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梦对每一个正常人来说是必不可少的,而且还有一些好处。那么为什么有很多人为做梦而感到烦恼呢?他们认为做梦影响了睡眠效果,从而出现了白天的许多不舒服症状。实际上因梦而烦恼的人存在着各种烦恼的心理因素。正是这些心理因素影响了夜晚的正常睡眠,同时也引起了其他症状。他们通过梦境也能体验到烦恼所带来的痛苦。有的人做梦的内容和他们引起心情不愉快的原因有些联系。但由于心理因素的作用,所增加的睡眠时间被“有梦睡眠”占去,而“无梦睡眠”没有增加,因而睡眠深度反而变浅了。这样的睡眠不能使大脑得到充分的休息和恢复,却增加了刺激,客观上看来睡眠是延长了,效果却更糟了,醒后就会感到累、不解乏。夜里每次都是从噩梦中惊醒,就会使人主观上认为整夜都在做梦。
多梦、噩梦的心理治疗
做梦的梦境大多与白天的活动、过去的心理创伤和睡觉环境周围的声音、光线、气味、温度有关。如果反复出现同一类型的梦,说不定有提示健康的意义。
多梦、噩梦的原因很复杂,一般与下列因素有关系:
1心理问题:如白天总处于紧张、焦虑、忧郁、极度的心理矛盾等,容易出现睡眠浅、多梦。
2身体不适:如过多的疲劳、发烧或患有其他躯体疾病。
3突然停用某些药物:如安定类、抗精神病类等药物。
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困惑和不满或各种各样的生活压力,虽然有的能意识到,有的意识不到,但这些都可能在梦中表现出来,提醒我们正视它的存在。
张勋近半年来每晚睡觉时都会被噩梦惊醒,晚上睡不好,第二天也就没精神,感觉十分痛苦。
张勋生性好强,大学毕业后分到某行政单位,工作轻闲,工资也不低。家人很为他高兴,同学也很羡慕,张勋也觉得很得意。现在生活很美满,女朋友也在同一单位工作,两人感情很好,半年前两人开始准备结婚。但张勋在单位工作了一年多之后,开始厌倦单位那种一杯清茶一张报的生活。而且他自己心理有一种感觉,觉得结婚以后的日子就将这样平淡的过下去,而这是生性好强的张勋十分害怕的事。虽然他告诉自己,生活和工作没什么不满的,但这种对将来的恐惧一直在他心中潜伏着。这造成了他晚上老做噩梦。
后来,张勋跟女朋友商量暂时推迟了婚期,找到了一份虽然薪水较低但更能发挥自己特长的职业,并报名参加了一个早就想去的计算机班。有了对将来的细致的打算,在忙碌中他的做噩梦的状况居然神奇地消失了。
治疗多梦、噩梦的根本方法,就是解除引起睡眠不良的心理因素。如要采取正确的方法和态度去面对心理上的困难,并逐步地解决现实的困难矛盾,令人痛苦的梦就会减少,睡眠也能恢复正常,与此并存的许多其他症状也会随之消失。总之,烦恼的心理因素没有了,由其引起的一系列反应也就消失了。
许多查不出器质性原因的慢性疼痛往往是心理疾病所致。有些慢性疼痛的病人,对生活、工作的期望值较高,有时还超过了自己的能力,而导致心理压力较大,心理冲突较强烈。为此,不妨试着降低自己的目标,让目标更合乎现实,同时学会做放松运动,使肌肉放松,以缓解压力,送别疼痛的“眷恋”。
慢性疼痛的心理成因
疼痛是指伴随着组织损伤或潜在的组织损伤并由这种损伤引起的一种不愉快的感觉和情绪体验,认为持续超过6个月的疼痛才是慢性疼痛。
有些疼痛常伴有已知的损害或创伤,较易识别。经对症治疗后,一般过一段时间就可恢复,而有些疼痛原因不清楚,症状顽固,常导致人体衰弱不堪,严重影响人们的工作和生活。疼痛与心理因素关系密切,与抑郁的关系更为密切,一部分慢性疼痛患者伴有抑郁情绪。
一般说来,与心理疾病有关的疼痛包括以下一些情况:
1紧张性疼痛
人处于心理冲突或长期的精神压力状态时,如果不能很好地排解这些压力,除了可出现紧张、烦恼、失眠等症状外,也可表现为慢性疼痛,最多见为头痛、背痛、牙痛或腰痛,不过它们会随着精神压力的消长而消长。
2暗示性疼痛
心理暗示也可导致疼痛的产生。如某人自感上腹部不适,到医院做上消化道造影时听到技师说:“十二指肠有逆蠕动波。”虽然技师所说的属于正常现象,但此后病人上腹出现持续闷痛,伴有恶心、呕吐,并反复发作。病人随后经多项检查未查出器质性病因,最后作心理治疗方愈。
3抑郁症性疼痛
在非器质性的慢性疼痛中,大多是抑郁情绪所致。一般表现为缺少愉快感或高兴不起来,但躯体疼痛却持续而顽固。这类疼痛早期以头痛为常见,其程度和性质随心境变化而变化,尔后可发展为躯体其他部位疼痛。
与心理疾病有关的疼痛还有焦虑性疼痛、神经衰弱的疼痛、疑病症的疼痛、癔病的疼痛、更年期综合征的疼痛等。
以上这些疼痛往往持续时间长,反复发作,虽然程度不是特别严重,却让人饱受“折磨”。疼痛的体验与个人性格刺激耐受力、性别、年龄、文化背景、恐惧、抑郁、行为应对方式有关,分散注意力、使自己放松以及正确对待家庭和社会因素也都可以调节疼痛体验,说明了心理状态对慢性疼痛的影响。
一般来说,那些遇到困难不坚强或不健康的人可能会对疼痛耐受力下降,更多地抱怨疼痛;女性更容易辨认疼痛和对疼痛评定,且对疼痛的耐受性也较差,比男性表现出更为严重、更经常和更长时间的疼痛,且更多的来自心理因素;儿童和青少年也经常发生慢性疼痛,尤其在12岁女孩中疼痛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更高,其疼痛种类更多。对疼痛的恐惧可能使患者对躯体疼痛感觉的注意力增加,并加重疼痛的严重程度和持久性。消极的自我评价对于慢性疼痛无可奈何的心理因素在其中可能起了重要的作用。一旦抑郁出现,它会明显地影响慢性疼痛的发展、转归。慢性疼痛和抑郁通过反复的恶性循环相互影响,疼痛增加不愉快的情感,促进不愉快的事情,反过来,这些不愉快的事情加重不愉快的情感,进而诱发疼痛。对疼痛持积极反应的人更易于有效适应疼痛,如积极参加劳动的女性更能积极控制分娩过程。
慢性疼痛的心理疗法
利用心理因素控制疼痛,主要有下列几种方法:
1认知治疗
人们患疼痛性疾病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压力,且大多数人又缺乏医学常识,因此也就易于产生焦虑不安和紧张情绪。患上慢性疼痛的人要对自己的疾病产生正确的认识,从而形成自我控制。同时寻找明确的生活目标和价值,建立起坚定乐观的人生态度。
2放松疗法
首先松弛肢体的一组肌肉,然后做到全身松弛,这种方法主要用于消除紧张和焦虑,打断“焦虑—肌肉紧张—进一步焦虑”所形成的恶性循环。放松疗法可使交感神经活动降低,氧耗减少,心率、呼吸变慢,解除焦虑、恐怖,有助于疼痛的缓解。
3生物反馈法
借助各种专门仪器,把患者生物学变化的信息,如血压、心率、体温和脑电节律等进行记录,并将这些信息转变为易于理解的信号,如声、光、仪表的指针连续不断地反馈给患者,使患者利用这些信号有意识地控制某些病理过程。
4音乐疗法
音乐可影响人们的身心和行为。悦耳的音乐对神经系统是良性刺激。由于音乐的速度、旋律、音调和音色的不同,能使人们表现出兴奋或抑制,起到镇痛的作用。
5催眠法
催眠前首先要进行暗示测定,选择暗示性较高的病例,并使病人充分了解催眠的目的和步骤,消除其紧张情绪,以取得很好的配合。治疗在光线柔和、暗淡、安静的治疗室中进行。让病人平卧于床上保持沉静,使全身肌肉放松。令病人双目注视一个指定的物体,几分钟以后,治疗员用柔和、单调的语气反复暗示。一旦病人进入催眠状态,可以通过交谈来了解正被遗忘的创伤体验,从而消除其症状;或根据病人的病情特点,给予明确暗示,使其有所遵循,借以获得积极的治疗效果。治疗结束后,则要通过结束性暗示,逐渐解除催眠状态。
6自我暗示法
在疼痛时,自己口念或心里想“一会儿就会不痛了”,往往会收到一定效果。特别在使用镇痛药物的同时,配合自我暗示法,能够大大加强镇痛药物的镇痛作用。
7保持情绪稳定法
保持情绪的稳定与镇静不仅使痛觉的感受迟钝,而且使痛反应减少。
8意志控制法
坚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心可以产生巨大的抗痛力量,以致能使疼痛反应缓解。刘伯承同志眼睛受伤,在没有使用麻药的情况下进行手术,这是坚强的意志战胜剧痛的范例。
一直以来,人们多以婀娜多姿为美,这成了肥胖者的噩梦之源。有很多肥胖者没弄清楚自己肥胖的原因,就盲目地减肥,从而健康失去了,生活信心也随着丧失了。其实,肥胖也是一种美,肥胖者也有快乐,关键看自己以什么心态对待肥胖。
肥胖的心理成因
肥胖是当今社会的一个大问题,是现代人的大烦恼。肥胖不仅给人带来行动不便,影响一个人的自信、自尊,而且是健康的大敌。肥胖是医学问题,同样也是心理学问题。因为体型的改变常会引起心理状态的改变,如因害羞而变得孤独,情绪易于激动,或有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注意力涣散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现象。这些不良的心理状态潜在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应当及时加以调整。
要调整因肥胖带来的不良心理状态,首先要懂得过度肥胖的危害,增强减肥的意识,自觉地进行减肥治疗。其次,要有心理准备,因为体型的改变引起别人的议论是正常现象,坚信只要改变饮食习惯,肥胖一定会得到控制。再次,应当到医院的内分泌科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尽可能查清肥胖的病因,并给予积极的治疗。
引起人体肥胖的原因除了与家族遗传、脂肪细胞功能状态、胰岛素分泌、饮食习惯、运动状态等因素有关外,心理因素也是导致肥胖的“元凶”之一。研究发现,一些人并非出于生理需要,往往是被食物的色、香、味所诱惑,并刺激下丘脑食欲中枢,从而产生进食的欲望。正是这种心理因素常使一些人一闻到食物的香味或一看到美味佳肴就会馋涎欲滴,产生一种虚假的饥饿感和强烈的食欲,久而久之,体内的脂肪便越积越多。
其次是情绪因素的影响,许多人都体验过情绪对食欲的影响。如果一个人心情不好,食欲自然就会下降。而心理学家对肥胖者的一项实验,却得到相反的结果,肥胖者在情绪焦虑时会食欲大增。
为什么肥胖者在情绪焦虑时会食欲大增呢?心理学家认为主要原因与他们在婴幼儿时期的经验有关。他们的父母由于缺乏育婴经验,只要他们啼哭时就认为是饥饿(也许是太冷、尿床、身体不适等),于是就给东西吃,结果使婴儿无法知道饥饿与难过的区别。肥胖者在焦虑时爱吃东西,就是一种减轻焦虑情绪的方法,通过咀嚼食物,会使人的脸部肌肉紧张度减低,从而间接释放紧张情绪。
另外,一些社会、环境中的诸种因素可作用人的心理,从而导致肥胖,如因手术、分娩后发生肥胖;远离家庭、调换工作、改变学习环境后发生肥胖;生活中失意、受处分、失恋或某些嗜好 (烟、酒 )的禁戒后都会使身体发生不同程度上的肥胖。心理失衡、精神创伤、情绪刺激变化等均为造成肥胖的重要因子。所谓“心广、心忧皆体肥胖”,正是这个道理。所以要想真正减肥除了合理控制饮食、加强减肥锻炼和采取各种减肥措施外,还应考虑和防范心理因素这一重要诱因。
一般说来,导致肥胖的心理往往有以下几种:
1消沉心理
许多人在受到挫折时,会丧失信心,甚至陷入意志消沉状态,自暴自弃。
2贪食心理
习惯于好食多食的人常常肥胖,同样,肥胖的人往往都习惯于好食、多食甚至于贪食并且多伴有食欲亢进。有些人平时习惯于进食大量的食物,作为一种爱好,而不是因为饥饿。另外,在大量人群调查中还发现,肥胖者的食欲都非常好,似乎对食物怀有某种特殊的感情,看见食物就会有强烈的进食欲望,进食量明显多于一般人。而且,多数人喜食甜食和辣味品,这些食品可使肥胖者的消化液分泌大大增加,促进食欲,往往会导致热量过高而增加肥胖。
3惰性心理
研究表明,“能量过剩”是导致人体肥胖的重要因素。“能量过剩”的主要原因是身体活动少且常常躺在床上。而且研究还表明,越是肥胖的人越是喜欢躺在床上,或是酣睡,或是躺在床上看书、看电视、吃东西。即使离开床,活动的时间也很少,如有坐处,他们也会立即坐下。总之,这些人就喜欢坐着或躺着。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已将很多复杂问题的处理简单化,不断出现的新技术,也正在成为人类的帮手。这一切都让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变得越来越轻松,越来越容易。于是在安逸中,人类变得越来越懒惰。正因为如此,过多的安逸也使得人们越来越肥胖和弱不禁风。