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提醒式结束话题,如果语言表达得当的话,会使受众很易于接受,是主持人常用的一种话题结束技巧。但需要注意的是,使用提醒式话题结束方式,不能违反“有效性”原则,即主持人所提建议一定要具有可操作性,因为只有具备可操作性才是有效的,否则就是无效的。
9强调式
受众常常对主持人强调的内容印象深刻,所以,主持人以这种方式结尾,可以突出强调的部分,有时原稿的结尾也有强调的意思,但语气色彩不明显,主持人可以通过选用突出强调的词语,加重语气色彩给予突出强调,以达到提醒特别注意,引起充分重视的目的。
话题的进入和结束方式的选择与运用综合体现了主持人的素质和功底,是主持人创造才能得以施展的广阔而自由的天地。作为一个节目主持人必须重视对稿件、资料进行话题的设计。因为稿件、资料只是构成话题的素材,而不是话题本身。出色的话题的设计,特别是对话题进入和结束方式、技巧的恰当选择与运用,不仅可以使原稿的编辑意图得以充分体现,而且还能赋予话题以新意,使原稿锦上添花。以上的划分方法只是常见的几种,话题的进入和结束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主持人对话题的设计,对进入方式和结束方式的选择,还应注意话题首尾设计的完整性,不同话题首尾方式的多样性和一次节目或栏目话题设计的整体流畅性与和谐性,要力求达到这几个方面的完美统一。总之,只要主持人在工作中注意完善和总结,就会找出更多的方式,使节目办得更为精彩。
表达中的“闲言碎语”
“闲言碎语”是陆澄在《节目主持艺术》中提出的论题。主持人在口语表达时,不一定要每句都与主题有关。仔细分析一下,主持人在节目主持中所表达的内容,有相当一部分是并不与主题直接相关的“题外话”,这些内容如果舍去的话,并不会使节目的主题受到影响。陆澄先生用“闲言碎语”来指称这样的内容。其实,“闲言碎语”并不是“多余的话”,它是主持人语言表达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节目主持人与受众沟通时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闲言”,也可以称作“闲话”。真正的“说闲话”那不是主持人所应当做的事。主持人的“闲话”并不“闲”,它与主干内容有着严密的逻辑关系,它的作用往往是主干内容所不能替代的,说一些恰如其分的“闲话”,会使表达的效果更为完善。
“闲话”往往是信口开河、不着边际、随意而来的,语意的切入、话题的缘起,带有一定的跳跃性和突发性,因此很容易引人入胜。
虽说是“闲话”,可是它却能传达很多主持人要向受众交流的信息,因此不能等闲视之。只是这种构思不着痕迹,自然顺畅,如同即兴。这样的“闲话”妙就妙在这里,就像绘画中的水墨写意,随心所欲,轻描淡写,自然天成。正是在这种不经意之间,将主持人的水平显露无遗。
总而言之,“闲话”不“等闲”。
在如今的主持人节目中,常常会采用主持人与嘉宾交谈的形式来展开话题。在这样的语言环境中,主持人无疑是交谈的主方,而嘉宾或被采访者则是客方。然而从交谈的过程看,由于嘉宾或采访对象处在被突出的位置上,因而又往往成为主要的表达者,而主持人则起应接、引导、控制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主持人语言就显得较短、较碎,即所谓的碎语。
主持人的“碎语”一般是穿插在嘉宾说话中间的。尽管比较零碎、扼要,但很重要,它绝不是随意填塞空间的“假语村言”,而应是衔接语言和思想链环的一个结扣,虽然居位不显,却担当着重任。要进行“闲言碎语”式的交流,主持人对所谈的事要了解,做好充分的资料准备,并形成自己的总体看法;对客方的情况也有必要多掌握一些,这样,在节目中主持人就能更好地把握节目进程,将一切纳入自己的掌握之中。
一般来说,在以交谈式展开的节目中,主持人的说话量只占20%~30%。主持人应当提防喧“主”夺“宾”,这是很值得注意的。这时候的主持人要甘当对方的“捧哏”。在看似漫不经意的“捧”中,将节目顺利地进行下去。
主持人交谈中的“碎语”表达的手法很多,下面是几种常用的手法。
1问题式
这是一种最常用的方法,提问的方式多种多样,但应注意在分析的基础上使提问语言富于变化,语句简短。如果用同一句式或词语,那不仅单调无趣,也使听者感觉乏味。比如,谈话伊始,同是请别人介绍自己,可以说“听听××怎么说的”,“××您的经历又如何”等。
2铺垫式
在交谈时可能会提到一些有意思的话题,特别是一些可能有同感、共识的话题时,主持人可以主动地依随着对方的谈话内容,穿插递进,提供台阶,双方互相形成默契的对话;只是主持人的话虚而短,对方的话实而详,尽量地要让嘉宾把想说的都说完。
但要注意,这样的垫话要根据语言环境的各种因素来运用和处理,尤其要考虑对方的具体情况。如果对方无意让你“平分秋色”,那么这样的“垫话”便显得多余了。如果铺垫实属必要,也要注意表达分寸,切忌颠倒位置,“先声夺人”。
3补充式
在节目中,主持人与嘉宾应互相配合,但主持人更要对节目、嘉宾的言谈负责。一旦发现对方的交谈中出现内容上的遗漏,认识上的偏差,语言上的失误,话题上的走样,就必须补缺拾遗,匡误纠偏,从而使受众不会感觉到有什么错漏的地方。
这项工作做起来并不难,但一定要做得不露痕迹。补要补得巧妙,纠要纠得艺术,不让对方被动、难堪,要给人感到其实对方说的基本没错,只是在对方的启发下有些新的想法。即使嘉宾真的出了差错,主持人也要想些办法,让嘉宾从中解脱出来。
既是补充,顾名思义,主持人应控制语言表达的量,做到言简意赅,切不可“逞一时之快”,最后徒有卖弄之嫌,还令对方受窘,气氛尴尬。
4期盼式
节目中,当嘉宾中止谈话时,并不都意味着嘉宾出现了表达上的不顺畅,这可能是一种自我控制,为的是让时间、话题停顿一下。如果感觉到对方话“入”有因,那么就不要忙着出来“解围”,而要设法让对方把欲言又止的话说个明白。可以用目光、表情、手势等示意对方“接着往下说”,或者直接用语言来引导、提醒、催请。与“接话”不同的是主持人尽量“期盼”对方的续谈而不介入话题的补充;即使主持人要插话,也要用一种缩略语加以表达。但要注意,这种“期盼”的时间不宜太长,否则容易造成对方的心理压力,同时交谈双方的话语空白太长也会带来场面气氛的僵化;当对方确实无意继续这一话题的延伸时,主持人就该适时地转移话题了。
5应答式
当嘉宾对某个问题的表述非常通畅合理时,主持人就不应插话,而只是用一些表示“听懂了”、“你说得对”等意思的“嗯”、“噢”之类的叹词,或者示以微笑、点头等相应的态势语,这样可以避免对方谈话时的冷场、单调或呆板。
当然,若主持人老是“嗯”、“噢”的也会让受众感到厌烦,不妨用一两句短句穿插进去,比如“是这样”、“你说得很对”、“我也这么认为”等。这类附和性语言只是一种调节和点缀,是“顺水推舟”,“随波逐流”,因此不要在语气语势上加重分量予以突出,表达要紧凑,衔接要连贯,不能破坏对方的整体表达效果。
6接话式
与期盼式有所不同的是,有时对方的谈话中途“卡壳”,或者在一个关键的地方词不达意,这就需要主持人出来解围、圆说,接着把话补充完整,既免除了嘉宾的窘迫,又避免了冷场。
但这种接话要注意时间的拿捏,不宜过急,以致抢话。不妨静候若干秒,等待对方的思考和续接。如果确实需要“帮腔”,可以用弱于对方的语气来表达,起一种衬托的作用,甚至有必要带上一句:“我明白您的意思,就是……”,以使嘉宾始终处于主位。
7评论式
有时为了能把话题拓得更深、更广,主持人可以就某些问题发表评论,然后再继续话题。评议一般分两种情况,一种是主(主持人)客(嘉宾)意见基本一致,这样在已有观点上展开议论,同时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彼此的谈话只是对同一观点的挖掘和深化;另一种是主持人有自己的观点,也就是在对方所论基础上,主持人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意见,但应注意观点的整体方向不能相左。
在表达上,语气语调要和对方顺连衔接,但二者略有区别,前者与对方平行相接,后者递进相接,语调略为扬起。
8解疑式
主持人在节目中碰到一些不易理解的内容,比如对方的谈话中出现难以理解的人名、地名、物名,特别是与对方的职业、专长等有关的事理、情况等,主持人就要敏感地发现,及时地释疑。如果自己已经明白的意思,可以直接加个“旁白”;有时主持人并不理解,就需要向对方发问,请求解释。这种解疑的需要程度应由受众的理解为决定条件。同时,还要考虑“听”与“说”的转换中可能存在的误差,比如同音异义的字词,同构异义的语句,都有必要重复一遍来排除歧义误解。
进行这种解疑时,打断嘉宾的谈话不可避免。因此,必须十分注意礼貌,最好找准一个语意的转换点或一个段落处插入,同时有必要伴随一句“对不起,打断一下”的礼貌语。当然,这种打断的次数越少越好,以免中断次数太多而影响节目的连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