸却能够若无其事,一般,的确不可能,但是要想好好地生活下去,就必须及时控制自己的情绪,尽快从忧虑的沼泽地中走出来。
有这样一则小故事:
一天,一个农民的驴子掉到了枯井里。那可怜的驴子在井里凄惨地叫了好几个钟头,农民在井口急得团团转,就是没办法把它救起来。最后,他断然认定:驴子已经老了,这口枯井也该填起来了,不值得花这么大的精力去救驴子。
农民把所有的邻居都请来帮他填井。大家抓起铁锹,开始往井里填土。
驴子很快就意识到发生了什么事,起初,它只是在井里恐慌地大声哭叫。不一会儿令大家都很不解的是,它居然安静下来。几锹土过后,农民终于忍不住朝井下看,眼前的情景让他惊呆了。
每一铲砸到驴子背上的土,它都做了出人意料的处理:迅速地抖落下来,然后狠狠地用脚踩紧。
就这样,没过多久,驴子竟把自己升到了井口。它纵身跳了出来,快步跑开了。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惊诧不已。
其实,生活也是如此。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与挫折,要想从这些苦难的枯井里脱身逃出来,办法只有一个:就是尽快摆脱忧虑,将它们统统都抖落在地,重重地踩在脚下。
1985年,17岁的鲍里斯·贝克作为非种子选手赢得了温布尔登网球公开赛冠军,震惊了世界。一年以后他卷土重来,成功卫冕。又过了一年,在一场室外比赛中,19岁的他在第二轮输给了名不见经传的对手,被杀出局。在后来的新闻发布会上人们问他有何感受。他以在他那个年龄少有的机智,答道:“你们看,没人死去——我只不过输了一场网球赛而已。”
他的看法是正确的:这只不过是场比赛。当然,这是温布尔登网球公开赛,当然,奖金很丰厚。但这不是生死攸关的事。
如果你发生了不幸的事——爱情受阻,或生意不好,或者是银行突然要你还贷款——你就能够——如果你愿意的话,用这个经验来应付它们。你可以把它们记在心里,就好像带着一件没用的行李。但如果你真要保留这些不快的回忆,记住它们带给你的痛苦感情,并让它们影响你的自我意识的话,你就会阻碍自己的发展。选择权在你自己:只把坏事当作经验教训,把它抛在脑后吧!换句话说,丢掉让自己情绪变坏的包袱。
比尔在一家汽车公司上班。很不幸,一次机器故障导致他的右眼被击伤,抢救后还是没有保住,医生摘除了他的右眼球。
比尔原本是一个十分乐观的人,但现在却成了一个沉默寡言的人。他害怕上街,因为总是有那么多人看他的眼睛。
他的休假一次次被延长,妻子苔丝负担起了家庭的所有开支,而且她在晚上又兼了一个职,她很在乎这个家,她爱着自己的丈夫,想让全家过得和以前一样。苔丝认为丈夫心中的阴影总会消除的,那只是时间问题。
但糟糕的是,比尔的另一只眼睛的视力也受到了影响。比尔在一个阳光灿烂的早晨,问妻子谁在院子里踢球时,苔丝惊讶地看着丈夫和正在踢球的儿子。在以前,儿子即使到更远的地方,他也能看到。
苔丝什么也没有说,只是走近丈夫,轻轻抱住他的头。
比尔说:“亲爱的,我知道以后会发生什么,我已经意识到了。”苔丝的泪就流下来了。
其实,苔丝早就知道这种后果,只是她怕丈夫受不了打击,要求医生不要告诉他。
比尔知道自己要失明后,反而镇静多了。连苔丝自己也感到奇怪。
苔丝知道比尔能见到光明的日子已经不多了,她想为丈夫留下点什么。她每天把自己和儿子打扮得漂漂亮亮,还经常去美容院,在比尔面前,不论她心里多么悲伤,她总是努力微笑。
几个月后,比尔说:“苔丝,我发现你新买的套裙那么旧了!”苔丝说:“是吗?”
她奔到一个他看不到的角落,低声哭了。她那件套裙的颜色在太阳底下绚丽夺目。苔丝想,还能为丈夫留下什么呢?
第二天,家里来了一个油漆匠,苔丝想把家具和墙壁粉刷一遍,让比尔感觉到永远是一个新家。
油漆匠工作很认真,一边干活还一边吹着口哨。干了一个星期,终于把所有的家具和墙壁刷好了,他也知道了比尔的情况。
油漆匠对比尔说:“对不起,我干得很慢。”
比尔说:“你天天那么开心,我也为此感到高兴。”算工钱的时候,油漆匠少算了100美元。
苔丝和比尔说:“你少算了工钱。”
油漆匠说:“我已经多拿了,一个等待失明的人还那么平静,你告诉了我什么叫勇气。”
但比尔却坚持要多给油漆匠100美元,比尔说:“我也知道了原来残疾人也可以自食其力,生活得很快乐。”油漆匠只有一只手。
事实上,当你从忧虑的沼泽地里走出来,面对现实时,你已经做到了战胜不幸,重新创造生活的一半,下面的事情都会迎刃而解。相信自己,也相信上帝会善待积极、乐观的人。
学会和环境化敌为友
“当我们不再与不可改变的现实抗争时,就会有能力开创更丰富的人生。”人,贵为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是可以通过改变自己来接受任何现实的。
已故美国小说家塔金顿常说:“我可以忍受一切变故,除了失明,我绝不能忍受失明。”
可是在他60岁的某一天,当他看着地毯时,却发现地毯的颜色渐渐模糊,他看不出图案。他去看医生,得到了残酷的事实:他即将失明。有一只眼差不多全瞎了,另一只也如此,他最恐惧的事终于发生了。
塔金顿面对最糟糕的环境如何反应呢?他是否觉得:“完了,我的人生完了!”完全不是!
令他惊讶的是,他还蛮愉快的,他甚至发挥了他的幽默感。有些浮游的斑点妨碍了他的视力,当大斑点晃过他的视野时,他会说:“嗨!又是这个大家伙,不知道他今早要到哪儿去!”
命运怎么能这样捉弄他呢?
不,答案是不能。完全失明后,塔金顿说:“我现在已经接受了这个事实,也可以面对任何状况。”
为了恢复视力,塔金顿在一年内不得不接受12次以上的手术。要知道只能采取局部麻醉!他会抗拒它吗?他了解这是必需的,无可逃避的,唯一能为痛苦付出的只有优雅地接受。他放弃了私人病房,和大家一起住在普通病房。他想办法让大家高兴一点。
当他必须再次接受手术时,他提醒自己是何等幸运,“多奇妙啊,科学已进步到连人眼这样精细的器官都能动手术了。”
平常人如果必须接受12次以上的眼部手术,并忍受失明之苦,可能早就崩溃了。塔金顿却说:“我不愿用快乐的经验来交换这次的体验。”他因此学会了接受,他因此相信人生没有任何事会超过他的容忍力,他也重新认识一个人适应环境的能力到底有多强。
松树无法阻止大雪压在它的身上,蚌无法阻止沙粒磨蚀它的身体,但它们可以弯曲自己,可以包裹沙子来适应这悲惨的遭遇,学会和环境化敌为友,这是一种适应性,也是一种生存的技巧,人类作为万物的灵长又怎能屈居于这些小生物之下,正如席慕蓉所说:“请让我们相信,每一条所走过来的路径都有它不得不这样跋涉的理由,每一条要走下去的前途都有它不得不那样选择的方向。”我们也许没有选择的权利,但我们有改变自己的能力。 “活到老,学到老。”在知识的海洋中,你的智慧只是其中的一粒沙、一滴水,我们拥有的只是一颗饥渴的心灵,要不断地用学习来安慰它。如果35岁以前就故步自封,只能成为时代的弃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